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作家相比,詩人的創作巔峰時期是否更早?如果是,為什麼?
有許多英年早逝的詩人如雪萊、濟慈、蘭波、王勃等都在20歲左右時創作出了傳世之作。並且,即使是像杜甫、白居易這樣創作年齡較長的詩人,也在年輕時留下了優秀的作品。
相關問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2055685
因為創作詩歌像戀愛,靠的是一瞬間的火花,激情和靈感。而長篇寫作卻像婚姻,靠的是忍耐,妥協和唯有時間可賦予的人情練達。
簡而言之就是天才和技巧。
技巧可以熟練、可以打磨,但是天賦不行。
創作巔峰我理解為作者天賦和技巧的完美結合。
怎麼用所掌握的技巧把自身的想法完美地展現出來,這是很多詩人夢寐以求的,但是絕大部分都限於自身天賦而無法做到。
其實很多詩人、作家早在年輕之時,一生的創作基調、主題、思想都已經大致確立,往後的創作都只是不斷地完善技巧、打磨技藝而已。
應該是的,一部分原因是詩人真的比較敏感和早慧,年輕更容易迸發激情,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很多天才詩人,在自己早期就已經把自己能寫的生命感悟,題材感受寫了,到後期就會有一種難以超越以前作品的感覺。再者後面俗事多了,自己不自覺立起來的條條框框也就多了。陷入想寫而又寫不好的狀態真的挺絕望
謝邀,嚴格的說詩人當然是作家的一種,就像文學肯定是藝術的一種。但是,習慣用法上我們大多時候真的不把詩人包含在作家這個概念里,也不把文學放在藝術這個概念里,而都是單拎出來說。因為它們實在是太特殊了,文學之於其他形式藝術,比如繪畫、音樂,表意功能強大太多了;可詩歌之於其他形式文學,表意功能又弱得太多了。所以對於那些既寫小說文章又寫詩的人我們通常說他們是詩人和作家。這是我對前面部分回答想說的兩三話。
下面切回正題。詩人的創作周期比作家早,這的確是普遍的,可為什麼呢?我們倒不如從給另一個角度出發,怎麼才能寫出好的小說、好的文章,又是怎麼才能寫出好詩?題主給的相關問題中對第一個問題已有了不少的解答,嚴肅文學的創作,當然尤以小說為主,作者的思想、技巧、閱歷、想像力都要足夠,顯然前三個是吃時間的。但是詩歌創作,靠的是想像力、濃烈的情感(濃烈的情感是在描述程度,不代表這種情感一定得是憤怒什麼的)和靈感,這三樣東西就不吃時間了。我常常比喻,寫詩不是這個「我」在寫,而是有個不知道什麼突然抓住了我的心和手,操縱著我就寫出來了。
所以呢,再做一個比喻吧,寫小說,像是工筆畫,一點一點描下來,多年練習往精確了去做;可寫詩就是潑墨,不和你講技巧,看似混亂模糊,卻也有它自身的美和內涵。
個人覺得這只是多種原因構成的一種現象吧。並不是一個真命題。
首先從創作類型來看,詩歌體裁便需要詩人運用更為精鍊的語句表達出充沛的感情或陳述看法。而寫文章包含的更為複雜,時間地點人物情節態度感情色彩等大都為基本要素,甚至細節描寫也往往是重要的一部分。這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詩和作文所花費的時間與筆墨的不同。而作詩有時需要的就是一時的情感的迸發,一氣呵成往往能成就大作。作文尤其是長篇,需要的是深思熟慮謀篇布局,與生活經歷密不可分,所以等一部佳作成型,花費數年以上的大有人在,生活經歷加上構思下筆,到最後修改潤色,等一篇上等的佳作完成,人也垂垂老矣。所以個人認為體裁的限制是造成這種感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從評價標準來看,詩歌給人的感覺更為直觀,評價標準也較文章單一。它的語言是詩化的,評價一首詩的優劣要比評價一篇文章(特別是長篇)直接和容易。所以一個作家哪部作品是巔峰?其實是不太好評價的,兩個作家的作品孰好孰壞?更是不太好說,因為評價的角度太多了。而作家的作品大多集中於後期, 所以給人感覺後期才是一個作家的巔峰時期。
另外詩的歷史要比文的歷史長,以我國為例,到唐代,詩歌的體例規範基本已發展成熟,而且詩作為古代最為通用的文體,科舉考試中也是重要一部分,這激勵了大批青年才俊將詩作為一項基本技能 所以巔峰期比作家早也在情理之中。
詩人已經不算作家的一種了?
詩人就不是作家咯?
推薦閱讀:
※詩人馮至:在寂寞中唱出不朽之歌
※希望|2018年九月最新精選詩
※心經×詩人,到底擦出了什麼火花?趕緊來看一下
※男孩子的詩人夢
※宋之問,一位心狠手辣卻文采斐然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