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醫療系統到底怎麼樣?

這些天在網上看到,加國那位因為約不到醫生,癌症發展成晚期的可憐母親。心裡很不舒服。很多人移民去加國一個重要的原因似乎就是醫療條件。加國的醫療條件到底如何?期待客觀的回答。小粉紅,國外月亮就是圓的請繞路。謝謝


即使是從全球範圍內看,加拿大的全民醫療保健體系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好福利。加拿大居民日常看病的費用,甚至是各項檢查費用、住院費用,都是由政府來承擔。不過,雖然在加拿大看病檢查不花錢,但是這裡的藥物卻極其昂貴。所以很多加拿大的老百姓都處於「看得起病,卻吃不起葯」的困境。面對居民的抱怨,聯邦政府也是一直在儘力尋求解決辦法。近日,加拿大聯邦政府宣布了一個重大利好消息,那就是:加拿大的處方藥費用將全部免費!

這項「全民藥物補助計劃」將於2022年1月正式運行,並計劃在實施的五年內,也就是2027年1月2日之前將其拓展為一個綜合性的福利計劃。「全民藥物補助計劃」最主要的內容包括:

1、所有加拿大人去配常見的處方葯,只需要交$2的配藥費;

2、配不太常見的處方葯,也只需要交$5的配藥費;

3、而且這個配藥費,對於低收入人群和社會補助人群,是免除的。

據了解,現在加拿大的人口為3671萬左右,其中至少有100萬人為了支付巨額的醫藥費用,而不得不緊衣縮食。這項「全民免費醫藥計劃」對於廣大加拿大人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不過呢,報告也預測了,這個計劃一旦全面貫徹實施,加拿大每年用於處方葯的開支將達到150億加元。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也發表了官方推文,全面支持「全民藥物補助計劃」。

我們可以遇見如果這個計劃可以順利實施,並且可以按時貫徹實施的話,對所有加拿大居民來講,這都將是一個超級大的福利。同時會引領一波加拿大移民熱潮!


本文轉載自網路,通過這個真是故事或許能夠給您一個管中窺豹的答案!


我在加拿大割闌尾

3月12日晚,從社區健身房健身出來後就覺得腹部有點不適,當時並未太在意。

  我是耍筆杆子的,孩子也小,習慣晚上先小睡一會,然後再爬起來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但這天凌晨三點鐘左右起床,卻覺得腹痛如絞,一趟又一趟往返於書房廁所之間,折騰得沒完沒了。雖說難受,但畢竟鬧肚子也不是頭一回,並沒太放在心上,早上太太起來帶孩子出門上班上學,我也沒提這件事。

  但接下來的一整天就成了折磨:腹部氣吹般不斷脹大,任憑怎麼在馬桶上「論持久戰」也毫無「產出」,沒奈何只能扔下手裡活去床上躺著,但無論換哪個姿勢都難受。當晚孩子有游泳課,加上周二是北美肯德基全家桶打折日,照例這天我們晚餐都是外賣肯德基解決,但我一口也沒吃。太太有些詫異,但見我「神色還好」就沒多想——如今回憶起來,我自幼養成的超強忍耐力,似乎再一次幫了自己的倒忙。

  當晚似乎感覺稍好一些,加上對加拿大(專題)應急醫療體系的了解(後詳),因此決定「再忍忍看」。半夜無話,到了後半夜右下腹部忽然陣陣抽疼,一刻不停。十幾年前在阿爾及利亞浙廣廈項目部當首席翻譯兼秘書時,一個「例行日常工作」就是陪傷病工友去醫院,因此一下便反應過來:糟糕,急性闌尾炎。

  怕打擾家人休息,我決定忍到天亮。早上六點剛過,太太孩子都起床,盡量平靜地告訴他們,太太立即跳起來:「去醫院,快」。

  加拿大是福利醫療制度,層級醫療體系,醫院是沒有常規門診部的。如果走常規途徑,我應該先找家庭醫生,家庭醫生看過認為需要再聯繫醫院或專科醫生,但家庭醫生要10點才上班;如果等不及,有兩個選擇——打電話叫救護車(加拿大看病動手術都不要錢,但叫救護車如今是要的,好像是近幾年才改的),或自己去醫院急診部。這個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看來只有急診一途了。

  離家最近的醫院有兩座:素里紀念醫院剛剛改建,病床多,設施新,排隊時間可能會比較短,但醫院位於印度(專題)裔社區,許多護士是印度裔,非印度裔經常有不適感;列治文醫院位於華人(專題)社區,什麼都方便一些,但病房少、設施陳舊,倘運氣不好可能會等很久才有人過問。考慮到病情,還是去了前者。

