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佛友為我開示,定下我吃素戒肉的決心決不動搖!謝謝?

一直以來,基本吃素,只食少量豬肉,這段時間下了很大決心,堅決不食肉,但是,在餐桌上經常可以看到豬肉,排骨等,很有誘惑力,總感覺素食之堅定心有所動搖,請問怎麼辦。

請佛友為我開示幾段話,堅定我的素食心。感恩不盡,阿彌陀佛!


吃素多年了,剛學佛時,還沒皈依,什麼佛理不懂,也就念過幾部金剛經,有次去一廟裡,吃完齋飯,路過藏經閣門口,突然覺得一陣風吹過來,渾身清涼,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想法,乾脆吃素算了。

  • 從那天起就再沒吃過一口肉,說來也好笑,至於為什麼要吃素,吃素的道理是什麼,當時根本不懂。
  • 在吃素的過程中,我覺得最難的不是肉的誘惑(感覺比戒煙容易多了),而是親人及周圍人的不理解。別人知道你吃素明裡暗裡的擠兌,異樣的眼光,家裡長輩的責罵(覺得學佛已經是不正常了,吃素更是神經病)。

忍將青絲換白髮,只是丹心未曾改。(當然頭沒白)

  • 難過過、痛苦過但是還好一直沒有放棄過。要說為什麼要吃素,其實也一直在思考。這些年接連數個親人去世,嘆眾生苦痛,生命無常。誰不愛惜生命呢?人是如此,物亦如此。
  • 無肉不是命」自己吃肉的時候高高興興,可曾想過每一口肉都是來源於一條生命么?

為什麼吃素?無他,願一切眾生得壽命長

所以吃素的決心不是來源於別人,而是你自己,你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吃素了么?


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在一個海鮮加工廠里,一個巨大的螃蟹站在我面前,要吃我!沒錯就是我們平時吃螃蟹那樣吃,先卸腿然後撬殼。我嚇慘了,痛哭流涕,不停的給他磕頭。我說,以前吃你是我不對,請放過我吧。

當時夢裡的恐懼感很強也很真實!然後就聽到他說話,大概是。以前你吃我,我也曾這樣求你,你現在明白我們的痛苦了,我就想問問你,你憑什麼吃我!憑什麼!難道就因為你是人身嗎!!

聽他說完最後一句話,我就突然醒了,渾身發燙,後來想想,確實如此,六道眾生,本是平等,只是因各自因果投身不同。但根本我們都是一樣的啊!!然後現在我只要一想吃肉,我就問自己,我憑什麼?!憑什麼吃人家,我若是吃了,那他便是因為我的口舌之欲而死!!吃一口肉又能怎樣呢?不吃又會怎樣呢?何必給自己結些冤親債主呢?


我以前吃肉很厲害,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選擇吃素。才學佛開始就是選擇誦持大悲咒開始,誦了幾年,有一天邊走邊誦大悲咒,腦子裡突然跳出一個念頭,要吃素,當時都被這個念頭嚇到了,如果以後不吃肉,怎麼辦?怎麼做菜?家人怎麼交代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出現了。所以吃素的念頭出來當時並沒有下決心吃素。過了幾天給老姐打了個電話,當時說是打算吃素,問問她的意見。那不知她可能沒聽清打算這兩個詞,直接向家裡人和各種親戚宣布我吃素了,家裡人其實都不信佛也不吃素,但對我吃素這個事情出奇的支持,我就這樣半推半就的開始長素了。吃素時間長,對肉越來越沒什麼興趣,開始吃那幾年,聞到肉的香味還有點心動,後面幾年已經聞不下去了,沒有一點想吃的慾望,甚至不誇張的說聞著看著就不舒適。

後來吃了8,9年全素,因為健身,感覺蛋白質跟不上,就決定吃一點雞蛋,吃了幾個月雞蛋,身體不適,出現了痛風,雞蛋也只有不吃了,再次回歸全素。

所以我覺得選擇吃素還是不吃是個緣的問題,不用過度強求,隨緣就好。


這樣很好。!!!

並不是 定什麼決心,是本來就不該吃。

從心法上講:

吃肉前,肯定是 饞了,對吧。這個饞,就是 貪心。(貪 味道厚重)。貪嗔痴 三毒啊!

