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禮學消亡了嗎?
天地君親師該如何代入現代?
消亡就消亡了,糟粕留著幹嘛
禮,這種東西,其原本就不是外在的約束,而是內在的自律。
可是後來多數人,在解決生活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中,做不到自律,而是選擇了自我放任的方式。周公不得已,出來制禮作樂。但這個時候,禮依然是一種行為範式,並不是強制要求,在當時,限於技術手段,國家也無力強制要求。
後來生產力發展了,社會也發生了改變,需要應對的實際問題日漸增多,最初定下的行為範式已經不足以應對新的問題了。比如,當時應該就沒有定下學生給老師辦後事的喪禮。《論語》有個記載,是孔子有一次病的要死,子路就很急,讓師兄弟充當孔子家臣,要以大夫之禮為孔子安排後事,孔子後來病好了,就不高興,說他更願意作為老師被自己的學生安葬,而不願意假裝由家臣安葬(大夫才有家臣)。錢穆先生的解釋就是說當時可能沒有魚兒安葬老師的禮,這種禮應該是在這件事兒之後,由孔子定下。後來孔子去世,多數弟子服喪三年,子貢服喪六年。
現在呢,太多的東西是以前沒有的,如果還依照以往的範式去處理問題,是行不通的。所以儒家禮的形式,也就是那些外在的傳統行為範式,肯定是消亡了,即使能夠殘存的,也不會很多。但是禮並不只形式、範式,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對自我的約束,這種自我約束是要永遠伴隨著人類文明的。
三綱五常我們不提了,但並不是說對國家的愛護,對父母的孝敬,對婚姻的忠誠就不需要了。在新時期,有些東西,我們不僅要繼續恪守,還要創建新的形式,來傳達、警示我們對某些生存威脅的敬畏。比如以往,我們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古人重視祭祀與田獵,今天呢,我們的國慶、閱兵其實也還是祀與戎。我們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一樣有好多方面,是需要傳承與發揚的。
禮形式或許消亡,到禮的內涵與實質永遠不會消亡。
沒有,只是變了一種形式。其實就是愛黨愛國,孝敬父母。至於尊師,現在有的老師真的不配,但是總體上還是好的。
儒家禮學消沒消亡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禮這個東西是沒有消亡的。
一個社會的規則基本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叫法律,是社會的底線,也是維繫社會存在的基石,它其實主要是一種防止人和社會向下走的規則。但法律絕非萬能,相反,它作用很有限。對於法律來說,他不起作用就是它對社會最大的作用。
而另一部分向上的社會規則就叫做禮。對於一個正向的社會而言,禮才是一個社會的核心,是在法律基石上的建築物核心骨架,是道德,是公序良俗,決定了社會的面貌,形成了社會風氣。簡單來說,法是大家一起決定社會應該淘汰什麼樣的人,而禮就是大家一起決定社會應該讓什麼樣的人脫穎而出。
這個東西這樣一解釋是不是有點眼熟,很像新出現一件東西,潛規則。
是的,潛規則就是禮的對立面。禮和法其實沒有什麼衝突的,相反還相輔相成。但潛規則不同,它是對公禮公德的破壞。是我們破壞掉舊有禮制之後,卻沒有建立起新的現代禮制形成的空白地帶中恣意生長的野草。
夫子所說的禮,應該叫做禮治。即以禮來治理天下,從這個意義上講,禮治包括了幾個層面:
1、國家政治,這主要就是復禮,即恢復以周禮為基礎的國家政治秩序,核心訴求是重塑周天子的政治權威、規範並約束諸侯乃至卿大夫的自行其是。這反映的是在三家以庸徹、八佾舞於庭、陪臣執國命的政治混亂中,夫子希望通過復禮來重建政治秩序,結束亂世的根源
2、社會治理,夫子提出的乃是教化。所謂庶之、富之、教之,教民向善
3、個人層面,夫子提出的是君子垂範
所以說,夫子的禮治並非單純的復周之禮,而是一個重建政治秩序、教民向善、君子垂範的整體治理學說,我謂之曰:文治。而這一文治思想,則為後世儒家奉為圭臬,成為營造一個儒學化的中國的核心訴求,也自然奠定了其後兩千餘年中國的政治框架:
1、作為秩序基礎的皇權
2、以文官為主的流官體制
3、以自耕農、小地主為主的小民
其後兩千餘年,我們的政治框架就是趨向這一體制,然後圍繞此體制進行顛簸。
就我個人的觀點,不存在單純的禮學,但文治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即便是現代中國的今天,甚至說西方的文官制度也受此影響。
儒家禮學看似是消亡了,但它畢竟在我們民族實行了三千多年,我們的血液里 ,早已根深蒂固藏著它的氣質,矧禮主於心,天理人心不亡則禮可復也。而六經之典,至今猶存,三禮所言,漢宋之論,今亦可以詳見。如今有許多儒者亦在恢復禮制,愚堅信不久之時,禮樂可再,儒家能興。
不敬天不尊地不可以。因為要遵守天地法制,自然規律。
君代表國家,對君不忠就是對於國家不忠。但是君不是一個人,只忠於一人而非天下,則為賊忠。
親是雙親,不尊雙親天理不容,其實這句話的理解就是:在你需要幫助時候任何人都可以理正言辭的拒絕幫助你,哪怕你要死了。
師是師長,教授文化是老師,帶你入行的是師傅,教你行走社會的是師父。你都應該尊重。不然就欺師滅祖。這樣的人同上條
我還在啊!只是沒讓你瞧見
君臣之禮,現在叫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
《國旗法》:全日制中學小學,除假期外,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
父子之禮,現在叫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
《婚姻法》: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首先,現在的禮肯定不是孔子之禮。孔子之禮,無論如何變化,都放不下尊卑貴賤。
不過叔孫通說過,「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儒家還是有一些思想比孔子開放的人,不是主流罷了。
沒有
現代商務禮儀的很多內容,比如名片,鞠躬等等都來自周禮
某些文化傳銷人士沒時間學習現代禮儀,才把禮和禮儀割裂開來
需重建!你敏銳的感覺到了中華文化的禮!關鍵是當今中國需要禮!不一定是儒家禮學,叫它中華文化創新的禮學!