  進門一看,還好,排在前面才寥寥三四人,登機、辦入門證後便被晾在一邊,一晾就是一個多小時,期間疼痛愈甚,額頭開始冒汗,小兒子蛋蛋已經有點嚇壞了。

  「今天孩子們不能去上學了,我把他們先送回家再回來」。加拿大不允許把12歲以下孩子單獨放在任何地方,哪怕家裡,好在大兒子貓頭今年正好12歲。

  太太匆匆趕回去,接下來的20分鐘似乎比兩小時都漫長。

  「XX,到你了。」

  一位面無表情的白人護士姐姐叫著我的名字,把我帶到一間檢查室,量了血壓、體溫、心跳,然後走了,彷彿只是讓我換個地方繼續晾著。

  又過了半小時,太太回來,卻怎麼也進不來,好在加拿大醫院不禁止手機,我自己忍著痛摸到走廊外的入口,給她開了門。

  「看你不好受,剛我回去前跟護士要了止疼片」。太太生貓頭時曾不慎碰傷額角,急診縫針居然等了8小時,對「等」是有心理準備的。

  午後1點多,止疼片送來了,如此高效令我微有些詫異——我一位朋友同樣病症,曾經疼到滿地打滾,也等了24小時才吃上止疼片。或許是因為今天這兒人少吧。

  太太交待幾句,匆匆上班去了,約好晚飯後再過來。我一個人繼續這麼晾著。好在止疼片藥力發作,總算不那麼疼了。

  就這麼熬到快5點,終於有人推著張活動病床過來,送我去做CT。

  管CT的白人大媽居然能說不錯的法語,這下我如釋重負——我的英語口語就那麼回事,而用法語敘述病情就是小菜一碟了。

  檢查完仍然把我送到那個檢察室晾著,這次只晾了不到20分鐘就有人來了,是個虎目虯髯的小夥子,戴著醒目的口罩,進門不由分說,摸出個口罩捂在我鼻子上:「你肺部怎麼有個點?是不是有肺結核?」

  前幾天就聽說在大溫哥華地區發現了一位疑似患肺結核的華裔(專題),因此據說醫院對華人「嚴防死守」——然而我這個肺部點早在去年4月回國就體檢出來,並得出「感冒後鈣化點」的結論,我回到加拿大後也把體檢結論通報給了家庭醫生,查一下不就清楚了?去年4月的肺結核如果「活」到今天,那不是太有趣了么?

  我和他爭辯,但徒勞;接下來的兩小時我這裡突然熱鬧起來,掛著「傳染科醫生」的各路大神就沒斷過,男女老少護士魚貫出入,抽去了不下12管血,還做了痰培養,其中一位大鬍子醫生還不小心露了句「你們中國肺結核成患所以我們要小心」的話,好在我發出「種族歧視」抗議後立即收回並道歉了。

  等等,你們是不是弄錯了?我是來開闌尾的啊。

  「哦我們差點忘了,您確診是闌尾穿孔了,性質很嚴重,我們決定今天就給您做手術。」

  聽到這句話時已是晚8點,太太已經又過來了。

  此時我已被送進一間帶衛生間的單間,有電視,太太很滿意,因為她過來時發現,很多外科急診病人都吊著鹽水,擠在一個大堂里排隊等候發落。我勸她回家,畢竟孩子們還小(後來才知道蛋蛋晚上嚇哭了,說「從沒見爸爸這樣」)。

  太太走了,一個人靜靜躺在床上不敢亂動——止疼葯藥性已經差不多過去,又開始疼起來。

  「你好么,我是實習醫生。」

  一個帥氣的小伙推門進來,說一口流利的法語。我照法語規矩答謝並問候他「你也好么」。

  「不怎麼好。已經點卯三四天了,都忙些跟專業不沾邊的瑣事,挺煩的——你不用在屋裡也戴著口罩,我自己戴就行,你要出門就一定戴啊,哦反正你看樣子也不會出門對吧?」

  我喜歡這兄弟,隨口和他攀談,這才知道我實在不該抱怨「查肺結核」耽誤了割闌尾——若非因為怕這「肺結核」,我會被扔在那個擁擠的大堂里和那些挑木刺、魚骨頭卡喉嚨的人為伍,並且「先來後到」按部就班地排隊,「弄不好等48小時才能排上手術、單間更是想也別想啦」。

  小夥子做完活,聊了半天,臨走時隨手給我打開電視:「有個法語新聞台,可以轉移注意力」。

  法語新聞台里滾動播放著波音737MAX停飛的消息,聽幾遍便煩了,不過,的確能分散注意力。

  主刀醫生終於來了,是個裹著灰色頭巾的印度裔中年女性,口音很重,好在法語兄弟跟進來做翻譯,溝通沒啥問題:

  「你病情很嚴重,我們今天就將給你動刀,以下是一些事項……」

  牆上時鐘指向23點55分,「今天動刀」其實已經是不可能,好在對「印度將」我這個軍迷早已很適應,看在已是「特別提速」份上,忍了。

  醫生走了,電視里,川普一遍又一遍停飛著MAX。這期間有護士進來給紮上點滴,不知怎麼的,疼痛有些緩解。

  已過凌晨四點,兩個彪形大漢推門進來:「我們送你去手術室」。

  病床推到走廊里,法語兄弟不知從哪裡走過來:「東西帶齊了,祝你好運。」

  手術區域一副倉儲式超市的氣派,屋頂足有幾人高,到處是裸露的管線,四周巨大貨架上層層疊疊,堆著各種器械和用品。

  「還有點流程要走,你再耐心等等。」

  3個不知是醫生還是護士的大漢嘟囔了一句,便把我扔在一個角落走了。

  到處都是大掛鐘,時間感很強,秒針一圈又一圈,不緊不慢地轉著。

  5點20分,大漢們回來,一聲不吭地把我推進一間手術室,二男一女在裡面等著,都戴著大口罩,看不出端倪:

  「我們是麻醉師,接下來要用氣體給您進行全麻,您不要緊張,5分鐘就睡著了。」

  然而差不多5個5分鐘過去,我仍然很清醒。

  「您看,我這是幾根手指頭?」

  「兩根……」

  「不行再來一次」

  ……

  是不是哪位哲人說過?對於一次不完美全麻最好的補救,就是做下去一直把對方麻翻?

