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化監理文章:《陸羽不是茶人》,我認為陸羽不是茶人而是文人。結果在「茶圈」還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一番波瀾。茶界的一些大咖、媒體還專門來發文反駁我的觀點。就我周邊的人統計來看,80%的茶人都不同意我的觀點,他們認為說「茶聖陸羽不是茶人是笑話」;而80%的搞文史的人都同意我的觀點。所以想了解一下知乎上更廣泛的各位知友認為陸羽到底算是茶人還是文人?
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化監理文章:《陸羽不是茶人》,我認為陸羽不是茶人而是文人。結果在「茶圈」還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一番波瀾。茶界的一些大咖、媒體還專門來發文反駁我的觀點。就我周邊的人統計來看,80%的茶人都不同意我的觀點,他們認為說「茶聖陸羽不是茶人是笑話」;而80%的搞文史的人都同意我的觀點。
所以想了解一下知乎上更廣泛的各位知友認為陸羽到底算是茶人還是文人?
謝邀,最近你爭議挺大的嘛,有些意思,但我一直認為茶行業需要外力的介入才能更好地發展(比如小罐茶),攪攪水也好......
閑話不多說了,說說陸羽吧,我一向只以為我算半隻腳在茶行業里吧,作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畫家,我一向主觀的懷疑各種權威的現有理論,有理有據方為正道。
直接說重點:茶學上的陸羽和中醫學上的李時珍(嗯,我中醫學研究的也不錯)其實是同一種概念,因為某些原因符合某些利益而被刻意拔高的歷史人物,同時期比他們優秀的人太多了。可能是名字比較順口?好的名字朗朗上口,傳播應該快些?比如說清朝的中醫大家尤在涇醫術遠超李時珍,但知道的人有多少。
而且唐朝以後五代十國,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最黑暗的時期,這種時間段統治者往往會幹什麼?最出名最博學的往往會遭殃,而小魚小蝦卻有存活的可能性.......
陸羽我還真是好好研究了一番,文章早就寫過,再貼一遍:
《新唐書》全書所載史事比《舊唐書》多,特別是晚唐時的史事,比《舊唐書》大為充實。但為了追求事增文省,因而有不少刪節失實之處。
歐陽修寫完後給宋祁審稿,宋祁那時畢竟是老大,但宋祁一看,這不對呀。
一見如故,你是說我幼稚嗎?
所以我能不能大膽的猜測,陸羽在自傳中關於自己相貌的描寫是自謙,他其實很帥?
唐朝的佛寺是什麼存在?唐朝的國腳是雖然是道教,但整個社會盛行的是佛教,佛寺在當地就是大地主階級!還是超級的那種,不差錢!
3.《茶經》能很好的為佛教造勢,為佛教取代道教做準備。畢竟輿論宣傳最重要。
歷史上有這麼個詞語:臟唐臭汗,意思是唐朝和漢朝的開放到底到了什麼程度,現代社會也拍馬不及,駟匹馬難追。男寵、孌童、小姐滿地走,皇室帶頭搞起,各階層紛紛仿效。
劃重點
總結下:陸羽的《茶經》是團隊集體努力的結果,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也可能只是總結歸納。後人拔高是後人的事,但綜合史料記載,我認為陸羽算半個文人、喜好品茶,僅此而已。
陸羽到底是茶人還是文人?我曾經先後寫過兩篇文化監理文章:《陸羽不是茶人》,《黃胤然再說「陸羽不是茶人」——與林治老師商榷》,可惜很多不同意我意見的人並沒有看這兩篇文章里我的論據和論證過程。
這兩篇文章在當時茶圈還引起了軒然小波。我的朋友、08年給胡總.書記表演過太極茶道的傳人,曾轉發了我的文章,但不到兩個小時被他茶圈朋友無數個微信轟過來,被迫下架。
而另一個關係不錯的茶界大咖私下裡找到我,雙方有過一段很誠懇的對話:
「胤然,咱實話實說,你自己究竟懂茶嗎?懂多少?」
「關於茶,別說跟您比了,就是跟您徒弟的徒弟比,我肯定是都不如的「
「那你跑去茶圈來說「陸羽不是茶人」傻不傻呀!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老師,那咱也公平點說,您覺得【陸羽不是茶人】是一個茶命題,還是一個文史命題呢?」
大咖思考良久,雙方也就達成了默契不再繼續深入討論。因為圈層站隊的關係,那個茶界大咖公開地,對我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所以我們現在還是好朋友。
但總是有太多的茶人,把我誤解成攪局的、沽名釣譽的、蹭熱度、外行裝內行的……其實稍微有點邏輯概念和文化辨識力、文化思考力的人,花點時間一想就明白了:實際上不是我這個茶外行跑到茶圈去充內行攪局,而是更多的茶人「外行地」針對文化人擅長的文史圈的一個命題來攪我們的局。
鑒於以上我只好再把兩篇文章精華編輯如下:
究竟是不是茶人?關鍵得要看茶人的定義及陸羽本人在文史上的定位性質,以及相關語境來定。
何為茶人?筆者不完全地查了一下相關的史籍典故,發現有據可考的「茶人」二字,最早恰恰出自於陸羽之手。在其所著《茶經》第二章【茶之具】里提及:「籝,一曰籃……,茶人負以採茶也。」也就是說這個讀作yíng的竹籠子,是採茶人用它來背著採茶葉用的。不用說大家都明白陸羽所說這「茶人」的確切含義了。
根據陸羽的上下文,便很容易得出茶人的大致定義:生計主業乃務茶之農人。由此可知,茶人和古代士大夫文人的定義相去甚遠。陸羽從小在寺廟長大,其身份就不可能是以務茶為生計主業的農人。他也確實種過茶、採過茶、制過茶、研究過茶,但不能因為他喜歡茶、愛茶、做了茶人所做的事,並且他作為文人的所有著作裡面《茶經》讓其更出名,就把茶人這個標籤冠蓋其一生,而忽視了他文人的本來面目。所以我不同意以茶界大咖林治老師為代表的當代文化學者所得出的陸羽做過茶事便是茶人的邏輯。
另外我也不同意林治老師所認為的那樣,陸羽既然是茶聖、茶仙、茶神,就一定是茶人的邏輯。茶聖、茶仙、茶神是榮譽稱號,可以從內部(茶人)裡面生拔,也可以從外部更高階層(文人)里去搬、去請德藝雙馨的。恰巧文人陸羽嗜茶如命,是一個某種意義上比茶人更懂茶的文人士大夫,所以才能著書立傳寫《茶經》,名垂千古。
但不能說頂上茶聖的頭銜,就把陸文學(陸羽當時未任職的官名)降低為農 - 茶人階級(按古代語境),而有意無意地遺忘了其原本更高階層的文人屬性,當代【茶人】們願意,陸羽是肯定不願意的。既不公平,也不公正,不符合文史觀。故準確地應該稱陸羽是文人。說他是茶人,按唐時語境就等於說他是農民。
因為自上古至民國前,茶人不屬文人階層,而是屬於農人階級中特殊的小眾 - 茶農,是古代中國「士農工商」劃分等級里農的一級,而不屬於士。沒有我們最近幾十年人為努力、生加上去的文化屬性。也正是由於以上諸項原因,翻遍當今所有的台灣和大陸的權威詞典《國語辭典》、《現代漢語詞典》、《漢典》等等,沒有一個收錄【茶人】詞條的。因為不具清晰、獨立、統一、可標識的內涵和外延。
眾所周知,從來沒聽說過:
同樣是畢生精力都用在探葯、採藥、製藥,從而寫出《本草綱目》的李時珍不說他是醫學家、士大夫(御醫、文林郎),而是葯人、葯農的?
走遍祖國大好河山、大半輩子全在旅途中而寫出《徐霞客遊記》的徐霞客不說他是地理學家、文化人,而說他是驢友、旅人的?
寫出《農政全書》的明朝人徐光啟不是科學家和文人(文淵閣大學士),而是農民、農人的?
寫出《齊民要術》的北魏人賈思勰不是農學家和士大夫(高陽郡太守),而是農民、農人的?
寫出《天工開物》的明末清初人宋應星不是科學家和文人士大夫(亳州知州),而是各類工藝匠人的?
原因很簡單,在古代的中國,作為匠人、農人一類的階層,其主體是不讀書識字吟詩著文的,編不出書來。
而且而且我特別提醒那些茶人們,以及不同於我觀點的所有人,請一定看下面這段!重要的是說5遍!!!
