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武門之變出了意外,李世民也死了,會怎麼樣?

不慎墜馬等等意外情況,李淵嫡生兒子都掛了。


太子齊王秦王都不見了?

問題很嚴重啊。

先別管誰繼位了,突厥馬上打過來,白馬之盟誰去?

撐不過去,分分鐘靖康給你看。


頡利可汗聽說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死了,立即召集大會密謀攻唐。

兩個月後,八月,突厥大軍南下,進攻唐朝。

李淵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執行當初的計劃,焚毀長安,遷都山南。

武德七年甲申,公元六二四年

秋,七月

甲子

或說上曰:"突厥所以屢寇關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故也。若焚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息矣。"上以為然,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鄧,行可居之地,將徒都之。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裴寂皆贊成其策,蕭瑀等雖知其不可,而不敢諫。(《資治通鑒 卷一百就是一 唐紀七》)

以後的歷史參見北宋和南宋。


我覺得如果李世民也死了,那麼下一個死的人就是李淵。李世民死的話只可能李元吉殺死的,尉遲恭救駕來遲,反手殺死李元吉。這時候李淵已經被李世民手下的人控制住了。那麼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想活命,唯一的選擇就是殺了李淵,推李承乾繼位。

這時候如果逃,他們就死定了,原因賈詡勸李傕郭汜的話,我相信長孫無忌不會沒學過。謀反這種事必須一條路走到黑,退就是死。至於控制李淵,那純粹是想多了。李淵不是漢獻帝,心腹勢力還是很多的,人家惹不起李世民,難道還怕你長孫無忌?如果李淵不死,天策府有沒有那麼多人手控制李淵都是個問題。萬一李淵說了點什麼不該說的話,李世民可以打個哈哈「阿大喝多了,來人,送他回宮」,長孫無忌說這話有資格嗎?有人理嗎?只有殺了才保險,至於殺了之後李承乾能不能坐穩位子,已經管不了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如果長孫無忌和尉遲恭動作快,殺死李淵,利用李建成人頭驅走太子衛隊,假傳遺詔推李承乾繼位。但是每一步都很難走下去,即使秦王府的勢力他們都很難整合。大部分人只是效忠李世民,而不是李承乾,尤其李承乾年紀還小,他們相當於變相的效忠長孫無忌,這誰能忍?二李這種所謂的中間派,秦瓊程咬金這種已經是國公的既得利益者,都不會像輔佐李世民一樣輔佐李承乾。長孫無忌們功勞和爵位不足以壓制所有人,難免就會玩其他手段,一個不小心就是殺的人頭滾滾,再來一次八王之亂。比如李孝恭這種軍功赫赫的宗室,李世民倒是無所謂,其他人看著不後背發涼才怪,大概率先下手為強。

後面就沒法猜了,天下大亂的概率遠遠高於平穩過渡,加上突厥就更沒法設想了。


那先想想要不要管頡利叫爸爸吧


玄武門之變不會出意外。

玄武門之變的起因是因為整個功臣集團集體站隊李世民,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淵的兒子,他就是把老李宰了然後改朝換代,也是可以的,只能說老李很會生兒子~

我要是李淵我會很感激李世民,如果沒有這麼能打的崽,下面人鐵定不服我啊,我憑啥當皇帝。

李世民當天策上將是靠自己打出來的,沒看其他兒子能戴這帽子的,要是這個天策上將不是李淵兒子,唐朝的命估計不會比隋朝久。曹操當年羨慕孫家有個好兒子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李世民為啥不用屠戮功臣,因為老子最能打,老子就是最大的功臣,天底下沒人不服,都不知道該殺誰(老爹不服就退位,老哥不服就去死),咋滴~


玄武門之變是宮廷政變,是謀反,而且是在封建時代的謀反!從一參與玄武門之變就註定了老李與功臣集團的決裂。如果老李的嫡系兒子都死了,老李不管是主動退位還是被迫退位,政變的人都不會再讓老李繼續當皇帝!老李在皇位上坐著,看著這幫謀反的人當無事發生過?政變的人會讓你老李繼續當皇帝,等你老李或者繼承人日後再清洗自己?政變完了,最後表態的終究還是老李:

1,老李自己退位(不管主動還是被動),立李承乾為太子,同李二沒死的玄武門之變一樣,只是把李二換成了李承乾!就算李四不死,功臣集團也決不會允許老李立李四為太子,更遑論老李的其他兒子!還有,為保證李承乾的合法性和繼位的平穩,李四會被老李賜死(被逼),其他有能力的宗族也許也會被賜死!

