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李太后為什麼沒有出面干預,是她預料到了嗎?


可以先問個問題嗎?李太后為啥要干預呢?

1.是有私情嗎?張太師好色是人盡皆知的,但人家李太后的道德品質、名譽信譽那可不是一般的好,而且大明皇宮不是秦王宮,張太師往後宮走一步試試,夠死幾個來回兒了。

2.是有利益瓜葛嗎?李太后夫家的利益和她自己的利益就是萬曆皇帝,娘家的利益又與張四維捆綁在一起,萬曆和小張恰恰是收拾張居正的謀主。

3.是張太師公忠體國,道德高尚嗎?隨便拿出一份大臣們清算張黨的奏摺,就足以打消太后維護正義的決心了。

4.是張太師權勢太盛,不敢動搖嗎?萬曆年幼的時候確實是這個情況,但隨著萬曆親政,以及勛戚、廷臣和武將的支持,萬曆基本上可以穩操勝券了(在野的幾個大佬也都出手了),所以李太后也根本沒有必要強力干預。

當然,李太后念在太師對其母子尚有一份功勞的份上,還算是沒趕盡殺絕,算是一個好人吧。


居然被指名道姓的批評了,那麼還是稍微正經點寫個回答吧。

題主的問題中「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是個事實,正史野史都公認不諱;而「李太后沒有出面干預」這個事情,其實很難說是否是個事實,因為我們現在只是沒有從史料中看到「干預」的史實(我隱約記得李太后在張家被抄之後,曾經下恩旨給張居正的母親留了點田產,時間太久記不清楚,也懶得去找依據了),至於宮闈之內萬曆母子究竟是怎麼討論這個事情我們其實不得而知;最後,題主的問題其實是「是她預料到了嗎?」——就這個問題而言,我們的回答似乎都跑偏了。

先來說說「李太后沒有出面干預」這個事兒。先前說過,事實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去分析李太后有沒有必要去干預(大部分的回答,也包括我之前的回答,其實主要也是在論述這個問題)。然而,當我們去談論「有沒有必要」的時候,其實很多人的回答和題主的問題里都隱含著一個前提:李太后對張居正似乎負有某種程度的救助義務。有意思的是,即使是那些為李太后尋找不救助理由的人,似乎也默認了「因為某某事件,所以足以抵銷或者中斷了李太后的救助義務」這一思維模式。但如果我們真的是平心靜氣去查看歷史,其實卻很難找到李太后需要對張居正負有何種救助義務,無論是感情、利益,還是道德、法理,李太后與張居正都沒有直接的權利義務關係(參見原回答),他們之間的所有聯繫,都是以萬曆皇帝為紐帶建立的(張居正說,為了皇帝我們合作吧;李太后說,為了皇帝我們合作吧;萬曆說,媽,為了我弄死張家吧。你覺得李太后該咋說?),且他們分屬內廷外廷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在某種程度上,兩人本應是競爭、對立關係,所以即使他們在某一特定時期相互合作、在某一事件中結成同盟,也不能認為在萬曆對付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就當然存在某種救助義務。既然李太后沒有救助義務,那麼需要考慮的就僅僅是不救助可能帶來的政治風險,而這一點也隨著萬曆掌權和張居正謝世而變得無關緊要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李太后沒有必要去干預抄家這件事兒了。既然沒有必要去干預,那麼李太后出面干預(強力干預)的動力就不足,所以題主認為「李太后沒有出面干預」應該也是成立的。

再來說說「是她預料到了嗎?」這個問題。題主在說明兩個事實後,提出這個問題,其實是隱含了「李太后沒有干預,可能是在趨利避害,避免牽連」的意思。明朝的帝後(太后)關係與前朝和後朝都有很大區別,一方面從法理的角度就不承認皇后(太后)的決策權,另一方面從道德的角度就不允許皇帝對太后有所冒犯(皇后也相對其他朝代穩定多了,萬曆嫡母陳皇后即使無寵,也沒被廢),所以李太后即使是給張居正求情了,萬曆也不能把李太后如何,更何況萬曆兄弟二人又是特別孝順的人,所以李太后沒有趨利避害的必要和需求。如果拋開這個所有前提,我們單單去考慮李太后對張家下場是否有所預料的話,我個人反而傾向於認為李太后能預料到。先說一下,張居正之所以被抄家,並不是萬曆一個人的意志,總體來說,當張居正去世後,朝政就把持在反張勢力和言官系統的手上,出於對張居正高壓政策的反彈,他們對於皇帝如何處置張家,會有更多的關注和反應,如果皇帝不能旗幟鮮明的倒張,那麼皇帝就極有可能會失去外廷的支持(其實不光是外廷,內廷的宦官們也都急著對付張居正和馮保的殘餘勢力),所以不管皇室願不願意(萬曆肯定是願意,太后不一定),嚴厲處置張家也都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李太后雖然沒有垂簾聽政,但好歹也是皇帝的監護人,對於政局應該還是相當了解的,所以當張居正去世以後,她們娘倆一定會好好商量日後的政治走向,因此我認為她還是預料到了。


高贊說張居正為了保證和馮保的權力聯盟…

我好慌啊……

馮保的權力來自於哪兒啊…

李太后啊…難道還能是萬曆不成?

馮保是李太后的刀,有明一代,權閹不少,可從來沒有離了皇家還能獨自得瑟的…

馮保是傻了么?為了外臣聯盟把內庭的大靠山得罪了然後再把內庭權力拱手讓人?

