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過的越來越迷茫,有什麼好的人生建議嗎?
看到很多年輕人(比我年齡小的)都在問類似的問題,我最初只是抱著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態度的回答了幾個人,也沒有什麼意義,今天我認真點,因為我聽《得到》上的賈行家老師解讀的一本書:《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賈行家老師剛好回答了這個問題,就搬過來用一下。
以下為部分節選:
季羨林先生在九十歲時還是說:「什麼叫人生?我不清楚。我看芸芸眾生中,也沒有哪個人真清楚。我們的誕生都是被動的。」生的對立面,並不只有死,還有別人的生。當生命互為鏡像,可以映射無盡深度。
在季羨林的心靈歷程里,照出我們自己的樣子。
為你講講我讀到的季羨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有人說「名氣是所有誤解的總和」,這句話用在季羨林身上很合適。在我看來,公眾對他的評價,基本上都是錯的。
有人說他是國學大師,是大儒。這就是錯的,季羨林是學問大家不假,但專業不是中國古代學術。他是國際知名的東方學者,也就是研究印度學、梵語語言學的,這是很冷僻的學科。他早年也是學外國文學、寫散文小說起家的,從來不在國學或者新儒家的圈子裡。
還有人說:季羨林是位公共知識分子。這也不準確,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專註於研究學問。對於知識分子該不該介入社會活動,他一直很困惑,提醒後輩要講「學術良心」,也就是要嚴謹治學,守住學者的本分。到晚年,他才逐漸談人生和社會話題,但也不是公共視角,而是從個人回憶出發,說的既直白又懇切,幾乎不套用理論。
至於「國寶」「泰斗」之類的稱呼,季羨林曾經嚴肅地要求社會為他摘掉這些帽子,還自己「一個自由身」。他本來一直過著冷清的書齋生活,在晚年才突然受到熱捧,自嘲說「近年來季羨林走俏」,是「被『打』成了學術泰斗」。這也沒辦法,在全社會渴望文化大師的時候,老一輩名家裡,只有他碩果僅存,學界地位又高,還當過北大副校長。2009年,98歲的季羨林去世,是一個轟動性新聞,他的學生遺憾地說:整個告別儀式人潮洶湧,像是趕廟會,毫無肅穆可言。
那麼,最適合的季羨林的標籤是什麼呢?說名氣來自誤解,就是因為我們太習慣用標籤來理解別人、定義別人了。下面,我試著用季羨林最推崇的徹底真實態度,給你講講他的一生,請你自己體驗完整的季羨林。
我把這些內容整理成了一份他的人生清單:左邊一列內容,來自他的日記和回憶錄。右邊一列,大部分是他晚年隨筆雜文里做的回顧和反思。如果給這份清單取個名字,可以借用他另一本散文集的書名《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在我們這份清單的第一行,當然是季羨林的家庭和童年。
我們來看他怎麼形容:「我1911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的一個小村莊。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說得好像他家是全國最窮的。到季羨林出生時,一年只能吃到一兩次白面。
季羨林是整個家族唯一的男孩,為了將來光大季家門楣,他六歲就離家,被叔叔接到濟南去讀書。他的成績一直很好,考進了全省聞名的山大附中,校長是前清狀元、有名的書法家王壽彭。這位狀元可能從科舉獲得了靈感,規定:各班級的甲等第一名、各科成績都在九十五分以上的,要給予額外褒獎。全校只有季羨林達標。那個額外獎勵就是王壽彭寫的幾幅字和扇面,稱他為「羨林老弟」。季羨林說,自己的整個高中時代,都為了維持這個虛榮而苦學,連續拿了六個學期第一。
他當時並沒有想過深造,家裡給他的規劃是:報考郵政局,拿一個「鐵飯碗」,熬上二十年,當個小官員。他是因為沒有通過那次面試,才報考了大學,一下就被清華和北大同時錄取了。季羨林說:我不是想當什麼學者。只是因為想上大學「鍍金」,容易搶到一隻飯碗。
這一段故事,給我們一種啟示:季羨林是天生的讀書種子,這不用說。但他早年的一切都是由家裡決定,是完全被動的。我們經常談論孩子的起跑線,天資和意志力,可以說是第一道起跑線。人生而不平等,從這裡就決定了。季羨林在這方面是一等一的。
至於家長的視野,那就是第二道起跑線了。我們可以拿季羨林和錢鍾書作個比較,因為有的可比:他倆年紀相仿,前後入學清華外文系。
