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佛教書籍,覺得人生不過一場空,對生活越來越消極了,怎麼辦?
佛說法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 奉 詔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與苾芻眾俱。
是時佛告苾芻眾言。
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汝等應起清凈知見。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
時諸苾芻。即白佛言。
善哉世尊。願為宣說。我等樂聞。
佛言。
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
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
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
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複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
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複次苾芻。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如實觀察。
色是苦 是空 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
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 是空 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
諸苾芻。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
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
是名 空解脫門。
複次住三摩地。觀諸色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
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 離諸有想。
如是觀察 名為 無想解脫門。
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凈。由是清凈故。即貪嗔痴 皆悉滅盡。
彼滅盡已。住平等見。
住是見者。即離我見 及我所見。即了諸見。無所生起。無所依止。
複次 離我見已。即 無見無聞。無覺無知。
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
以無常故。識不可得。
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 無作解脫門。
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
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
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凈。
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
借用某師兄的話,覺得人生不過一場空,卻把「覺得人生不過一場空」給落實了。
如果為自己而活,那到死肯定是要一場空的,如果為大眾福祉努力,為社會進步努力,怎麼會一場空呢。
佛教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從究竟的角度看,「諸行無常」,萬法皆無自性,沒有永恆不變之法,因此講「性空」,但是肯定「性空」並不代表否定「緣起」。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龍樹菩薩《中論》——簡單來說,從世俗諦( 觀察名相的智見)來思維和從勝義諦(終極理性觀察智見)來思維,所得結果一有一空,結果截然不同但互不妨礙。勝義觀察的「空」不能否定世俗的「有」,世俗諦的「有」也不能否定「性空」的事實。
這就是為什麼《金剛經》上經常出現「如來說XX,即非XX,是名XX」的句式,就是要提醒我們這一點。
「非XX」就是從勝義諦上看,因為「諸行無常」,所以否定該事物的不變性,但是緊隨其後的「是名XX」則是不否認世俗諦觀察的存在。因此無論是執著「有」還是執著「空」都不是佛法所倡導。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注意「夢幻泡影」≠「龜毛兔角」
一個是存在但不斷生滅變異,一個是根本不存在。
因此應當不執理廢事,理事圓融。(世俗諦也稱事諦、俗諦,勝義諦也稱理諦、真諦)如果覺得「什麼都沒有」,那就墮入頑空邪見了。
空是真實相,不空也是它的真實性,有空如來藏,也有不空如來藏。
色與空不是兩個,因其體性不固定,不實有,從而可以建立萬法。
法身不斷滅,不離世俗而成就佛事,該吃飯,還得吃,睡覺也不能缺,這些法沒有兩樣,佛也如此,這個能生萬法的本來就是佛性在起作用,包括煩惱也沒離開過佛性。
愚痴時,是著在相上計較得失,這個身體要如何打扮,臉蛋要整容,鼻子還得搞的挺挺的,身材胖瘦,穿衣搭配,都在這些外相上計較,所以叫迷失的眾生。
離相而求,就是不在外相上計較,那些可以隨緣,好壞爹媽給的,也無法強迫的,差不多也就行了,剩下的精力都放在修行上,體認法身,而不認色身為究竟。
大乘菩薩莊嚴自身,穿戴的十分耀眼,那事相上不要搞得可憐兮兮的,好像學佛必須要穿壞一點,吃的可憐的鹹菜就著粥,這不是過去的年代,身體保護好了,老實修行比什麼都強,只要別太世俗就好。
要學習維摩詰居士,人家怎麼用心的,雖然有財富,但是卻不作有錢想,那有也等於沒有,這才是空的真諦,你理解的空是都不要了,甚至工作也不做了,什麼責任都不盡了,那不是空,是徹底學偏了。
無論在什麼場合,都以佛法化導,眾中之尊,你看這多了不起,你是從商的,我就是商主之尊,你搞其他項目,我也是頂尖的水平,這是菩薩自在之力。
這走的路線就不是苦空無常,不是那種小乘路線,而是大乘莊嚴路線,當然前提也是要體悟無常空性,不然還是會在假象上糾纏而不能起利益眾生之悲心。
小乘聖人與大乘菩薩的境界不同,小乘是會偏空,而大乘就不離開世間而做佛事,需要的轉變觀念。
同時修大乘法,發大乘願,它就不管「夢幻泡影與否?」,眾生事業就是佛菩薩事業,離不開眾生,離開眾生,佛也不能成!