李太后,張居正,馮保,這是萬曆初期的鐵三角,也是張居正能夠一條鞭法以及土地清撿還有國庫充盈的前提。至於張居正倒了,那自然有小張維持,萬曆都親政了,沒必要為了個死人和兒子過不去到是真的。


感謝點贊。

補充個高贊的永寧公主的墓誌:

「公主乃穆宗庄皇帝第四女,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所出,今上同母妹也。生於隆慶元年二月朔日辰時,至萬曆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冊封為永寧長公主,下嫁駙馬都尉梁邦瑞。萬曆十年四月十八日邦瑞卒,萬曆二十二年六月初五日戌時公主薨,享年二十有八歲。計聞上哀悼輟朝,恤典加優,逾倍常數,仍行所司卜得吉兆,以十二月十七日葬於清良山之原。嗚呼!公主蚤著淑稱,特膺寵渥,封號葬祭,存沒榮哀,即壽祉弗延,而芳魂可永慰矣。儒臣奉詔爰志於石,以閟諸幽,百世之下,其尚有徵焉。」

公主命運確實不好。不過我橫看豎看也沒從裡面看到馮保和張居正聯合坑公主這件事,哪位有歷史記載或者高贊的有史書資料煩請教我,要真是有實錘我就把答案刪了~


8.26 更新答案

感謝評論指出,在《萬曆野獲編》的卷五【駙馬再選】中找到了對問題的描述

「至萬曆十年,上因胞妹永寧公主將下嫁,選京師富室子梁邦瑞。其人病瘵羸甚,人皆危之。特以大璫馮保納其數萬之賂,首揆江陵公力持之。慈聖皇太后亦為所惑。未幾合巹,鼻血雙下,沾濕袍袂。幾不成禮。宮監尚稱喜,以為掛紅吉兆。甫匝月遂不起。公主嫠居數年而歿,竟不識人間房幃事」

首先萬曆野獲編是有一定研究價值的,也是很生動的體現了明朝當時的生活情態。但這也毫無疑問是一部野史,其真偽很難判定。比如文章里賄賂這件事,梁家自不願意去說,更別提馮保能去主動提,那究竟是怎麼知道的,而後面公主不知男女之事這個記載又是怎麼知道的?

當然我不是否認這篇記載的真偽,實際上也很難確定真偽了。但我還是覺得張居正身後事李太后不管不顧,跟是不是坑了她關係其實沒那麼大。


e mmm.... ,你是不是聽過「張居正 居正勿正 ,黑心宰相卧龍床。」,所以覺得老張被寡婦李用完無情拋棄啊?

李太后在萬曆娶親後,撤簾還政,就不行了,因為她所有仗著皇帝未成人親政的權力都得還回來。

最多依賴太后孝道鬧鬧,外加老張威脅大法:再不乖,我讓你張叔叔打你。

但事實證明,就是被無情的女人拋棄了。

李太后非正宮皇后,皇帝死後,張居正硬生生提高她的尊號,和陳太后平等。

後面一大堆,比如幫皇帝教育兒子,幫皇帝管理產業,幫皇帝履行姐夫責任,照顧娘家人等等。

一生嘔心瀝血,結果張死後,一個屁都沒有,哪怕一句話也沒得。

固然,萬曆青春期集中爆發,為了避嫌,但是如此薄涼,也是寡婦該當啊。。。


張居正前腳剛死,萬曆皇帝後腳就清算了張居正,而一直支持張居正的李太后,面對這種情況則選擇了沉默,我認為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

第一,源於朱元璋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在後宮女子不得干政這塊,明朝是落實的最成功的朝代之一,萬曆皇帝成年前,李太后雖然很活躍,但是也更多的是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去要求萬曆皇帝要多聽張居正的話,對於具體的政事如何處理基本不插手。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親政,這個時候李太后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權利,來干預萬曆皇帝所做的決定。

第二,源於李太后對萬曆皇帝的愛。不管在張居正生前,李太后對萬曆皇帝的要求有多嚴格,但是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李太后也是希望萬曆皇帝能夠成長為一代明君。而如果張居正真的與萬曆皇帝爆發了直接衝突,李太后則會毫不猶豫的站在萬曆皇帝這邊,哪怕這種衝突爆發在張居正生前。如今張居正已死,萬曆皇帝鐵了心想要清算張居正,李太后更不會出面攔截,說難聽一點,李太后怎麼可能會為一個死人而傷了他們母子之間的和

第三,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流言。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敬仰朝野上下人盡皆知,一個後宮之人與外臣走的如此親密,勢必會生出一些不必要的傳聞,張居正生前為了朝廷鞠躬盡瘁,李太后為了自己兒子江山的穩固,背負一些流言蜚語也無所謂。如今,張居正已經死了,她還要不惜違反祖制來維護張居正,那就讓人不得不浮想聯翩了。以李太后的精明,不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

我是不愛長篇大論的文史並蒂,更多歷史討論,請關注我的公眾號:文史並蒂


大家都是普通人,完全揣測古人的想法是不太現實的

提這麼一個點吧,李太后信佛,張居正還在世的時候,她有個建佛寺,大赦天下的想法,但都被張居正勸回去了

所以,李太后並不是很喜歡張居正,只是因為張居正的能力,和自己的兒子還太年幼,所以並未與張居正唱反調。張居正死後,自己需要依靠兒子,根本沒必要在乎一個已經死去的不重要的外臣

個人觀點,不要全信


推薦閱讀:

不一樣的九千歲(29):聖上八母
拯救漢族的千古一帝——乾隆
血淚珍珠——明孝宗至明世宗廣東採珠本末
明朝,另一個角度
海瑞:明朝第一清官,不論成敗,只有是非

TAG:明朝 | 明朝歷史 | 張居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