禮,以時為大。禮,以順人心為本。只要有仁義直心,新時代可以發展出新的禮。
禮學可以消亡…
禮,是不會消亡的。
所謂的禮,其實就是人際關係,禮失求諸野,民間的行為規範,就是禮
秦以前中國的政治是分封制,統治階級內部大致分成六個等級,天子,公,侯,伯,子,男,在往下,就不是統治階級了。最下層的就是奴隸了。孔子口口聲聲要做的克己復禮,其實就是要保持這種等級制度。說到底就是,奴隸的子孫永永遠遠是奴隸,主子的兒女永永遠遠是主子。商鞅變法的進步意義,就是廢除奴隸制度,而且保持了能力面前人人平等,軍功面前人人平等,法治面前人人平等。孔子死心塌地想要的克己復禮,其實已經成為逆歷史潮流的哀鳴!這是見了主子不敢直腰,小塊步走過的奴才孔子,死也不肯見到的禮崩樂壞的狀態。在這種奴才眼裡,統治階級就像父親,被統治者就是兒子,不要以外孔子提出的這種父子關係就是愛的最高境界。事實充分說明,父子兄弟這些親情,在爭奪皇位的殺戮過程中,幾乎一文不值!父皇,父母官們要的只是,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和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生殺予奪,無所不能的權利!兩千年來的所有王朝都能證明,孔子所說的父子親情從來沒有阻礙過他們之間的你死我活!這是所有認賊作父的侏儒們都心知肚明,而又不肯,也不敢承認的鐵打的事實!
我要這天再也遮不住我的眼,
我要這地再也埋不下我的心。
意識控制上限的 以天地為上限的意識價值觀 卒。
人人生而平等,見帝王不跪而反問,君近日假期?不思國政而遊樂?
次日人民日報曰: 國君安閒遊樂,似忘國憂,當免之。 隨即朝官罷朝,工商牧農罷業,群起而攻之。
君卒
壯年長子一日見母與一「權健保健品銷售」相談甚歡,不知內情心中大悅,燒水宰羊以待客,不料客邀母重金購葯,此葯不治疾病卻自稱包治百病,長子拒,然母親怒,誓要買之。長子大怒:賤客欺母不知,騙母購假,若從之則愚孝,不從則不孝。然理孝才是真孝,虛禮不堪實任。開手機發表於知乎微博,眾人大怒譴權健於火峰,知情網友爆料,權健因耽誤他人治療致使病人病情惡化而死,一時輿情激蕩,殺權健而後快。
權健卒,借禮行孝法 卒,理孝生而替之。
今日風光正好,奧數冠軍馮鞏與師當庭激辯,鞏漢林稱:「師之題不可用微積分解之?」師:「不可,我未學好,無法判之」
鞏漢林「孺之能竟不及我,何授我能?而今我以超孺,再尊孺為師滑天下之大稽,孺誤人子弟,勸早日退職深造,或另尋他校啟蒙稚童即可」說到此處稍頓才言到「吾不願飛黃騰達之日,路過公園見師麻袋拾瓶,大煞風景」。
師:去你奶奶個嘴。
師氣不過卒。校長驚恐臨時考核,師卒一片。
推薦閱讀:
※儒學到底是學什麼?
※儒家是百家之源嗎?
※如果我們一直以法家為推崇對象而不是儒家,會和現在有哪些可能的不同呢?
※君民共治是儒家民本思想嗎?
※品讀儒釋道三家「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