一定看下面這段、看下面這一段、……看下面這一段:
古人就此問題其實早已蓋棺論定,宋人費袞在《梁溪漫志.陸羽為茶所累》文中有論曰:「人不可偏有所好,往往為所嗜好掩其他長。如陸鴻漸本唐之文人達士,特以好茶,人止稱其能品泉別茶爾。」不但明確界定了陸羽是「唐之文人達士」,而且還一針見血地指出陸羽被後人誤讀成茶人的原因。
那麼陸羽本人他又把自己劃歸為何類人士呢?且看其《茶經》里所附的《陸羽學自傳》(文學乃當時輔教太子的官名)。
《陸文學自傳》通篇為1036個字,除最後一段外,前面所有文字竟全無一字提及茶!相反卻坦敘了其諸多作為士大夫文人的趣志逸事、儒風傲骨。如「……凡與人燕處,意有所適,不言而去……及與人為信,雖冰雪千里,虎狼當道,不愆也……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少好屬文,多所諷諭。」等等。
最後一段終於輕描淡寫地提及茶了,抄錄如下:「自祿山亂中原,為《四悲詩》,劉展窺江淮,作《天之未明賦》,皆見感激當時,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上、中、下三卷,並貯於褐布囊。」
稍微有點傳統文化素養的人都知道,在中國古代社會裡,研究經學墳典、吟詩著文等才被視為士人正途,像琴棋書畫酒茶香花,以及占夢之類的學問,都被認作是輔佐之的「閑情雜學」。所以陸羽把很不被當時文人士大夫所齒的上中下三卷《占夢》置於最後,排在倒數第二位的,便是現在讓其千古不朽的三卷《茶經》(這恐怕是陸羽自己也始料未及的)。而排在這兩個當時不入流作品前面的,越靠前,越能被當時的文風語境所認同,越是引為自豪了。
所以強加陸羽為茶人,說嚴重一點,也就是後續茶人以及文化文盲作為。不能因為陸羽是天下第一個寫茶書的人,就非要把他劃歸為茶人行里,沒有這樣的邏輯。否則是否因為陸羽還寫過《占夢》上、中、下三卷,是不是也應該給他再扣上一個「夢聖」的頭銜、劃歸到「占夢師」的隊伍里去呢?
道一下很多人不愛聽的實情:當今所謂茶人,極少數除外,大多鮮有文化內涵。他們直接把茶當文化,把身上披的茶服當底蘊。在把陸羽強為茶人後,本為茶人的他們,就以為能自然而然一脈相承陸羽的儒風詩骨了。說白了,這還是當今的一干「炒茶」之人,需要為藏在文化標籤下心虛的自己,和那漂在虛高價位上的「茶境界」,找一個文化的支點。為達此目的,甚至不惜淡化陸羽文人士大夫的本來面目、別有用心地把他當作保護傘。唉,如此不懂文化的「茶文化」之人,爾等可覺慚愧?鴻漸兄如有在天之靈,此時真不知是感覺委屈呢,還是鬱悶呢?
我完全認同不同意我觀點的林治老師的一個觀點「按照現代的話說(陸羽)是一位茶文化學者或茶專家」,然後還必須得加上「文人」這一當時語境下陸羽最主要、並且貫穿其一生的文化標籤。但「茶文化學者」和「茶專家」不等於茶人。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茶文化發展這麼快、這麼多樣、這麼豐富,還按照老掉牙的古代語境對茶人一詞的理解,迂腐而落後,不符合歷史發展觀。【茶人】一詞應該有當今現實語境下的解讀。
確實,當今的茶人概念在這幾十年似乎已被悄然轉化,被諸多成分交叉而複雜的中國人搞成了一個內涵頗模糊、外延頗廣的概念。而今部分國人所熱捧的【茶人】概念里,既包含了不少像林治老師這樣喜歡茶、也樂意貼上茶人標籤的文化學者,但更多的、或者說大多數,甚至都有可能是不讀書識字而只在深山裡勤懇種茶、採茶的茶農,以及徒有其表、而並不懂中國傳統文化真髓而直接把茶葉當文化的某些茶商(注意不是全部)。請問:硬把這麼一大窩階級屬性差別巨大、境界層次相距甚遠的人群亂燉在一個【茶人】的大茶壺裡,不滑稽嗎?這「茶圈」能不亂嗎?怎麼體現其整體可清晰辨識的如一性和標識性呢?難怪當今權威詞典里沒有一個收錄【茶人】詞條的。
即使在今天的語境下,我也和在古代語境下的觀點一致:我不認為茶人是文化人;不認為愛茶的文化人就是茶人,即便文化人中的很多德藝雙馨之人,也會自稱自己是【茶人】。
文人就是文人,茶人就是茶人。不能因為當今部分文化人願意給自己貼上茶人的標籤,就混淆了這兩個原本不同的概念,把茶人當文人。在古代嚴謹的中國,哪一個朝代曾把茶人劃歸到文人士大夫的階級了?既便是現今,也沒有哪一個官方或權威的文化機構把茶人和文化人之間畫上等號。
所以,我堅持認為不能拿一個自古其實已有約定成俗的理解定義、同時又在最近這幾十年被生加改換而模糊複雜、以致至今未被權威釋義、標準認定的概念:茶人,去套一個千年前的古人陸羽,何況這個詞還是人家發明的——這個也是最關鍵、也最容易被當今「茶人」忽視的地方!