  反正,我終於被麻翻了,不知道幾時幾分。

  「您能看得見我么?」

  模模糊糊聽見那位女麻醉師問了一聲,她的身影似遠似近,若隱若現,我沒回答,也沒法回答,很快又昏睡過去。

  這是在手術前、手術後,抑或,只不過是我的幻覺?

  終於真的醒了,已近正午,手術完成。

  「一會會送你去病房,你很幸運,給安排了單間」。

  的確很幸運,加拿大住院通常都是四人間,人人平等。不過我心中有數,這個「特殊待遇」,其實是那不知所云的「疑似肺結核」換來的。

  我是幾點鐘開始做手術的?不知道,但一位來探視的護士告訴我,從入院登記到動刀,「為時21小時」、「這已經很快了」。

  這點我絕對相信:前些年做一個公共衛生方面的課題,我自己調查過數據,在加拿大某些大城市,如多倫多,急性闌尾炎手術從確診到動刀的平均輪候時間是4-6天。

  一位彪形大漢默不作聲地走進來,推起我的活動病床,把我一路推往病房。

  單間。走廊口第一間,對面是個製冰機,病房門右邊好像是值班台。

  沒有電視,不過有獨立的衛生間,牆角還有一張單人沙發和一個茶几,不過暫時似乎和我沒啥關係,麻醉的效力已過,我彷彿已痛到連爬也爬不動的地步了。

  「哦,你能自己爬到那張病床上么?」

  我正這麼想著,彪形大漢已把活動病床推到固定病床一併排,放下了一頭的護欄。

  ……我想最好還是照辦:雖然爬一寸都覺得渾身痛,但瞧那神態和身段兒,讓他老人家幫忙我恐怕只會更痛。

  「你好我是實習醫生,un deux troix chauxn`est pas froid(法語兒歌,意思是一二三熱不是冷),我來看你,順便問問你關於肺結核的問題……」,一個戴著口罩的藍衣小夥子不知什麼時候走進來,身邊跟著個同樣戴著口罩的年輕護士。小夥子說一口結結巴巴、極其難分辨的初學者法語,吃力地向我解釋,要抽四管血,以便檢查我是否真如自己所說,根本就沒有肺結核。

  那就抽吧,反正我也沒別的選擇是吧?

  「結巴」臨走時,我拜託他幫忙把手機充電器插到牆邊插座上,還好,線勉強夠長,手機放在床的一角還可以充電,我點開一個評書軟體聽著,隨手打開微博,發現一堆「陶老師你是不是又被河蟹了」之類的私信,趕緊發了個貼以正視聽,隨即丟下了手機。

  線太短,我只能向一側側卧才能邊充電邊用手機,但這個姿勢令我十分不適,因此住院的幾天里我很少上網或看手機,大部分時間都在有一搭沒一搭地聽評書。

  又來了個護士,送來一堆花花綠綠的藥丸,其中大概有止痛片?總之吃下去沒多久就不疼了。

  「嗨,你怎麼樣了,我來看你了——我看到你的化驗單了,果然沒有肺結核,一點痕迹都沒有」,那位法語流利的實習醫生帥哥不知啥時候跑進來,他沒戴口罩,一副眉飛色舞的神色:「不過我要跟你說再見了,我實習到期了,多保重,你看,你得在這裡待到16號呢。」

  他指著牆上的掛板,那上面寫著我的名字、注意事項,以及預定出院日期。

  臨走時他告訴我「可以喝水了」,並給我打了一大塑料杯冰水。加拿大醫院裡通常只有冰水,我太太剛分娩完都被照例灌了滿滿一大杯。好在外語專業出身的我素來習慣喝冰水,倒也不以為意。

