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為什麼會被炒?

如題


其實我個人是很不喜歡一種東西被【炒】的,不過沒有辦法,目前這個社會,一切都向利益看齊。

雖然我們嘴上說著所謂的「喜歡」,「信仰」,「熱愛」,

但是真的如果有機會給足你足夠多的利益,很多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趨利避害。

過去的房子是因為本金和成本太高,而現在的球鞋經過自己轉轉手就有高達20%-30%的利益,甚至可以遠超其本身的售價,這種幾乎沒有成本的倒買倒賣,讓球鞋成為了一種「穩賺不賠」的理財對象。

所以問題話說回來了,為什麼會被所謂的【炒】起來,歸根結底還是需求在這裡,人們手裡的可支配收入增加,都會去選擇用更多的錢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一些高檔奢侈品,別看球鞋的價格不算很貴,但是當咱們如果柴米油鹽起來,動輒1000多的鞋款也不盡然是小錢。

加上現在短視頻APP,社交媒體,網路互動的火熱,很容易就帶動了潮流的風向,過去作為一名潮流的大佬需要你有人脈有實力,現在你穿著一雙價格不菲的籃球鞋就可以得到讚歎,有些人何樂而不為去裝這個腔呢?說個題外話,我一直覺得潮流並不是你穿什麼就可以裝起來的,應該是你具有這種氣質,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選擇,所以才會潮。

一方面說完了大家日益增長的需求,一方面也得看看到底幕後推手是什麼,那就是所謂的販子,現在全民皆販子,如果得到了真的鞋款,倒倒手就可以賺錢,於是很多人開始在官網排隊,拿到鞋以後就高價出售。

有的人會有疑問,那些買鞋的人不知道他們低買高賣嗎?知道,但是因為正品趨之若鶩,所以大部分有經濟實力的人就會選擇從鞋販子手裡買到真鞋,畢竟自己拿到了心儀的東西。

也有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自己不去販賣鞋款或者倒賣,

我只說了兩件事兒,一件事兒就是,

【nvidia在礦潮的時候為何不將自己的產能用去挖虛擬幣,而是繼續原價出售顯卡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nvidia自己賣顯卡的風險要小得多,沒有必要去做挖礦這種事情,而我現在可以體驗到自己喜歡的球鞋,也不用去在意市場,更不用因為球鞋的價格而自己擔驚受怕,所以我沒有必要去賺賣球鞋本身的錢。

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曾經是買鞋的孩子,我知道買鞋的人有多麼不願意遇到販子】,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太為了利益拋棄自己曾經的信條,多少也不太值得。


我覺得有一個原因:我們都喜歡稀有的東西,而稀有的東西一般很少人知道,但是價格貴的東西由於很少人買也是稀有的

「不管多貴,他穿你就追」


讓我們來想像一個生意場景:

AJ(Air Jordan)聯名鞋在2018年11月在昆明發售,總計發售26雙鞋。你會從哈爾濱飛到昆明,並用二三十元每人的價格,雇上四五十人替你去排隊,在排上24小時之後,搶得幾雙甚至十幾雙嗎?

這樣想像的場景,就真實的發生在球鞋市場。AJ的發售價是1299元,而高場可以賣到五千五百元成交,就是說一雙鞋賺4000。

一、為什麼會有人炒鞋。

(一)品牌廠家的操作手法。

2015年之後,以明星穿球鞋為廣告效應,各大品牌廠家採用發售聯名限量款,來增加市場的擠迫度,發售價基本都在1000多元,但因數量有限,款式受追捧,實際的成交價高可至上萬元,造價成功,從而因為這造價行為,提升品牌的高度。

耐克,阿迪達斯都通過限量,抽籤等方式,刺激球鞋市場繁榮。所謂飢餓營銷,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造價行為。因為實際成交價遠高於1000多元的發售價,品牌廠家完全可以通過提高發售價的方式來消除市場擠迫效應,但品牌廠家明知而不作為,那少收的收入就成變廣告營銷費用了,這一點和蘋果營銷手法本質一樣。

(二)大價差,引來中間商。

中間商就是加大炒作,從而坐莊贏利。無外就是加劇供求不平衡,以有組織的行為裝作消費者買下產品,壟斷這本就稀缺的貨源,然後加價導手賣給最終消費者。

這些中間商包括:

1、通過官方渠道搶鞋,並在市場售賣賺利差的散戶;

2、通過大量掃貨,提拉價格等方式左右市場價格的莊家;

(三)中間商的操作秘笈是什麼呢?

男款的40-45碼,女款的36~37.5碼,被圈內人稱為黃金碼,莊家就是集中力量集中資金爭取把這些碼數全部壟斷在手。市場上黃金碼短缺造成價格上漲,會拉動其他尺碼,從而把控整體價格。

二、灰色炒鞋地帶的收益。

一雙鞋少則賺三四百塊,多則翻番不止。細究下來,二級市場鞋,也有點象買股票,有人忙一個月賺幾千,有人忙乎一個月賺50萬,這是一年可問鼎600萬凈收益的行當啊。

三、生意思考。

但這事的源頭是品牌廠家,他們才是始做俑者,是他們用限量限價的方式製造一種鞋市繁榮景象,帶動所有參與其中人的倒賣可以賺大錢預期。

但這樣的造價行為是否有邊界呢?有。造價行為,是要降低市場的信息費用,讓潛在購買者看到產品的優質性能;但能支撐得起造價不倒,是要價質對等。限量款球鞋的發售價明顯是偏低的,各大品牌的持質量保障,設計款式,都應該值更高價。但價質不能脫離,一個發售價1299元的球鞋,在二級市場倒賣間最終成交價推到2000元,3000元,4000元,都可能還是價質對等的價格。但如果推到價質脫離的1萬,2萬,造價行為就不但沒有降低市場信息費用,反而增加了消費者的信息費用,就會讓最終買家覺得不值,從而放棄購買,並對品牌的價質含金量產生懷疑,就真正損害了品牌。