錢鍾書出身學問世家,父親錢基博也是著名學者,寫過《現代中國文學史》,做過聖約翰大學、清華大學的中文系教授。錢鍾書入校時,不光才學過人,而且對學術界有通盤了解,對自己的學者生涯也早有規劃。這樣的條件,幾乎沒有第二個人。而季羨林是標準的寒門學子。他此後的道路,早就超出了家裡的想像,眼前只有一片漆黑。
這在表面上是信息的不同,實際上的區別是:他倆走上學者道路,有著必然和偶然之分;後來,也有自由程度的不同。以後我會選本合適的書,為你說說錢鍾書和楊絳夫婦。他們相對季羨林這些同時代學者,總是顯得從容自如,就是因為一直擁有更開闊的視野,選擇多了一些。
接下來,咱們再來看季羨林的第二行人生清單:他的大學生涯。
我說他入校時眼前漆黑,不是不尊敬老先生。他有本當年的《清華園日記》就講到,自己當時沒有明確志向,還稀里糊塗地想去讀數學系。他有一點很可敬,就是不遮掩自己。有人建議他,作為德高望重的名人,出版這本日記時最好刪去一些不雅的話,像「(今天)去看清華對附中女子籃球賽。說實在的,看女人打籃球,其實不是去看籃球,是看大腿。附中女同學大腿倍兒黑,只看半場而返」。季羨林不同意,說自己就是如此,為什麼不讓人知道?他回憶自己的師長,也是同樣的態度,說「中國古話:為尊者諱,為賢者諱。這道理我不是不懂。但為了真理,我不能用撒謊來諱。」
季羨林大學主修德文,但他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兩門課是:歷史系教授陳寅恪的「佛經翻譯文學」和中文系教授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他回憶:陳先生上課,任何廢話都不說,先在黑板上抄寫資料,抄得滿滿的,然後根據所抄的進行講解分析,對那些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嶄新的見解,令學生覺得石破天驚。這種風範,對他產生了一輩子的影響。
大學時代,季羨林經歷了兩件人生大事。其一是母親突然去世。他從小有個心愿,是將來賺錢以後,讓母親吃上白面,從此成了泡影。另一件事是作為家族單傳的男丁,很早就成了親,生兒育女,妻子比他大四歲。季羨林雖然沒有推翻這段父母之命的婚姻,但也沒怎麼在家裡呆過。他兒子季承說:「我剛出生3個月,他就去了德國。回國時,我都12歲了。他和我母親的關係,等於是一直分居到死。」總之,為追求學問,他在情感和家庭上,有無法彌合的傷痛和殘缺
在他的這行經歷中,右面那欄「人生感悟」該填點兒什麼呢?我覺得可以這麼總結:人生總是要從糊塗、從朦朧里求明白。季羨林青年時代的日記,特別愛用一個詞:「一塌糊塗」,既形容別人也形容自己。他說: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只不過是在昏昏沉沉地追求一點兒享受,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活。他是從被動到一塌糊塗,然後才在這本書里得出一個道理:人類的前途,在於朝一個共同理想努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要完成。這像一條鏈子,每個環節本身微不足道,但這一點兒東西影響了整個鏈條。如果人生有意義,那就是這種對人類承前啟後的責任感;如果人生有價值,那就是去完成自己這一代的任務。
這個觀念,在季羨林留學前還沒有成型。他當時只是不願意放棄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的機會。家族對他的支持,是覺得這是中了「洋進士」,將來更能「大發特發」。於是,他留下了經濟瀕臨破產的家,在1935年8月、24歲時遠渡重洋,前往德國。原計劃是留學兩年,但誰也沒想到,這一去就是十年。
我們再來看他這第三行人生清單。季羨林進的是有幾百年歷史的哥廷根大學,大數學家高斯曾經是這裡的教授。
這時,季羨林已經熟悉了學術圈的規則,想在兩年里拿到德國的博士,基本上不可能。唯一的取巧辦法,是用中國題目作論文。但季羨林的性格,真像他兒子所說,既孤傲又倔強。他說,「我立下大誓:決不寫有關中國的博士論文。有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講莊子、老子這些中國學問謀得博士頭銜,讓洋人大吃一驚,然而回國後講康德、黑格爾,我不步他們的後塵。」