  不知過了多久,又進來一個護士,推著個儀器給我量心跳、血壓之類,順便在我左胳膊上插了個點滴管。

  等等,我右胳膊上明明已經有一個點滴管,難道病情如此嚴重,以至於連插管兒都得插雙份兒?.護士一臉的大義凜然,不理會我的搭訕,轉身走了。

  「醒醒先生,醒醒」。

  一根肥短的手指捅著我的腰眼,我迷迷糊糊醒來,窗邊站著個老者,戴口罩,額頭上都是皺紋,身後跟著個輕手輕腳的小姐姐。

  「我是客座醫生,這是我的助手,我們要給您抽血,四管,化驗您是不是有肺結核。」

  又化驗?不是化驗了么?這四管那四管的,我的靜脈又不是水龍頭。

  「是這樣,前面那個和我們不是一撥兒,各管各」,皺紋大爺說罷,便示意小姐姐「趕緊動手。

  小姐姐出手如風,動作比護士伶俐多了。

  「等等等等,您怎麼左右胳膊都插了輸液管?這是什麼操作?」

  抽罷血,正要出門的皺紋大爺彷彿看到了什麼有趣的東西,居然吼了出來。

  哦,這不過是錯誤操作而已。

  開飯了,這是我此次住院的第一頓飯,當然,福利醫療,連飯錢都不要。

  說是飯,其實只是兩盒冰果汁,一盤子冰果凍而已。我努力側過身子,用插著輸液管的胳膊支撐著,一寸一寸慢慢坐起,咬牙喝光了果汁,那盤果凍實在沒胃口,只索罷了。

  妻子帶著倆兒子來探病了,見我吃力,趕忙過來扶著我緩緩躺下。

  蛋蛋拿出張卡片,說是班上老師讓他寫了送我的,卡片的圖案是一隻抓金魚的貓,他的老師知道我喜歡貓。打開卡片,上面畫了個形容猥瑣的小人,正齜牙咧嘴地躺在個看上去有點像床的東西上。

  「這個人就是爸爸,像不像」,蛋蛋一面說,一面看著邊上那盤一口都沒動的果凍,咽了口唾沫。他最喜歡果凍了,但終於忍住沒吃:「我能把卡片帶回去么?我怕護士把它弄丟了」。

  卡片終於還是留下了,妻子臨走時我叮囑她,明天不要帶兒子們過來,醫院終究不是他們該來的地方。

  肚子上插的那根抽液管讓我很不自在,咬牙換了幾個睡姿,總算找到個稍微好受一點的方位。恍惚中來過幾撥護士,每次都送來一種藥丸,也不知是哪一種有嗜睡性,總之倦意來襲,我就擺著這個奇怪的造型睡著了。耳邊手機里,袁闊成老師似乎正抑揚頓挫地燒著曹操的戰船。

  「先生,醒醒,開早飯了」。

  天已經大亮,早飯就在活動小桌板上,一杯熱水,一個茶包,一盒冰果汁,當然,還有一盤冰果凍——事實上住院前三天一共七頓飯,主食就是累計七盤冰果凍。

  病床高低是可調的,我試圖藉助機械幫助,直接靠在病床上吃飯,但不知怎地,擱腳那一端放不到底,問護士,答曰「有點毛病,去年就報修了還沒修好」,算了,我還是自己想辦法爬起來吧。

  那位給我做手術的面紗女醫生來做例行術後探視了,貌似比慣例晚了整整一天?她走後我聽護士嘟囔「某某醫生做什麼都慢一拍」,還好,做手術似乎還準點。

  她匆匆走了,走之前吩咐護士又給我抽了4管血「檢查肺結核」,甭問啊,他們也不是一撥兒的,沒事,抽吧,我堂堂炎黃子孫還怕這個?

  午飯,晚飯。

  還是渾身疼,坐、卧、起都要花上十幾分鐘,期間來過好幾撥名目各異的大夫,又抽了兩次血,並順便給我開了從降壓到降糖的好幾種處方葯。手機里,袁闊成已經把曹操的戰船燒了好幾個來回。

  晚飯後妻子又來探病,兒子們果然沒有來。

  「蛋蛋又作惡夢了,他不習慣你不在家,昨天整晚都賴在我床上」。

  正說著閑話,一個年長的女護士進來,用不知誰擱置在病床邊一套儀器,幫我量體溫和血壓。

  「這套機器量體溫的裝置壞了,只能量腋下,不能量口腔,得換一台才好」。

  她皺著眉走出去,卻並沒有把那台壞了的儀器推走。

  夜裡我也做了惡夢,很驚悚的那種,是因為評書,還是蛋蛋?

  已是15日清晨,還有一天就可以出院了吧?

  早飯照例是茶包、果汁和果凍,只是多了一盒冰牛奶。

  身體狀態似乎好了一些,雖然好得不多。我咬牙坐起來,喝完了那些流質,仍然沒有碰果凍。

  午飯前「磕巴」來探房,沒有戴口罩,我想,至少他這撥兒應該也已得出了「沒有肺結核」的結論吧。

  「量體溫」。

  一個印度裔青年女護士面色嚴峻地走進來,她貌似習慣說省略語,能節約一個字母都是勝利。

  她走到病床邊,隨手從儀器上拔下體溫計,消毒後劈手塞在我嘴裡。

  等一下等一下,這體溫計不是壞的么?我想喊,但嘴裡塞著體溫計,一句話也說不出。

  「零度」。

  護士乾脆利索地在本子上記下數據,掉頭就走。我想叫住她,但終於沒喊出聲來。

  何必呢,值班台就在邊上,他們終究會發現問題的。

  晚飯後妻子又過來探病,告訴我「明天一大早就過來接你出院」,臨走時我讓她從床底下幫我把拖鞋揀了出來——送午飯的護士不小心把拖鞋撞到床底,我拜託她們幫忙取出,但來了三趟人都沒完成這項艱巨使命,這裡終究是病房,打赤腳貌似不那麼合適對吧……