這三毒時刻要警惕,要認得它,一起就要警覺。一警覺就 斷了。

這是什麼?這不就是 念起不隨嘛?

佛陀 末法 以戒為師 的口訓,不是白講的。

另外,從眾生因果講:

眾生自性本具,只不過因 無明妄動,妄認色殼子為身體(我),一切都圍繞它來行為舉止,沒有比這 色殼子再重要的了。畜生道也一樣。你殺他吃肉,肉殼子壞了,它的 識心 未壞啊。

(自性,因無明妄動,認相)而轉為識心,八識。

去後來先做主人的 那個。

它饒的了你?

吃肉的時候,想想,如果是自己的肉,你怎麼樣。

慈悲啊!

慈悲心苗起,你看到小螞蟻,都會和它說話啊!還忍心踩踏,吃肉啊!

是吧!

你五戒,有一天條戒律守著,都有 護法神 照著你。有歷史公案啊!

樓主要努力啊!

另外,有人說 說 古來沒這規矩。

嗯。

戒不了肉的,(沒有條件的 另說),連慈悲心都沒有。被 貪心轉,還找諸多借口,說諸多道理。

貪心起時,你照見了嘛?

五蘊皆空,說著玩吶!

既然 一切相 當體即空,

一切念 當體即空,

空 也 空。

你還怎麼張嘴。?


冤冤相報何時了?——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第86集

(正覺同修會實證三乘菩提的親教師為渴求正法的您演說)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系列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所要談的子題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既然有冤冤相報的現象出現,表示往昔有殺與被殺的事情發生,導致今世因緣成熟,往昔殺者變成被殺者,以前被殺者變成殺者,再一次重複殺與被殺的現象出現,於是不斷地有冤冤相報的事情發生。為了讓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了解:殺生乃是惡行,非但無法解冤讎,反而越結越深乃至無法解決。因此緣故,特別舉了兩個殺與被殺的案例來加以說明。

  第一個例子,說明釋迦族被消滅的因果關係。在經中曾這樣記載著:

世尊成佛不久,在波羅奈的鹿野苑弘法,當時的拘薩羅國是武力非常強大的國家,國王是波斯匿王,剛即位不久。有一天興起了一念「想娶釋迦族女子為後」。便告訴臣子說:「你去迦毘羅衛城向釋迦族提親,如果釋迦族不肯,將用武力來逼迫娶親。」

這位臣子領旨後,便到迦毘羅衛城向釋迦族提親。當時釋迦族人共有五百人聚會商議此事,一時無法得到共識;會中有一人名叫摩訶男,為了化解釋迦族的危難,便將府中婢女所生的女子送與波斯匿王為妻。波斯匿王不知此女為婢女所生,見此女面貌端正、世之希有,所以欣然接受,與之生下一男,取名為流離,並立為太子。

當流離太子八歲的時候,波斯匿王便告訴流離太子:「你已經漸漸長大,可以到迦毘羅衛城去學習射擊的方法。」流離太子便依波斯匿王之命,便到外祖父摩訶男家裡去學射擊。當時迦毘羅衛城有一講堂莊嚴無比,釋迦族人想以此講堂來供養 世尊及諸比丘,所以敷設種種坐具、幡蓋,並燒香、供水、燃燈等等來供養 世尊及諸比丘。沒想到流離太子到了講堂,看見講堂師子座非常莊嚴,便坐上去;釋迦族人看見非常生氣,便將流離太子趕下師子座,並罵流離太子:「婢女所生的小孩,沒有資格坐此師子座。」流離太子受此奇恥大辱之後,便轉向身後的梵志好苦說:「若我當上國王,你要記得提醒我報此奇恥大辱。」

後來,流離太子即位為流離王,梵志好苦便提醒流離王:「不要忘了當時在釋迦族所受的奇恥大辱。」流離王一想到此,便發動戰爭想要消滅釋迦族。當時有很多比丘聽到流離王想要消滅釋迦族的聲音,便向 世尊稟告,世尊聽了以後,便在軍隊前往迦毘羅衛城途中一棵枯樹下等待;流離王看見 世尊在枯樹下坐著,頭面禮足後,站在世尊一旁,並向 世尊稟白:「在此路中有很多茂密的樹下可以坐,為何 世尊單單坐在此枯樹下呢?」世尊便說:「親族的庇蔭更勝於其它的庇蔭,所以我坐在枯樹下等候大王到來。」流離王聽了,知道:「今日 世尊為了釋迦族的緣故坐此枯樹下,提醒我不要殺釋迦族人。」流離王便向 世尊辭退而返。

