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向聖人靠近?

我對聖人的標準是孔子

很佩服孔子能做到不與夏蟲語冰,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性一定要去爭個對錯


糾正:不與夏蟲語冰是出自《莊子》

感謝回答糾正,我本人其實也沒有對這些做過很多研究,上一次讀古文名句也還是在備戰高考時期,之後因為專業是理科,所以也沒有專門去讀過,弄錯典故真的十分抱歉


向自己靠近


先學著做個真正的自己——然後做個君子——然後做個賢者——最後才是聖人


孔聖人學識淵博、心胸寬廣,因此能做到換位思考。

理解「夏蟲」不知「冰」為何物,跟它講它沒有見識過的事物結果大抵是不被理解、還浪費唇舌、浪費時間,這是不與夏蟲語冰的真正原因。

在旁人看來,不與夏蟲語冰顯得實在是有容人的雅量。

但實際上只不過是應了那句「治人事天莫若嗇」而已。

我們如果能把用在無謂之爭的那些時間都用來充實自己、增長自己的學識和見識,那麼我們將能夠辨識出更多「夏蟲」,從而待之以悲憫之心,也就能省去不少無謂的爭執。

做不做得了聖人我們自己說了不算,但向不向聖人的經驗學習我們還是可以自己做得了主的。不是么?


儒家做聖人,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往內找,一個是向外學。合稱內聖外王。

往內找,要理解什麼是中庸,要剋制自己的情緒和慾望,在中和之態思考行動。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所以孔子說,極高明而道中庸。

向外學,則要學會格物致知。格物而追尋事物的根本道理,獲取了真知,便自然可以提高自己了。要成為聖人,要格天地這最高最大之物。聖人便是效仿天地而立德,要以上帝的視角看待世人,這樣才能成為聖人。

就如題主所問,遇到不符合道理的就想爭論。按照中庸要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不了你想自己是天地一樣的偉人,怎麼和愚蠢的小人去計較呢?自己胸襟開闊了,也就不會去和人爭論了。


明末的儒,剃髮也是為了向聖人靠近。可以多讀讀語錄,然後身體力行的理個聖人髮型,每天照鏡子,都會發現自己離聖人原來越近了。

前兩天我要一個儒正面回答我:讀完孔二妮的語錄後,是不是對剃髮更有幫助?對方一直不肯正面回答,我只好刪了對方的評論。

就像知乎上的歷史發明家王靖海,為了向「歷史話題大v」方向靠近,不停的腦補歷史,把反對它的人拉黑,還不停的舉報,比如我這個回答就被刪了一次。

舉報這方面的做法也離孔二妮聖人的思想很近,不敢正面對付敵人,只能自我剃髮(發動自己的腿子進行舉報,拉黑),在精神層面上,王靖海覺得自己離聖人越來越近了。


跟我學龍珠易經,跟我學社會均衡發展觀理論,跟我學九陽歸經…跟我一起領悟真理的終極含義,然後做個好人,踏踏實實地活,安安靜靜地死,然後在另外一個世界討論一下得失,然後再度歸來,如果有必要的話。

我們不自殺,我們遊戲人生而已。玩遊戲就要找合適的隊友,教強大的技能再互相配合,優勝略汰,雖死無悔。

我的目標是同化世界,以便下次想來的時候舒服點,不用拼手氣。我來的時候感覺世界類似地獄,我走的時候希望它以後能像天堂,所以我活著的時候就要改造它,給它方向。


有這樣想法的時候已經與聖人靠近了。正所謂:「聖人無其心,以百姓心為心。」


沒有活聖人,只有死聖人。沒有真聖人,只有假聖人。

孔子生前只是一個仕途暗淡的私塾先生,並不是什麼聖人。連它的徒弟誇他聰明,他自己都不承認。有一回,一鄭國人說他就長得像一隻喪家之狗,孔子笑著說,他說的真對!

