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女,93 的,被父母催婚催到快抑鬱了,該怎麼辦?
我媽每次聽到我周圍的小夥伴結婚生娃 就會到我面前哭慘 爸媽年紀大了 並不能一直陪你到老之類的話 剛開始聽覺得也沒什麼 但是一直說就覺得很鬱悶了
我已經想開了,等爸媽也想開就完事兒了 爸媽很愛我,我也很想回報他們,他們擔心我安全,擔心我生病,擔心我老了怎麼辦,但是目前有房有車有朋友有愛好的生活,我實在沒法想到老了動不了沒人照顧的心情…沒人照顧就多掙錢,40了後悔了想戀愛了那就再找,也沒啥不聽老人言吃虧的,誰一輩子沒走過錯路做過後悔的選擇啊!說我幼稚那就幼稚嘛,反正二十幾歲的我只能這麼想
————————————————
94的,已經被催婚3年,重度抑鬱,沒敢和家裡說
從一開始的逢場作戲到現在,對異性沒有更多更深了解,但是和家庭的裂縫越來越深,覺得好惋惜……因為我的年齡讓父母覺得丟人,他們只要工作好什麼樣的都往我這塞,而且一個不成第二個明天就到,第二個沒加我第三個立刻就到,沒有空窗期一直在陪聊,覺得自己好像開的勾欄院,往來不絕。慢慢的意識到我在父母眼中的價值配得上的就是這些異性的水平,心裡非常失落,自卑是自卑,菜也是真的菜,但是原來父母都沒有把自己當做掌上明珠,最值錢的寶貝。
前幾天介紹了一個醫生,我媽喜歡的職業,她甚至說因為職業對方家庭條件可以不用在意,給我一種把我放醫院門口只要看得上我都可以把我帶走的被賣感覺……對父母產生信任危機。
結果就是才加一天好友的異性對我發有性騷擾意味的話我都輾轉一夜才鼓起勇氣告訴曾經最信任的媽媽……果不其然她覺得根本不算事,我又意識到在結婚道路上她根本不會站在保護女兒的立場上,只要能達成婚姻她底線無限低。。
我媽是頭腦聰明的事業型女性,在以前的人生中也的確聽她的話不走彎路,不聽她的話摔跟頭,但是逐漸從她說的也不全對,到為了能讓我結婚什麼屁話都能說,什麼只要我願意結婚她去和人聊,什麼生了孩子她負責養我不用操心……媽媽在我心裡睿智的形象也崩塌了。
現在是我只要表達我想因為愛而結婚,我媽就心臟疼,她心臟疼我也抑鬱症哭個不停啊,但是我愛他們不想給他們添心理負擔是不會說的,只是很戀家的我過年不想回家了,電話也不想打了,一打只會問相親聊的怎麼樣,我知道他們還是出於對我的愛,但是我和他們的嫌隙是越來越大了……
好難過,因為一個不知哪來的異性把曾經緊密的家庭關係弄成這樣,我不信任他們,他們也怨懟我,整天整天思考沒有愛的婚姻我到底能不能堅持偽裝下去……
最近得知一個善良的大齡姐姐結婚了,我內心感慨良多。曾經她被全家人逼婚催婚的畫面至今都讓我會後背發涼。
她以前告訴過我,一次家庭聚會的時候她的父親當著一大桌親戚朋友的面羞辱她還不出嫁是不孝,不尊敬長輩。當時我內心完全就是千萬匹羊駝呼嘯而過,不結婚怎麼就不孝了?本來我以為這樣的事情只會發生在女性身上,哪知道身邊的男性朋友也跟我講述過同樣的經歷:因為不結婚,春節回家被父母辱罵沒有孝心,不生個孩子給父母玩就是不孝!我真的是有一種五雷轟頂的感覺。春節將近,催婚季也接踵而至,很多朋友都苦惱不知如何面對親朋好友的催婚逼問,似乎回家過年都要變成了即興表演。
