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無欲無求無念,學佛到一定程度也會無欲無求無念,對於青春年華的人來說會不會太消極?
總之,為了滿足個人私慾,為了個人的金錢美女豪宅美食去奮鬥,這是佛教不鼓勵的。
為了眾生的利益,努力學習和工作,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教思想一致的。比如為了地球減少污染,減少貧困等。
沒有妄念,是指沒有妄想分別,減少我執,從而減少煩惱。並不是讓自己變成木頭人。為了眾生的離苦得樂去學習和思考,這是是佛教所鼓勵的。
無欲無求無念,指的是沒有貪嗔痴的欲、求、念,而對於正念和善行,是要以如救頭燃的精進去修行的。
佛教里有一句很有名的偈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怎麼能說是消極呢?
另外,打著無欲無求無念的旗號,什麼事都不做的(這裡的不做事要跟正常修行行為區分開),從觀念上來說叫做斷滅空,在佛教里屬於邪見的一種,從行為上來說屬於放逸,仍然是障礙修行的惡業之一。
所以,建議題主有空看一看佛教基礎知識或者正信的佛教之類的佛教基礎教義,就不會有這樣的誤解了。
少欲知足,中道而行,是佛教,以無欲無求無念為借口不做事的放逸懶惰,是佛教教義里希望弟子杜絕的行為。
佛無欲無求無念,並不是指佛陀沒有慾望、訴求和念頭,這裡的「無」是指不滯留(滯留=執著)的意思,即是說佛陀會有「欲、求、念」,但是不滯留於這些。題主說的無欲無念無求是著「空」,即是認為什麼都不存在、一切都不再有意義,這種摒棄一邊(積極),執取另一邊(消極),已經偏離了「中道(不二)」,違背了「道」的本質。
佛法根本不是消極的,真相是佛法積極到不得了。人的煩惱是從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理應從生活中找出智慧解決,這種「智慧」就是佛法。假如認為什麼都不管不問,毫不關心就是佛法,那完全是大錯特錯了,要不然,那些植物人豈不是個個都成佛了?!
學習佛法,就要產生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盡心去面對生活中的煩惱,想辦法去解決,然後放下,就是如此簡單。佛法不是消極,更與年齡無關,它只是一種沒有私心、沒有執著的「智慧」。
對於貪求名聞利養的人來說,學佛確實是消極的,不適合的。而對於擺脫煩惱,求證清凈的人,學佛確實是有大利益的,是非常積極的。人的動機不一樣,態度就會不一樣
佛無欲無求無念?誰告訴你的,自己想當然?
先問是不是,再問後面的。
那要看你怎麼理解消極,如果萎靡不振算消極的話,那絕對不會,佛法是中道。
但如果你想努力做一番事業,確實是不適合學佛。
認識無我,對我方的貪執能斷除;
認識無他,對他方的嗔恨能斷除,既沒有貪執,也沒有嗔恨就是等舍、自他平衡。
能行此道,怎麼能叫消極呢。
佛非無欲非無求非無念,
學佛也不是無欲無求無念,那是學羅漢,學佛是六度萬行,有欲有求有念,是積極有為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