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接受他的平庸了,我想我還能保護他的平庸、欣賞他的平庸、分享他的平庸,因為他是我的孩子啊,我無條件愛他,無條件接受他的一切,這是我的本能。
這個問題莫名其妙????題主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別家孩子優秀沒給自己長臉心裡煩悶才提這個問題的嗎?
沒有平庸的父母哪來平庸的孩子?優秀的父母希望的是順應孩子的天賦發掘其潛力,平庸的父母整日拿自己的孩子去比較,過早懷疑「我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孩子表現平庸,考的大學甚至不如父母,這並不奇怪,甚至很符合均值回歸的規律。英國生物學家高爾頓年輕時候一度對「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一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最後發現承認並接受平庸可能才是進步的第一步。
他研究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父母如果身高較高,或者比較矮,下一代也這樣嗎?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父母是高成就,他們的孩子能維持這種高成就嗎?
其實這兩個問題東西方都有疑惑,但是近代科學精神崛起後,大家面對這類問題不再僅僅滿足於前人說的一個結論,然後大家產生分歧的時候互相舉反例,而是開始從統計學層面分析是不是真的,或者像伽利略一樣抱著倆鐵球爬到比薩斜塔上扔下去,看看前人說得對不對。我經常看到不少人因為這個問題吵成一團,但是兩方好像不知道這個問題早已經有結論,他們還在那裡瞎吵。
高爾頓通過研究發現,與上一代相比,下一代的身高及下一代的成就,都在「均值回歸」(圖 1)。也就是說父母身高非常高,孩子大概率會向正常狀態偏移,可能還會比正常人高一些,但是不會像父母那樣。孫子輩會進一步向正常值偏移。個人成就也明顯呈現出了這個趨勢,父母是高成就,孩子高成就的概率是 36%,孫子是 9%,儘管比正常家庭出高成就孩子的概率高一些,但也呈現出回歸常態的特徵。這非常像《道德經》所講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裡講的是自然現象。
其實學過經濟學的人應該看出來了,這個曲線和經濟學裡的價格曲線、股票的價值曲線都非常接近。無論是股票還是雞蛋價格,長期看來都是圍繞著一根主線在波動,這根主線就是股票、雞蛋的價值。
圖 1 均值回歸
對於這種理論,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歐美豪門呈現出了明顯的家族化和傳承性等特點,為什麼跟這個理論對不上呢?
人類是哺乳動物里比較弱的,但是可以通過工具獵殺鯊魚虎豹,把火箭送上太空。
這個邏輯推廣到其他地方,我們能發現,現實中到處是這種例子,比如我們上文說的高成就人群的下降趨勢,如果你是個很有成就的家長,你知道了這個邏輯,你能坐視這個邏輯發揮作用什麼都不做嗎?看著你家的孩子一代比一代平庸嗎?你肯定不會袖手旁觀的——歐美豪門很早就發現後代里容易出紈絝子弟,但是當極其聰明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個紈絝子弟,或者極其平庸的時候會怎麼辦呢?一般會通過「慈善」的形式把自家的財富「捐出來」,然後這些財富就跑到自己家的信託和基金去了。
有的豪門則是通過多生孩子多種樹的方式來對抗自然規律,儘管現在多生孩子這事難以操作,但是從歷史上來看,豪門大姓最關鍵的一個操作就是多生孩子,擇優培育,剩下的各自突圍,將來孩子多還可以互相聯姻。
之前仇鹿鳴有過研究,他發現司馬家在三國後期異軍突起的關鍵操作就是孩子多,活得久。歐美也一樣,如果生不出孩子來,就意味著家族完蛋了。例如,那麼厲害的美第奇家族,就是因為後期生不出孩子絕嗣了。
歐美幾乎所有的家族信託或基金都有個基本條款,就是不準後代隨便碰信託或者基因,以防止敗家子給敗掉了。這些錢重點資助家族裡的精英分子,剩下的讓他們能夠正常生活就行,每個月給他們點生活費。這些財富通過職業經理人來打理,儘管孩子可能是個敗家子,但是職業經理人可以選拔。
有的家族則提前向大學捐款,讓大學將來給孩子留個位置,儘管有點「才不配位」的感覺,不過畢竟在好大學受下熏陶總比不受熏陶強嘛。
是的,嚴重偏離基準的變異的人總是要變回到正常值的,之所以有些人回歸不明顯,是因為他們在玩「道具」——玩過遊戲的人有這種體驗,當你指揮的那個角色可能本來某些屬性就比較強的時候,在遊戲里就具備優勢。而這些優勢,你是可以通過購買的操作實現的。也像《道德經》里說的:「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裡說的是社會規律。