2,老李不退位,會被功臣集團挾裹或者處死,結果是天下大亂,重新洗牌!


李淵嫡子死光了,就從庶出里挑兒子就是了。問題是太極殿里守著李淵的天策府一系肯定要魚死網破,太上皇怎麼走出太極殿是第一步。然後就是一場終極政治風暴,李淵躺著建國,接下來得把建國時沒受的罪全部受一遍。


補充:有人提到了李淵在嫡子死光光之後的立嗣問題,不立庶長子李元景,而是立李建成次子李承道(李建成長子李承宗早夭),這樣的話太子妃鄭觀音的母族(滎陽鄭氏)可以扶助李承道,以下是我的理解:

滎陽鄭氏是五姓七家之一,延續百年的門閥士族,出身自是不必說。

我特意去查了這個滎陽鄭氏在武德朝的情況。

據現有史料可考,在鄭觀音做太子妃的時期,滎陽鄭氏有兩個人做到了朝廷的中高級官員。一個叫鄭元,武德朝曾任太常卿(正三品)兼參旗將軍,還有一個叫鄭善果,武德年間做到了鴻臚卿(從三品),被封為滎陽郡公,曾任太子左庶子(正四品),還當過檢校大理卿(從三品)兼戶部尚書(三品),又當過兵部尚書(三品)和禮部尚書(三品)。

首先講血緣,這兩位只是鄭觀音族人,實際血緣關係不可考,可能根本不認識,遑論親疏遠近,血緣上沒有死心塌地扶持李承道的理由。

其次是勢力,這兩位做官最高皆為三品,官職都是直屬皇帝的中央政府里的,其中一位還受封滎陽郡公,很可能他們只是李淵的臣子,並不屬於哪一方勢力,而且一族中2人任中高級官員,實在不是很有勢力。

第三是地位和利益,鄭善果曾做過太子左庶子(正四品),也就是在東宮任職。若在太子或親王手下當差,那麼可能發生在朝中的官職和爵位不太高但在謀主身邊的地位很高的情況。

比如武德年間,長孫無忌的官職是比部(刑部四司之一)郎中(從五品),爵位是上黨縣公,房玄齡任秦王府記事參軍(一個比縣令品級還低的八品官),爵位是臨淄侯(比縣公還低),杜如晦最大的官職是司勛郎中(從五品),爵位是建平縣男(最低等級爵位),但這三位對於秦王府來說則是不可缺少的智囊團。

而李建成近臣中並沒有姓鄭的,所以這位太子左庶子雖是滎陽鄭氏人且做過東宮臣屬,但與李建成的利益捆綁沒有那麼深,也並非太子近臣,從利益角度說,他也沒有必須扶持李承道的理由。

如果李淵立了李承道,那鄭觀音的近親大概率會有一批人提拔上來加官進爵,再加上滎陽鄭氏的背景,李承道比李元景更難控制吧

————————————————————————

以下為原回答:

先說結論,如果玄武門出了意外,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死了的話,倒霉的就是李淵了……

再說前提,玄武門之變的本質是以李世民為首的新功臣集團和以李淵為首的舊貴族集團的根本利益衝突,而唐代隋的本質是關隴貴族內部為了各自的利益扶植了一個新的代理人,類似於前董事長(楊廣)搞事情董事會(關隴貴族)把他擼下來再扶植一個新董事長(李淵)。