  終於知道為什麼夜裡睡覺會做惡夢了:不是因為評書,也不是因為蛋蛋,而是因為護士不習慣隨手關門。夜深人靜,值班醫生、護士、病人在走廊上走動,在製冰機上「嘩啦嘩啦」取冰,都會讓我驚悚那麼一下。我按鈴叫來護士,拜託她幫忙關門,她關了——但下一撥來量體溫的護士又給弄開了。算了,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被製冰機弄出幾場惡夢的。

  第二天一早醒來,妻子果然已坐在床邊。早飯也送來了,果凍換成了一碗印度風味的不知什麼湯,喝了兩口,「畫風」過於清奇,終究沒喝完。

  「你們好,froid n`est pas chaud, petitn`est pas grand,這是我的指導老師,我們來探房」。

  「磕巴」和一位年長的女醫生走進來,連說帶比劃地跟我們解釋,因為「種種原因」,我不得不推遲一天出院。

  「磕巴」們走了,妻子也只好走人。臨走時她嘟囔了一句,「這磕巴是在跟你練法語口語入門么」?

  大概吧。不過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磕巴」,事實上自15日起我就沒怎麼再見到此前兩天絡繹不絕的各色醫生,也沒人再問我什麼勞什子「肺結核」了。

  但護士們還是恪盡職守,到點兒就來,也照樣會把我的拖鞋撞到床底下,照樣會忘記關門。

  傍晚來了個老護士——差不多是我這次住院見過最老的一位。她半晌端詳著我布滿血絲的眼睛,建議我「加強睡眠質量」,我苦笑地拜託她提醒值班護士們「最好能記得隨手關門」,她答應了。

  「哦,你可以多吃一些半流質食品了,不過切忌辛辣」。

  切忌辛辣?那麼晚飯給我送咖喱湯是怎麼個意思?

  又入夜了,護士們還是記不住關門,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好在身體狀況庶幾又有所改善,我牙一咬,心一橫,奮勇起身,拖著點滴架跑到門口,自己把門關上了。

  我真傻,真的。只知道拖著點滴架也能關門,就不知道過會兒護士還會進來么?

  17日。出院日。

  妻子說好中午前來接我,她已打聽清楚,我上午就能辦好出院手續。

  但午時三刻已過,我和妻子等來的不是出院,而是午飯。

  「對不起,出院要主刀大夫簽字,可她一上午都沒來。」

  護士解釋說,這次倒不能怪那位面紗大夫「照例慢半拍」,她是出門路上被另一家醫院的急診給叫走了。加拿大和許多歐美國家一樣,醫生是自由職業,人事關係不隸屬醫院,可以同時和幾家醫院簽約掛鉤,很顯然,出院終究不比急診來得迫切。

  等面紗大夫終於露面並簽好出院單時,晚飯也已經送來了,還是奇怪的咖喱湯。

  湯就不喝了,雖然不要錢。再見,素里紀念醫院,這裡還是更適合紀念,而不是住院。

  幾天來探病的各路醫生開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藥方,這是要自費去買的(加拿大醫院內用藥免費,但出院後要自費)。因為有附加的商業醫保,那堆葯加在一起也只花了小几十加元,其中大頭還是藥房額外收取的附加費。

  住院這麼多天,家裡花掉最大的一筆錢,居然是醫院停車場的停車費,如果不太計較效率,還真是挺省的。

  「知道么?就在你動手術第二天,我一個同事的親戚,住多倫多的,查出和你一模一樣的闌尾穿孔,排手術排到6天後,這位大姐聽完了一咬牙,買了張機票飛回廣州挨刀去了。」


加拿大的醫療系統到底怎麼樣呢?

這個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只講講我的想法,可能會不夠全面,有什麼不到位的地方,也歡迎大家指出。

且看下方:

前段時間,加拿大新斯科舍省33歲的Marilyn Inez在社交網站上上傳了一個視頻,聲淚俱下地控訴自己花2年時間排隊等待就醫,結果生生將起初的身體不適拖成了癌症晚期!!(我想題主說的應該就是這個事件吧。)

這條視頻發布幾天來,已經有了400多萬點擊量。由此也引起了網友的大吐槽。

許多常年居住在加拿大的人感嘆,在加拿大看病是「等死人的節奏」,每一次去看病都是比病痛本身更大的折磨。

這樣的傳聞直接嚇尿了不少準備登陸加拿大的小夥伴。╮(╯▽╰)╭

可是,也有人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加拿大醫院環境好,醫療水平高,醫護人員態度和善,耐心周到,還有看病不要錢,這都是中國比不了的。

事實真是這樣嗎?居住在加拿大的華人們又是如何迎接這種對健康最嚴峻的考驗呢?

