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精通儒學的佛門大德?

類似近代印光大師。


佛告舍利弗。

昔迦葉佛豫記我言。釋迦牟尼佛多受供養故。法當疾滅

舍利弗。我法實以多供養故。後當疾滅。

舍利弗。譬如貧人得大寶藏 心則大樂。如是舍利弗。未來世中 多有比丘。親近白衣 受其供養。漸相狎習 而與執事。心便歡喜 以為悅樂。猶如貧人 得大寶藏。

如是痴人 貴於世利 世樂奴僕。若見比丘 多人供養。心便謂之得阿羅漢。見少知識 便謂惡人

如是比丘。為利養故 舍上佛道。隨所樂者 即成其事

舍利弗。如來於今為是痴人 說如是等經。何以故。破戒比丘 聞說是經 則生悔心 當還持戒。不作大賊 受他供養。

舍利弗。若有比丘得聞是經。心不清凈 不喜不樂。是則名為 弊惡比丘。

何以故。舍利弗。凈戒比丘無法不樂。若說布施。若說持戒。若說忍辱。若說精進。若說禪定。若說智慧。若說如是厭畏經法 心皆喜樂。

舍利弗。有三種人。聞說是經 心則憂惱。何等為三。

一者 破戒比丘

二者 增上慢人

三者 不凈說法

復有三種人 聞如是經 心則憂惱。何等為三。

一者 人見

二者 命見

三者 我見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如好善知識。以慈愍心 為人求利 求樂 求安隱。汝等一心 聽受我語。常求善利 心勿放逸。