佛法是最積極主動的,現在人學佛不依據佛經,光在名詞上打轉,就會出現曲解,誤解佛法的事情,所以學佛一定要依據佛經。
學佛是消極的嗎?有一些不信佛不了解佛教的人,錯誤地認為信佛是迷信,學佛是逃避現實生活,逃避社會問題,對人生沒有信心的一種消極行為,其實真正了解佛教就會知道,佛教是至善圓滿覺悟智慧的教育,學佛能使我們廣大眾生破迷開悟,回歸純凈純善的自性,掌握自己的命運,積極主動地化解一切災難,離苦得樂,了脫生死,出離輪迴,永永遠遠再不受苦,得到和佛菩薩一樣相同的真實利益。所以說,學佛決不是消極的。
有些人還說了,我現在事業順利,生活無憂,家庭和睦,身體健康,人生之路一帆風順,不需要求佛菩薩幫忙,還學佛幹什麼呢?還有些人也知道佛法好,可是真讓他學習,他又百般推脫,說現在還年輕,應該把精力放在學業、工作、養家糊口這些方面。學佛嘛,等我老了,退休了,再學也不晚。他們這樣的想法說法正確嗎?答案是否定的。
世人常說,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很多災難禍事都是突然降臨的,會使人們措手不及。比如職場失敗,做生意賠本,感情破裂,官場失意,重病纏身,驚慌失措,極為痛苦,活不下去了,這時感覺到生活已經走投無路,萬般無奈才選擇信奉佛教,臨時抱佛腳,尋求心靈上的慰藉,燒香磕頭許願求佛菩薩為自己消災免難。甚至還有人把學佛、出家、入空門當成好死不如賴活著。有這種看法的人,是對佛教、對學佛修行人的極大誤解,是對佛教根本不了解所導致的,這是人生中的一大悲哀。
命運不是神靈、上帝、閻羅王給我們眾生安排的,而是眾生自己造作的。前生是因,今生是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果相續不空,命自我立。今生今世在這個世間升官發財得到富貴的,做帝王將相掌握權力的,或者有種種技藝和能力,在社會上受人尊敬有福報的人,都是因為過去世做善事肯布施,種福田,種善因,因果通三世,因果不空,今生才得到富貴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門中常講:「生死事大!」這就是提醒廣大眾生,在這短暫的人生中,要懂要明白,要掌握住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生與死。苦短人生有諸多災難,最大的災難就是死亡,學佛之人不能坐吃等死虛度光陰,一定要在此生化解一切災難,永脫輪迴。那用什麼方法和辦法才能化解一切災難,徹底解決生死大事呢?佛在《無量壽經》中教導我們:「雖不臨時,應急想破。」這就是說趁災難還沒來,死亡還未到時,要趕快想辦法把災難化解掉。怎麼化解?緊接著佛在《無量壽經》中又說道:「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這就是說為什麼你不在身體強健,有能力,有辦法的時候努力修善,以善攻惡,化解災難,還等什麼呢?最最殊勝無比,能修無量真實功德,化解所有災難,消除所有業障,徹底解決生死問題,一生圓滿成佛的妙法就在《無量壽經》之中。
信佛學佛,受持大乘佛經決不是一種消極的行為,修學凈土法門,用真誠心念阿彌陀佛是最積極主動化解一切災難的殊勝妙法。可是現在有一些人認為,精進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哪裡都不去,自己老老實實在家用嘴巴把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行了,這就是全部都看破放下了,什麼災難都與自己不相干了,就能把阿彌陀佛念來,接引自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佛在《金剛經》中說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古大德也說過:「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修學念佛法門,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的同修們,必須要清楚明白心為何物,心在哪裡,自己心中有沒有阿彌陀佛。佛在《無量壽經》之中說得清楚明白,心與誰一樣相同就是在念誰,心就在自己想的、說的、做的(身口意)一切行為之中,把心轉成和阿彌陀佛一樣相同,才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度盡無邊苦眾生大慈大悲的心就在《無量壽經》之中。盡自己全部的力量受持、護持弘揚《無量壽經》,就是在廣度眾生,這樣真修真干,就能把自己的心轉成和阿彌陀佛一樣相同,與極樂世界,與真如本性全部相應,因果不空!就能修到和阿彌陀佛一樣相同的無量真實圓滿功德,這才是真正念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夫,是最高最殊勝無比的修行,是最積極主動化解一切災難,掌握自己命運,增福增慧,最自在快樂的人,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一生圓滿成佛!
誰是最積極主動化解災難,增福增慧,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七十三篇)?mp.weixin.qq.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