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師兄什麼是無緣慈悲,佛祖的這種慈悲和其它慈悲有什麼不同。?
師兄,你想說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吧。
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來說,最為合適,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明白你的自性和一切眾生的自性一模一樣,佛菩薩是什麼境界?看到眾生受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樣,為什麼他有這樣的境界,因為他知道眾生的自性裡面都是純淨純善,哪有六道輪迴哪有苦難,受那些苦不應當啊。那怎麼辦呢?所以佛菩薩沒條件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心中只有度眾生的宏深誓願。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因為佛菩薩明白自己與眾生一體,自己得到了自性裡面的這無量的福報智慧快樂善好稱心如意。眾生也應當得到。眾生為什麼沒得到呢?因為他沒用上。為什麼沒用上呢?因為他不知道。不認得自性是什麼。所以佛菩薩只要度眾生的機緣成熟沒有條件立即幫助他,分內的事應當的事。
那我們懂了明白了,盡自己全部力量大做佛事,受持護持弘揚《無量壽經》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你知道這是分內的事應當的事情,幫助眾生成佛這也是應當的,也是最圓滿的大慈大悲。
一首大慈大悲,大徹大悟的偈頌,《直念去》。(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十八篇)?mp.weixin.qq.com一個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比如儘管很多人不信佛法,與佛法無緣,但若他遇到急難恐怖,大呼「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一樣會幫助救拔他。就像幫助自己一樣,不求回報,一心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就是同體大悲。
複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舍慈得慈,得慈之時,不從因緣。
云何名為,舍慈得慈。
善男子。慈名世諦。菩薩摩訶薩,舍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不從緣得。
複次,云何舍慈得慈。慈若可舍,名凡夫慈。慈若可得,即名菩薩無緣之慈。舍一闡提慈、犯四重禁慈、謗方等慈、作五逆慈。得憐愍慈、得如來慈、世尊之慈、無因緣慈。
云何複名,舍慈得慈。舍黃門慈、無根二根女人之慈。屠膾、獵師、畜養雞豬,如是等慈。亦舍聲聞緣覺之慈。得諸菩薩無緣之慈。不見自慈,不見他慈。不見持戒,不見破戒。雖自見悲,不見眾生。雖有苦受,不見受者。
何以故。以修第一真實義故。是名菩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大般涅槃經》
有事理兩個層面,論事是指對和自己無緣的眾生乃至一切眾生都有慈悲心,論理是指以無取著心、心無所緣發慈悲意,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緣慈悲,是佛的德,佛的智慧,平等心。
我們凡夫修善的慈悲,多是有情慈悲,興樂慈悲,或者是學習慈悲。
有情心:你對我好,我對你好,有親疏遠近之分別。所以在事上,在想上,就有了分別。
興樂心:就是情緒化,今天高興,就天和地也歡喜;今天有煩惱事,那天地都欠你很多,哪有什麼慈悲可想呢?
學習心:學著慈悲,學做善人,這個雖然好,但是,這個慈悲沒有根,隨著前二心,起伏不定,好壞不分。
而佛的慈悲,不是我們凡夫心可以測度,解說的。比喻一下,就是太陽,普照大地,如如不動,而慈悲常照,不分別,高低貴賤,好壞,善惡。
有人說,這難道不是愚痴的善良嗎?
不是。
太陽普照,願者上鉤,小草就沒有大樹接受的陽光多,陰暗的地方就沒有向陽的感受的多,那埋在枯草里的植物,就看不到光。
太陽沒有變動,而接受者,有分別,你是大樹呢?還是小草?是陰暗呢?還是枯草里的種子呢?
這就是無緣慈悲,只要願意接受,就得「善護念」。
佛經現在很多,一直在照,只是沒人看。
陽光照不到的,還有大地蘊藏著。佛都照不到的,地藏菩薩還在。
說點個人的通俗理解吧。
對於自己的親朋好友,也就是自己結過緣的人們,會不由自主的關心他們的狀況,希望他們好,在他們遇到不順心的時候,儘力開導和幫助……等等。
然而此時此刻,世界上就有人死亡,有人遭遇不幸,哪怕是一個不認識的鄰居,我們不會有什麼感覺。
心態的差別,在於因緣,有緣和無緣,我們都會分別對待。
而佛菩薩不會的,眾生對於他們而言都是一樣的,沒有親疏之別。然而度眾生需要有緣,所以他們會和眾生結緣,一杯茶,一朵花,一個微笑,一次名號……從點滴開始,緣份越來越深,發展成師徒,親朋好友,等等,直到眾生被度。
謝邀。
我對佛法一竅不通,胡吹一氣,歡迎行家多多批評指正。
大家有機會多看看祖師大德的文章哈。
緣者憑也,借也,機也。
佛法講因緣果法,說是無緣的大慈悲,其實不是指無因無緣無果,緣什麼?緣無。也就是以無住空性為緣。
我們凡夫也有慈悲,所謂與樂為慈,拔苦為悲。我們期望包含自己在內的眾生能離苦得樂的心,就是慈悲心,只是我們的心所對應的外緣並不平等,亦不殊勝。我們的慈悲心緣的是有相分別,緣的是遠近親疏,緣血脈,緣私情,緣善惡黑白,緣天堂地獄。
菩薩的慈悲初期和我們一樣,是緣於眾生,之後緣於佛法,最後,緣於空性。
從四種緣的角度講,佛的慈悲只以空性為緣,也就是只以佛性作為慈悲的親因緣,並不需要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更究竟的意義上講,佛菩薩的慈悲本身就是圓滿的空性,不需要任何內外因緣。所以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聖經里說,「神就是愛」
佛教也差不多。
你對自己的孩子就很好,
對其它人家的孩子就 無所謂(談不上 好不好)。
佛菩薩,對兩個孩子(一切人等 非人等……)都一樣慈悲。
我們被親緣關係 的概念 束縛著刻意縮小的 慈悲的 範圍。
其實,兩個孩子,一切眾生,本在無有不同。
有情無情,同源種智。
其實,每個有情終生,都是慈悲的。虎毒不食子呢還!是吧!
