8 歲孩子做錯事會馬上認錯,但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作為家長該如何引導?

家中小孩做錯事後,我的處理方法:1)先語氣柔和的警告兩遍: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為什麼不正確,應該改正。2.)1??小孩如果聽進去了,並且意識到錯誤誠懇改正,我給予表揚,並就此打住。 2??小孩沒有聽進去後,我會習慣性地以「我再也不理你了,再也不想和你說話了。」此類話語相威脅試圖令其害怕,改正錯誤。

我威脅過後,小孩就會趕緊哭著粘過來,連忙認錯,但是認錯不是誠心的,只是為了讓我理她。並且認錯時只說:「我錯了,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但你問她你錯在哪了,為什麼錯。她就哭著看著你,一個字都不說。

等了很久,等她主動開口,但她就是不開口,我沒耐心就打算走開,她又立刻哭天喊地的抱著我的大腿或者是拽著我的衣角哭著喊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問她錯哪了,又是不講話。就一直這樣循環反覆。況且,明明就是她的行為不對,為什麼她要開始哭並且和我談條件?

我又是那種遇到小孩不講道理地不停哭超過2分鐘,就會極度焦躁的人。完全失去溝通交流耐心勸導的慾望,而且還會有想跳樓和想掐死小孩(沒做)的衝動。

1)請問我該如何調節我的情緒?

2) 我的教育方式應該做些什麼改變?

3)我該如何正確引導她學會講道理而不是哭?

求解!萬分感謝!


0題主自己需要改變的根本問題

按照題主的敘述,根本問題是在題主所採用的恐嚇式教育方式,這也是你需要改變的地方!

小孩沒有聽進去後,我會習慣性地以「我再也不理你了,再也不想和你說話了。」此類話語相威脅試圖令其害怕,改正錯誤。

初看這種習慣性的語言,真的是似曾相識,我們不都是這麼被「恐嚇長大」的嗎?

「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你再不聽話,警察就來抓你!」

「再哭,帶你去醫院打針!」

「你再調皮,就把你送到學校去!」

曾有網友總結了「童年四大陰影」:拿針管扎孩子的醫生,收廢品順便拐孩子的老人,藏在黑暗角落裡吃孩子的妖怪,專抓不聽話孩子的警察叔叔!

憑心而論,對少不更事的孩子來說,這些花式嚇唬非常有效!可是然後呢?

用老師嚇唬孩子,會讓孩子恐懼上學,甚至是還沒入學,就已經不愛學習了;

拿醫生嚇唬孩子,孩子生病都不敢更不願去醫院;

用警察來嚇唬孩子,孩子會認為警察是用來抓孩子,而不是保護好人的。

曾經和朋友聊天,聊到帶孩子去比較安靜的餐館吃飯,孩子容易吵到鄰桌的其他人,所以我們很少在孩子小的時候去這種餐館吃飯。朋友說:「這種時候,我們都是告訴孩子『如果在餐桌上調皮的話,就會有壞人來把他抓走。』」

「我再也不理你了,再也不想和你說話了」,為什麼對孩子有效?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還不能分辨真假,會相信父母的話都是真實的,孩子為了不讓自己被抓走或者被送去打針,在緊張和焦慮驅動下便聽從了父母的話。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指出,孩子從2歲時,就能使用「好」、「壞」等詞語來評價行為,並對攻擊行為或可能造成傷害的行為產生緊張焦慮的反應。而且,所有關於道德發展的理論都認為,幼兒期良心開始成型,而且大多研究都表明,兒童最初的道德受到成人的外部控制,之後才逐漸受內在標準的調節。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害怕懲罰和失去父母的愛是形成良心和道德行為的推動力,但是更多的研究發現,父母經常使用威脅、命令或體罰時,他們的孩子反倒更容易破壞道德標準,並較少感到內疚。如果孩子做了錯事,父母就收回對他們的愛——例如不搭理孩子,或者說不喜歡孩子了,兒童通常會產生強烈的自責,並認為「我不是個好孩子」或者「沒人喜歡我」,結果為了使自己免於陷入過度內疚,這些兒童可能否認這些情緒從而導致缺乏道德感。

這種教育方式下,父母和孩子要承受哪些可能的代價?

