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5G 就能萬物互聯,4G 就不行嗎?
有wifi不也能連接許許多多設備?5g是不是吹過頭了
共享單車的智能鎖用的就是物聯網,這種鎖在城市街頭有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而接入這麼多共享單車智能鎖,只需要3G甚至2G就夠了。萬物互聯其實早就實現了。
而且使用3G、2G信號有很多優勢,比如穿透能力強,功耗低等等。在偏僻的巷子、地下車庫都是可以開鎖的,絕大多數人也沒用遇到過智能鎖沒電了啟動不了的情況。
但換成5G就不一定了,稍微偏僻的地方可能根本沒信號。
物聯網市場里智能家電是主力軍,物聯網最大的潛力也是日常民用領域。但家電用wifi完全可以搞定,wifi設備接入多確實會降低使用體驗,但正常家庭也沒幾台需要聯網的家電,而且平時它們也不玩遊戲不看視頻,根本沒啥影響。
冰箱非連上5G難道它要自己出門買菜嗎?
還有一些需要安全穩定工作的設備更不能用5G,比如紅綠燈。因為5G穿透能力差,大霧、暴雨、大雪等極端天氣都會使5G信號產生明顯衰減。還是用4G、3G更靠譜。
5G和物聯網關係其實並不大,只是物聯網需要一個噱頭去宣傳,刺激一下這個半死不活的行業。運氣好沒準還能騙到幾個投資。
而5G也需要宣傳自己的價值,不然這種成本高、收益不確定的工程最多只能在市中心試點,畢竟4G的成本還沒收回來呢。至於這些作用是不是吹出來的,就沒人在乎了。
1000米恐懼症:5G再好,也不能閉著眼瞎吹啊!?zhuanlan.zhihu.com萬物互聯,指的應該就是IoT(Internet of Things),就是只要是一個東西(Thing),就能夠接入Internet,比如你家裡的冰箱、空調、洗衣機,甚至每一個電燈泡、每一個插頭,都可以接入互聯網,既然每一個東西可以接入了互聯網,那麼就以通過互聯網來管理和控制這些『東西』。
我們假設一個場景,你在出差回來,在飛機上就看見北京好大霧霾,就用手機(現在有的飛機上也可以上網的)操縱自己家裡的空氣凈化器開機,好讓你回家就能呼吸乾淨的空氣,回到家之後,你決定洗個澡,但是泡在浴缸的時候感覺肚子餓了,叫了個外賣,沒想到一分鐘不到,無人機就把外賣送來了,你泡在浴缸里不想起來,就告訴無人機從窗戶進來,用手機操縱自己的自動窗,窗戶打開,無人機飛進來,你也不想被無人機偷拍走光是吧,所以用利用家裡的監控攝像頭看到無人機只是把麻辣燙放在桌上,然後從窗戶飛走了,然後,你用手機控制自動窗關上,太餓了,不洗了,衣服也不穿跳出來就去吃麻辣燙,猛吃了幾口,一抬頭,糟了!窗帘忘了自動關了……
萬物互聯當然很牛逼,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哪怕沒喲5G,哪怕只有4G,甚至只有3G,是不是網路這個層面也行呢?有些場景下,沒有什麼G不G的,就是用WiFi也行呢?
4G到5G,只是網速帶寬的提升,並不解決這些問題:
- 如何開發應用
- 如何設計智能家居
- 如何給每個『東西』分配一個網路地址
所以,萬物互聯必須要有5G,那絕對是一個噱頭。
實際上4G到5G,除了網速帶寬的提升,還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基站信號覆蓋的縮小,因為5G使用頻率更高的信號,我們中學就學過,頻率越高,有效傳輸距離必然縮短,一個基站只能覆蓋幾百米範圍內的區域,這意味著,要覆蓋大面積的區域,要建不少基站啊!
還有一點不容忽略,基站和用戶設備之間的帶寬網速是5G信號,但是基站和整個互聯網的帶寬網速依然是光纖鏈接(據說也有用衛星鏈接的),你和互聯網的帶寬和網速,雖然通過5G信號可以提升,但是如果基站和互聯網的光纖不行……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所以,用來鼓吹5G的場景應該是這樣——
你在大街上走著,突然飛來一顆隕石,將你擊中,救護人員趕到現場,發現你被隕石壓在下面,器官嚴重受損,30分鐘內不做手術肯定完蛋了。
你:30分鐘能趕到醫院嗎?
救護人員:怕是不行,現在堵車,而且,做你這種手術的醫生現在全都在布魯塞爾參加會議。
你:那我豈不是死定了?
救護人員:別怕別怕,雖然他們都在布魯塞爾開會,但是現在科技發達,他們可以進行遠程手術,也就是他們遠程操縱機器人做手術那種。
你:好啊,那塊招呼他們做手術啊!
救護人員:怕是不行,你知道,這種手術非常精細,遠程操縱不能延時太大,你想想看,那邊下指令割一刀,過了5秒鐘才反饋回去,5秒鐘過去了,本來想割10厘米小口子,過了5秒才發現割多了,已經給你開膛了。所以,做這種手術,只能在醫院連接了告訴光纖的環境下才能進行。
你:那我不還是死定了?
救護人員:別怕別怕,我們有5G!
你:啥?5G能救我的命?
救護人員:5G的延時低啊!而且是移動通訊技術,也就是說,不用把你搬到醫院,在任何有5G信號覆蓋的地方,都可以利用機器人進行遠程手術了,你看,我們救護車就正好有一台可以連接5G的機器人。
你:那還廢什麼話呀,趕緊拿出來給我用上啊!
救護人員:別著急啊,先簽了生死狀再說。
……
20分鐘之後,手術完畢,5G技術救了你一條小命:-)
5G分成3種場景。
第一種是eMBB,可以看做是4G的簡單增強,提供更快的上網速度。
第二種是uRLLC,是超低時延。比如網路輔助的無人駕駛,或者遠程手術,僅僅互聯上是不夠的,如果時延太大等於沒用。
第三種是mMTC,是海量互聯,也就是你說的萬物互聯的核心。普通家用的wifi也就最多能接入十幾台設備,企業級的最多到100台社保。對於人是夠用了,但如果萬物都接入的話就不夠了。如果再考慮廣覆蓋的話,就更困難了。4G在接入用戶數量上比wifi要更高效一些,現在在鬧市區也就是每平方公里幾萬人的接入能力。這已經要做4重基站覆蓋,成本很高了。mMTC的標準是每平方公里100萬以上終端接入,有廠商測試結果達到這個標準6倍的能力了。這樣的接入能力,才被包裝成「萬物互聯」!
物聯網早在4G甚至3G已經提出類似概念,並不是說4G不行,而是有其局限性。
像比如遠程醫療:在遠程手術中,每一幀視頻畫面卡住,都會影響醫生指令的實時傳遞,而手術中每一秒發生的變化都可能嚴重地影響到患者的治療,在現有的4G網路通信速度下,醫生不敢輕易嘗試遠程手術。
(更新一下,好多人評論說遠程醫療可以用光纖,比5G網路更穩定更快。我上午查了一下沒查到相關資料,可能確實遠程手術醫療是5G宣傳的一個噱頭,但那種可移動設備確實可以的,比可穿戴的檢測設備。)
TAG:LTE4G | 3G網路 | 移動通信 | 移動4G | 5G網路2020年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