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要講的是什麼?


佛教的本質是四聖諦

我們現在看到的,聽到的佛法是記錄釋迦牟尼45年弘法的過程。年代久遠難免會有不同的版本。萬變不離宗。我們在巴利語三藏,經藏,相應部,諦相應可以一窺什麼是佛教的本質。佛陀只說苦與苦的止息。

佛陀只說如何解決人生中面臨的老,病,死,憂,惱,悲等種種生理,心理上的不如意。

如果您看到,聽到的佛法不能解決這些事情。建議您別浪費時間去檢查佛經裡面的標點符號是否有錯誤的地方。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只樹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比丘們,過去所有沙門或婆羅門宣稱覺悟真實,都是宣稱如實覺悟四聖諦的;將來所有沙門或婆羅門宣稱覺悟真實,都是宣稱如實覺悟四聖諦的;現在所有沙門或婆羅門宣稱覺悟真實,都是宣稱如實覺悟四聖諦的。

  「什麼是四聖諦呢?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之道聖諦。

。「比丘們,什麼是苦聖諦呢?應這樣說,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比丘們,這稱為苦聖諦。

  「比丘們,什麼是苦集聖諦呢?欲愛、有愛、無有愛是帶來後有的原因。這些渴愛和喜貪連在一起,使人對各種事物產生愛喜。比丘們,這稱為苦集聖諦。

  「比丘們,什麼是苦滅聖諦呢?對渴愛徹底無欲、滅盡、放舍、捨棄、解脫、不粘著。比丘們,這稱為苦滅聖諦。

  「比丘們,什麼是苦滅之道聖諦呢?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這稱為苦滅之道聖諦。

  「比丘們,這就是四聖諦了。

比丘們,你們內心不要作世間是常 、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這些惡不善的思考。

「比丘們,你們不要作你不知這些法和律,我知這些法和律,你怎會知這些法和律呢!你的方法錯誤,我的方法正確。我有條理,你沒有條理。應在之前說的,你之後才說;應在之後說的,你之前便說。你改變想法了,你被駁倒了,你被斥責了。如果可以的話,去解困吧,去弄清楚吧! 這些爭論。

比丘們,你們不要談論有關國王、盜賊、大臣、軍隊、恐懼、戰爭、食物、飲品、衣服、床具、花環、香油、親屬、車乘、鄉村、市鎮、都城、國家、女士、修羅、街上流言、井邊流言、亡靈、雜事、世間、大海、是非對錯等各種俗世間的說話。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這些說話沒有意義,

不是梵行的基礎,不能帶來厭離、無欲、寂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涅槃。

  「比丘們,你們要說什麼是苦、什麼是苦集、什麼是苦滅、什麼是苦滅之道這些說話。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這些說話有意義,


四聖諦。

苦諦。世間一切都是苦果。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還是既不快樂又不痛苦的事物,所有的一切都是苦。佛教定義苦是無常。無常就是有生滅的東西,這個世界上一切的東西都是無常有生滅的,所以都是苦的。具體而言,佛教認為苦的果就是世間,從體而言就是蘊處界三科。

集諦。佛教強調因果,有苦果必然有因。苦諦的因就是集諦。集諦在佛教指煩惱與業。佛教哲學認為,眾生的煩惱導致其造業,業導致了苦果。佛陀宣說的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就是集諦,無明煩惱緣行業,行緣識乃至受之苦果。苦集二諦的互相作用,就是整個佛教的世界觀,即惑業苦三支的循環。業作為因,煩惱作為緣,苦作為果。

滅諦。滅諦是修行的果。即永滅無餘的涅槃。又叫做無為法。佛教認為無常是苦,要想不苦只有常,而唯一能夠長存的方式就是永滅,類似於玄幻小說里的神形俱焚,灰飛煙滅。佛教把這種永遠無法輪迴的永滅狀態叫做涅槃或者滅諦。它是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如契經所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道諦。道諦就是修行的因,由它可以獲得涅槃的果,所以又叫做聖道,直通涅槃城。聖道的因是無漏的智慧,緣是清凈的禪定與屍羅。也就是佛教講戒定慧三學。佛教認為以禪定為基礎,運用智慧去深入觀察剖析思維五蘊的苦,空,無常,無我。就可以斷除一切不正確的知見與貪慾。一個人斷除了不正確的知見,叫做初果。斷除了欲貪,叫做三果。斷除了三界貪,叫做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斷除了三界貪慾,所以一切煩惱都被斷除了。阿羅漢沒有煩惱,也就不會造業,不造業也就不會有苦果,也就不會輪迴。死後永無餘。

總結一下。世間的流轉就是苦集二諦,對應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展開來講就是惑業苦的循環。出世間的還滅就是滅道二諦,對應十二因緣還滅門。展開來講就是戒定慧—滅苦—涅槃。

不懂四聖諦,就不懂十二因緣,就不懂整個佛教。可惜現在真正能夠了知四聖諦的佛教徒已經很少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吾今後夜當般涅槃。汝等。今者最後見我。最後受化。最後合會。汝等。從今更不見我。我亦不復見於汝等。

汝諸比丘。止莫憂悲。一切所愛稱意之物皆當離散

諸比丘。生法 有法 有為法。差別法 覺知法。因緣所生敗壞之法。若不滅者。無有是處

諸比丘。假使久住會當去矣。

諸比丘。凡有生者無不有死。一切諸行 無有常定究竟不變

諸比丘。生死是苦 涅槃是樂。汝若欲令未得者得。未達者達。未證者證。當勤求之。

諸比丘。勤修方便慎莫放逸諸佛世尊以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一切助道善法

是故汝等當受我化


爾時娑竭羅龍王。即從座起。前禮佛足白言。

世尊。頗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

佛告海龍王。

有四殊勝法。若有受持讀誦解了其義。用功雖少獲福甚多。即與讀誦八萬四千法藏。功德無異。

云何為四。所謂念誦。

諸行無常

一切皆苦

諸法無我

寂滅為樂

龍王當知。是謂四殊勝法。菩薩摩訶薩無盡法智。早證無生。速至圓寂。是故汝等常應念誦。


如何離苦得樂。

通俗些說,就是讓人在生活中,沒有煩惱,只有快樂,每天都開開心心的。

佛教只有這一條義理,只有這一個目的。

愚昧也好,科學也好,迷信也好,正見也好,精進也好,懶惰也好。看似矛盾,殊途同歸。


講止觀,止就是四禪八定,觀就是四諦十二因緣法


推薦閱讀:

宗教的起源
釋迦摩尼是佛祖么,世界上真的有佛祖么,如何能成佛呢,佛的工作又是什麼呢?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自古佛道相爭為什麼道教爭不過佛教?

TAG:佛教 | 宗教 | 佛教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