「恐嚇」式教育源於父母的幼稚心態,總是希望用「簡單粗暴、短平快」的方式,迅速讓孩子聽話,可這也是父母無力駕馭家庭教育的表現,長此以往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有多少父母,是從小就盡量多地陪伴孩子、耐心解答他們的問題、積極回應他們的訴求的?作為家長,以我們的經歷和人生閱歷,難道不應該有高於孩子的眼界嗎?我們有沒有真正考慮過孩子所做的「錯事」真的是錯事么?其背後真實的原因和孩子訴求是什麼?

很多時候,父母眼中孩子的「不良行為」可能都是孩子適齡的行為方式[1]。我們在判斷孩子「不聽話」、做錯事時,我們的評判標準大部分是孩子做了有悖於自己標準的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要求、指令來做,都能稱之為「不聽話、做錯事」。

孩子產生被遺棄感,不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父母經常打罵恐嚇孩子,並經常對孩子說,「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等這樣的話語,雖然家長只是嚇唬孩子,但是孩子卻往往會信以為真,會使他們長期處於一種緊張恐懼的心裡,有隨時都會被父母丟棄的感覺。

對孩子認知的影響:恐嚇式教育方式,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添加一些可怕的錯誤想法,孩子很容易就在潛意識裡反感這些東西,比如前面提到的「童年四大陰影」。

對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當孩子長大後,意識到這些」威脅「並不存在,就會影響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這也不利於將來父母教育孩子的效果。

父母如何摒棄」恐嚇式「教育?

「當孩子有調皮行為時,家長首先應該想想哪裡出問題了,「因為每一個孩子『調皮』的背後,都隱含著渴望理解、求助的訴求,父母要學會在孩子的行為表現、生活習慣中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藉助於恐嚇、讓外在的恐懼來糾正孩子的錯誤。這才是題主應該思考的地方。

父母在和年幼的孩子溝通時,要注意正面引導,多告訴孩子怎麼做,什麼是正確的觀念,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比如小朋友做錯了事情,家長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為什麼是不對的,應該怎麼改正;當孩子認識錯誤時,要從情感上接納孩子,讓孩子從心理上感覺到有安全感;此外,應該經常誇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對其正確行為加以肯定,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不要輕易說出」恐嚇「性質的話:不要認為教育孩子是」簡單「的事情,也不要總是祈求快速讓孩子改正錯誤的方法。8歲的孩子,已經不會再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他們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思維,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嘗試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去和他溝通,反而會事半功倍!

-----------------

關於題主提到的」我該如何正確引導她學會講道理而不是哭?「,這其實是另一個重要話題,其要點就是:

  • 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理解你對問題的看法:孩子需要知道,你為什麼不能滿足他們的願望,以及當他們不聽話或者拒絕你的要求時,你為什麼會生氣。要充分體現互相換位思考。
  • 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 在平時,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在制定和實施規則時,讓孩子參與進來,可以一起集思廣益,共同找出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 父母平時的言傳身教: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比如說以暴制暴,那麼孩子就會從父母那裡也學會這種處理情緒的方式

詳細的解釋,可以參考以下答案:

3歲的孩子脾氣很暴躁,作為父親要怎麼處理每次孩子發脾氣??

www.zhihu.com圖標正面管教 兒童敏感期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京東去購買?