結合自身經歷,查閱了大量資料,也諮詢了一些在加拿大居住時間長的老移民,現在就來回答這些是與不是。

加拿大就醫看病常見問題

【看病免費,政府買單?】——YES

加拿大實行全民免費醫療,不止是本國公民,持楓葉卡和簽證超過6個月的留學生以及他們的配偶和孩子也都可以享受

但是免費的是醫生的診療費和檢查費,以及住院治療費。

藥費是不包括在內的。

與中國不同的是,加拿大有嚴格的三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診所、專科醫生診所、綜合醫院

家庭醫生,不是私人醫生,而是由一個或多個具有行醫執照的醫生在社區開設經營的診所(clinic)。

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家庭醫生, 這對於剛落地的新移民也是很重要的事。

選擇家庭醫生可以由朋友介紹, 也可以在網上查詢你附近有可能接收新病人的醫生名單。

一旦雙方確認, 你就會在家庭醫生處有一份醫療檔案, 跟蹤記錄你所有的病史病歷。

不過,在加拿大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家庭醫生並不容易,現在仍然有很多人沒有家庭醫生,因為醫生非常少,很多醫生也沒有餘力接收新病人。

官方資料顯示,網路視頻爆出的新斯科舍省也並不是家庭醫生比例最低的省份,魁北克、薩斯喀徹溫省、和艾伯塔省情況更嚴重。

【有病上醫院?】——NO

生病了,首先是打電話約你的家庭醫生——他們的水平不低,很多都是大醫院的特約專家,甚至還有特聘教授。

理論上,在加拿大看病的流程是:小病小災由家庭醫生解決,如果家庭醫生搞不定,就會轉診(referral)到專科醫生或醫院繼續進行。

看家庭醫生需要預約,家庭醫生由於對自己的病人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比較了解,預約時他會根據你的情況安排時間。

但是像Inez女士那樣,約了兩年看不上病的還是少數,比如在醫療資源相對豐富的BC省,基本上在一、二周以後就可以見到醫生。

另外,經驗豐富的家庭醫生會預留一些緊急預約時間,專門看那種比較緊急的病人。

【很多華人生病後選擇回國治療?】—YES

當然廣受詬病的排隊手術和治療在加拿大是真的確存在的。

據說,也有一些不願意排隊等待治療的加拿大人會南下美國,自費進行手術,不過與高昂的治療費比起來,更多國民選擇等待。

這是加拿大醫療效率比較低的一面,換個角度也是公平的一面,無論貧富,大家一律要排隊,當然這類elective surgery不屬於緊急手術,所以排期通常比較長。

如果是重大疾病,比如癌症,那麼一般比較快就能看到癌症專家,然後選擇手術、化療等不同方案。

考慮到手術、住院、吃藥(在醫院內)都不需花費,加拿大的醫療制度應該還是功大於過的。

【夜裡有病看急診?】——NO

在國人的概念中,非工作時間有什麼不舒服就是去看急診,在加拿大卻不是這樣,急診一定是那些特別突發的、危重的病情才適合去,所以華人圈裡流行一句話「加拿大急診室是救死不扶傷」。

如果你病得很重,可能危及生命那種,那你就是急診室里的NO.1,醫生護士一定全力搶救。

如果你的病沒那麼重,對不起,請等待。

有人被魚刺卡住喉嚨去看急診, 竟也被等了三四個小時;

至於感冒發燒之類等七八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在急診室里的遭遇,成為新移民和留學生們最不適應的、最想吐槽的地方。

小編去過急診室兩次,一次是自己連續兩天發高燒,高度懷疑流感;

一次是媽媽突發心口痛,兩次看病經歷告訴我,在醫院的急診室要等多久,完全取決於你病的多重。

一進急診室就有個專門的Triage,由護士接待,初步評估病人緊急程度,進行分級;

然後是測一下體溫、心率、血壓。然後是 Inscription,類似於「挂號」,註冊信息和檔案,製作醫院就診卡,核對保險信息等。

這些步驟基本能在30分鐘之內完成。

然後就是按輕重緩急分別對待了。

可以稍感安慰的是,如果醫生讓你等,至少說明自己還沒有病得那麼重。

當然,醫院也不是回回判斷正確。

在等候室死亡的病例也曾出現過,但是總體的說來這種事情不常見。

而研究表示,大部分去急診室的人都屬於輕微的疾病,90%的這類患者要等四個多小時,有時等十幾個小時也很正常,有時候等著等著,覺得自己癥狀減輕了,就自行回家的也大有人在。

總結下來,急診室基本的原則是情況越緊急,等待時間越短;

當時等侯人數越少,等待時間越短;

醫生在崗數量越多,等待時間越短

【到急診室一切交給醫生?】——NO

結合網路論壇里大家的發言,小編為你總結出一套在急診室不被拖延誤診的對策:

1. 去急診之前,先根據自身癥狀查查最壞可能是什麼病,這樣在護士評價病情時,就可以條理清楚地敘述,說得稍嚴重一些,至少能提醒醫生注意,不要忽略了病人。

2. 與疼痛相關的癥狀,通常護士會問自我感覺痛感是多少,從1-10,咱們中國人很少受過這種訓練,常常不知如何做答,也是要事先想清楚。

3. 要把自己的既往病史交待給醫生,如果癥狀疑似舊病複發,也一定要告知醫生,不要一味被動等待。

曾經有一位複發急性耳聾的留學生,本來醫生安排常規轉診給專科醫生,但是患者本人特彆強調這種病一定要馬上治療、起碼要馬上開始吃藥,最終急診醫生當晚就致電專科醫生,按專科醫生的處方開藥,並約好了下一次到專科醫生那裡的複查。

