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時日本內部矛盾那麼大?

日本政界和軍方的矛盾,陸軍和海軍的矛盾,主將和參謀的矛盾,大本營和前線的矛盾都已經到了不可開交、不能共事的地步。

以至於居然日本上下沒有一個人能調整國家走向,全在互相拆台。首相控制不了軍隊;幾個少佐就能發動一場國運大戰;陸軍造潛艇,海軍造坦克……整個國家戰略就是「踩到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按理說日本當時也算是近現代工業化國家,從明治到二戰也有近70年了,怎麼組織形式如此鬆散?


我個人認為本質上還是封建殘餘勢力沒有被清掃乾淨,沒有建立徹底的中央集權,比如舊日本的長州藩和薩摩藩之爭逐漸演變為貫穿日本歷史的海陸之爭。

這些封建殘餘勢力和德國的容克貴族很類似,所以日本人一直以德為師。

而且天皇實際上也不是最高統治者,日本政府在226之後的一系列暗殺行動過後就已經被軍隊綁架了,天皇對此也無能為力。幾個少佐就能引發戰爭就是這種現象最好的體現,天皇只能表示默許,不能拒絕,否則他弟弟說不定也能風水輪流轉。。。。


日本從來不是一個原發國家,一直是個後發國家,心態急躁。

封建時代落後於中韓,近代化又落後於西方。所謂閉關鎖國的幕府時代,還有學習荷蘭文化的蘭學,就是沒有文化自信。就算睡覺也要時刻瞄著外邊那種。明朝那時,朝鮮前線的日本就裝備了進口的火繩槍,明軍則只裝備了紅夷大炮,和少量葡萄牙佛郎機。日本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落後,將軍大名他們知道外部世界發生了什麼,也知道基督教(馬丁 斯科賽斯《沉默》)。

對日本這段歷史不太了解。可能日本的幕末戰爭進行的有點太快巧合太順利,維新三傑都不是一路人(革命隊伍里混入很多人),就像中國的武昌起義和清帝退位不流血,想要統一反而在後面。

明治維新也像中國革命黨里有會黨 天地會 軍閥等不同勢力一樣,日本的三傑有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和木戶孝允。日本人最喜歡的是推崇恢復武士道的西鄉,NHK還拍了一年份的大河劇《西鄉殿》,不恰當的比喻,國民黨和共產黨在同一面北伐旗幟下。日本那時候武士吃不起飯,盜匪四起(各種黑澤明電影背景),對農民的剝削很嚴重,大家都對傀儡的幕府不滿,但革命路線有重大分歧。關於江戶時代,你可以去看《銀魂》主線故事。

日本也有溫和的改革派和激進的革命派。如果德國的軍事傳統上述到普魯士軍官團,條頓騎士團。那日本就是武士階級,將軍大名,換再新的殼也不能掩飾特殊而落後的事實。千年來天皇都是國家象徵而無實權的虛君,實際掌權的是將軍。革命一改這點,把皇帝往前台搬了搬,祖祖輩輩邊緣化的天皇實際並不排外,沒啥成見,對幫助他上台的西方勢力非常感謝。長洲薩摩這樣的藩原先就是幕府下面的獨立諸侯國,吞併琉球不是國家行為,只是薩摩藩的行為,隔閡嚴重,到現在一個沒有戶籍限制的日本人人都愛問人的出身和出生地。長洲和薩摩壟斷的陸海軍,幾十年前還打打殺殺世仇,像秦國和楚國,那自然是不對付。

民族國家本來就是個想像。驕傲的德國人就是歌德的語言,貝多芬的音樂,腓特烈大王等,軍隊基本都是獨大的普魯士出身,大家都是自己人,自然沒啥矛盾。義大利就比較鬆散,南部和北部各種地圖炮,會有我爸爸是義大利人,我媽媽是米蘭人這種混亂說法,二戰中義大利的凝聚力就很有問題。

納粹上台通過合法公投合併總統和總理,稱元首,實際就沒有議會了。義大利和日本戰爭時還是有議會和內閣的,你可以查查短短十幾年組閣了多少次,實際每屆都不到一年。所以經常陸海軍大臣退役出任的內閣指揮不動陸軍海軍,所以有全面抗戰爆發前,中日政府和談敲定,但是軍方不認拒不停止,你說這咋玩?

日本主要是就是兩派,軍人的冒進派,和西園寺公望以來的親西方認為日本應該走上民主道路的所謂鴿派。天皇實際對他們沒有強制的控制力,七七事變的前幕是36年的226兵變,部分軍人公然暗殺民主派,就是政變。918前面的時代背景是1929-33國際大經濟危機,為了化解國民經濟矛盾,疏解無地失地農民和大量失業市民。再往前有日本關東大地震……如果你是外國駐日外交官,你想本國政府彙報,其實很難搞懂那個這個國家到底是哪些人哪一派掌權,權力在哪裡?似乎有個皇帝,但是他從不用自己出面下令。似乎有議會,軍方似乎代表富國強兵,和兵源來源的基層農民利益聯繫緊密,維新中興起的大國家資本家和上層。但是可能洋派更了解世界對國家更有利。

扯遠了,也就是說日本巨大而成功的明治維新並沒有解決一些很要命的矛盾,甚至掩蓋和拖延問題的解決。明治維新最初的十幾年,有的年份全年全國有多達一千多起農民起義,以日本人知名的吃苦耐勞和服從,平均一天三起,可以想像被壓迫到什麼程度,和那個時代著名的「米騷動」。天皇也是迷之自信昏了頭,直接下令廢止各種舊傳統,廢除武士特權,廢除舊曆還用公曆,不允許穿和服,不讓辦各種祭點(具體忘了,請看《大國崛起》)……甚至有廢除漢字和日文,全部改用西文,以及和鼓勵歐美人混血以改良日本人種的瘋狂提議……