後來梵志好苦再次向流離王奏請討伐釋迦族,流離王又再次興兵,但在路上遇見 世尊折返。如是經過三次,都無功而返。最後流離王還是受了梵志好苦提醒,第四次興兵討伐。然而 世尊早已經知道釋迦族被滅的果報是無法避免的。

這時,目連尊者聽到流離王欲討伐釋迦族,便向 世尊稟白三次,第一次:想要將流離王的軍隊移往他方,不要讓流離王殺害釋迦族。第二次、第三次:想要將迦毘羅衛城移到虛空中,以及用鐵籠將迦毘羅衛城罩著,不讓流離王入城殺害釋迦族。世尊三次回答目犍連:「你能夠扭轉往昔的因緣果報嗎?」目犍連尊者三次回答:「不能!」最後,世尊告訴目犍連:「流離王與釋迦族的因緣果報已經成熟,無法改易,今天釋迦族將要受滅族的果報了。」後來,果如 世尊所說,流離王及四部兵眾將釋迦族滅了,一共殺了釋迦族九千九百九十萬人。

經過這樣慘烈的事情以後,諸比丘便向 世尊稟白:「世尊!釋迦族往昔做了什麼不好的因,導致今世被流離王及四部兵眾滅了?」

世尊便向諸比丘說明往昔的因緣:

「在過去很久以前,迦毘羅衛城中有一漁村,當時發生饑饉之災,米貴如黃金,一升的黃金才能換一升米,漁民根本沒有錢買米維生,所以多以吃草根維生;漁村中有一大池,裡面有很多魚,漁民改以捕魚維生。

在這個池中有兩隻魚,一為拘璅、一名兩舌,看見許多水族眾生被捕而死亡,因此發下毒咒:『池中的魚與漁民本無任何瓜葛,如今漁民競相食我水族之類,未來如果有因緣的話,當報此殺生之仇。』

當時漁村有一小孩年僅八歲,既沒有捕魚也沒有害命,看見魚在跳著,便用杖子打了魚頭。」

接著 世尊便開示流離王與釋迦族被滅的因緣關係:「當時的迦毘羅衛城漁民們,就是現在的釋迦族人;名為拘璅的魚,就是現在的流離王;名為兩舌的魚,就是現在的梵志好苦;被漁民捕捉的眾魚,就是流離王的四部兵眾;當時在岸上看見魚跳著而打魚頭的八歲小孩,就是我釋迦牟尼前身。由於漁民競相捕捉水族眾生,所以死後墮在地獄受苦,後來輾轉得以出離三惡道,今世成為釋迦族人,而被流離王、梵志好苦以及四部兵眾消滅了。而我要受頭痛的餘殃,其頭痛之烈,好像被須彌山壓著一樣那麼重!」

  從 釋迦世尊親身經歷來看待這件殺與被殺的真實例子,告訴我們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因果歷歷不爽啊!往昔造了殺業,縱使經過很多劫,於今世因緣成熟,還是要遭受被殺的果報。所以 佛在《大寶積經》卷57說得非常好: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57)

真的是如此啊!一點也不虛妄。因此,佛弟子應該知道:殺生乃是不善行。這是因為眾生非常寶愛他的生命,一旦被殺的時候,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所以想要報復;導致未來因緣成熟,當然要追討以前被殺的果報。如此殺與被殺不斷地惡性循環,冤冤相報何時才能了呢?