直到死後,隨著孔門的壯大,幾個徒弟違背夫子遺志,把孔子推向了神壇。後來因為筒制者的需要,才被追封「王、侯、聖、先師」。

所以,聖人只是一座高高在上的豐碑,我們一般人想夠也夠不著。

保持快樂的心態,能把《論語》里說的孝悌、謹信、泛愛眾做到,在這個禮崩樂壞的世界裡的其他人看來,你就已經接近聖人了。


聖人無為、無名、無處,行不言無為之事,善因應。應者,不自設,如響之應聲。因者,不自取,如影之隨形。不先物動,待彼動而偶之,察彼之終始本末,緣其物理,定其名實,循名責實,量能而用,天下治矣。

察事物之功用,定其名分,列其條理,待事之將來,取而用之,則萬事必矣。

內治,以虛靜為本。虛則能容物,不與物為忤,無天災,無物累。靜則靈台明,見知不惑,行事知本末,執端而不逆物理。

聖人無言,靜己觀物知其則,待彼言而應之,不忤逆於物,任物自然,是謂不言之教,聲不出而有雷霆之威。

聖人無為,虛己觀物知其形名,待彼行而因之,量能而用,物盡其材,任其自為,是謂無為之事,身守靜而有天地之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內虛而不屈竭者何?以其靜也,待其動之是其出焉,出則生矣,生則有極,復為恆。多聞博識,豈能窮天下之理乎?不若守靜務本,本立而道生,綱舉而目張,天下事盡在此矣。道行千里必始於足下,壁立千仞不離下基。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我執其大本,任其鬼而無能神矣。


看來你覺得不爭辯就是聖人。不爭辯很難做到,我以前和你一樣,於是非要爭出個長短高下,後來讀的書多了,才覺得自己很淺薄,知道的太少了,所以聽人說話就變成了學習。

爭辯沒什麼錯,如果能引經據典侃侃而談,那就沒人和你爭了。如果只是逞口舌之快,爭了半天也搞不清楚大家在爭什麼,這就沒必要了。

順便再說一下,聖人這個定義可以仔細分析一下,有可能不是我們理解的那樣。


貫徹大復仇理念。


向聖人靠近有點像愛智慧。你只能無限趨近,並不能達到。

個人更信服陽明先生,你本身就有聖人的基因,只要覺悟,就能成為聖人。

這一點點細微的差別決定了我們如何可能成為聖人。

成為聖人的路徑,已經再清楚不過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其中修身又是本。

你如何修身?

有些人選擇熟讀經典,倒背如流,認真學習分析聖人的一言一行,在什麼情況下,聖人怎麼做,將聖人的言行舉止當成標準答案,不斷的參照,模仿,引用,以為假以時日,便能漸漸通達聖人之境。

有些人遍讀歷史,通古博今,研究事實,分析數據,終於明白歷史是進步的,切不能以古法今,於是每每看到以聖人為依據的人,要說一個愚字。

於是有了觀點的爭議,有了目的的質疑,你如何修身?是求之於外,還是求之於內?

其實,聖人距我們兩千年了,他怎能比你更能感受到當下時空中人類所處的境況;他怎能比你更懂得我們當下這個社會的問題,弊病;他怎能比你更明白解決現今問題的方式,方法。

聖人是師,師者傳道受業解惑。

堅定自己的心,接過聖人的道,去實踐,足矣!


前提是你得有能力判斷對方是「夏蟲」,而且還要反問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別人眼中的「夏蟲」呢?

孔子之所以不與「夏蟲」語冰,是因為夏蟲沒有經歷過冬天。同樣你如果對一個沒有經歷過相關事情的人,卻跟他大談特談相關的事情,那麼他將會無法理解你所說的話。你要想對他談你的思想,前提是他有過相關的經歷。


公民意識和聖人意識本質上是抵觸的。


道德經上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這就是聖人,要能做到這樣,就差不多接近聖人了吧。


修身 齊家 治國 安天下

順序千萬不能亂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