有的說法我認為很對,日本有的就是固執,就像個玻璃展示櫃,各種把別人的舊傳統當成自己的傳統保存下來,現在日本首相和議員穿的都是連英國人在正式場合都不穿的高頂禮帽 燕尾服 灰色條紋西褲…… 新傳統到日本就成了舊傳統。比如聖誕節情人節什麼的


你知道兩個對手什麼時候斗得最狠嗎?就是擂台上只剩下這兩個人了,只要打到對方,自己就能獨享勝利果實了。

當時日本的問題就是很多方面,比如經濟,比如政治,比如軍事,各個勢力從明治斗到大正,再斗到昭和,剩下的只有兩個勢力了,而這兩個勢力又沒有第三方可以進行制約。

當時日本這個國家其實和現在很多打著民主的名號,其實都打出狗腦子的國家一樣,極速的現代化,包括政治體制的現代化和原本的習慣造成了嚴重衝突。

軍閥、財閥、門閥,既然稱閥,那個不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國家之上的,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和諧?


日本和德國的改革不徹底,德國是容克地主貴族改革,日本是武士等改革,這樣保留大量封建殘餘,國內階級矛盾很大。日本真正現代社會改革是戰後美國主導下改革。

日本國土狹小,國內市場有限,嚴重依賴國際市場。1929年大蕭條,把出口導向型日本逼上絕路。

日本國內,從明治大正時期形成的傳統官僚是比較穩妥的,對華也是蠶食為主;裕仁天皇年輕,支持的少壯派法西斯軍國主義者也是年輕,這些人大部分是中下層軍官,無組織無紀律,也沒有什麼戰略規劃,對華是激進鯨吞。日本國內矛盾,主要是幾派勢力分歧很大,傳統官僚和少壯派矛盾,少壯派內部也有矛盾(北上和南下派),缺少一個領導核心。


最重要原因是整個日本都被「右」的情緒綁架,而實際環境卻不能將這種情緒合理的發泄出去。

1.幾乎所有近代民族國家建國之初,都會對外輸出「革命」。日本也不例外,日清,日俄戰爭極大的鼓舞了日本民心。從種種史實看出,在當時的日本不要說「左」就連「中」都不能存在。在國內各種矛盾無法解決的情況和民心綁架下,對外戰爭是唯一出路。

2.作為海洋國家的日本沒有能力複製英國的殖民模式。一方面必須有強大的海軍保證國地安全和保護生命線,另一方面不得不新建強大的陸軍入侵朝鮮中國。這樣發展英國也養不起啊。

3.日本需要糧食,鐵,煤等資源就需要龐大陸軍佔領中朝。那麼海軍有什麼作用?中國本來就有海無防。軍艦作運輸艦嗎?想要用巨量資金打造的海軍派上用場,不得不進軍西南太平洋。海陸為主導權必然鬧掰。

4.對比其它國力有限的國家,天選美帝除外。英國側重海軍。法德蘇都側重陸軍。日本兩重國力吃不消


這個問題核心就一句話:國窮資源少,不爭沒飯吃。

再濃縮一下,就一個詞:內卷


1.明治維新沒有權利大一統,長薩等利益集團互相傾軋,再加上下克上的傳統、實施方便、和別用用心人對兵變的鼓吹,造成了政策的不穩定。首相制定連美政策,敵對放消息是軟弱,媒體瘋狂鼓吹,激進馬路來清君側。首相制定連俄,敵對再放消息愧對關東軍的辛苦,媒體再帶節奏,激進馬路天誅國賊;

2.接連幾位天皇都是智障(各種意義上),上層社會對天皇的美化與其本身的某些行為給了底層人民混亂的崇拜方向;

3.下層軍官和底層人民過於激進,習慣於下克上、單走等對上級不服從行為會收到嘉獎的變態反饋,用自己意志綁架上層意願。覺得前面有好處我們就單走吧,覺得命令愚蠢就單走吧,接到軍部制裁我們就下克上吧,這麼明智的行動還制裁我怎麼想都是上面全是蠢豬呢,天皇一定會理解我的;

4.軍部喪失了權威性,從整體層面又沒有對各分隊有力控制手段,畢竟智不如人是很難得到底層擁護的,最邪門的是手下不聽命令瞎打還贏了,回國還是受天皇嘉獎的英雄,只能升職,這樣的昭和參謀除了後勤還能管得了啥;


說白了,就是一個字 窮!!!發家太晚,東南亞被歐美搶了,中國大而窮,啥都沒有;日本國內除了水啥都缺,農民也掙扎在溫飽邊緣。但是上層的財團錦衣玉食還搜刮無度。

當兵的基本上是農民子弟,父母吃不飽,姐妹去賣淫,只有給他們發泄的口子,要不然他們就把東京的路燈掛滿財閥。

那就對外開戰,但是掠奪的不夠消耗,就像賈躍亭,不停的融資填坑,弄到最後沒法解決,乾脆破罐子破摔!


推薦閱讀:

1979年戰後的越南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的外交設計因素
滬上煙塵 侵華日軍篇 第三章
平戎 | 美國制裁沙特,引發國際原油暴漲危機!戰爭選項,或已擺上華盛頓日程~
Turn A GUNDAM:富野導演的戰爭終結

TAG:日本 | 歷史 | 戰爭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