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問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屬於古典主義音樂還是浪漫主義音樂?


世界上絕大多數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尤其藝術界,也不存在一個時間點,這個點之前就是古典,之後就是浪漫。貝多芬這種承前啟後的人,《英雄》這種承前啟後的作品,必然也不可能簡單粗暴的直接被分到「古典」或者「浪漫」這個派別里。


古典主義發展到浪漫主義並不是某一個時間點「嘭」地一下就浪漫了!

不過從古典主義時期崇尚純音樂,而浪漫主義時期標題音樂開始興起的角度來說,這首《英雄》可以算做浪漫主義早期的音樂。

另外一個小知識,本來這首《英雄》交響曲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後來拿破崙稱帝了,貝多芬表示我對你非常失望!就把標題改成了《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

另外反對@3Ric 的回答,你大概只背了貝多芬是古典主義時期的「維也納三傑」,可是卻沒有背到貝多芬是跨越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作曲家。請牢記@鐵馬冰河入夢來 寫的這句標準答案:「集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之先河」。

也反對@馬介甫 的回答,正如我前面所說,音樂風格的變化不是「嘭」地一下就變成另一個主義的,時間線僅僅是一個大致的進程,難道貝大師就不能今天寫一個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過一兩年心血來潮再寫一首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


謝邀。

貝多芬本身就是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一個人物,我雖然不喜歡和稀泥,但從我的理解上看,貝一和貝二的確是比較經典的古典主義。

而貝三應該怎麼定義呢?首先從它的長度看就大大超出了之前的交響樂,而且在交響樂的編製上也多加了一個圓號。更重要的是貝多芬史無前例的給這部交響曲加了一個標題,這裡面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那麼什麼叫做古典主義?什麼叫做浪漫主義?我並不是音樂專業的學生,所以我並不能給你特別專業的回答。音樂史的劃分其實本身沒有那麼嚴格,我們只能說每個時期音樂的主要特點。你比如說拿貝三來說,標題音樂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而同時結構非常嚴謹,又是古典主義的風格。從情感角度看,貝三其實也符合浪漫主義樂派個性的表達。

拘泥於形式的浪漫的表達,所以你說是古典主義還是浪漫主義呢?所以不是和稀泥,這個東西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邏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共存過很長一段時間,從貝多芬時代一直到布拉姆斯時代,貝三我認為它更偏浪漫主義,但是反過來貝四就更偏古典主義,當然從貝五之後貝多芬的作品就越來越偏浪漫主義。所以說用時間去衡量一個作品或者一個作曲家都是不恰當的,而且作品本身往往就有過渡屬性,尤其是貝三這樣作品,有人甚至稱之為「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山之作」,其實也並非沒有道理。


強行回答

貝三是貝多芬進入創作成熟期的標誌性作品,簡單說就是從這部作品開始貝多芬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貝一和貝二都能明顯地聽到從莫扎特和海頓那裡學來的東西,挺明顯的古典主義。但是貝多芬在貝三里加入了大量的感情元素,怎麼理解?如果你聽海頓或者莫扎特的作品,感情最多也就抒發到讓你搖頭晃腦跟著指揮的地步,但是聽貝三會聽的跳起來砸桌子那麼激昂,連眼神都會變。

我覺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最大最明顯的區別(從外行角度來看),就是情感的抒發,莫扎特和海頓是很注重作品的旋律的,通常不會有強烈的對比和力量感;浪漫主義是抒情的,有時候甚至聽不出什麼旋律來,而且大量的用銅管和木管樂器去渲染音樂的「顏色」。

我覺得貝多芬在旋律和感情表達上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即充分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又沒有失去古典主義的旋律性,雖然據說他也被吐槽旋律不好,但是貝多芬有一種特殊能力,就是用整支樂隊演奏幾個零散的音符然後把這幾個碎音符編織成旋律。所以貝多芬的音樂其實也還是很流暢的。相比之下很多浪漫主義的作品雖然有完整的旋律線,但是聽起來就是碎的,不連貫不完整。

結論:貝三屬於古典主義作品,但是已經初具浪漫主義的精神,但貝多芬不僅僅是平衡了兩者,更是在兩者中都達到了極高水平。我更傾向於認為貝多芬是開發出了一種「貝多芬主義」作品,因為後期再也沒人能夠接近他的作品風格。