《道德經》里前幾句話總結一下連起來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把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都說了。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剩下不普通的人下一代也會向普通人跌落,之所以跌落不明顯,是因為他父母給他充錢買了「道具」。
我以前總不願意承認自己庸俗又正常,為了顯得自己比較奇特,甚至經常在想寧願做一個精神病也不願意做個普通人。
後來發現很多人都有這種困擾,覺得自己應該是很特別的,可是深度審視之後發現自己不但普通,而且普通到做什麼事情都做得不太好,也不是太壞,完全在 68% 區間(圖 2)。可是多數人又不願意承認,因為覺得承認之後自己活得沒有價值。
這裡 68% 是個奇怪的數字,它到底代表了什麼呢?其實它代表了普通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就是 68%,比較優秀的人占的比例是 13.6%。
圖 2 68% 區間
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基本上呈現波粒二象性,在自己覺得自己很厲害和別人基本無視自己這兩種狀態間切換,隨著觀察者的變化,自身定位也變來變去,這種現象倒也說不上是特別壞的事情。不過據我觀察,很多人一事無成,就是因為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有問題。
我的一個師兄大學畢業後去做培訓了,他們做的是專門針對高考的項目。他們長期研究往年高考的所有真題,統計出那些通過重複的基礎訓練就能答對的題目的比例。也就是說,他們測算出了你把教科書上的那些題都弄明白了,你能考出多少分。他們也統計出來需要那種特別聰明的才能答對的題目的比例,也就是說,普通人搞不定,只有聰明的、平時多研究難題的人才能答對的題目。當他們總結出來之後,很是讓人驚訝——他們發現,如果你真弄明白了教科書上的那些東西,正好能夠考上本科。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做對教科書上面的任何題目,他就達到本科水平了。如果一個人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提升,就有希望考上「211」類的學校了,他們的培訓中心主要是干這個活,如果孩子基礎紮實,就帶著練練不太難的題,效果非常明顯。
這也是為什麼我同學做假期高考培訓項目的時候,總要從教科書里找一堆題目,看看準備參加培訓的人的基本功怎麼樣。如果一個準學員對教科書上的東西一知半解,他們就會把家長拉到一旁,循循善誘地說,要不咱別補課了,你家的孩子需要的是回去多做教科書上的作業……
我同學做了這麼些年的高考培訓,他深刻地體會到:90% 的孩子智商都差不太多,一個孩子能否考好,關鍵是他在高中的時候是不是一直在做「有效練習」,也就是有沒有把基礎的東西練習足夠長的時間。
在讀高中的時候,把教科書上的題目練習好,對一個高中學生來說是最需要做的基礎功課,但是大部分人踏踏實實地做到了嗎?當然沒有,那為什麼沒有做到呢?主要大部分人是狂妄的,認為自己非同凡響,要做就做有難度的事,對最基礎的事情不屑一顧。
殊不知,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互聯繫的,你掌握不了這些基本的,你就沒辦法向前走一步,更何況挑戰有難度的,你的水平一直就被鎖死在基礎區。這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個邏輯:人生的路往往是在一個階段完成所有任務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有點像遊戲里的角色升級,但是生活的詭異之處就在於,沒人告訴你有哪些任務是這個階段必須完成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鎖死在低階狀態,陷入低水平循環。
我在這裡舉高考的例子,主要是因為大家都經歷過,有體驗。
很多人理解不了國家為什麼那麼重視高考,為什麼要一考定終身。一方面是公平,所有階層的孩子都統一裝備入場比拼,不存在你家的孩子練了十八般武藝,別人家的孩子開著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入場。另一方面,高考本身是個「虛擬任務」,通過這次「虛擬任務」的測試,看看你完成得怎麼樣。如果你連這個「虛擬任務」都完不成,那麼就可以初步判斷你整體的人生觀有問題。沒錯,確實是你的人生觀存在問題,並不是智商存在問題——這個時候可能不止孩子的人生觀有問題,往往也意味著家長的人生觀出現了問題,最多的問題是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優秀、智商超人,以至於要搞跨越式教育才能滿足需求,讓孩子去做難度很高的題,去參加不必要的培訓,反而忽略了基礎性的東西,最後得不償失。