舍利弗。不凈說法者。有五過失

何等為五。

一者 自言盡知佛法

二者 說佛經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

三者 於諸法中 心疑不信

四者 自以所知 非他經法

五者 以利養故 為人說法

舍利弗。如是說者。我說此人當墮地獄 不至涅槃。

複次舍利弗。說法比丘 處在大眾。信樂法者 為敷高座。舍佛正法 而說外道嚴飾文辭。

我久勤苦 求是法寶。而此惡人 舍置不說。但以經中相違語義。互相是非 不順正法。於聖法中高心自大。隨意而說 為求利養

舍利弗。若比丘說法 雜外道義。有善比丘 勤求道者。應從坐去

何以故。舍利弗。有信白衣 敷置高座。不應演說外道語義。若不去者 非善比丘。亦復不名 隨佛教者

舍利弗。說法甚難。如是說者。我說此人 名為外道。尼犍弟子 非佛弟子。是說法者 命終之後。當生尼犍子道

何等是尼犍子道。邪見 是尼犍子道

何等為邪見。謂是地獄 畜生 餓鬼

何以故。舍利弗。身未證法 而在高座。身自不知 而教人者。必墮地獄。舍利弗。如是因緣如來悉知。

我諸弟子。以種種門 種種因緣 種種諸見。滅我正法

舍利弗。若有眾生。聞如是經 第一義空 無所有法。心歡喜者。當知是人真我弟子

舍利弗。過去世 有五百盲人行於道路。到一大城 饑渴乏極。令一盲人 在外守物。余者入城 乞索飲食。

未久之間 有一誑人。至守物者所語言。

咄人何以獨住。

答言。

我有多伴 入城乞食。

誑人語言。

汝為知不。彼間大施 衣食瓔珞 花香雜物。隨意可得。汝若須者 將汝詣彼。

答言。

可爾。

誑人將盲 小離本處 盡奪其物。

諸盲乞食 得已而還。

誑人復語諸盲人言。

汝等得值大會施不。

答言。

不值。

誑人語言。

汝等所得 可置於此。我將汝等 詣大施會。

諸盲盡共留物一處。隨誑人去。

誑人盡將五百盲人。臨大深坑 而語之言。

此地平好 有大施會。汝等各可回面東行 受他施物。

即便一時墮坑而死。

舍利弗。當來比丘 好讀外經。當說法時 庄校文辭 令眾歡樂。

惡魔爾時助惑眾人 障礙善法

若有貪著音聲語言 巧飾文辭。若復有人 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 令心安隱

若有比丘 修佛法者 令生疑惑。咸使眾人 不復供養

或有比丘 若二若三 已讀佛經。便使令求 外道經法。先自看者 贊言善好

是諸人等。為魔所惑 覆障慧眼。深貪利養 看諸外書。猶如群盲 為誑所欺。皆使令墮深坑而死

舍利弗。

諸生盲人 即是比丘。舍佛無上道 求外道經書。

誑人是惡魔。

深坑是邪道。

舍利弗。如群盲人 舍所得物。欲詣大施 而墮深坑。我諸弟子 亦復如是。舍粗衣食 而逐大施 求好供養。以世利故 失大智慧。而墮深坑阿鼻地獄

複次舍利弗。不凈說法者。不知如來隨宜意趣。自不善解 而為人說。是人現世 得五過失。餘人不知。唯得天眼比丘。及諸天所知

何等為五。

說法時心懷怖畏 恐人難我

內懷憂怖 而外為他說

是凡夫 無有真智

所說不凈 但有言辭

言無次第 處處抄撮。是故在眾 心懷恐怖

如是凡夫無有智慧 心無決定。但以憍慢微小因緣 求於名聞。疑悔在心 而為人說

是人長夜自受貪慾 嗔恚 愚痴毒箭。何以故。舍利弗。是人不能定知諸法。而為他說。心不喜樂 若樂速失

舍利弗。我知不凈說法 有此過咎 不得正道。是事一切比丘不知。諸天不知。唯我乃知。

復有不凈說法。比丘不解如來隨宜所說。而為他人說。

諸經中 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命。

而是人自以論辭說言。有我 有人 有眾生 有壽命。

即為謗佛謗法謗僧

謗三寶罪 諸天世人 所不能知。唯佛乃知。

舍利弗。是人亦名不凈說法。

我知其過。諸神通者及諸天眾 皆不能知。唯佛乃知。

舍利弗。我今為汝 譬喻解說。若人不知佛道義相。而為他人 不凈說法。此人成就 幾不善事。

舍利弗。於意云何。閻浮提眾生寧為多不。

甚多 世尊。

舍利弗。若有惡人 盡奪其命。是人得罪 寧為多不。

甚多 世尊。

如是痴人 不知佛道。而為他人 不凈說法。罪多於此

何以故。是人不凈說法 破無上佛道。亦謗過去未來今佛

何以故。

舍利弗。若有過去諸佛。說一切法 皆畢竟空。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命者。

舍利弗。未來諸佛 說一切法亦畢竟空。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命者。

舍利弗。今現在十方恆河沙世界諸佛。說一切法 亦畢竟空。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命者。

舍利弗。是名諸佛無上之法。謂一切法 無有體性 無所得空。本性寂滅 無生無滅。無有性相 自相皆空。如來但為斷諸憶想分別故說。而諸佛菩提 無有分別。

舍利弗。何等為分別。

謂分別者。我見 人見 眾生見 壽見 命見 斷見 常見。

凡夫成就 是諸分別。

若人無有如是分別。能悉了知一切法空。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命者。如是念時 心得歡喜。聞第一義空 不驚不畏。是人則知五陰虛妄 無有真實。知十二入十八界虛妄 無有真實。是人亦不分別涅槃 不念涅槃。不言我能念涅槃。以法得寂滅 而不分別。是法所寂滅處。亦不分別 亦復不得。

舍利弗。是名順忍。是人於是順忍第一義中。亦不得自相。

舍利弗。何等是順忍相。所謂無相是順忍相

舍利弗。於意云何。若人於此順忍尚不得相。是人若得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相 命相者。無有是處。

若人成就如是智慧。應受供養 是名佛子。是名入不住定

舍利弗。是名佛法第一義門。謂無憶想分別 無此無彼。

而是痴人 在大眾中說於邪見。自以憶想分別教人。此是佛法 此是聖道。如是痴人。則為誹謗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如是痴人。名惡知識 不名善知識