李淵靠著關隴軍事貴族的支持獲得早期起兵的政治資本,他登上皇位之後自然要顧及這些人的利益,不然他會再次被掀翻,但他登上皇位之後沒有更多的招攬人才的途徑,所以他的支持者多是早期跟隨他的關隴貴族。而李世民集團的成分則複雜得多,他作為關隴貴族李家的兒子,自然有一些關隴貴族支持,他親自帶兵南征北戰,每到一處就廣招賢士,房玄齡等人的歸順使又得到了山東豪族的支持,再算上他手下的一些降將,他又得到了江南華族的支持,關隴貴族在李世民集團所佔比例並不是很高。

兩個集團的矛盾衝突在於,李淵把朝中高位留給了前隋舊臣和自己的死黨,為了關隴貴族的利益也暗中打壓其他人。李世民的人打仗回來發現自己沒高官厚祿還動不動就被皇帝貶官流放(房玄齡杜如晦)甚至下獄(李靖)冤殺(劉文靜),其集團中大多數人都是靠跟著李世民打仗攢軍功才能在武德朝有一席之地,他們效忠的不是唐室和唐皇,而是秦王殿下,也正因為他們的存在對李淵來說是心頭大患,哪怕李世民死了,李淵會毫不留情地弄死他們(歷史上李淵恨死房杜這兩個「教壞」他兒子的讀書漢了),而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可能歸順李淵,只會跟他死磕。

再分析雙方的籌碼和勢力,李淵起兵前5個兒子,嫡子4個,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其中三子早夭,長子次子四子按題主假設皆死於玄武門。庶長子李智雲年紀跟李四差不多,但是他在李唐晉陽起兵前,被李建成丟在了兄弟三人從長安趕去晉陽的路上,隨後被隋朝官員殺害,當時有14 15歲的樣子。接著是李淵立唐以後出生的庶子,玄武門發生於武德九年,當時李淵60歲,古人到這個歲數大多數沒幾年壽命了,長子荊王李元景,8歲……是的你沒看錯,8歲的小毛孩子,母族也沒什麼勢力……就算李淵從這時候開始培養他,按李淵正常壽命去世,李元景到時候17歲,先不說他自己有沒有本事,主少國疑,母族無權無勢,忽略所有外患(農民起義和突厥等等)單單朝堂上就一堆各懷鬼胎的老臣和關隴貴族的人,他能搞定?李淵還有一堆庶子,這些庶子的出身跟李元景差不多,年紀也不比他小多少,就算他能暫時控制住局面,這些庶子會不會被別人利用來掀翻他?或者連利用都懶得利用,唐朝版黃袍加身了解一下?而且誰能確定這些庶子再長大些會不會有異心?

李淵手底下的人(默認太子齊王黨皆歸順李淵)打仗的本事那可真是一言難盡……佔領長安之後李唐後院山西失火,李淵派死黨裴寂去打劉武周宋金剛,這位老夥計的戰績是唐軍全軍覆沒自己全須全尾爬回了長安,政斗戰績是跟李淵合夥坑死另一個起兵功臣劉文靜……羅藝薛萬徹這二位在打劉黑闥的時候被打得落花流水,薛萬徹還被俘虜……至於除了秦王鐵杆的其他武將,敢問李唐統一戰爭時期的各級將軍軍官士兵,有哪個沒有跟隨秦王東征西討過?又有哪個沒有見過秦王在戰場上殺伐決斷身先士卒的風姿呢?軍人服從的永遠是自己的直繫上司,因為他們見識過他的領導力和個人魅力,李淵這位一直穩坐釣魚台指點江山的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力能有多少呢?

再說李世民這邊,前面我說了就算他死了天策府眾人也必定想盡辦法會跟李淵死磕,死磕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備選方案,伺機逃回洛陽,整頓兵馬,自立天子旌旗,擇機起兵,打內戰。

天策府眾人扶持的會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此時好巧不巧,他也是8歲, 他的母族是關隴貴族出身,他的母親是秦王正室原配,他的親舅舅是秦王發小也是最信任的人之一,他的親舅公是秦王麾下肱骨之臣更對他的母親舅舅有養育之恩,有這幾位在,李承乾的處境要比李元景好得多,而且李承乾只有一位嫡親弟弟李泰,庶子根本對李承乾構不成任何威脅,而李泰也會被壓得死死的。