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催婚」的應對方法。1「催婚」的本質不止是關心,也是父母的焦慮越來越多的適婚青年都很苦惱「催婚」這個事兒。似乎自己不結婚就不是正常人呢?身邊好多朋友也都跟我聊過,春節回家看看爸媽,總有一種被嫌棄的感覺。自己在外打拚辛辛苦苦一年,回家不但得不到父母的疼愛關心,還增加了很多指責和質疑,心裡委屈極了。想起了前幾年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媽媽就因為我還不結婚甚至都會跟我說「你先結,不行離了都行,我在我同事和朋友面前太沒面子了!」那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被催婚那種難受的心情其實就是接到了父母的焦慮。如此一來,就好理解了,誰沒個朋友呢?父母也需要社交,他們自己在朋友面前被問起來沒面子當然就焦慮了,這就跟年輕時的他們被朋友問,你咋還沒生小孩一樣焦慮,甚至問候他們的都是同一批人。爸媽那個年代受的教育都是「為人民服務」、「集體利益至上」那些沒有太多自我邊界的概念。
也許現在我們看來,一句「關你P事」就解決了,可爸媽怎麼也說不出口,怕傷了和氣。事實上,催婚,就是一種焦慮的傳播。催婚的其他人也許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婚姻不幸、幫兒女帶著小孩生活得繁忙辛苦,自己也很力不從心。於是就把這樣的焦慮通過催婚來傳遞給身邊沒走進「圍城」的熟人,來減輕自己的焦慮。因此,「催婚」就變成了一個社會現象,不被「催婚」反而不正常了。2 父母在焦慮什麼?既然催婚是焦慮的體現,那麼父母們到底在焦慮什麼?又是什麼又導致了他們的焦慮呢?我們需要一起來了解三個心理學概念。(一)分離焦慮我們都還記得第一次上小學或者上幼兒園時,在校門口跟家長分別是多麼的難捨難分。我那會兒看著我外婆的背影那叫一個撕心裂肺,然後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走進教室,後來發現教室里也不止我一個人哭鼻子。這就是分離焦慮的表現,我們害怕和熟悉的親人分別,和熟悉的場景分別,即便就是上個幼兒園,上個小學。
但是這種分離焦慮也不止我們孩子有,家長也有。我記得看過著名心理諮詢師李松蔚老師的曾在《孩子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有分離焦慮》的文章里描述過他自己第一次送女兒去幼兒園的情形,由於那時還是家長去報名,熟悉環境;當他看到教室里擺放著女兒要用到的小碗小水杯,心裡想著女兒即將要離開他了,理智上即便知道只是去上個幼兒園,但內心卻有一種空空的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悲傷。一個具備心理學知識的專業人士都有常人具有的分離焦慮,我們的父母何嘗沒有呢?當父母看到呱呱落地的我們一天天長大,離開他們給我們的搖籃,小床,小房間;去到外面的世界學習、工作、成家,他們內心的分離焦慮一點也不少。(二)婚前準備結婚對於我們而言,是一個自己組建家庭的標誌。對於父母而言,是自己的孩子即將擁有了家庭,真正長大成人要承擔社會責任的標誌。父母不僅有分離焦慮,還會有婚前準備的焦慮。我們都知道父母那一代人很少有自由戀愛的機會。那個年代,經濟條件落後,很多人的婚姻都是搭夥過日子。愛情於他們實在是奢侈品,更別提如何相處,如何擁有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係了。生存都是問題,誰還管質量啊。於是自己的婚姻很多時候都帶著傷痕,沒有被婚姻滋養過的人去面對自己孩子的婚姻,多少都會帶著自己看待婚姻的負面觀點,又如何能安心地祝福呢?