小的外行,不才,以上僅個人感悟,歡迎賜教。


什麼叫貝多芬是古典主義作曲家,所以他的作品就一定是古典主義……從其風格上來看,應該是浪漫主義早期的風格。

====================================立場堅定的分割線====================================

看來我沒猜錯: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作品55,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03年至180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是交響曲歷史上的歷程碑式作品,規模宏大、充沛有力、情感豐富、結合了詩意和力量,極具獨創性,在當時不受觀眾接受和歡迎;但卻是貝多芬最為鍾愛的作品之一。現在它被看作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時常被認為是浪漫樂派的創始作品。原本貝多芬將該作品題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但因後者稱帝,憤而改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英雄交響曲」(義大利文:Eroica)之名亦由此得來。

摘自維基


2016-6-28, Cadogan Hall,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Vaughan Williams Fantasia on a Theme by Thomas Tallis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3

Beethoven Symphony No. 3 (Eroica)

Pinchas Zukerman conductor/violin

每次聽一首曲子,我都喜歡去腦補作者在什麼情形或者心理狀態下創造的,或者說創作的目的是想契合一種什麼樣的情景。不過對於第一首弦樂幻想曲,我唯一覺得能夠沾邊的就是,一個武林高手,歸隱之後,回味自己的狂人經歷,以及閑看如今江湖紛爭的一種略帶嘆息的複雜情感。

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協奏曲,整個都是一種輕鬆加愉快的調子。自己最為喜歡的就是那個結尾,不同於大多數管弦樂作品,最後都是大氣磅礴的收尾,這裡就是一個很調皮的乾脆利落,感覺好像並沒有結束一樣。就像一個俏皮的小姑娘,在你面前講了很多她之前的好玩故事,最後要說到結局了,小姑娘卻留下一句「就不告訴你」,就跑開了,然而作為聽眾的我們,雖然覺得小姑娘有些討厭,哪能說到最後卻不告知結尾呢,但是想想也不覺得遺憾,重要的是過程,最終的答案卻也顯得並不那麼重要了。

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前一天專門還找到了BBC 2003年以之拍的一部紀錄片,片中的貝多芬最後得知波拿巴稱帝,非常憤怒,於是「拿破崙」交響曲最後就只被冠以「英雄」這麼個籠統的稱號。去之前,朋友就說,貝三並不主流,而且能夠聽下來覺得喜歡欣賞的人並不多,然而我是一直就很喜歡。尤其是樂曲中的起伏,伴隨著一直的「嘈雜」,就像人生一樣,喜歡drama,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總是在上下起伏之中,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是什麼狀態。而對於我這種不喜歡平靜的drama jerk來說,這正是迷戀的地方。最喜歡第四樂章那個recursive部分,大概在開始44分鐘左右,大氣磅礴,無法阻擋,回家專門找了Bernstein老爺爺的版本聽了幾次,樂此不疲。

BBC 紀錄片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vg-ngFcpxE

Bernstein 版本 10分鐘20秒開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0eWcb1_uGM


不矛盾。

貝三:

composta per festeggiare il sovvenire di un grande Uomo

bang!bang!(開幕雷擊)

噔噔噔咚(後代Macia funebre的範式)

老浪漫主義作曲家了

也很古典呀(classical form classical era functional harmony Prometheus stuff)

正因為tql

後來的作曲家們紛紛引用與致敬貝多芬,大多出自貝三

awsl


集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之先河。


關於該話題的回答也很多了,既然大家都從貝多芬的三個創作階段來回答這一問題,那麼我就另闢蹊徑談談淺見吧。

我發現有這樣幾個出現在各個回答中的高頻詞: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風格 標題音樂。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專業性比較強的辭彙到底如何理解。

我想任何一個普通人都不會輕而易舉的給這些辭彙下定義,畢竟&<新格羅夫&>里的"標題音樂"一詞就有十好幾頁。就著標題音樂的話題繼續說,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真的是標題音樂嗎?眾所周知,標題音樂的英文是Program Music,而這個Program所表達的並非只有標題,更多的則是強調內容,我理解的這個內容其實就是帶有連續性動作的事件,那麼顯然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並不屬於標題音樂的範疇,第六交響曲&<田園&>倒是不折不扣的標題音樂。因此,以標題音樂的理由來斷定其為浪漫主義音樂顯然是不妥當的。