但要改善這種情況,首先是品牌廠家的動作,他們要思考品牌價值與真實消費者之間的平衡。比如提價,增加供貨量。

但在小眾高端球鞋市場,因需求明確而總數量少,會一直存在炒作空間,但品牌廠家的提價提量動作,會讓球鞋二級炒作市場不會形成一個巨大血利來源。

猶如中國的集郵市場,價格由供給與需求的落差決定,郵票市場曾炒之者眾,如今社會財富倉庫的多元化與供給增量,導致巨利炒作空間被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


要說到籃球鞋的市場結構,就一定要先說 Nike。

喬丹,科比,詹姆斯,杜蘭特…。似乎所有的人都習慣了 Nike 的簽約球星坐穩聯盟最強個人。

在 Nike 統治籃球鞋市場的這些年裡,科比+詹姆斯+杜蘭特的超級三巨頭陣容,讓所有競爭對手黯然失色。(當然,最年輕 MVP 羅斯的傷病的確也讓人唏噓)Nike 更是自信地位三位當家球星推出 Elite 版本(俗稱季後賽版本),因為Nike堅信自己的三位巨星都可以順利帶隊進入季後賽。

NBA,或者說籃球市場的超強發力,和中國的籃球文化普及息息相關。正是當年斯特恩帶著 NBA 錄像帶來到中國的前瞻性,讓如今的中國成為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二大籃球市場。

仔細想想,在今年的籃球世界盃上,我們會看到各式各樣來自 Nike,adidas,來自安踏,李寧,Puma,甚至 New Balance,CONVERSE 的新款籃球鞋

 現如今,球鞋市場十分熱火,緊俏的球鞋一般都要在二手鞋市場花重金淘得。例如,上個月阿迪達斯發布的一款NMD籃球鞋現在已經被炒到了8000元每雙的價格,即便這個價格,代購圈仍然一鞋難求。

  8000元,這價格已經可以與一隻新 款的LV時裝包包相媲美,對於曾經被嘲笑不懂女性消費的直男來說,高價球鞋算得上是一次絕地反擊了。

據估計,全球二手球鞋市場總價值已超過10億美元,球鞋背後每年的轉售利潤有近4億美元。

 在一番狂歡之後,我們試圖對球鞋作一番冷靜的思考。一雙品牌球鞋,真正的成本到底有多少呢?一些網站和專業人士曾對此做過一定的剖析。

 據調查,一雙白紅配色的Air Jordan 1發售價為 140 美元。其中原材料需要 10.75 美元,人力成本需要 2.43 美元,雜項成本有 $2.10 美元,需要給代工工廠支付每雙 0.97美元,總體的製造成本為 16.25 美元,摺合人民幣 99 元。也就是說,一雙Air Jordan的球鞋,製造成本不過百元,僅佔到售價的110%左右。(莆田鞋成本製作也差不多100左右)

研發成本

  仍然用耐克的球鞋打比方,1975年氣墊科技使耐克球鞋獨具一格,市場行情不斷轉好。正是由於這種淵源,專業運動品牌對於技術的研發就十分看重。目前,像耐克和阿迪達斯這樣的企業,每年大致拿出占其銷售收入4%的資金投入於產品研發。4%的研發成本在所有的球鞋品牌中已經是一個很高的存在了。

  營銷成本

  球鞋品牌十分注重市場宣傳,例如為體育隊贊助、為大型的賽事贊助以及請大牌的明星代言等等,而這些活動都需要花費大筆的資金。

  2015年,阿迪達斯的營銷投入佔到銷售總收入的14%。隨著品牌戰的打響,球鞋品牌的營銷投入只會更高。而這從各球鞋品牌紛紛展開的花式營銷策略就能略知一二。

  去年的CBA聯賽上,球星易建聯脫掉了球賽贊助球鞋脫掉,換上個人簽約的品牌球鞋,由此還引發了一場禁賽風波。可以看出,球鞋品牌在廣告代言上門道十分複雜。

  品牌溢價和營銷渠道:

  除此之外,據業內人士透露,在球鞋的這個價值鏈中,品牌溢價和銷售渠道的成本和收益大概佔到了球鞋售價的70%。

  總而言之,一雙球鞋的營銷成本之高昂甚至蓋過了生產成本,企業雖然重視新科技的研發,但是所有這些成本加起來也抵不過品牌的溢價和銷售渠道的的利潤。消費者付出的大頭實際上是為了品牌和營銷買了單。

  繞不開的商業邏輯 都是品牌的營銷套路

說到底,還是利益和市場導致的 ,炒作 ,瘋搶導致供不應求和價格上漲

_望喜


只要供小於求一天,球鞋就會繼續被炒。

椰子純白為啥便宜了,因為它加大了貨量。


推薦閱讀:

秋季運動鞋入手指南 | 哪些板鞋,跑步鞋,老爹鞋值得買
一雙鞋墊2000元,是騙錢還是貴得有道理?
你的運動鞋悶腳嗎? -- 各類運動鞋悶腳指數評測

TAG:運動鞋 | 球鞋 | 籃球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