著名的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博士上個世紀就在《自卑與超越》里寫到,「最糟糕的婚前準備是只圖個人利益」。而父母那個年代,在個人的生存利益需求下,好多人為了一個城市戶口,為了一個就業機會,為了一個上學名額;犧牲了自己的婚姻,更談不上阿德勒博士的婚前準備。我們現代人很多婚前恐懼症其實就是婚前準備的欠缺。阿德勒博士認為:「婚前準備不可操之過急。婚前準備應該要訓練自己在社會中的合作習慣,在親密關係里真正去為伴侶的利益、目標、希望、和理想考慮;一起與伴侶共同面對問題。「而不是把婚姻當做跳板,獲得自己的私人利益,不平等的婚姻不可能帶來幸福。博士在書里指出,婚前準備其實是需要我們對以下幾個事項有所了解:(1)各自對生活方式以及父母的婚姻態度有一個理解。因為當我們對婚姻的早期認識就是從父母的生活中得到的。如果雙親的婚姻非常和諧,那麼我們就更能為自己的婚姻做好準備。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父母的婚姻生活如果不幸福就一定會影響你自己的婚姻。一個人的思想不是由環境決定,而是由他對環境的的解讀所決定的。如果你對父母的婚姻狀況感到沮喪,也是有機會激發出你對自己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實際行動。(2)擁有良好長久的友誼。友誼是培養社會責任感的方法之一。在友誼中,我們能學會推心置腹以及換位思考。如果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能建立一段良好的友誼也是為婚姻所做的準備。
(3)先立業,後成家。我們都是獨立的成年人,伴侶一方或雙方都需要有自己的職業價值,能夠獨立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能對工作準備充分的人必然對婚姻也能準備充分。(三)文化無意識父母在這個社會裡不僅僅受到是時代環境的影響,還有隱藏在我們的內心的文化無意識的侵蝕。比如我們現在的花邊新聞都會用「嫁豪門,娶白富美」來博人眼球。還有「男尊女卑」、「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生男是建設銀行,生女是招商銀行」等等。這些都是文化無意識的體現。什麼是文化無意識。榮格的第一代學生,著名的美國分析心理學大師,喬·漢德森(Joseph L. Henderson)曾在1962年瑞士分析心理學年會上,提出了有關「文化無意識」的觀點。喬·漢德森將文化無意識界定為:「一個歷史的記憶區域,位於集體無意識和集體文化的表現模式之間。」通俗地理解就是,文化無意識是一個歷史時期的思維定勢。
比如我們來理解「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男尊女卑」這些文化無意識,其實就是千百年前的封建社會的思想毒瘤。在現代社會裡,這些思想毒瘤仍然會讓生女孩的家庭自卑,讓生男孩的家庭自大自負。這些其實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的父母,甚至我們自己,都會在文化無意識的影響下產生焦慮:比如焦慮自己家庭不夠富裕,焦慮自己生的是女孩被人瞧不起等等。3 如何科學地應對催婚呢?只需三招,如果更方便記憶的話只需記住一個姿勢:握手。第一招:伸出自己的手。成年後的我們在父母面前早已不是嬰兒,我們可以像對待朋友一樣接納父母的焦慮。主動友好,別敵對父母,想像他們是你多年的忠實朋友,正遇到了自己不能解決的難題,你會怎麼辦?伸出你的手,去接納這個焦慮的老朋友。告訴父母,你能理解或者嘗試理解他們的焦慮,讓他們安心,就跟當初你上幼兒園一樣,都會慢慢習慣,慢慢成長。
記得我是這樣接納我媽媽的焦慮,有一天夜裡曾耐心地對她說「你這些年對自己的婚姻感到幸福嗎?我知道在你的心裡,你的面子肯定沒有我的幸福重要。誰的面子都沒有自己的幸福重要。不是嗎?」我媽媽看了看我,一時也說不出話來,她也明白婚姻的幸福不是建立在虛榮感之上,這些年和我爸爸的婚姻生活也不是公主王子的童話故事,和平常人家一樣,是在各種相處的磨合,物質條件上的共同奮鬥後才有今天的相互陪伴和珍惜。沒過多久,我就收到媽媽的祝福,她讓我安心工作生活,想什麼時候結婚就什麼時候結婚,都尊重我們自己的意願。第二招:握緊對方的手。如果你讀了以上的內容並能理解父母的焦慮,你可以試著跟父母溝通關於分離焦慮,婚前準備,文化無意識的具體問題,讓他們看清那些焦慮的成因,回到客觀的現實中來,真的沒有他們想像的糟糕。比如我記得有一年,正在倫敦過聖誕假期的我突然收到我爸爸的微信,「你是個女孩兒啊,你要考慮自己的個人問題啊」。從小到大我曾為爸媽那句「你是個女孩兒啊!」和他們吵了無數架。可是這一次,當理解了文化無意識給我父母造成的焦慮後,我沒有再去嗆回一句「女孩兒怎麼呢?比誰差嗎」?而是發了一張在海德公園跑步時拍攝的風景給我爸爸,然後對他說「爸爸,你是不是因為咱們家是女孩兒而自卑?如果是那就沒有必要啦,你看海德公園多漂亮,下次我帶你來玩。」果然,我爸爸過了一會兒回復我,「別人都問起我你的情況,我心裡有點愧疚,感覺對不起你。」我理解了爸爸那種由自卑帶來的愧疚感,就對他說:「都什麼年代了,在你那個觀念里,那個時候的女孩兒得多大家閨秀,名門望族才能在國外度假啊?」我爸很快回復我:「那確實」。但還是有點不自信地跟我說:「可是人言可畏啊」!
