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的基礎——北京官話區,是全國範圍內與中古漢語發音差距最大的方言區嗎?

我看到很多文章說,很多南方的方言區更多的保留了古漢語的讀音,北方方言區被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胡化得太嚴重了。我發現北京官話不僅和各南方方言差別非常大,而且即便在眾多北方方言中,也顯得很異類。

在北方的各個官話方言區中,中原官話和其他官話也被認為比北京官話保留了更多古漢語的特徵,比如古入聲在中原官話區被統一歸為平聲,但在北京官話區則是「入派三聲」,幾乎找不出古入聲的影子。古代分的很清楚的尖團音,在當今全國大部分方言中也分的很清楚,但北京官話區卻是少數不分尖團的方言區之一。在平翹舌上,南方方言和中古漢語一樣,一般沒有平舌音,北方(除北京官話以外)往往都是輕度翹舌音,而且很多地方都不怎麼分;唯獨北京官話是很卷的翹舌音,而且不同字平翹舌對立很清楚。

如此看來,我有四個問題想問:①是不是說明,在漢語發展的歷史中,北京及附近地區漢語的演化速度是最快的?②北京官話和古漢語發音的差距是不是比南方方言和其他北方方言都要遠?③北京官話作為一種全國範圍內發音特徵比較「異類」的方言,用作現代普通話的基礎在全國推廣,是不是很不合適?④有沒有比北京官話保留更少古漢語特徵的方言?

注意:我在此提到的北京官話,不是京片子的北京話,是包括北京、承德等地在內的北京官話區,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


謝邀,那我就按提問的幾個要點來答吧。

第一,在現在各個方言中,北京官話與中古漢語音韻差異是不是最大?

答:不是。

音韻差異怎麼比較呢,各種現代方言相距中古音都甚遠。

從數量上說,切韻音系根據擬構聲母有38個,到了中古晚期出現唇齒音非組,章、莊組合併為照組,變為三十六字母;《切韻》韻類一百九十多個,《廣韻》小韻206個,現存任何漢語方言乃至域外方音都遠遠不及,它們至多在一兩個方面有所長,其他方面上又有所短。

1. 切韻音系的【等】所表示的介音很早就變成了近代以來的四呼,而它們同韻腹的搭配種類大大減少;有的方言四呼還不全,比如客語缺-y-,粵語更是形式上丟掉了大部分介音(實際上是丟主韻母),江淮官話的介音情況類似粵語。

2. 全濁聲母清化從晚唐就開始了,與調分陰陽大致是同時進展的。現在只有吳語和老湘語(以及連通二者的一條濁音走廊)保留了全濁聲母。

官話及其他漢語言的平翹舌來自中古晚期的精照對立,後來知組也併入,大致有四種模式:精組平舌,知、照組翹舌;沒有翹舌音;平翹舌隨意分布(典型的如一些東北官話,但該模式有爭議);[第四種是江淮官話的情況,我不記得了]。北京官話是第一種,還有一個來自日母的r。粵語廣州話直到清中後期仍有系統的平翹舌對立(舌叶音t?系),模式概同北京官話,現在有些粵語方言保留了。香港粵語差不多處在隨意分布的情況。客語和贛語的情況類似粵語,也是有的地方存在平翹舌對立,其中有的是舌叶音,有的是舌尖音t?系。我曾總結過部分語區的聲母個數:贛客粵19-22,官22-23,吳32-34。

3. 韻母在各地也都經歷了大量合併和減少。主要變化發生在介母和韻尾。中古6個輔音韻尾在粵語區基本保留且對應整齊,客語in、en(it、et)不能與ing、eng(ik、ek)區分,贛語同此,且很多地區鼻音m併入n(相應地,-p併入-t,-k可能轉化為喉塞聲)。吳語、晉語、江淮官話入聲三尾都轉化為喉塞聲。吳語鼻音轉變為同一音位,還產生了鼻化韻,且鼻化韻已大量失鼻音。官話的鼻音m、n基本上合併。

總之,這樣一來,各地小韻數目都大大減少。

以上均未涉及閩語支。因為其他漢語言的主體都分離自中古時代,而閩語的主體在上古便已分家,(文讀層來自中古,)因此閩語不好跟其他語言比較「保留」了多少中古成分。閩語支十分複雜,以閩南語論,來自中古的文讀層完整保留了六尾,而白讀層大量的鼻化韻、鼻化韻喉塞入聲……導致韻目奇多。

這還主要是從音位上說。至於音值,各大語區相比於中古音都模樣大變。……韻母的變化我實在是列舉不盡。聲母,除了上面說的濁音帶,大家都二十個左右,全濁先丟光,然後章莊合併成照,再加入知,有的再跟精並一併,這就少了多少了?