李世民團隊文臣武將人才濟濟,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武有秦瓊程知節尉遲恭侯君集段志玄張亮張公瑾等,這些人的作用和功勞不多說了,這幫人的優勢在於年輕,不說別的,就算兩邊對著熬,熬死李淵不成問題,李淵一去世,李元景的威勢直接就弱掉。

雙方的不確定因素,比如竇家,李淵嫡子全部over,竇家眾人大概率各自站隊,不過我覺得站李淵的人不會多,竇皇后已逝,李淵為了李元景勢必要防範竇家,竇家眾人何苦白白替個沒有血緣的小孩子做嫁衣……

比如李家宗室,李孝恭,李道宗,李神通等人,這些人大多數有跟隨李世民出征的經歷,又因為是宗室所以比外將更受李淵信任,如果選擇站隊李淵,那過幾年可能就會成為低配版李世民——因軍功被李淵嚴防死守

還有李唐軍方的兩位大佬李靖和李績,玄武門之變時二位皆不在長安(一位在甘肅一位在山西)史載李世民起事前曾分別詢問過這兩位,唐書記載李靖回復「願效犬馬之力」,資治通鑒記載二人不約而同選擇中立,無論是哪一種,李二乾的可是軍事政變推翻皇帝的事,這二人提前知道了卻不上報皇帝或者自外地起兵勤王清君側,而是吃瓜看戲,就足以說明他們的態度,更別提李靖的命是李世民救的他跟李淵還有私仇,李績更是多次跟隨李世民出征……李世民集團爭取到這兩位中的任何一位,打內戰不說志在必得,那也是如虎添翼。

再看看雙方的處境,武德九年的時候,李唐周圍其他起義勢力基本上消滅乾淨了,剩下的幾個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但是北邊的突厥是大麻煩。武德年間突厥曾多次來犯,李建成和李淵嚇得要火燒長安遷都,而歷史上李世民登基後半個月,突厥就來找事,李世民帶領六騎,親自到渭水邊與突厥可汗談判,一通嘴炮和對方簽下「渭水之盟」,然後突厥退兵。歷史上李世民完好無損地在這兒呢突厥都敢來挑釁,真如題主假設的那樣李淵嫡子全部over,那突厥會不會幸災樂禍趁火打劫呢?突厥真打來了李淵會怎麼辦呢?是打還是談還是跑?打派誰打?誰能打?談怎麼談?誰去談?是李淵本人有魄力親自去談還是又派裴寂這個老匹夫啊?跑往哪兒跑?李唐怕是要享年九歲……私以為歷史上李淵動不了李二一個是因為天策府勢力尾大不掉不好動,一個是因為李二確實是難得的將才,今天殺了軍事天才李世民明天大家一起下黃泉……

李世民的勢力集團佔據洛陽,洛陽在當時是天下第一富庶之地,地理位置優越且易守難攻,而且李二玄武門之變之前提前派張亮在此布置,招兵買馬,收攏人心。佔據了洛陽,那麼洛陽以東的山東安徽等大片土地都能把握住,若與長安對峙,更少了邊患的憂慮,李唐雖佔據關中,實則內憂外患,兩面被夾擊。

綜上,如果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也死了,那李淵真的會很慘,自己年紀大,幼子太小,北邊有突厥南邊丟洛陽,朝中無大將身邊多宵小,李唐怕是藥丸……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沒有再對李世民動手,除了他被控制住了無法動手,還因為李淵是個成熟的政治家,如果他因為一時意氣真的把李世民也殺了,那後續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他本人甚至第二代李元景根本無力承擔和解決,一個不小心這天下又要改名換姓,這樣的話李唐真變笑話了……

有人問到了有關玄武門之後李淵對李世民動手這個假設,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玄武門之變成功的關鍵在於控制李淵,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添頭。李世民府兵只有800,宮中宿衛肯定更多,如果李世民沒能控制李淵,李淵,李淵近臣和李淵詔令有一個能出去,李二再權臣也能被李淵定性為亂臣賊子,皇帝明發詔令討伐叛賊宮中宿衛總該聽了,這樣的話李二就很難贏了。而歷史上宮中宿衛因為沒有接到詔令,一部分吃瓜看戲一部分幫著秦王砍太子的人,玄武門交戰直到李淵的詔令下達才真正停下,高士廉也帶了一批武裝的死囚守住掖庭宮旁邊的芳林門防止李淵逃出去


李淵說:嗚嗚嗚,我的兒子都死了,我好可憐啊!