我索性就給我爸普及了下文化無意識的概念,還打了一針雞血說:「你也不是沒文化,這些道理你也懂,你看看你自己的經歷,我不是看到爸爸你自己讀書考學改變命運,怎麼會有勇氣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血液里都帶著你上進的基因啊!」我爸一下輕鬆了,回復我:「你玩開心,我祝福你,勇敢地追求理想吧!我們支持你!」第三招:再把雙手握緊往下壓一壓。上面的例子就是接住了父母的焦慮後再肯定下父母自己的優點,就像握緊對方的手再把另一隻手按上來壓一壓,確認下彼此的情誼,加點肯定的力量。我們的父母在那個年代能養育健康上進的孩子絕不是偶然,他們身上一定有很多優點。比如我爸爸自己的上進心,堅韌力,他能早上5點起床自學五筆打字法3個月,能堅持走路減重20斤等等,這些骨子裡的上進和堅毅,都時時刻刻在對我言傳身教。我們做兒女的又何必吝嗇對父母的讚美呢?其實這三招也是心理諮詢中處理焦慮的流程:接納(允許)焦慮—表達(看見)焦慮—轉化(療愈)焦慮。父母曾接納過養育我們長大過程中的太多煩惱,憂愁,而作為成年的我們當然也可以接納他們,繼而真誠地溝通和表達我們各自都有的焦慮,最後帶著彼此的肯定和認同一起把焦慮轉化為深深的愛和祝福。催婚其實沒那麼可怕,因為催婚是我們面對家庭焦慮,提升家庭和睦,激發家庭愛和信任的最佳機會,等下次機會來的時候,不妨試試這三招哦!—————-/分界線———————
很多朋友留言覺得本文沒有用,我有必要跟大家進一步說明下,原生家庭,催婚不是你和你的家人的矛盾,是社會文化和背景的衝突落在你們每個家庭里了。不要覺得自己無助,因為你還把自己當孩子一樣面對家長。
如果真的需要可以私信我做關係心理諮詢或者找其他專業心理諮詢師獲得專業幫助。
對現在的家長很無語
一天到晚催婚。只管出售,不管售後。最垃圾的商家。
有些家長甚至讓你感覺到,只要是個男的就可以。就好像以前農村的牲畜配種,這來一頭母豬,那來一頭公豬問題就解決了。反正只要能生豬,能有產出就行了!
總之:千萬不要聽了父母的話,隨隨便便的就找對象結婚。因為這畢竟是影響你一輩子的事。如果婚姻不幸福,你才是那個『』完完全全『』承擔後果的人。而且結婚真的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你要選擇的人,是以後要睡你旁邊幾十年的人,是你難受了開心了都能分享的人,是孩子的父親,是能和你一起負擔支撐一個家的人。找到這樣一個人真的不容易。
如果你不是不婚族,找對象要快速安排起來了,女性確確實實是有年齡紅利期的,自己如果能找到總比父母催著隨便找個強!
我也被催婚,但是我一直在極力抗爭。我父母說的再多也沒用,我結婚,不是他們結婚。三姑六婆說的話我純當聽相聲,確實也挺搞笑的。別人影響不了我。
但是我也會去積極的找對象,遵從自己的意願去結婚。
人這一輩子,不長。
要是找錯了對象,還可以更短!
共勉!
--------------------------------更新
今天我媽又催我,我說你是為了你自己的面子逼我結婚,她否認!但說不結婚可以,不要在家呆了去其他地方!
你品品,到底是為了啥
-------------------------------再更
昨天晚上我阿姨對我說,不結婚要被別人在背後說閑話的。
結了婚,就算離了。說閑話的也少。 我???
看!是這個世界有毛病,不是我(我們)
※你們最終是如何與催婚的父母握手言和的?
※28歲未婚,家中獨子,天天催婚,家裡很著急,同齡人你們急不急?
※男友年紀大他家裡催婚怎麼辦?
※你的父母是怎樣花式催婚的?
※被催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其實我也著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