舍利弗。怨雖奪命 但失一身。如是痴人不凈說法。千萬億劫 為諸眾生作大衰惱。是人痴冥 覆佛菩提。本心貪著 還復熾盛 相續不斷。以貪著故 往來五道。無善逕路 生死不斷

是故舍利弗。不凈說法者 得罪極多。亦為眾生 作惡知識。亦謗過去未來今佛

舍利弗。置此閻浮提眾生。若人悉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命。不凈說法 罪多於此。

何以故。是人皆破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助魔事。亦使眾生於百千萬世 受諸衰惱。但能作縛 不能令解

當知是人 於諸眾生 為惡知識。為是妄語 於大眾中 謗毀諸佛。以是因緣墮大地獄

教多眾生 以邪見事。是故名為 惡邪見者

舍利弗。我見 人見 眾生見者 多墮邪見。斷滅見者 多疾得道。何以故。是易舍故

是故當知。是人寧自以利刀割舌。不應眾中不凈說法


印光大師、宣化上人都很懂儒。印老做儒生的時候還排佛,後來懺悔了。看印光法師文鈔,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把佛、儒的道理圓融無礙。甚至,在對末法眾生寄語里,還專門有一句和儒學息息相關的「敦倫盡分」,可見一斑了。

宣化上人也是很懂儒家。「 我十五歲才讀書,就學對對聯,我很喜歡這門學問,一開始,就對它有親切感。那時,全班有三十多位同學,當他們對不出來時,都找我幫忙。我就模仿他們的筆跡,為他們對了。這不但可以訓練我的思路,並且也開擴我的心量。

我在十五歲讀半年,十六、十七歲各讀一年,在私塾里讀四書五經。十八歲,我就教書,我一個人教三十多位學生,把所學的都教給他們。學生都是貧寒子弟,所以,我就義務教學。」

宣化上人在小時候還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恪守孝道,結廬守喪,鄰里稱揚。

 「十九歲母親往生,於是萬緣放下。同年四月初八佛誕日,禮請三緣寺上常下智老和尚剃度出家。受沙彌戒後,披緇(zī)結廬,守孝三年,日一食,夜不卧,拜華嚴、禮凈懺,定功日純,悲心日深。」

宣化上人還學過中醫,「我告訴你們,我也是個醫生,讀書的時候就讀這個《藥性賦》。我第一次讀葯書,先讀《藥性賦》;讀完了《藥性賦》,又讀《脈訣》、《湯頭歌》、《四百味》、《八十一難經》,又是《傷寒論上》、《傷寒論中》、《傷寒論下》、《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人科》、《小人科》,讀了有十五本葯書。」

宣化上人是禪門宗匠,定功深湛,讀起書來,說一目十行也不為過,對儒家經典是精通的。

 「十五歲,上人拜別雙親,四處尋訪善知識,終得皈依哈爾濱巿郊三緣寺上常下智老和尚為三寶弟子,研習禪定。旋入私塾,因禪定專一法門的受用,而能過目成誦。

 至十七歲時,雖僅讀了兩年半的書,已能貫通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醫卜星相一切世間法。又精勤不懈,參禪研教,透徹出世法。」

在講佛法的時候,宣化法師也會講人倫道德,教導大家守仁義禮智信等等。


古代的蕅益大師

著作有禪解四書,禪解周易。

明代四大高僧多精通儒學,也提出儒釋道一家

明代之前的估計沒有,那個時候是正法時代,都是純粹的佛教教理,如智者大師,華嚴宗等


南公懷瑾。

他老人家兩本書《論語別裁》和《原本大學微言》。

通過儒家講佛法,

一本講為什麼要學佛,一本講學佛學什麼。


南師


推薦閱讀:

TAG:儒學 | 佛學 | 佛法 | 佛學大師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