最終花費時間近四個小時,花費金錢1.52刀,算是一個好結局。

4. 作為移民或外國人除了需要了解加拿大的醫療制度和流程,還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

比如小孩發高燒,如果精神狀態很好,三天之內不必就醫,因為在加拿大普遍認為病毒感冒一周左右自己就會好。

如果持續3天以上,確診是細菌性感染才會給葯處理。

總之在就醫觀念上,我們是有不舒服趕緊找醫生,加拿大是沒事就別找醫生麻煩。

【walk in clinic隨時可以進】——YES

在加拿大也不是所有的醫生都高高在上,難得一見。

有一種居民區的walk in clinic,更有親和力。

walk-in是有醫師執照的私人小診所,這些診所治療質量一點不比醫院差。

在walk-in看病能使用醫保卡,本地沒有醫保卡居民和外國遊客也可以去看病。

在溫哥華這樣的診所每次診費是60元,真是非常方便。

一般去walk-in看病也要預約時間,如果直接去大概等30分鐘到1小時也能看上病。

walk in clinic也可以做化驗,如果你有sample需要送檢,一般urine sample的結果馬上就能出來,blood work需要幾天。

很多walk in開一起,看病拿葯特別方便。

【英語不好的人在加拿大看病很難?】——NO

在加拿大看病幾乎不存在語言障礙,越來越多的華人醫生願意服務社區,在選擇家庭醫生時,性別、語言都是篩選條件,其中中文又分粵語、普通話。

專業醫師提醒,在做手術之前,語言不夠好的患者一定要申請翻譯

醫療英語本身就極為難懂,即使病人能夠靠字典查一些專業辭彙,也不能保證醫生說的都理解。

醫院負責聯絡醫學翻譯,然後翻譯會將手術細節向患者講清楚,如果必要在手術的全過程中,翻譯都會在場等候,甚至有時候不讓患者家屬進的場合也會讓翻譯陪在病人身邊。

最棒的是,翻譯費用是醫保支付的,不需要個人掏腰包。

建議書:哪些病可以攢攢,回中國看?

既然在加拿大看病不方便,很多華人就學會了攢病回中國看,為此小編請教了專業人士,從花費、便利程度、治療結果等方面權衡,給讀者一些實用的建議:

1. 虛病回中國看。比如睡眠不好、脫髮、過敏、胃口不好、臉上長痘等等這種讓人不舒服,可是又顯然不屬於急病的,咱就回中國看吧,博大精深的中醫中藥說不定馬上就能治好了。

2. 亞健康人群的體檢。你要是覺得自己哪方面不太好,或是僅僅出於預防的目的,都可以在回國的時候去查一查,多掛幾個專家號,再上高端儀器查,畢竟中國各大醫院隨時開門,面見專家要相對容易得多。

3. 各種儀器檢查。核磁共振、CT、B超、胃鏡等檢查在中國的醫院非常普遍,就是在最繁忙的北京、上海的三甲醫院,不超過3周一定能約上檢查。而且,中國大醫院檢查科的醫生們那真是「閱人無數」,經驗超級豐富。如果為了省錢,你完全可以在中國的檢查確診後再回加拿大治療。

4. 看牙。加拿大牙醫不在醫保範圍,沒保險的話確實太貴了,能回國看就回國看吧,有時候年輕人撥個智齒、做個牙齒美容什麼的,也要回國時搞定。

5. 一些難度不大,需要醫生經驗足的小手術,可以回中國做。一是不用等太久,二是中國醫生接待的病人多,手法更嫻熟。

6. 心理疾病。很多心理疾病需要與醫生進行大量溝通,這既是問診,也是治療。語言不過關的華人要在這個環節表述一些細微的心理反應,恐怕很難。所以,選擇回國治療大有人在。

7. 理療與復健。理療和一些重大手術之後的康復訓練等不是加拿大醫保覆蓋的範疇,但是這方面的醫療服務往往收費特別昂貴,因為加拿大的人力資源最貴,所以有這方面需求的人可以考慮回國治療,很多國內正規醫院的中醫按摩科一次才不到50元人民幣(不足10加元),簡直接近於免費。

提示:如果是大病、重病的治療,有保險的親們還是留在加拿大比較好,畢竟在這裡住院開刀動手術,住院期間的所有早、午、晚三餐,消夜點心等,都不用錢,完全免費。而且任何人開刀住院期間,不需要家屬陪護。相比之下,在中國做手術還要家人勞心勞力,跑前跑後地照顧就不划算了。小編遇到一位台灣移民加拿大的學生家長Mr. C先生,2008年因心臟出現問題,前後兩次在溫哥華住院三星期,裝設兩支心臟支架,一毛錢都不用花。此後,這位C先生就成了加拿大醫療的讚美者。

總之,有些病症在加拿大醫治效果更好,但很多時候並不像國內那麼方便。

最後,小編有句話與大家共勉:有病趁早治,健康最重要。

最後的最後,看完三件事:點贊、評論和轉發哦~謝謝大家的支持!么么噠mua! (*╯3╰)

哦~

不好意思~

放錯圖了~~

重來!!