只不過,被概念束縛,強分出 哪個可以慈悲,哪個不會慈悲!
比如吃肉 肉 。是吧!對被殺的眾生就不慈悲!嗯!
要是慈悲了,這個肉看做自己親人眷屬,怎麼能吃的下啊!
關鍵在 心!這個對境妄起的 心念。我們要認得它。起而不實,別被 它 拉去,就好了。
心念,起起滅滅。不是實有。
也是自性中一幻影爾!
真不知道,佛的慈悲和其他慈悲有什麼不同?或者佛的呼吸和其他的呼吸有什麼不同?佛的衣缽和其他衣缽有什麼不同?
慈悲喜捨,又名四梵住/四無量心,古印度認為具有這四種心態的人可以生梵天或色界,因此是修定常用的方法。
《雜阿含743》,慈悲喜捨是通外道的,是指「無怨、無嫉、亦無瞋恚」。然而世尊比外道更清楚一點——修慈心「於淨最勝」,修悲心「於空入處最勝」,喜心「於識入處最勝」,捨心「於無所有入處最勝」。
《中部86 央掘魔羅經》「讚賞不敵對者」,按《破斥猶豫》說,不敵對被稱為慈,即讚賞慈之意(avirodho vuccati mettā, mettāpasa?sakānanti attho)。
可見,「慈悲」是一種修定的心所,是世俗的人人都可以修習的方法。
至於後世對「慈悲」所再做的解釋,也可以作為知識上的補充。例如龍樹在《智論》里的解釋也很好的,很通俗易懂:「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願你安樂自在。
謝邀,我看有的答主已經說了,無緣大悲,同體大悲。
什麼是無緣大悲,以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來講,我們很多時候發起的慈悲心是有緣大悲,這個有緣不是指緣分,而是有攀緣,有緣由。比方說我們看到別人得了不治之症,一家人過的很悲苦,這就是我們緣了自己的心,緣了所見的境,覺得別人很苦,所以更多是一種同情。
包括更大一些的慈悲,比方說看到那些被屠宰的動物,心中升起惻隱之心,都是有所緣的。
本師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已經說過,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但我們一般眾生都是「迷」的,無明的,被蓋住的。隨業力和慾望流轉,在三界六道中輪迴,看不到自己的秒明真性。
而佛是解脫徹底的,覺悟徹底的,他知道他的覺悟的本體和我們眾生被蓋住的本體是同一的,只是我們不能自悟而已,所以是同體大悲。
這種大悲跟大菩薩們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大菩薩們千處祈求千處應,還有一點同情我們的。而佛的大悲是更高層面的。他在成佛一世,把與自己有業力之緣的人教化了,讓一部分追隨者證了果,但是業緣不到的,關係近他也沒辦法,比方說阿南,阿南就是在佛圓寂之後證果的。
佛深知業力果報的道理,因此也並不像菩薩到處去應。他留下了很多開示,卻說自己「未說一法」。他以般若智慧普照三界,不緣眾生輪迴苦,也不分別六道和諸天。
「一切本來是最好的安排」,這大概就是對無緣大悲最好的解釋。本師釋迦牟尼佛看到眾生的佛性、本體與他無二。也知道輪迴生死其實也是業力使然緣聚緣滅。
佛是真正踐行了他所說的,「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很難回答,因為佛與菩薩摩訶薩有本質區別,對於菩薩摩訶薩可以「意淫」一下,而佛,你根本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思考,如何思考。
對於佛經之中關於無緣慈悲的論述,有「世間一切善法皆依如來之力而得增長」,「當知未來之世,有人有人於佛法中生信如一毛髮許,皆是佛力所致」。
只有這樣的論述。
龍樹之大智度論卷四十(大二五·三五○中):「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
世俗人的慈悲屬於「眾生緣」,即有發心、有善行、有成就。
菩薩具備世俗的眾生緣,但已經接近法性實相。
佛祖完全融入法性,曉得一切皆空,古人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就是這個意思。實際上不僅是過去很久的事,乃至昨天發生的事,我們的記憶可能也並非所有事都記得清清楚楚,很多事情就這樣過去,了無痕迹。所以在世俗方面必需行慈悲,但在勝義角度則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金剛經》說「實相無相」。想要行慈悲只是世俗人不能究竟的分別念,並非佛的發心。世俗人有粗重的執著、菩薩的執著很少,佛沒有執著。
推薦閱讀:
※東方陽熹:如何知道自己缺乏福德?——道德真源
※死後往生到哪兒去(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修行」修的到底是什麼?
※佛陀:修習無所得空法應入涅槃(圖)—道德真源
※世界是從我這裡開始壞的(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