但能說北京話離中古音最遠么?不行。就同廣州話比吧,中古?和i在鼻音m、n中的對立,與搭配聲母章、精的對立是相對應的,北京話表現為en[?n]和in[i?n],以及聲母zh[??]和z[?](&>j[?]),當然,廣州話有鼻音m,但主母音一律變成了a[?],現在的廣州話沒有平翹舌對立,聲母一律為z。而南昌話恰恰是zj[?]、z[?]配[?]、i,難道我要說南昌話最「存古」嗎?不,南昌話沒有鼻音m,也沒有精莊知之分。

例子是舉不完的。

回到原問題,北京話肯定不是差距最大的,在各個方言中也不算差距「很大」的。硬要說誰最接近,或許可以推出客語,和閩南語文讀層。

「①是不是說明,在漢語發展的歷史中,北京及附近地區漢語的演化速度是最快的?」

不是。西北地區怎麼看都更快。林霄在別的問題下提到過唐代敦煌大猩猩。

而且從中古到現代的速度不是均勻的。中古漢語演變到現代漢語還有近代漢語這個環節。我總結一下,晚唐—五代,全濁母清化,唇齒音產生,漢語進入近古時期。這段時間,客贛粵主體層的最近共祖從中原分離出來。元代,北方的方言(除晉語外)入聲基本消失。明初,官話形成。明代某段時間,細音顎化。贛語除了二等字也顎化了。清初,尖團合流。有些吳語也合流了。

你問快不快,我覺得整體來說漢語的演變速度是很快的,但北京官話尤為迅速嗎?不見得。

「②北京官話和古漢語發音的差距是不是比南方方言和其他北方方言都要遠?」

不是。見上文。

「③北京官話作為一種全國範圍內發音特徵比較「異類」的方言,用作現代普通話的基礎在全國推廣,是不是很不合適?」

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甚至跟我前面講的都無關。只要記住重點:推廣某種標準語,音韻不是特別重要的考慮,「存古」就更不是了。等有時間再補充吧。

「④有沒有比北京官話保留更少古漢語特徵的方言?」

有,在不同方面,我們可以說粵語保存的比它少點(介音),吳語也比它少點(鼻音),等等。vice versa.


謝邀。試著答一下。

中原官話和其他官話也被認為比北京官話保留了更多古漢語的特徵,比如古入聲在中原官話區被統一歸為平聲,但在北京官話區則是「入派三聲」,幾乎找不出古入聲的影子。

同樣都是入聲消失,都找不到古入聲的影子,在這一點上不存在中原官話保留更多古漢語特徵。至於為什麼北京的入聲演變的規律性不強,我不清楚。看看有沒有其他人解答。

古代分的很清楚的尖團音,在當今全國大部分方言中也分的很清楚,但北京官話區卻是少數不分尖團的方言區之一。

當年制定普通話的時候,還能區分尖團音的方言不少,但也沒你說的那麼多。要注意的是滿語是能區分尖團音的,不信你可以查一下滿語的資料,認為尖團合併是受滿語影響的觀點並沒有根據。而且從清前期的資料來看,那時候北京人還是能區分尖團音,並且會嘲笑不分尖團音的外地人。北京的尖團合併更有可能是近代以來受周邊地區漢語方言的影響。

在平翹舌上,南方方言和中古漢語一樣,一般沒有平舌音,北方(除北京官話以外)往往都是輕度翹舌音,而且很多地方都不怎麼分;唯獨北京官話是很卷的翹舌音,而且不同字平翹舌對立很清楚。

這段我懷疑題主筆誤,題主是不是想說「南方方言和中古漢語一樣,一般沒有舌音」?首先要聲明的是「平舌音」「翹舌音」都是針對現代語音的用詞,不適合直接拿來描述古漢語。當然在不嚴格的意義下,也可以把中古漢語的知組庄組當作「翹舌音」,把精組當作「平舌音」。那麼——

1.中古漢語不僅有「翹舌音」,而且有九種「翹舌音」聲母,遠比普通話的多。這九種聲母分別是知?,徹?h,澄?,娘?,庄??,初??h,崇??,生?,俟?。對比一下普通話的四種翹舌音分別是知??,吃??h,師?,日?。(擬音僅供參考)

2.南方方言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也能區分出兩組舌音,只不過不一定是捲舌音,可能是舌叶音t?,t?h,d?,?,?。而舌叶音合併到平舌音中是很晚近的事。

3.以我的家鄉為例。我的家鄉位於北方中原官話區,老派能嚴格區分平捲舌,且捲舌音捲舌程度高。中派捲舌程度降低,向舌叶音發展,但不與平舌音相混(我就屬於這一種情況)。而新派年輕人分不清平捲舌的大有人在,通通讀成平舌。而歷史上南方方言所經歷的演變和我的家鄉所正在發生的演變類似,有捲舌→捲舌程度降低→舌叶音→併入平舌音。

在漢語發展的歷史中,北京及附近地區漢語的演化速度是最快的?