為了這個博士的含金量,他選了最難的梵文和巴利文,整個班上,起初就他一個學生,後來和其他年級合併,跟到最後的,還是只有他一個。梵文到底有多難啊?季羨林當年寫道:「梵文真是鬼造的!文法變化極複雜,最要命的是例外,每條規則都有例外,例外之內還有例外,把人弄得如入五里霧中。左看右看,終於不知道應該從什麼地方斷開一個字,自己斷開了,字典上也找不到。恨不能把書撕成粉碎。」他為此患上了失眠,幾天幾夜不能合眼,骨瘦如柴,你猜他的對策是什麼?他寫的是:「除了工作,還能作什麼?我反正拼上了,你失你的眠,我偏工作。」
他選的其他輔修課,也是吐火羅文、阿拉伯文、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文這些小語種文學,季羨林一共精通十幾種語言。他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一部印度典籍里的動詞變化。畢業以後,他留在哥廷根擔任教員,聽說他要回國,導師難過不已。
為什麼他在德國要呆十年呢?咱們算一下時間就知道了:他趕上了二戰,交通斷絕,回不來了。季羨林說,童年自己只是吃糠咽菜,還能吃飽,真挨餓是在那個「要大炮不要黃油」的德國,這留下個病根:回國後的很多年,無論吃多少,他都感覺不出飽來。
十年的德國生活,留給季羨林一個行為準則:追求徹底的認真和真實。他認為:德國人能在短短一兩百年里造就驚人的文化,是因為奉行一絲不苟和專註。有個著名的醫學專家,面試學生時,拿出一副豬肝,問這是什麼。學生看出來也不敢說啊。教授就給了個不及格,說:「醫學工作者一定要看到什麼就說什麼。連這點勇氣都沒有,還當什麼醫生?」哥廷根遭到轟炸時,季羨林看到一個流體力學教授站在操場上,觀察炸彈爆炸的氣流是怎樣摧毀牆壁的,自言自語說:「真是難得!我的試驗室裝配不起來這樣的效果。」
季羨林也看到了德國人的另一面:他們在戰爭前期陷入了集體迷狂,政治判斷力很低。二戰期間,幾乎沒人質疑法西斯,都顯得忘乎所以,洋洋自得。每隔半年,報紙和電台就說:某個鄰國正在迫害德國人,於是全國沸騰,他們把出兵佔領外國叫做「抵抗」。逐漸,大學裡只有女生和前線下來的傷兵,教學樓的走廊上,終日回蕩著雙拐觸地的清脆聲響。幾年後,這個天才輩出的民族,一夜之間淪為了戰敗國。
季羨林被大家誤會成國學大師,也有個原因:他在晚年提出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大意是:西方文化在現代出了問題;世界的未來,應該被「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主導。我打算為你說完季羨林這個人之後,再為你解讀一本他的東西文化比較。批評者認為,他的觀點是出於民族情感,論據不足。我們看他這段經歷就知道:不完全是。他親歷了德國的二戰,對西方文化有自己的批判。他的道理,值得聽一聽。
第二部分
1945年8月,季羨林34歲時,從德國回到了北京。這是我們為他劃分的第四行人生清單。當時北大有個規矩,回國的留學生,無論學歷和經歷如何,最高只能定副教授。而季羨林創下了最快升任正教授的記錄,同時還兼任東方語言系系主任。
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校長鬍適非常賞識他。胡適到了台灣時還說:「做學問就該像北大的季羨林。」胡適向來關注佛教思想史,那幾年在和輔仁大學校長、宗教史學家陳垣爭論一個考據問題:浮屠這個詞——就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那個浮屠,母語是什麼?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這涉及到一部佛經的真偽。他們的爭論依據都是中國古代文獻,季羨林寫了一篇論文,直接從梵文、吐火羅文等古印度文獻里考證出:漢語里是先有「浮屠」這個詞,這是印度古代的方言;之後才有「佛」這個詞,它起源於吐火羅文。季羨林從中推斷出:佛教不是直接從印度傳到中國,而是由中亞間接傳來的。我們知道,這個結論太重要了。
從五十年代起,胡適和陳寅恪被大批判。季羨林是當時國內少數能保持沉默,守住學術底線的學者。那也是他人生里的一段苦難時期。對於這段時期,季羨林有一本《牛棚日記》,非常有名,我就不多介紹了。他在老年時說:自己在57歲的冬天之後,每一天都是多活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那時候,他差一點兒自殺。就在他準備夜裡翻牆出校門,到圓明園去吞安眠藥時,卻意外地因為有人覺得他態度不好,被拉去參加批鬥了。他說,那晚的經歷,讓他畢生難忘。