大臣們:你們看,皇帝陛下笑的多開心啊。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最危險的時候是元吉要掐死他的時候,假如那時他已被掐死,而尉遲仍舊把元吉殺死,那就出現標題中的問題。

秦王府群龍無首,沒有一個人能承擔殺死太子齊王的罪名,所以很有可能趁李淵尚被囚於船上、東宮齊王府還未反應過來的時候,索性奉年幼的承乾出逃洛陽,一拼到底。或者做鳥獸散,就像歷史中的東宮齊王府屬臣那樣。

李淵得知三個嫡子出事後,難過心疼是有的,但更多恐怕是不安。他立國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們,他幾乎把除了皇權之外的最高權力都分給兒子們了,為的是鞏固他李家的勢力。如果三子俱死,從國家來講,國無儲君,這不是立一個小太子就能解決的事。因為李淵那時年紀也大了,天下剛剛平定,此時大家還沒有形成一個王朝的慣性,只要有機會,還是會有人想要冒頭的,所以不排除有人會欺他年老子幼。

舉兩個例子,漢武帝太子劉據死後,他可以立幼子為繼承人,因為那時西漢的統治已形成慣性。後周世宗死後,很快趙匡胤便黃袍加身,取其幼子而代之了。

唐初離動蕩的南北朝並不遠,如果發生類似的事是一點都不奇怪的。

所以,李淵當時必須得立一個幼子為太子以定人心,但比繼承人更嚴峻的問題是他李姓江山是否還穩。


每個王朝開國的時候,都是功臣集團掌握權力,然後看皇帝心情(其實也是看第二代能力)要不要砍人/杯酒釋兵權。皇帝,其實就是功臣集團的代言人。好比現代股份公司制,皇帝是董事長,一般來說股份最多,出錢出力也最多。其他高級功臣也都是(以功勞出資)有股份的,不是純打工仔。

大唐的巨BUG在於,李淵只是名義董事長,李世民才是真正的功臣集團代言人。秦王的軍功最多,股份也最多,其他開國功臣的股份大多也可以看作是李世民送的(跟著李世民才打勝仗,跟著李建成就輸)。

李建成呢?一毛錢股份都沒有,基本沒有功勞。

這麼巨大的功勞,導致了賞無可賞,最後李世民把所有的關鍵職務都佔領了。軍委主席是他,國務院總理是他,組織部長是他,北京市委書記和市長是他,上海市委書記和市長是他,邊境軍區軍事主官還是他。七老頭決策會議,兩個是他自己,兩個是他副手,兩個是他朋友,最後一個李元吉。李淵是國家主席沒錯,可他能幹什麼?

李淵對功臣集團和地方政府都沒什麼掌控權。有一次他和李世民對一個案子做了兩種相反的處分,地方官遵守李世民的敕令,李淵罵李世民說:「勞資說了不算,你說了就算?」

說完了秦王的地位和權利,接著說秦王府那幫人。他們參與玄武門,實際上是有期權的:如果李世民贏了,他們就是等於開國功臣x2。雙倍的驚喜,雙倍的賞賜,雙倍的功勞。如果輸了,就是滅門,被清算。

所以題主問李世民這個股份最多的死了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

功臣集團再推舉一個新的領袖,大概率是長孫無忌,繼續干。推舉李承乾還是長孫無忌還是褚遂良又或者哪怕是李神通,那都可以再議。但是,李淵必須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可能留下什麼後代。

不然他們等著被清算、滅九族嗎?