參考

  1. ^《正面管教》 簡·尼爾森 著,玉冰 譯


講道理是好事。

但期望你講過的道理孩子就能完全領會是過分的,要求孩子比你這個成人能夠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來遷就你這個成人,是極端過分的。

你作為一個成人控制不了自己不耐煩的情緒,卻要孩子能控制自己被拋棄的恐懼情緒。這是你最大的問題。

更多方法論你應該去看教育的書籍,推薦《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溝通》。

我想強調的是,你的孩子不是做錯事後不講理用哭喊來解決,是那個時候他腦子裡只有我犯錯了我不被愛了。而你因為自己的不耐煩直接的用「不理你了」來威脅孩子。

他是因為被拋棄而哭喊,不是因為犯錯,也不是因為不想講道理。

再次強調,他是因為被你這個最在意的人拋棄而哭喊。


你可知道她不說為什麼錯是因為她真的不知道她錯了。你的困擾完全來自你自己的自以為是。你忘了她是孩子,你是大人,而你用自己二三十年的經驗閱歷去批判她的不諳世事,還強迫她說自己錯了。說錯了還不行,你還問她錯在哪裡。其實她連自己錯了都不知道,只是因為怕你不理她才說自己錯了,你讓她怎麼告訴你她錯在哪裡呢?跟小孩子溝通直接一點,因為她很簡單。你告訴她你的想法,再問問她的想法,你會發現你們不在一個頻道,同一個問題接收的信號也是不同的。再用你的經驗和閱歷去告訴她為什麼你說她錯了,告訴她錯在哪?千萬別再逼問她了。


親,建議你去看看李玫瑾教授的講座,我看著覺得挺好的,雖然我只是個孩子 ? ?,但從我的角度去看,教授講的很好你可以自己百度看看,從小就覺得自己的父母不會教育小孩我全靠自我學習自我教化


你其實知道這樣做不對,哪裡有問題,所以才來提問的。你對於負面情緒的耐受力很低,孩子的哭鬧激發了很強烈的焦慮。你可以問一下自己,焦慮背後是什麼呢?焦慮是你自己的。可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負面情緒是不被允許的,孩子的哭喊激發了舊有的模式。請帶著溫柔去覺察自己。

如果你能穩定自己,處理孩子是很簡單的。你的處理步驟少了一個,第一步應該是:溫柔的蹲下來,把哭鬧的孩子抱在懷裡,輕輕的摸她的脊椎,從上到下。放鬆的,接納她和她的傷心。和她在一起。


家長需要反思,因為孩子的反應說明了:他害怕被懲罰。認錯是一種應對。為了躲避懲罰而形成。

這個方式,孩子對是非判斷缺乏認識,對如何逃避懲罰變得適應。需要調整。

建議:不是引導他認識自己的對錯,而是接納他自由的探索和看待世界。還有,八歲的孩子做錯事,八歲能犯什麼錯,什麼是錯?這個有待商榷。


你的情緒如此大,跳樓的心都有了,你孩子的情緒能不大嗎?所以家長只有控制自己,也不要說哪種傷人的狠話,究竟犯的錯有多大呢?需要放狠話?是不啊日常生活里經常這樣發作?小孩的行為就是大人的鏡子。雖然每個成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是自己控制好情緒,就是在教授孩子控制情緒。當然我也在學習之中。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就對他說你的行為惹我生氣了,大家彼此冷靜下吧。然後自己去干自己的事情。但是說這個話的時候平靜理智。


keypoint:

1、接納自己、接納孩子

2、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3、轉變養育的角色,由領導變為助理,將問題外部化

4、用成長解決問題

我特別能理解題主。

我有兩個孩子,兩個孩子不可避免的會發生衝突,兩個人一起哭鬧。我給他們講道理,他們又不接受,一直哭,哭的人心煩意亂。就想有什麼立竿見影的辦法,可以馬上結束眼前的狀態。

事情過了,我就明白了我被我的負面情緒左右了。

為什麼我會被負面情緒左右?

