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待人友好,於是我完全忽略自己感受,我完全順著別人的一切,我這個想法錯在哪裡?

我很痛苦,很憋屈,無數次覺得羞恥,小心翼翼,卑微,我當小丑,我就為了別人開心,可是我自己很難受,但是我不知道我哪錯了,我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大家開心…我不想有衝突,我知道我是錯了的,否則我不會那麼難受,可是我不知道我錯在哪裡了?

謝謝各位哥哥姐姐。


謝邀~

可以參考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如何應對討好型人格??

www.zhihu.com圖標人是真的要活得自私才會快樂嗎??

www.zhihu.com圖標

希望以上對你有幫助。


待人友好沒問題,完全忽略自己感受不可取,完全順著別人要不得。

從認知流派看,這裡面可能存在一個不合理信念-讓大家開心,這就是認知心理學裡面提到的絕對化要求。有一句玩笑話說,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開心),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是人....別人都是不可控的,所以這幾乎是一個不太可能完成的命題,你會很累;而當只要有一個人不開心的時候,你可能就會覺得難受。

借用TA(人際溝通分析)的心理地位,這裡面也隱含了一種:別人好-我不好的心理地位,如果別人不好,其實我沒必要去順著別人;如果我自己足夠好,其實我也沒必要去迎合別人。想想看你這個行為模式針對的對象,是不是大都隱含這樣的關係--我覺得他們很好,我自己不夠好。可以去對應下,比如面對和自己差不多好的人,這種迎合行為就要少很多。

更深一點去說,大多數我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都和我們的父母相關。有可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父母不斷地要求你需要順從他們,他們是對的,他們是好的,而你是不好的,你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可能他們也不太允許你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導致了你現在的這種行為模式。而在一些日常交往過程中,你無意識地把別人投射成「父母」,自己需要去順從他們,迎合他們;這就是內在關係和外在關係的對應。(客體關係心理學和TA都有提到這一部分)

怎麼破?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只簡單說說個人的見解。

認知流派可能直接針對你的不合理信念,去調整你的認知,打破你的自動思維,可能配合一些行為主義的東西,慢慢去改變你的行為模式。比如待人友善並不等同於要讓大家開心;而即便是大家不開心,其實自己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我們也沒必要強求讓每一個人都開心,大家在一起的氛圍開心/部分人開心就OK。

意象對話的操作大概就是先從情緒入手,找到是誰在要求自己順著別人的那個子人格,以及他對哪個子人格提的這種要求,調節他們直接相互關係,內在關係緩和了,改變了,外在也就能隨之而變化。

以上,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謝邀!認知行為療法裡面有個理論,就是人都有不合理信念,很多時候困擾我們的是我們頭腦里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想法)。我想如果要說錯,你這個想法「錯」在其實根本無法做到你希望的那樣——完全順著別人,完全忽略自己,對所有人友好。

事實上無論我們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做到完全跟別人友好,完全順著別人或完全忽略自己。人與人之間總是會有意見不一致,總是會有衝突,這是無法完全避免的。我猜,你可能是為了極力避免和別人之間出現的「衝突、矛盾」,所以猜想通過這樣的方法了來保證與別人的「友好」。與其想著怎麼去避免不可能避免的事情,倒不如想想自己如何去承受、接納和面對與別人之間可能會出現的「小插曲」、「小摩擦」、「小衝突」、「小不愉快」等等,哪些人與人之間相互矛盾。衝突的部分,也是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的東西。


你要記住一句話,好好愛自己的人才會有人愛。

卑微的友好只是討好。


你錯在你以為你對。

你犧牲自己,為了別人,這是個大我,而別人只圖自己開心,不考慮別人感受,他們只有小我。因此,你是有道德優越感的,這支撐著你做下去。那怎麼還痛苦了呢?說明你與大我不認同。這個大我只作為一個道理理想而存在,還只是個理論、符號、觀念,還沒有成為你的體驗,如果有了大我的體驗,你的小我的委屈、卑微感是不足以與它抗衡的。你一定聽說過無數仁人志士寧肯選擇死亡,也不向敵人低頭的故事吧。他們超越了小我,即自我,將價值定在國家、民族的大我的利益上,如果自己的死能為這個大我的利益出力,那他們會欣然選擇死亡,絕無半點勉強。

當然,這得需要信念。要達到這個地步,是需要訓練和教育的,要自我說服,要信,要實踐。想對別人友好,這是個信念。但這個信念與對方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這點跟仁人志士不一樣了。既然不是你死我活,何必要敵對起來?對別人好,我就得犧牲?有你沒我?事實不是這樣的。與對方深度交往,找到你們利益的共同點,與對方結成一體,誠意所至,你自然會有無窮的智慧湧現,而且做得心安理得,朋友接受起來也輕鬆自洽。關鍵是你與對方心在一處。

人際交往的更高境界是:無我。大我還有與對方的相對立,無我是無有彼此,彼此平等,邊界消融。為所當為,沒有一定之規。隨緣而做,而事事皆不出圈。一切以良知為定盤星,變化的手段可謂神妙。這個全靠用心把握。

把注意力定在自家心體上,既不刻意生出討好人的心,也沒有可討好的對象,也沒有可以做的討好的行為,讓心從外面收回來,反緣心自己,心就能得清凈,就會變得活潑起來。這是隋朝著名禪師智者大師的「制心止」的智慧。供你參考。(神意通達)


推薦閱讀:

我們每個人了解自己嗎?
以前是以「自己為中心」,現在是以「別人為中心」了,怎麼改掉?
怎麼清楚了解自己的有點和缺點?
怎麼樣才能活出自我?
分手後如何自我療傷,?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 自我 | 心理健康 | 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