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前的科研經歷一定要和博導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嗎?


不需要。因為讀博前的科研經歷無非是幫助你科研興趣入門,以及判斷是否適應或者說喜歡科研行業的工作模式及方法論。

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整套科研能力的展示,科學家素養中好奇心、proposal整理和產出、文獻調研、工作彙報、與人合作甚至英文讀寫能力等,這些才是潛在導師們更希望了解和看到的。

所謂科研經歷一致的情況有兩種:

1.你非常喜歡之前的科研方向和小圈子,想要繼續從事相關的研究,並且已經在該領域有了較多的積累

2.你並不想也沒有花時間了解自己課題所在小領域之外的其它相關領域的工作,因此不願嘗試也不知該如何選擇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對於第二種情況其實在科研上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讀博士做學術看似是,一條道走到黑,越走越深、越走越窄,實則不然。

一方面,隨著大科學時代(指越來越多的科研項目傾向於跨領域、跨實驗室聯合完成)的到來,跨領域合作變得非常普遍,你需要主動了解與你相關甚至不那麼相關的其他領域的工作,以便更好的完善現有課題。

另一方面,學術研究是不斷更迭變化的。舉生物醫學上的例子,2010年的時候GWAS(全基因組關聯性分析)的研究能發柳葉刀、新英格蘭這樣的頂刊,而到了2016年業內的共識認為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在複雜疾病的研究上所能解釋的生物學意義有限;再比如之前學界不少人認為microRNA沒有意義,後來隨著更多的研究湧出,大家轉而認為microRNA在表觀遺傳學領域和複雜疾病的闡釋上很有意義。

所以從這兩個角度說,即便你認為自己的科研經歷和未來導師相同,也許你進了實驗室會發現,導師已經不做他Profile上面寫的研究方向了。


不需要。重要的是你之前的經理展示出你有成為優秀研究者的能力。

我本科是做量子光學理論的,最後拿到的offer有做量子光學實驗的,有做納米加工的,有做凝聚態實驗的,甚至有做演算法的。我還聽說有本科做地球科學的轉做凝聚態實驗的。博士有五到六年的時間,之前的經驗也就能幫助你省下幾個月到半年,所以對博導來說意義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有做科研的素養。就好比跑馬拉松,先跑幾百米是沒用的,關鍵是後面跑的快不快。


不需要的。其實,和老師的研究方向一致,對個人成長不是好的事情。老師也希望招來的博士有不同的研究背景,這樣可以給他/她的課題組帶來新的思想,新的技術和新的血液。


當然是越契合越好,但並不是必要的。博導重點是看你的研究能力,再直白點說就是發SCI的能力,如果你能在碩士期間發一兩篇SCI,博導一般就要了。如果是高區,博導們指定搶著要。


不需要,最重要是你和博導性格高度一致。親身經歷,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80後」數學家離開北大前的逆耳忠言:中國學術界有三個問題
法學院教授學術影響力排名,各領域大咖都是誰?
這8個科研平台帶你融入世界學術圈
【天光學術】簡單三步,讓你寫出超贊的競聘演講稿!
【研友學術】論文選題原則與方法,很久沒看到這麼全的解析了!

TAG:科研 | 學術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