孩子會繼承家長的生理基因,長得多少跟家長有點像。此外還繼承了家長的社會基因,思考問題的模式也多少有家長思維模式的影子。比如家長覺得自己的娃非常優秀,是一個百年奇才,孩子時間長了自然也有種矛盾的感受,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波粒二象性」,即一邊覺得自己很優秀,可是從成就來看又非常普通。
我以前也講過,我這輩子最豁然開朗的時刻,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因為我記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筆記;因為我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鳥先飛,不僅先飛,而且要多飛,多重複幾次,反而記得更熟;因為我讀書不太快,所以要慢慢看,儘管看得慢,但是投入時間量巨大,也能形成規模優勢。
當我們認識到人生唯一能依賴的只有多重複、多練習,心裡反而踏實了太多——我曾一度很痛苦自己不是天才,不能過目不忘,不過好在我後來發現我不需要那個神技。
有些人很奇怪,自己其實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內心深處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是基因突變。這種觀念有極大的問題,需要及時糾正。
這些年,我見到太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導致家庭生活一團糟。我大學同學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夫妻倆都是學霸,都是博士,畢業後都直接留在學校工作。他們夫妻倆一度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差點情感破裂,因為他們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這讓他們一度相互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畢竟自己當初讀書的時候沒這麼笨。後來我這個同學開導別人的時候,才突然明白了:原來我們第一節說的那種「均值回歸」發生在他自己身上了。
是的,他們後來意識到自己的孩子並不是笨,只是普通而已,他們之前的痛苦是因為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個普通人。幸好他們很快就想明白這事了。這幾年他們調整了思路,慢慢地豁然開朗。現在開始專註培養孩子的基本品格,比如做事認真,有始有終,以及刻意練習。他們不再逼著孩子達成家長自己的目標。這幾年他們的孩子有了明顯的起色,在班裡成績從排名靠後慢慢成了中等,他們感到由衷的開心。
我同學在微信朋友圈總結了這個道理:之前對小孩期望太高,孩子盡全力也無法達到父母的認同及格線,當孩子試幾次之後,就再也不做嘗試了。孩子知道自己讓父母失望,時間長了越來越鬱鬱寡歡。父母調低預期後,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儘管成績不理想,但是依舊在努力成長,對他多一些發自內心的認同,也會成為他前進的動力。
我這些年有個感觸非常深。很多人不夠自信,跟父母太強相關。倒也不是父母故意的,父母沒有不想讓孩子好的,但是意願好不代表行為是對的。有時候父母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狀態,按照自己的想法硬塞給孩子太多,完全忽略了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你讓汽車跑得像戰鬥機那麼快,會發生什麼狀況?
想也不用想,小汽車不是戰鬥機,它無論如何也表現得不像,而且容易斷軸,連汽車的價值也發揮不出來。
有的讀者會反問,我比較平庸,我孩子比較普通,那也不能放任自流啊。我並沒有讓大家放任自流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要更客觀地認識自我。很多人會說認識自我,但是能做到的人並不多,因為大部分人真認識了自我就得承認自己很多方面實在太普通,這實在難以讓人接受,所以大家傾向於呼籲別人認識自我。
先認識自己,再根據情況制定戰略,不能把拖拉機當戰鬥機使,但是為什麼你把你兒子當奇才看呢?