「最快」沒有標準。吳方言「貴」「鬼」聲母顎化就比北京話的演化快。南方方言不分平捲舌也比北方快。某些方面北京話可能跑得比較快,其他方面就可能是其他方言跑得快。

北京官話和古漢語發音的差距是不是比南方方言和其他北方方言都要遠?

同上,沒有唯一標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用普通話讀是押韻的,用不少南方方言讀則是不押韻的。

北京官話作為一種全國範圍內發音特徵比較「異類」的方言,用作現代普通話的基礎在全國推廣,是不是很不合適?

偽命題。上面的分析已經說明了北京話不是「異類」。

有沒有比北京官話保留更少古漢語特徵的方言?

沒有唯一標準。抖機靈的回答:台灣腔。畢竟民國國語和新中國普通話的框架是一致的,不會比普通話強多少。反而受方言影響,多數台灣人不分平捲舌和前後鼻音,所以完敗給普通話。


中古二呼四等,粵語基本丟的乾乾淨淨,普通話至少留下開合齊撮,所以普通話更存古嗎?粵語不齶化混尖團「只不過是介音丟光了而已」。

又吳語連鼻韻尾都快消失了,是比普通話更不存古嗎?


可以嘗試一下東北話:日語、滿語、蒙古語、朝鮮語,各種混合,不分平翹舌,也沒有入聲字,有時候聲調還錯了,r,i,l混亂。


其實你幾個問題的正解都是「是」,幾個高票回答都是合起伙來騙你的。

是不是一下子很開心很滿足?


瀉藥,答主比對一下北方話和幾大方言區,主要是吳語,閩南語,閩北語,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其他地方我不了解,黔西南方言很特例)就會發現北方方言發音特別飽滿,而這些保留一些中古音的南方發音相對就比較封閉,而且單母音居多。入聲就不要說了,北京話的舌頭之卷,讓人害怕。我舉個例子,因為我是常州人,常州話是有齊整八聲調的,特別是濁音系統是中國所有方言中最全面的。這種濁音分兩種,一種是喉部塞音,用到胸腔共振,一種是鼻音,這種鼻音在讀五這個數字的時候很明顯,但喉位明顯是下壓的,閉氣式的。而北京人說話就用了一種開放式的鼻音,在捲舌之後,舌下空隙(題主可以自己感受一下),喉位一抬就能發出很飽滿的北方式鼻音。捲舌音方面,我上面提到的南部方言捲舌很少,甚至很可能就是弱化形成的。至於古音,我對北方話了解不是很多,不敢妄答,但是就西安話來說,還是有一些古音和古辭彙的。北京話反正就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顯得很簡單。對我國的音樂事業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答主還問哪些方言也不顯得那麼正統,我也不敢妄答,只是覺得黔西南話基本就是普通話了。少數地區的古語除外,我相信肯定有活化石的。

至於說北京話是不是發展的快,這個就難說了吧。因為只是口音變一變,好比洋涇浜突然有一天強勢成為了標準語一樣,你說洋涇浜就比標準語合理?美國口音和英國口音哪個好呢?我只能說我學完德語,之前苦練的美口基本變成英口了。比如北京人喜歡捲舌,以後會不會發明一種旋舌音,我很拭目以待。這都是大家以北京口音為榮的結果,然後愈演愈烈。

最後一個問題也順帶答一下,北方話確實很不合理,音韻上講。而且很多古辭彙也是用北方話音標標,根本不準,讀古詩用普通話完全不搭的。但是我覺得北方話大方,好聽,央視播音員那種的。廣東話聽起來不嚴肅,有點搞笑,閩南話還挺好聽,吳語嘛我就沒覺得好聽過,但是很穩重,沉鬱的那種風味。小姑娘說吳語我就想到老阿姨的感覺,嗲聲嗲氣也不爽,我還是覺得姑娘講普通話性感,可愛。我認為方言是不斷發展的,現在已經養成了這麼深的習慣,我說我拿杯子摜在了地上,別人也會莫名其妙的。但是方言必須要保留,甚至要恢復到一貫的正統讀音中,每個地方都要有自己的特色。這樣,我們才能去吟誦出詩的妙處,才能真正領悟到中國文字的精髓。以後老外就不會只知道Cantonese,可能他們還會知道吳語,閩南語。不像意第緒語一樣,都沒幾個人說,可知道的中國人還不少。

補充一句,我覺得普通話好聽,可沒覺得北京話有什麼好聽的,實在是太卷了,讓人覺得不自在。


投西南官話區一記。


推薦閱讀:

吳語如何讀人名?
「躲」的本字或來源是什麼?
如何保證方言的傳承?
你會教你的孩子說方言嗎?
如何看待海外地區普通話的使用人數超過粵語?

TAG:方言 | 古漢語 | 中古漢語 | 北方方言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