80%的當今文化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不用說更是100%)都同意我的觀點,80%的當今「茶人」卻都把此命題誤讀成茶命題、進而認為只有茶人才最有權威回答陸羽是否是茶人的問題,請問:當今這茶圈不亂嗎?
第一,陸翁烹茶,事茶;
第二,陸翁識茶,懂茶;
第三,陸翁品茶,知茶;
第四,陸翁傳茶,教茶。
請問如何不是茶人?
開始並不打算回答的~但是看到現在有點火藥味了~那麼大家就心態平和的說幾句。
這個問題的關隘在如何定義茶人。
如果非要說陸羽是文人,因為他只是收集,整理和宣傳茶及茶的一切。他沒有種植加工茶葉。他負責的是終端文學輸出。
如果是這樣,那孔夫子也不算文人咯?因為《論語》是他的弟子整理的。
所以,不要把茶人的定義狹隘化,當然我也不贊成當代是個人都好意思說自己是茶人的這種偽文化,他喝都沒喝明白就說自己是,死不死啊?
我們認為陸羽是茶人,是因為他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由此,茶文化才有了進步和發展。
而且這是個專著,陸羽這一輩子雖然不長,但都算是為茶葉付出了,所以我們尊稱他為 茶聖 。
如果說是事茶文化是文人騷客,士大夫和統治階級的消遣之物。那就是在陸羽之後,這種才成為消遣的。
《隨園食單》的袁枚也不會做飯。
但是並不妨礙他會吃,喜歡吃。
陸羽肯定不會親自種茶就對了。
歷朝歷代的勸農聖旨也都是不會種地的文官擬定的。
你先給茶人下個定義,按定義去套就行了。
何況文人和茶人本身並不矛盾,為何非要對立起來,搞二元化思維?
沒有定義標準憑感覺亂入,就是扯淡了。
照題主這個邏輯,蘇東坡是文人嗎?
不是,他是個當官的,還被當時的政府給流放了。還滿腹牢騷,那些破「蚊子」(文字),就是他發牢騷的時候寫的。
這樣也能算個文人?
快請專家把他從語文課里踢出去。
做研究不要動不動就想顛覆一個圈子的共識,每年幾百上千的民科都說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不說他們專不專業,起碼人家方向是對的,你搞個茶聖不是茶人這個問題…權當你開腦洞了吧
茶人在當今是個很廣泛的概念.
茶經幫助宣傳了茶文化,幫助很多人學習茶文化,陸羽茶經千百年來對茶做的貢獻之大,應該是超過當代任何一個茶人.藉此把他看作一個茶人.不僅對茶文化很好,對他也好.
陸羽在文史界的重要程度是比不上陸羽在茶界的重要程度,這是一種相互成全的結果.
還有一點,你說他不是茶人,只是想成全自己.
無事生非,為了名利嘛,也不寒磣.
※茶有真香,勝過世間所有的香※茶在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意義?※茶寵越養越可愛,茶寵養護必須掌握六大要點!※建盞名家系列——蔡志強※日本茶道究竟起源於中國哪裡,很多人都不知道
TAG:茶 | 文史 | 茶文化 | 文化監理 | 公共文化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