我有多年跟自己鬥爭的經歷——我有很多問題,比如「急功近利」,比如想「一口吃成胖子」,還有各種不切實際的目標,這些問題的本質都是對自身條件的誤判。
大家一定熟悉下面這張有關學習的(圖 3)圖片吧。這是有關提高自己技能的、刻意學習的示意圖:
圖 3 拓展舒適區
如果你想學習什麼東西,當你選擇學習你已經比較了解的,那麼你就是待在舒適區,但是你如果真的想進步、提升自己,你最好的選擇就是在稍微比現在懂的東西複雜一點點的地方訓練,也就是「訓練區」,而不是直接跑到挑戰區去,因為挑戰區難度實在太大。挑戰難度大,你就難免受挫,受挫次數多了,你就難以堅持下去。
絕大部分人學習的時候,總是喜歡直接跳過「訓練區」,直奔「挑戰區」,這個時候挑戰區就成了「自尋煩惱區」或者「自己找不痛快區」,再或者「從入門到放棄」,就像有些人總想像戰鬥機一樣一段加速之後直接起飛,可是忘了自己只是個小汽車,沒跑多遠爆缸了,完全忽略了小汽車如果正常跑,其實也能跑個幾十萬公里。
特別厲害的人,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天賦異稟,這種是自身硬屬性強。另一種是通過大量練習達到很高的水平。我們見到的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都是這種,天賦異稟的人並不是太多。通過大量練習而達到很高水平的人,他們一直在訓練區刻意練習,訓練的東西總比當前自己知道的要複雜一些,但是他們又能努力通過這些訓練,於是自信心越來越強,結果他們的舒適區越來越大,能力越來越強。
一個人做一件事非常厲害,不一定是他多有天分,可能是他在某個領域投入的時間量非常大,所以顯得非常熟練,舉重若輕。在絕大部分領域,都是在相互拼有效時間的投入量。如果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一點一點向外擴張,他的能力圈很快也會達到「挑戰區」,之前的「訓練區」就變成了「舒適區」,就好像你讀初中的時候很吃力,上了高中再去看初中的東西就比較簡單一樣。成長就是不斷把「訓練區」變成「舒適區」的過程,起初很有難度的事情,到最後就會舉重若輕。但是你一開始就直奔「挑戰區」,自然失敗得慘不忍睹。
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有助於採取適合自己的方法論。如果意識到自己是普通人,並且能夠接受這一點,日拱一卒,慢慢來,堅持下去。考慮到絕大部分人遇到困難很快就會放棄的緣故,用不了多久,你就是少數幾個沒出局的人,必定能夠取得成績。這個時候你已經經過了大量練習,見識也比普通人高出幾個層次,還會有人認為你平庸嗎?
