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人格有多可悲?


缺愛心理的個人特徵

缺愛者缺乏內在的「安全基地」,心境狀態和心理結構都不太穩定,容易出現多種心理特徵。這些心理特徵,很可能被貼上焦慮症、躁狂症、抑鬱症、人格分裂、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標籤,或者控制狂、媽寶男、巨嬰、偷窺狂、心理變態等負面人文標籤,但這些可能是由於缺愛導致的假性癥狀。

缺愛,可能有以下個人心理特徵:

(一)幻想。情感層面不願意承認眼前的事情是對方幫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對方,而是傾向於理解為是自己的內心想法促使事情實現了。

(二)偽裝。因為現實生活需要別人,所以偽裝成正常的社會人,迎合環境,關心別人的想法,但並不真的投入感情。

(三)善變。在不同場合,就變成不同的人,變化很大,因為都不是內心的自己,而是適應性的產物。

(四)隔離。「與他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看不見的膜隔著」這種描述比較生動得描述出了隔離的狀態。如果在身邊的對方如果不說話也沒表情,就會覺得對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為自己無法走進對方的心,與對方的心是隔離的。

(五)脆弱。沒有能力面對真正的困難,在接收基於現實能力的批評或者現實挫折的打擊的時候,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感會進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裡推,因為在那裡自己可以是完美的。

(六)羞愧。自己知道自己內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真心對自己好的人,會覺得內疚難當,所以會排斥對方進一步走進。

(七)嫉妒。對有自主創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現為不屑、討厭、不屑一顧、攻擊、敵對,但是內心是非常嫉妒。如果身邊的人比如異性情侶關注這樣的人,會表現出極端的憤怒和不安。

(八)掩飾。掩飾自己的問題,喜歡觀察他人評點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問題,不敢暴露自己。比如需要得到諮詢幫助,但是不願真正按照程序付費諮詢,而是希望和諮詢師成為朋友關係,來間接獲得幫助。

(九)自戀。需要別人不斷吹捧自己,喜歡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但是自己並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覺像在演戲,內心根本看不起別人。

(十)膽怯。走出幻想,走進現實,就意味著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年紀越大,越不敢這樣做。現實總是會對不切實際的幻想做出懲罰,但是即使被現實傷害得傷痕纍纍,也不敢直面現實。

(十一)刺激。表面可能很文靜柔弱,但是內心對刺激性需求非常痴迷。包括酗酒、煙癮、狂歡、縱慾、施虐、受虐等。

(十二)安撫。通過引誘別人來吹捧自己、臣服自己,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撫自己的內心空虛。

(十三)抑鬱。採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時候,或者被「發自內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襯自己幻想世界的虛弱的時候,就會陷入抑鬱、自我否定、沒有動力。

(十四)失控。面對自戀幻想被打破的時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場景的言行可能會發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縱別人認同自己幻想的世界。比如在戀愛關係里,稍稍發現對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會有強烈的失控感。

(十五)成就恐懼。內心追求成功,本質上是渴望通過成功換取情感,但是發現成功終點可能沒有自己嚮往的情感在等著自己,反而可能與一些不看好自己的人的關係變淡,就容易陷入恐懼,不敢去迎接成功。

(十六)發展遲滯。在安全基地的關注與保護下,孩子會積極探索世界,適應社會規則,建立社會關係。缺愛的孩子內心不安,心靈深處最大的渴望一直是安全基地的關懷與保護,心理自然成熟的過程受阻,對社會規則不感興趣,對社會關係不太適應。

缺愛心理的社交問題

缺愛者在社交關係上的「無價值感」的感受和「不值得被愛」的信念,嚴重影響正常社交,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則更為突出。缺愛心理對個人的影響可能會被個案隱藏起來,但是對社交關係和親密關係的危害則比較明顯。根據依戀理論的跨時代研究發現,缺愛心理不止對個人有終身影響,還會通過不健康的養育影響下一代。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社交恐懼。缺愛者大都訴說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學時光,都一心學習,人際關係也不錯,但是進入複雜的宿舍生活或者社會社交圈,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時,就變得非常糟糕。往往是因為之前專註於書本,可以給自己逃避社交一個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的時候,厭惡與依賴的衝突就無法避免得呈現出來了。

(二)述情障礙。恆河猴實驗有個結論是沒被廣泛公開的:就是非母親照料大的雌性小猴子長大後,沒有求偶交配慾望,人工強制受孕生產後,雌猴對自己的孩子失去了養育天性,甚至撕咬虐待自己的孩子。從近期的腦神經科學實驗發現,早年缺愛的母親與早年有愛的母親,看到各自嬰孩啼哭時,大腦的第一反應是不同的:早年有愛的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去著急看孩子的情況,而早年缺愛的母親第一反應是想起自己的童年,似乎失去了養育的天性。這兩項情感照料的缺失,在母性上反應的最透徹,但在其他方面也很常見:比如戀愛中,缺愛者傾聽戀人訴苦時毫無感覺甚至覺得有趣,以及無法表述對對方的正面情感等。

