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吹不黑】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怎麼看待佔據空間的物體?

比如一個微粒。當不同角度的顏色呈現在眼中,隨之構架起了空間「相狀」,然後構想、作意有如此這般一個相狀結構的存在物體。當去嗅、嘗、觸時,為其加上相應的香、味、堅、暖、運動屬性。那麼,從佛法角度說,這個佔有空間的「物體」,在其相應的空間里,有什麼填充么?


為何你臆想『眾生』呢?魔!那是你的惡見嗎?

這是單純的諸行堆積,這裡沒有眾生被發現。

如同各部分的集起,像這樣,有車子之語,

同樣的,當有了諸蘊,則有『眾生』的認定。

——SN.5.10

色與眼的碰撞,形成微粒想;因微粒想而有意向,即作意的前提;如果當識在這眼、色上形成,那麼對應的眼觸會產生,隨即眼受形成;眼受與微粒想進一步被意識所顯現,完成了作意過程,形成了念頭。

對於佛、阿羅漢而言,由於無明無餘滅盡,形成的念頭中不包含貪愛。所以最終形成的念頭一般也就是」知道看到了微粒「這種。

對於無明眾生而言,由於無明存在,所以當眼受形成後會進一步有貪愛的形成。貪愛會體現在作意出的念頭中,即念頭的內容並不是單純的」知道看到了微粒「這種,而是會根據受對微粒想進行評估,並進一步形成新的念乃至言行。這個過程被稱為執取,執取會導致身、語、意行的相繼產生。

同樣的,除了眼,耳鼻身口意也是如此的過程。最終,這些行的聚合,形成了」空間中有物體「的念頭,以及這空間、這物體帶給你的意義。


如果你理解上邊的描述,你會發現其實如果脫離了行的過程,認為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時間、空間、物質,這個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因為一切都是單純的諸行堆積。

外處究竟是什麼樣,那是不可能被根、塵、識體系得知的;能得知的只有外處和內處匯聚所形成的想;而想不僅取決於外處,還取決於內處;內處什麼樣,也並非自己能夠決定的。也就是說,你現在是人,擁有人眼,只能觀察到人眼想;而」你是人「這個事實,早在」你是人「之前就決定了。

再進一步,意處的受想更是變化多端。即使都是人,意識形態也可能完全不同。

再再進一步,外處、內處,色受想行識,本質上都是想蘊。佛陀樹立這些概念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你更好的理解緣起法、四聖諦,從而能達到苦的止息,而並不是讓你揪著這些這些被設立的概念法,去研究佔據空間的物體——這是一個錯誤的方向,最終會竹籃打水。

不要試圖從想蘊中尋找究竟,而是要以緣起來看待一切,這是正確的方向。而一旦你理解了緣起,你自然也就明白了你現在的問題。所以在SN.12.15中,佛陀對迦旃延說了這樣的話:

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沒有虛無的觀念;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沒有實有的觀念。


問題有點意思,大多數宗教徒都卡在類似的圈圈裡,跳不出來。

佔據空間的物體,給了我們感受體會,它到底是由什麼填充的,也可以說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爭論的焦點。

原子、粒子、夸克,普通肉眼的分辨力不能支撐看到更細微的微觀世界,需要五眼六通來支撐。這也是理論家難以理解的地方所在。因為五眼六通完全靠理論是做不到的,需要實際行動做匹配才行。

實際填充的東西有沒有?是有的,但同時填充的東西也在不停的變化。

所以佛經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事物的體上,不要被事物表面的相,障礙了自己的正思維。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 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 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 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 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在上座部佛教里,色法屬於客觀存在,也就是說,一切物質都是真實的。在南傳上座部,色法是四種究竟法之一,所謂究竟法就是指畢竟存在,是真實不虛的,而北傳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也是同樣的理解,認為三世實有,法體恆存,任何一個色法都是實有的,同時對於色法的組成元素,南北傳上座部的理解也大致相似,南傳佛教稱之為色聚,北傳上座部稱為極微,對應了現代物理學中原子等微觀粒子,因此題主的問題也就很清晰了,物體所佔據的空間是由色聚或者極微填充的。所以從上座部佛教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們的思路大體上和傳統物理學的思維模式一致,是很客觀的唯物主義。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不存在沒有任何色的所謂空間,換句話說,所有現實存在的空間都是由色法填充的,或者說,空間是色法、色法即空間,題主可能是想說太空那麼多空隙用什麼來填充,實際上宇宙並不存在絕對什麼都沒有的真空。

我們知道佛陀所說的色法,是指「四大、四大所造色」,也就是說色法起碼要分為兩個層面來描述,四大所造色相對容易理解,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從「物質存在」的角度來說就是四大所造,上座部論典把它們稱為為「概念色法」,把「四大種」稱為"究竟色法"。

佛陀說過,我們在觀察自己與外界的時候,有一個角度叫做「分別六界」中阿含162經,這六界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其中的地水火風空,也不是究竟色法,而是概念色法。對於概念色法,佛陀還有從「受」「想」「行」角度對「四界」進行分類的方法,地是沉重、堅硬;水則是清;火是暖熱;風是來回的動。

比較難理解的是「四大種」。

先說「地大」,什麼是地大呢?地大不是指大地,也不是指地球,也不是指人身上的毛髮齒骨皮,更不是指元素周期表裡面那些物質元素,而是指「質量mass」;

水大是作用力;

火大是能量;

風大是物理場;

我感覺自己這波吹的還行,快來黑我。


推薦閱讀:

佛法門徑 | 何為實相
外境與自性
仁德上人 」臨終遺言「
印度佛教史(19)第二次結集
為什麼佛祖傳下佛法還是有許多人不信佛不成佛?

TAG: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