1、我希望馬上結束哭鬧

2、我希望(這一次)他們能聽明白我的道理

3、我覺得他們喜歡哭鬧,總是採用哭鬧的方式

這種情況發生了幾次以後,我就明白,這種負面情緒的來源是我自己。

孩子哭鬧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情緒,不會講道理。

問題是不是現在解決也沒那麼重要。就是我們家長自己也一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認為「孩子犯錯」,是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與我們不一樣。

往往我煩躁的時候,也是我有其他的情緒問題,或者是我事情比較多的時候。

這個時候管理情緒需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和狀態,給自己一個積極的暫停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負面情緒在所難免。承認負面情緒,明確告訴自己「我現在生氣了」。

往往在內心裡,明確告訴自己,自己有負面情緒,就可以在很大程度控制後面的對抗性的行為。

再給自己一個積極的暫停,先把問題擱置。等我們和孩子的情緒都平靜下來,整理好給孩子講道理的思路,再講道理不遲。

關注孩子的情緒,給孩子安全感

孩子不會表達情緒,不會表達問題,他們就採用哭鬧的方式表達。

我們忽略他們的情緒,給他們講道理。他們的直觀感受就是

1、父母不聽我講的(損害孩子的安全感)

2、我的表達無效(以後不願意溝通)

3、我沒有辦法解決我的問題(自卑與無助)

孩子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評價低,面對問題採用消極的處理方式,不願意與人溝通。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情緒和問題分離開,把問題擱置,先處理孩子的情緒。

明確的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不高興」,認同孩子的感受,允許他用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並且抱著他們,等待他們平靜下來。

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建立孩子與家長間的愛的連接。而這種愛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我們在解決孩子的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接納(情緒)與分離(情緒與問題)

解決了家長和孩子的情緒,我們再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有一個核心是:我們要與孩子同一立場,將問題外部化

一般的,家長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聽我們的。家長與孩子的矛盾的來源是聽誰的,家長的角色是領導。 產生的矛盾也是孩子與家長的矛盾。

我們可以轉變思路,由領導變為助理,問題外部化,我們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矛盾是我們與孩子(一個整體)與外部問題的矛盾。

比如按時上學的問題,我們一直叫孩子按時起床,孩子不願意,我們升級管理手段,孩子與我們發生矛盾。

轉變思路以後:孩子需要按時上學。遲到了,孩子會違反學校的制度,收到學校的處罰或者老師的批評。

我們作為孩子的助理,關心孩子的不良情緒,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如何按時起床,上學不遲到的問題。

這個過程中,我們讓孩子承擔責任,並允許孩子犯錯,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承擔後果,和解決問題。

家長幫孩子承擔後果,就是家長要在事前評估錯誤的後果,使其在孩子的承受範圍內。比如上面的遲到問題,家長就可以提前與老師溝通好,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怎樣的教育,為什麼要這樣。學校方面也會配合家長進行。

成長中的問題用成長解決

成長中孩子不聽道理,不會情緒表達的問題,我們就用成長來解決他。

首先我們認為這些問題是question,而不是problem,是成長中的必然現象。我們只要在每一次發生狀況的時候,不偏不倚的幫助孩子解決,孩子就會建立正確的方式。

其次,我們要建立孩子的成長性思維。比如情緒表達,讓孩子明白,我們表達情緒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對抗。

並且,我們在每一次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用更加共情、雙贏、積極、自信的方法處理。用我們的行為給孩子展示成長性思維的優勢。

孩子就會自發的模仿家長,形成成長性思維。


題主是完全示範了教育心理學的:斯金納的懲罰強化行為法。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短時間內可以糾正不良行為(偷東西,說髒話等不良行為糾正)

題主語言恐嚇對於在身心發展關鍵期的孩子留了記憶。

小孩子的認知結構與成年人的認知結構不是對等的,成年人【認知結構】中意識到的錯誤不等於小孩【認知結構】中的意識中」錯誤「的定義,建議題主關注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概念。

他是你孩子,是個人類,不是實驗箱里小白鼠哦。


推薦閱讀:

智米方法論:孩子粘人,怎麼辦
「譯林採擷」如何培養孩子專註的習慣
滴滴命案:比起教女孩自保,我更想教男孩善良
你毫無顧忌責怪孩子的時候,別忘了你也曾是個孩子
破解入園焦慮:做對這6件事,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親子 | 兒童心理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