(三)角色不滿。缺愛者內心長期處在痛苦之中,在未發掘問題根源的時候,會認為是自己的角色不夠好導致的。比如在讀初中的時候,覺得如果自己考上重點高中,成了那個學校的高中生,心理就健康了。到了重點高中之後,仍然痛苦,就會覺得如果考上重點大學,成了名校大學生,心理就健康了。如果沒有考上名校,會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問題歸結為沒有考上名校所致。事實上,缺愛者對自身角色的不滿,是對內心缺愛導致痛苦的心理本質的防禦。很多非常成功、出色的缺愛者,仍然無法擺脫內心的痛苦。

(四)分裂特徵。缺愛者由於非常缺乏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思想上會顯得非常成熟老道。但是一旦進入親密關係中後期,就會變得像個非常折騰的小孩子,因為缺愛者心理成熟水平還是個孩子,而且是個情感上非常不滿足的孩子。

(五)肌膚饑渴。恆河猴實驗發現,小猴子大部分時間都跟「絨布媽媽」在一起,而不是跟「奶瓶媽媽」在一起,說明小猴子的身體與「絨布媽媽」在一起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人類也一樣,幼年時期缺少與父母的親密接觸的孩子,會有肌膚饑渴感。這種肌膚饑渴,可能會導致缺愛者追求更多的身體接觸,而被他人誤以為是性暗示,容易導致性關係方面的混亂和危險。有的缺愛者曾坦承:我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做愛,我只是喜歡別人抱著我,但是他們抱著我時,就想做愛。

(六)性單戀(lithromantic)。沒有追到對方時,與對方的聯結可以時斷時續,有時會覺得非常親密情感非常濃烈,有時又可以完全忽視對方;而一旦被追到,對方從缺愛者的幻想拉回到現實之後,會對這種情感一直聯結的關係強烈不適應甚至厭惡。

關於以上癥狀的必要解釋 (一)以下所列的特徵,對不缺愛者來說也可能偶有其中少量,對缺愛者來說則是幾乎全中的共性特徵(評價里很多「全中」)。就好像頭暈是腦震蕩的癥狀之一,但不能說頭暈就是腦震蕩,更不能說腦震蕩癥狀里有寫頭暈就是不準確。多因素共同考慮。 (二)缺愛者有很多優點,我寫的主要是負面特徵描述,旨在幫助缺愛者自我覺察。有些評論說,「終於搞懂自己為什麼這樣了」、「感謝把我的問題描述清楚了」,這也是我的初衷。 (三)與缺愛者相對的概念是不缺愛者(安全依戀者),而不是正常人,缺愛者≠不正常。

缺愛者的婚戀障礙

缺愛者在婚戀關係里有很多問題:

一是不安全感強,想要不斷確認對方是否愛自己,即使確認了很快也不相信。

二是索取欲強,就像小孩子對大人般向戀人不斷索取,缺乏感恩意識和平等意識。

三是負面情緒多,從原生家庭和成長過程中壓抑許久的怨恨等負面情緒容易在戀人身上釋放,讓戀人感覺很無辜。

四是被愛障礙,前者無法感受、體會到被愛,不管對方對自己多好。

五是述情障礙,無法傳遞和表達自己的愛,不斷自己覺得自己多愛對方。

六是假性親密,為了避免不良影響,壓抑內心需求和負面情緒,保持淺層關係。

七是不配感強,內心不覺得自己可以擁有美好愛情,對方對自己好的時候會很懷疑很抵觸,努力破壞掉。

從知乎關於男生為什麼不追求女生的一個回答里摘取一段對話截圖(侵刪),可以說明上述幾點。

缺愛者的抑鬱問題

你以為的抑鬱,可能是缺愛導致的能量耗竭。

這種「抑鬱」是能量耗竭所致——缺愛型抑鬱/心因型抑鬱?

mp.weixin.qq.com圖標

缺愛者的人生雷區

人生中有些錯誤,會影響一生。避免這些雷區,不至於陷入絕境。

以下建議對大部分人沒有意義,但是缺愛嚴重者應十分注意:

1、不要為了離開父母,而與不喜歡、不熟悉的人結婚。「一個地獄出來,進入另一個地獄」。

2、不要與婚內人士產生感情。因為這種感情對對方沒有約束,對你沒有保障。

3、不要吸毒,哪怕最親近的人勸你。戒掉他(她)也比戒掉吸毒容易。

4、不要為了感情做違法的事。在監獄的時候,對方不會陪你,恨意會陪你。

5、不要自殺。全面否定自己的時候,要知道自殺的人很多,你不自殺,就還沒有太差。

6、不要濫交。做愛並不能讓你感受到真正的情感。

7、被虐待了,趕緊撤離。

缺愛者的療愈方法

缺愛是極難自愈、傳統方法也很難治癒的「慢性病」,而且還有世代「遺傳性」。

缺愛的療愈不應困在對原生家庭的分析、抱怨中。在缺愛導致的孤獨寒冷的心理背景下,在負面循環的邏輯里分析思考得再多,也難看到溫暖光明的內心世界。

只有從底層改變真正改變潛意識的心理結構,讓人進入跟安全依戀者一樣甚至更強的愛與被愛的正面循環,才能真正「根治」。

系統療愈是獨家十餘年研究成果,獲科技部查新認證,系統療愈後的效果,不僅有主觀體驗,還有客觀測試評估:

加我微信,可免費測試你的缺愛程度,了解根治缺愛的系統療愈。


也不能說多可悲,只是會經常感覺自己總比別人少了一些東西。

特別是周圍的人都是一直被呵護著的,這讓缺愛的人更孤獨

我也算個缺愛的人,越是缺愛越不想讓別人看出來,所以會努力的偽裝。在別人看來,我完全不像是一個獨生子女,因為我大事小事都可以自己解決,完全不用麻煩別人,但是也會怕別人看出來我很渴望被愛,總感覺這樣又比他們低了一頭。

高中時,曾有個朋友,他的家庭就非常有愛,遇見他我才知道,原來男孩子也可以像女生一樣每天跟家人打電話說每天的日常,也會跟爸爸媽媽妹妹聊些有的沒的。對比我,跟家人打電話不會超過一分鐘,沒事就不會打電話問候,因為沒有話題…離家幾個月也不會想家,因為家給我的感覺可有可無

缺愛的孩子,到最後已經完全習慣了沒人愛,這或許是可悲的吧


首先,缺愛這種東西不是你自己造成的,這是你的家人所營造給你的生長環境的因果;比如說家庭一直再遷移、寄人籬下、父母關係、家暴等問題,都會造成缺愛人格。

解釋幾個例子吧。一直遷移會讓小孩沒有歸屬感,過於尋求歸屬感;寄人籬下和父母關係就不說了,都能想到;說說被父母家暴吧,這個。。。就是你本來應該正常的,結果你的正常刺痛了父母一方的心,因為你和他(她)不一樣,他(她)會覺得掌握不了,只能用暴力征服;

遭遇了不同的傷害,小孩子就會有各種問題;其實每個家庭都會存在一些不一樣的問題;請仔細觀察,在處理一些事情上,一個人一個做法、一個想法,因為大家的生長環境以及大腦不同。

而你的不同之處是缺愛,當處理情感事情上、受到感情打擊時,因為「」缺愛」所以不知所措,所以做一些頭腦發熱的事情,事後很後悔,請不要自卑,也不要覺得自己可悲;你只是在這方面因為缺少,所以總是想得到。就像沒錢想掙錢一樣,餓了想吃一樣,是正常的。

你發現自己缺愛了,因為你發現了問題,這是個好的開始;有些人一輩子沒發現,一輩子被籠罩在這個氛圍之內而不自知,一輩子痛苦,那才是可悲。

所以加油(? ??_??)?現在的狀態不是去費盡心思找愛,而是想辦法解決你缺愛問題的根源。當你能緩解你缺愛帶來的痛苦時,你就會改變,不斷成為新的自己,就像大樹一點點的紮根。這是件很酷的事,想想,有什麼比自己創造思維控制自己的思維更褲的事情呢?留下你認為對的,扔掉你認為錯的。

所以,你的缺愛,根源在哪裡?


也不能完全說是可悲,只是每個人能清楚看清自己是個什麼樣子 缺些什麼,才能更好的去彌補改變

缺愛的人可能大部分由於兒時的不安全型依戀塑造起來了一個不安全型人格。所以在戀愛中可能表現為比較作,讓人不能理解,對ta好了ta會逃跑,一邊逃跑一邊會想怎麼還不來拉住我?別人離開又一個人默默舔傷口

所以老話說得好缺啥補啥,缺愛就盡量找一個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對象,能給你包容和愛的那種,更主要的是能意識到自己是個什麼樣子,和對方多溝通,逐漸通過合理的方法來調整自己依戀類型,最終也能得到治癒。

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缺愛人格,由於小時候經歷,所以長大以後戀愛很作,對我好的我不要,對我不好的我也不喜歡。不過好在意識到自己問題所在,努力從不同方面挖掘,希望有一天能治癒


天生就比那些不缺愛的人少了很多能力

不止人際交往這一方面

尤其是最近我能明顯地感覺到我的不足

犯了很多錯

想改變卻又害怕失敗

無能為力


一直尋找戀愛的感覺,粘人


沒有多可悲 其實我覺得很可愛


人生路漫漫不知何處是歸路


首先,缺愛人格這個詞從哪裡來的,哪本書里有這個專業名詞?


推薦閱讀:

我們內心需要的所謂「安全感」
若你缺愛,請先學會自愛!
缺愛與物慾
那個缺愛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TAG:人格 | 人格障礙 | 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