人一生有三次妥協:第一次是意識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識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原來也很普通。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個看法不言而喻是正確的。
普通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屬性,跟你能做成什麼事、做成多大的事情關係不大,除非你非要去做職業棋手或者當數學家,這類工作依賴天賦。如果你執意要選擇這些職業,沒有天賦實在難以完成。其他絕大部分領域,基本都可以通過老老實實的訓練達到很高的水平。如果自己一個領域都沒有達到較高的水平,真的需要反思下。
最差的一種策略,就是高估自己,高估孩子,反而忽略了那些本來能做好的事,結果一事無成。
我們應該把目標和過程分開。你眼前有一棟高樓,家裡有「道具」的孩子可能坐電梯上去,蜘蛛俠則直接爬了上去。如果你老老實實爬樓梯,花點時間氣喘吁吁也能到樓頂,但是你非要選擇像蜘蛛俠一樣的操作,結果只能是悲劇。
承認自己普通吧,這沒有什麼不好。當你承認自己普通的時候,才能夠選對正確的路。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嚴肅的問題:一個白領三十五歲之後該怎麼辦?我以前覺得這個問題非常不值得一聊,而且我一直覺得三十五歲只是個時間線,並不意味著什麼,直到我自己當上項目經理,公司要求項目經理自己去招聘員工,公司人事經理只負責把關,防止招到學歷不夠的,也防止有人把親戚招進來,而且不能招年齡太大的——三十五歲以後的就是年齡大的了。直到這個時候,我突然才意識到那根線並不是憑空出現的。
電子書
九邊
聯合讀創出版社
¥28.99 會員免費
如果題主是個有著優秀社會資源的人(學識,修養,人際關係,環境,健康,無任何家庭拖累,原生家庭幸福美滿),那麼你的孩子,只要從小有品德教育,不違法,不走歪路,沒有不良嗜好,那他多半不會平庸。
而實際上,生而為人,多數人都是工具人一般的存在。但如果一個人,他的精神世界飽滿,擁有自己的寄託,以及熱愛生活的情感,遇到挫折能樂觀積極面對的勇氣,在人生中努力而知足,那麼,無論這世界怎樣,他都不會「平庸」。
看你,如果你也是個普通群眾,是讓你的孩子成為金錢的奴隸,在大媒體環境下人人焦慮不已,還是努力克服自己已被大環境影響的狀態,來教育孩子,我知道很難,但你有選擇的權利。
我自己都平庸成這樣了,有啥資格要求孩子不平庸呢!
但是,我希望她能平庸的心安理得開開心心。
請問你自己夠不凡嗎?孩子能接受嗎?你說的平庸是什麼樣?
孩子自己出不出生沒得選擇,就這麼被你強行生了出來,然後還得遵循你的意願去活著?這公平?
我覺得,孩子平庸不平庸,很大部分取決於父母的培養,先反省一下自己吧
再者,孩子就非得多不凡嗎?只要以後能自力更生,贍養家庭,心地善良正直,那就已經沒得你挑剔了,作為父母是最沒這權利的,相反,如果孩子真的能力不足,那你還應該多努力為他攢下多一些家底吧
能,越智慧越能接受一切平庸之人
我能接受普通,但不能普通又無趣
不能,至少現在不能。記得一個台灣作家龍應台說過這麼一點話:他讓他們家孩子用功讀書,好好學習,並不是為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成績,而是為了讓孩子長大之後有選擇的權利,選一個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你覺得你的工作有意義,你就會有成就感,當你覺得你的工作不霸佔你的時間,你就有尊嚴。他就總結一句話,他說:成就感+尊嚴=快樂。
或許之後自己孩子的人生會有很多的變化,不會一如既往的順利,但是我希望他不論做什麼事情,做什麼工作,都能建立在這一點上面。同樣,孩子的教育與家庭也是密不可分的。猶太家庭的五條黃金法則值得大家學習:
1,鼓勵孩子獨立,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何事情;
2,凡事都有先難後易,如果事情進展的不順利時,告訴他們,所有的事情開始時都是很困難的;
3,信任是最好的回報,得到充分信任的時候,孩子會把事情做的更漂亮;
4,關注孩子每一點成就,孩子的任何成就都應該給予回報;
5,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不要拿走他們的東西進行懲罰,而是要制定明確有效的規則。
同樣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去做以下兩點:
1,威脅壓迫式的誘導。比如: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以後會怎麼樣怎麼樣,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過早的喪失安全感,把學習當做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任務。
2,嬌慣式誘導。比如:你這次考試要是考了多少分,我就帶你幹什麼或者給你買什麼。這樣他會認為好好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換取回報,而這些都是短暫的,卻不是長久的。
要接受一個事實,這個社會成功者或者佼佼者畢竟是少數。
先接受自己的平庸,再接受孩子的平庸。
如果自己是佼佼者的話,看看自己的成功因素是運氣多還是天賦多還是努力多。
※西方的教育是不是被神話了?※世界一流的大學有哪些錄取難度較低的項目?※家境一般,選擇復旦還是國防科大?※熊孩子放寒假,爸爸媽媽如何正確的輔導孩子做作業?
TAG: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 人生態度 | 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