之後的幾年,他成了校園裡人人見到都繞著走的人,有個女同事幫他推過一次車,讓他感動得熱淚盈眶,終生難忘。他後來被平反、任命為副校長時,沒有對誰實施過報復,在這本書里,他分析自己的心理歷程時說:我是傾向「人性本惡」的,我也知道壞人不會改好。但我能原諒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不是我度量大,是由於我反思:假如我處在他們的位置上,我的行動也不見得比別人好。
季羨林不刻意追求長壽,他晚年的養生之道是「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不嘀咕」就是不過度關注健康,不糾結生死問題,他最喜歡陶淵明談論生死的幾句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八十歲以後,他每天清早四點起床工作,連續完成了《糖史》等幾部開創性學術大作。
於是,我們在晚年這最後一行人生清單里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季羨林:他的生活像清教徒一樣簡單,到老還穿著從德國帶回來的雨衣,在被年輕人誇時髦時,他才發現,原來時尚潮流是五十年一輪迴。他在校園裡走,被新生誤認為是老校工,讓他照看行李,他也微笑著答應。他表面上安靜嚴肅,內心卻是滾燙的。
季羨林在晚年總結,人生問題不過是三大關係:人與自然的「天人關係」,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以及人如何平衡思想情感矛盾的自我關係。他說,哲學家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沒有一樣的,也捏不到一塊兒去。重點不在理論,而在於去做,用自己的思想去包容人情世事。他自己的三條回答,都是平常話:對於人和自然:人要把自然看成夥伴,征服的姿態一定會有惡果。對於人和人:尊重社會的準則秩序,對善良之人報以真情和忍耐。對於自己:努力去除情感中的雜念。
他在90歲時說:我是個呆板保守的人,工作就是爬格子。我只能保證我寫出來的東西沒有假冒偽劣。讀了之後,能讓人愛國,愛家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我活得太累了,但休息是不可能的,只能向前走,向前走……
那麼,我們最後來一起看看,在季羨林的98歲人生旁邊,開出來了一列什麼樣的感悟清單。確實沒什麼高深道理,只是他奉行的準則:人生的起點肯定不一樣,然而多知道一些,就能多自由一些。
季羨林說,如果真有個人,人人都說他好,此人一定是極端圓滑的人。他拒絕了社會給他的美譽,除了性格樸實、較真,也是種智慧。追逐虛名的人,大概沒怎麼想過:德不配位,名過其實,實在也是災難。人的才德和社會地位之間,需要大致平衡。名譽地位太低,容易變得憤世嫉俗,性格乖張。但太高,且不說會成為眾矢之的,心理也會逐漸變得既極度自大又極度自卑,越來越不正常。一般來說,社會地位稍低於真才實學,個人慾望低於實際能力,是最適合保持自在平和的。人們覺得謙虛和低調是明智之舉,原因就在這裡。說起來,又何必追求不了解自己的人來誇自己呢?他們也誇不到點兒上啊。
希望你能懂
這世間,唯青春與夢想不可辜負。
如果不能按照你所想的方式去活,後來一天你會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
你並不是天子驕子,不是什麼一生下來就附有天賦之人。
你只是芸芸眾生之中一個再也普通不過的人。
我希望你能懂,
瘦是一頓一頓餓出來的,
好皮膚是控糖戒辣內服外用推出來的,
錢是努力工作學習賺的,
希望你們能早點懂,別再浪費時間。
別再你應該努力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不要去擔心我是不是晚了,是不是追不上別人,
最好的時間,就是在當下。
你真的要去努力了,你要去體驗一次一天時間都在努力學習,沒有一分一秒的浪費,讓學習來充滿你的生活,你的時間。
等你晚上躺在床上時,你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愧疚感的喜悅。
你一定要去感受,去感受拼了命努力一天的感覺。
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將要結束,
應該擔心你的生活永遠不曾真正開始!