接著又有人從作品的體型上來否定其屬於古典主義作品的事實。那麼古典主義音樂作品的特點,風格又是什麼?查爾斯羅森先生在&<古典風格&>中提到:群體風格是一種虛擬,一種塑造秩序的嘗試,一種構建,以便讓我們能夠解釋音樂語言中的變化……那麼作品的長度真的可以決定風格的歸屬嗎?根據羅森先生在書中的論述,答案當然是否定。古典音樂語言風格的核心其實就是調性語言,而這種調性語言又具有明顯的結構感--即 主調-屬調-主調的進行方式,此時奏鳴曲式的結構也正好符合古典時期音樂發展的要求。所以從以上兩點來看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完全符合古典音樂語言風格。

另外有人說貝多芬晚期作品屬於浪漫主義風格,本人仍保留意見。以貝多芬的&<迪亞貝利變奏曲&>為例,這是一部厚重艱深的作品,33個變奏,從創作技法到演奏技術都達到極致。然而深刻剖析,其作品卻擁有著如此明晰的骨架。變奏曲作為巴洛克時期遺留的題材,在貝多芬手中進行了巧妙的古典化,把巴洛克時期變奏對於主題的簡易或複雜的加花變為對主題內核的剝離,而且在調性布局和結構上完全遵循古典範式,雖然是用我們難以察覺的精巧方式安排,不過這也正是貝多芬的高明之處。同屬晚期之作的op.111鋼琴奏鳴曲雖然是以三度為基礎創作的,但與浪漫主義作曲家舒伯特的三度使用截然不同。在這裡,貝多芬的三度是作為屬調的替代。因此,對於這種嚴格遵循主屬對極的音樂作品我們很難將它置於古典主義之外。

以上


屬於古典主義,貝多芬屬於古典主義,它的音樂自然屬於古典主義。

個人認為,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是有強烈的浪漫主義風格的。首先,它大大的增加了交響樂的長度。這之前,交響樂最長時間在三十分鐘左右,貝三如果首樂章呈示部反覆,再演奏的慢些,幾乎能達到一小時。第二,低音部非常厚重,使得聲音聽起來更加飽滿,這也是它之前的作品所不具備的。第三,雖說英雄這個名字嚴格來說不是它的標題,但是它最初是為拿破崙創作的,也是以拿破崙的形象來構思的,應該是第一個以一個具體的題材來構思的交響曲。可以說從這首交響曲開始,古典主義走出了邁向浪漫主義的第一步。貝多芬的交響曲里,最「浪漫」的應該是第六。

但它畢竟還是屬於古典主義,它依舊具有嚴謹而又均衡的結構。同樣是以弦樂為主,在貝多芬的時代銅管樂器還是比較簡陋的,有活塞的銅管樂器是在浪漫主義時期才出現的,所以才能在馬勒和布魯克納的作品中大放異彩。(查閱百度百科,1835年第一次製造出三活塞圓號,1827年出現帶活塞的小號,19世紀末才出現現在我們常見的小號)貝多芬死於1827年,所以很遺憾,他的一生中所見到的小號應該都是抗戰神劇里衝鋒號的樣子。這也決定了銅管樂器無法在樂隊中承擔更重要的任務,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里有一段圓號獨奏,就幾個音,在當時已經算是頗具難度了。

和聲在浪漫主義時期也有很大發展,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只是欣賞音樂,並不具備專業知識,題主可以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比。另外也可以將其與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做一個對比。


介於有些知友的疑問,也是怪我沒說明白

其實應該是從貝多芬個人的時間軸上來說,古典主義音樂無疑。

原答案:

謝邀

從時間軸上說,古典主義音樂無疑。


什麼是古典主義,古典主義音樂有什麼特點?

什麼是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有什麼特點?

如果這都不知道,那怎麼分析貝三屬於哪種音樂呢?


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創作方式上,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都應屬「古典主義」。而且貝多芬也是古典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


推薦閱讀:

俄羅斯世界盃遊記 上
大師之路 | 中國打擊樂的傳承與發展
獻給貴族們的臻品 鋼琴中的梅賽德斯-「克里斯多佛利鋼琴」
[薦書]當你不止想讀對位教材的時候
彩繪,穹頂,巴洛克和特立獨行,莫斯科才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它呢!

TAG: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