李世民還是手下留情的,沒搞死李元吉的女兒,也沒搞死李淵。換長孫無忌來的話李淵肯定死了。


那就沒有大唐了,叫弱唐,為什麼呢?就從號稱千古一帝的李建成說,突厥打過來就遷都了,你還盛什麼??漢朝為什麼叫強漢,因為漢武帝那一句話,犯我大漢,雖遠必誅,這是來自一個大國的無上威嚴,不容侵犯。

大唐能在國際地位上遠超後世,和統治者的決策同樣是密不可分的,起碼沒有李世民連渭水之盟這關都過不去了,何況貞觀之治對外武力國內休養生息這些方面,這對於將領朝臣的個人素質要求都太高了,這和統治者懂得用人發現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李淵沒別的優點,就是腎好。


內戰,先殺出個草頭王,因為李淵的嫡子都死了,中央經過內鬥元氣大傷,下面的人不蠢蠢欲動可能嗎?參考西晉的八王之亂。


一大堆連最基礎的辦公室鬥爭都沒經歷過得,以為看了幾本史書就以為自己多牛x的人一拍腦袋說結果的。

有個答主說的對,李世民死了,李淵必死。

為啥?辦公室鬥爭,在一方輸掉的情況下,輸方只有有限的幾人因為能力過於強大無法替代會留下,但是前途也到頭了,其他的都會被滾蛋。

謀反更加嚴重,而且當時李唐可不知道突厥會南下,別瞎開天眼。

李淵被放出來的結果就是所有參加叛亂的天策府眾人都會被清算,宗室中立的,前途也到頭了,因為在出結果以後,你不是堅定的保皇黨。

在長孫無忌的控制下,大家都不想死,那李淵是必須死的。

而且你們太高看世家了,有了第一次衣冠南渡,第二次還遠么?

打不過保著個傀儡小皇帝去南邊,太正常了,要知道唐初距離貴族共治時間並不遙遠。


雖然沒有了嫡子,但是嫡子們都有自己的兒子啊,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承乾已經7歲了,而李建成也有了4個兒子。就算嫡子們都掛了,李淵也可以立皇太孫啊。


玄武門李二之所以能造反,並且造反成功,是因為自己在南征北戰中有一套自己鐵杆班底。

這個班底的核心(李二除外)是外戚(長孫皇后,長孫無忌、高士廉)、李二決策組(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核心警衛安保/軍事將領(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除此外還有貌似中立其實早就有PY交易的2大戰神李靖、李勣。

好了,李二的這些核心班底是除了聽李二外,都不知道唐皇是誰,更不管你太子是誰的狼人。而且和外戚(長孫家)的利益是高度捆綁的。

就算李二在玄武門被李元吉乾死了,沒事,李二和長孫皇后不還有兒子嘛,直接接班就行了。都是自家外甥大侄子,更好。

什麼?你說乾死了太子,乾死李元吉,乾死他們兒子。把李淵給監禁了,你說要把皇位給別的皇子!我次,我們這幫爺們不要命和李二造反是為什麼?為了別的皇帝上台後來翻案砍我們腦袋滅我們全家嗎?別的皇子不服的繼續咔嚓,服的去當個混吃等死的王爺。

不過皇帝肯定不是李治了。很簡單,玄武門之變是626年,李治628年才出生(歐耶沒你什麼事了)。

李承乾是619年出生,那時候7周歲了,可以直接黃袍加身稱帝了。年紀小沒事,有老媽,有舅舅,有舅爹。還有那麼嚇人的尉遲伯伯,和幫你搞定一切的杜叔叔房伯伯,有啥好怕的。。


看了好多回答,大家都在糾結,老大,老二,老三,在玄武門都死了,其他兒子沒有影響力,即便當了太子,繼承皇位,李家皇朝依舊不穩定的問題!!!

但是大家忘記了另一個事情,古代皇位繼承,不只是有「子承父業」,還有「兄終弟及」。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死了,李淵的其他兒子都扶不起來,想要保證江山穩固,從宗室中選擇一個能扛事的兄弟繼承皇位,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李淵來說,「兄終弟及」是有歷史依據的。《史記·宋世家》記載,宣公病,讓其弟曰:「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之通義也,我其立和」。我國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魯國、宋國等實行這種繼承製度。

既然「兄終弟及」具有合理性,我們繼續說「兄終弟及」的可行性—————李淵有牛逼的兄弟嗎???