從現在開始,你會活成你想要的你,你會成功,你會取得收穫。
你知道人類最偉大的武器是什麼嗎?
是豁出去的決心!
當你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事,
你會把所有退路封死,只有這樣,你,才能成功。
你會拼了命的向前沖。
你會咬緊牙頂著逆流而上,
你會一步一步向前邁步,
你會一直一直進步,會一直前進直到成功。
任何成功的路上,都需要你不斷堅定自己的信念。
都需要你不斷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我希望你能懂,
你拼了命努力的日子,雖然會很苦,
但最後一定會讓你獲得成功。
我希望你能懂,
你當下所有的痛不欲生,
到最後都會苦盡甘來。
加油!
曾經有人跟我說,如果你不知道該做什麼,那你要麼去看書,要麼去做運動。
畢業後,想想有點後悔。其實大學讓我後悔的事太多了,雖然我不是學霸,但也拿了四年獎學金,基本時間都在學習,大一大二還會看下劇周末出去玩玩,大三就是每天看書看書看書,準備考研,到晚上跑跑步鍛煉下。大三到大四基本都這麼過來了,不知不覺就畢業了。
後悔我大學沒有參加個學習樂器或書法的社團,再不濟參加個輪滑社團,還能多門耍帥的技能。我大學參加了個數學建模社團,進去就是學習數學建模,每周末上課,就是為了參加比賽拿獎拿錢拿學分。但是我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過比賽。
後悔我大學沒有和同學多去旅行,多看看我國的大江南北多領略我國的風土人情。大學唯一一次和同學去鳳凰旅遊成為了我難忘的回憶。
後悔自己會的技能太少。大學一心為了學習課程,很少地去學當時看起來不相關的東西。比如沒好好學習Excel表格和PPT的製作,當時覺得自己以後是要當程序員的,不需要學習太複雜的Excel和PPT知識。果真,技多不壓身是句真理啊。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遺憾,所以建議你,能躁起來就躁起來,想怎麼玩怎麼玩,不過最好別掛科。少刷抖音少玩遊戲,多增加技能多認識有趣的人,說不定以後還能成為幫助你的人呢。
先搞清楚自己想要真么樣的生活,錢?人?還是度過碌碌無為毫無存在感的一生。
大學大二就是一個分水嶺,好成績都是大二以後做出來的,很多人都會迷茫,因為大學太舒適了。我覺得改變自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堅持不拖延和堅持離開寢室。不拖延就是凡事都要追求效率與結果;離開寢室往大了說就是旅行,往小了說就是去圖書館,參加體育鍛煉等。說起容易,做起來難,但請及時糾正。如果不讀研,到了大四上秋招還是可以找個好工作的。
推薦閱讀:
※感覺人生灰暗,沒有希望,很無助,很迷茫,應該怎麼辦?
※誰都有過的不安與迷茫······
※二十來歲,焦慮和迷茫時該讀些什麼書?
※不知道做什麼,但又想做點什麼
※今年23了,沒錢沒房沒什麼正當的事業,以後怎麼辦呀!感覺自己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