生了兩個孩子,看過幾次病,覺得醫療體系還行啊~~

加拿大醫生是有自己診所的,掛靠一個醫院,平時在診所看診,定期在醫院值班,基本上相當於診所是門診,醫院是各種檢查部門,急診和病房。看病呢不像國內這樣可以直接挂號到你想看的科室,不管什麼病都需要先看全科醫生或家庭醫生,他們會根據你的情況出具推薦材料允許你預約專科醫生,如果他們覺得你沒必要看專科醫生,那你連預約的資格都沒有,根本見不到專科醫生。全科醫生一般還是很好見到的,如果有家庭醫生可以跟自己的家庭醫生預約時間,如果沒有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挺缺的)可以去walk in的診所看全科醫生,一般也是當天可以看到的,當然等的時間很長,早上去起碼要等到中午,不過有付費的叫號服務,快排到了有簡訊通知。專科醫生一般都不好預約,看各個科的情況了。預約過皮膚科,三個月,骨科,一個月。

錢方面呢,看病確實免費,但是葯不免費,福利有一定的報銷比例,覆蓋所有人口,各個省不同,另外還有各種商業保險。不過在醫院裡面一切的用藥也是免費的,就是說醫生給的都是免費的,給你方子讓你去藥房買了回家吃的都要付錢。

我自己的經驗,生孩子產科醫生很好約,隨便挑,基本不會被拒絕,除非月份大了才去約。定期產檢都是提前預約好的,跟診所預約看診,跟醫院預約抽血B超等檢驗項目(有的診所自己有B超)一個醫生從頭到尾對你負責。如果一切正常,檢查項目比國內少很多,B超就兩次,但是如果有一點點毛病,比如血糖有一點點高,那恨不得天天讓你往醫院跑,所以還是挺負責的。有一點我覺得值得說一下的是這裡的所有檢查單據是不過病人的手的,在醫生和醫院間流轉,我只能眼睜睜看著醫生護士手裡我的檔案夾越來越鼓,不像國內自己拿著化驗單到處找醫生。我覺得這樣挺好的,避免了拿著單子自己百度然後跟醫生杠,醫生也顯得更權威。

兒童看病方面比成人情況好很多,首先十八歲以下全免費,包括處方葯和牙醫。其次孩子一生下來就可以預約一個兒科醫生,固定為孩子定期體檢和看病。一些大兒醫診所提供急診服務,只要是這個診所醫生名下的孩子,就可以使用這個急診服務,所以我的孩子發個燒之類的打個電話給診所約個時間當天就能看了,還是很方便的。如果孩子看起來癥狀比較重,可以直接去兒童醫院的急診,分診處簡單處理後會按情況分級,真的嚴重是秒看不用等的。這個嚴重也不是說要搶救,比如幾個月的小嬰兒,肺部有雜音,呼吸困難這些都是指征(我為了能在看急診時被分診護士分的級別高,特別注意了他們電腦上的表格)。我覺得這個制度的好處是避免了醫療資源浪費,因為不嚴重的真的要等好久,十幾個小時都有,這樣大家用急診資源前就會掂量下自己要等多久,同時真的需要急診的很快就能見到醫生。

醫院處理病人的思路是解決你的問題,比如咳嗽不止,就去診療室治療,不咳嗽了才讓走。比如腰疼的走不了路,診療室治療,先讓你不疼了再進一步檢查。看病次數不多,不知這個總結的對不對。

另外說一下對醫生工作強度的觀察。這邊醫生也非常辛苦,有時預約的時間醫生要緊急去醫院處理病人,回來還會給看,看到八九點的我也經歷過。但是量肯定比國內醫生少,這邊差不多二十多分鐘一個病人(walk in大概十分鐘)中間還要打電話給醫院處理事情,寫病例,一天下來看的數量有限,國內我爸這種專家級的醫生一天七八十個號是常規。也因為看的少吧,態度是真好,和藹可親,嘮家常,安慰鼓勵你,其樂融融。


大病快死的還行,日常病痛很難在急診當天看到醫生。新聞報道的nova scotia省,以前看急診最可怕的一次體會是有個人車禍出血被送到急診,一邊流血一邊等待分流,我在急診等著看關節錯位,花了17個小時才等到醫生而那個車禍男等了3個多小時才看到醫生,畢竟不治療當天就死吧。還有,如果你意識清醒還有活動能力,記得隨時帶醫療卡,否則你會被勒令回去取卡再重新排隊。

家庭醫生的話,的確在每個省都很短缺。可惜加拿大沒有私人醫院,只有私人診所,基本就是查查血壓,看看眼睛耳朵的水平。


推薦閱讀:

病情諮詢
一文讀懂醫保支付改革:在發達國家成效顯著的DRGs,將對我國醫療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田捷教授:基於 AI 和醫療大數據的影像組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
支氣管哮喘及用藥
外形像蜘蛛,能鑽入你體內做手術的微型機器人

TAG:加拿大 | 醫療 | 留學加拿大 | 加拿大移民 | 加拿大海洋四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