《舊唐書?卷六十?結轉第十?宗室》中有一位很厲害的宗室子弟。史臣評價「道宗軍謀武勇,好學下賢,於群從之中,稱一時之傑。」。

李道宗,是李淵的「從父弟」,即堂兄弟。

李淵:「道宗今能守邊,以寡制眾。昔魏任城王彰臨戎卻敵,道宗勇敢,有同於彼。」

李世民:「當今將帥,惟李勣、道宗、薛萬徹。」

《舊唐書》:「道宗晚年頗好學,敬慕賢士,不以地勢凌人,宗室中唯道宗及河間王孝恭昆季最為當代所重。」

隋末唐初,李道宗,參與破劉武周,破王世充,滅東突厥、吐谷渾等諸多戰役,為唐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在唐朝初年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分割線,感受一下李道宗的戰績。

619年,跟隨秦王李世民討伐劉武周主力宋金剛軍,並貢獻計策,一戰而勝。李道宗,時年十七歲。

620年,跟隨秦王李世民,先後擊破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軍兩大勢力。

622年,李道宗再次隨李世民出征劉黑闥。

622年,李道宗大敗突厥軍。

625年,李道宗率軍擊敗來犯靈州的突厥軍。

………………(此處省略一萬字)

李道宗優秀到什麼程度呢?

為了打壓李道宗,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兩人聯手上書唐高宗,污衊李道宗與房遺愛結交(房遺愛是房玄齡的兒子,因謀反被誅殺),被唐高宗流放,死於流放途中。

這麼優秀的宗室子弟,繼承大唐皇位,有問題嗎???


死不了,李世民身邊那麼多武將吃白飯的?另外也有人說了,李唐真正打下江山的就是李世民,給李世民定個「X祖」的廟號也不為過。


李淵:啥?問我要兒子?

楚哀王李智雲(603—617),唐高祖李淵第五子,母萬貴妃。

  荊王李元景,唐高祖第六子,母為莫嬪生。

  漢王李元昌,唐高祖第七子,母為孫嬪。

  酆悼王李元亨(?—632年7月9日),唐高祖李淵的第八子,母為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630),唐高祖李淵的第九子,母為張氏。

  徐康王李元禮(110—169),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子,母為郭婕妤。

  韓王李元嘉(六一八―六八八),高祖第十一子,母為宇文昭儀。

  彭思王李元則(?—652年5月20日),唐高祖第十二子,母為王才人。

  鄭惠王李元懿(620?—673年2月21日),唐高祖第十三子,母為張寶林。

  霍王李元軌(?—688年12月28日),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母為張美人。

  虢庄王李鳳,唐高祖第十五子,母為楊美人。

  道孝王李元慶,唐高祖李淵的第16個兒子,母為劉婕妤。

  鄧康王李元裕(?—665年9月4日),母為崔嬪。

  舒王李元名,母為小楊嬪。

  魯王李靈夔(?-六八八),高祖第十九子,母為宇文昭儀。

  江安王李元祥(628年--680年),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母為楊嬪。

  密貞王李元曉(?—678年11月12日),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一子,母為魯才人。

滕王李元嬰(生年不詳―六八四),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母為柳寶林。

兒子是不愁滴,但是怎麼培養出來一個在他死後撐得住李唐的繼承人就蛋疼了。

弄不好就是下一個隋朝,哪天就出來一個高聲大喊:我隴右X X 氏,先高祖,前北周/西魏,上柱國,歷代高門,爾李氏XX ,不過當年和我先祖同殿為臣,竊居大位數十年,已是耗盡祖宗余德,今當取而代之。。。


推薦閱讀:

武惠妃,唐玄宗最愛的女人,楊貴妃也難以和她比肩
春秋尤物-夏姬(一)
魏晉南北朝名詞解釋
五分鐘揭秘古代乳母的秘密!
《資治通鑒》讀後感 1

TAG: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李世民唐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