第二個重點,流離王及四部兵眾殺了釋迦族人九千九百九十萬人,血流成河!佛曾預記:「流離王及四部兵眾七天後,於過河時遇到暴風雨溺死而亡,死後墮入阿鼻地獄受苦。」又 佛在其它經典也曾開示:「殺人乃是重罪,更何況是殺了這麼多人!所以流離王及四部兵眾死後,墮入阿鼻地獄受無量苦。」這告訴大眾一件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若無當時迦毘羅衛城漁民遇到饑饉捕魚殺生,若無拘璅、兩舌發下毒咒欲殺害這些漁民,還會有後來釋迦族被滅這件事情嗎?顯然沒有嘛!縱使往昔已造下不善之因,如果後來能夠慈悲化解這些前因,也不會有後來流離王及四部兵眾滅釋迦族之慘狀,更不會有流離王及四部兵眾後來墮入阿鼻地獄受苦的果報。因此,佛弟子們應該知道:不要隨便造下殺生之業,以免長劫受苦,不斷地在三界中輪迴生死。

第三個重點,很多人忽視一件事,那就是八歲小孩用杖子打魚頭,雖然經過無量劫後,八歲小孩成就佛道是為 本師釋迦牟尼佛,可是仍然要受頭痛的餘殃。身為佛弟子們一聽到這樣微細的事,能不小心謹慎嗎?

所以在經中,曾敘述一個真實的例子,真的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隨便毀犯,以免遭受到不可愛的果報。

在佛世,有一位老人專門以修理車的輪輻為生,有一天,目犍連尊者因為長時飛行,體力不支而掉落山中,剛好掉在這位老人的面前,老人看見目犍連的模樣像鬼,以為是怪物出現,便舉車輻打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因為被打而昏過去了。佛陀知道以後,哀愍目犍連尊者,便以佛力加持,令目犍連尊者得知這位老人是目犍連尊者前世的父親,有一次兩人爭吵中,目犍連尊者起了一個惡念:「如果能夠鞭打這老骨頭,豈不快哉!」

雖然目犍連只是心中憶念著,未付諸於行動,可是今世仍然要受此果報!所以說,佛弟子們在修行道路上,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真的要很小心,因為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有因果關係。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自己造了業還不知道,於未來受果報而怨天尤人,又有什麼用呢?還不如平時謹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行來得好,不是嗎?

  接下來談第二個例子,是唐朝發生的真實故事,那就是《慈悲三昧水懺》所敘述悟達國師與人面瘡的因果關係;後來是透過迦諾迦尊者的幫忙,而化解兩者之間的冤讎。

悟達國師俗姓陳,名知玄,四川湄洲人,七歲出家,十四歲時已經為皇帝、大臣以及文武百官等人講解《涅槃經》,所以世人稱之為「陳菩薩」。知玄年少時,有一次在長安京都掛單,遇到一位僧人名叫迦諾迦,當時這位僧人長瘡,全身發出惡臭的味道,很多人一聞到這樣的味道,非常厭惡,所以遠離他,也不請醫生為他治療;只有知玄憐愍他的病苦,主動去照顧他,為他去除瘡病,直到他的病好為止。後來,迦諾迦尊者感激知玄的恩德,對他說:「未來如果遇到災難的時候,可以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山上有兩棵大松樹並立,那就是我居住的地方,我會為你化解災難。」

在唐武宗會昌法難之後,佛教界遭遇空前浩劫,一直到唐懿宗想要振興佛教,所以迎請知玄與外道徒眾辯論而中興佛法,因此名震一時,成為當時佛教界的領袖。

唐懿宗咸通十年,皇帝到安國寺,封知玄為悟達國師,並賜檀香寶座一座,高二丈,非常莊嚴!當悟達國師升堂講經時,生起一念憍慢之心,左膝蓋生出一個人面瘡;這個人面瘡有眼睛、眉毛、嘴巴、也有牙齒,而且每天需要餵食,猶如一般人一樣沒有差別!

悟達國師生此人面瘡痛苦萬分,雖然遍請名醫治療,由於這不是一般的疾病乃是因果病,已非一般醫生所能醫治,所以群醫均束手無策。有一天,悟達國師記得迦諾迦尊者臨別的吩咐,便前往四川彭州的九隴山去尋找迦諾迦尊者,一日傍晚時分,就在山腰上看見兩棵大松樹並立,旁有一座非常莊嚴的殿堂,迦諾迦尊者早已經在殿堂前等候悟達國師,兩人相見非常歡喜!悟達國師敘說其病情,尊者告之:「明天為你治療,當天即可痊癒。」隔天早上,迦諾迦尊者命童子帶路,引悟達國師到一泉水處洗人面瘡;當悟達國師以泉水洗滌時,人面瘡竟然開口出聲說:「你知道西漢史書所記載袁盎與晁錯之事嗎?」悟達國師回答:「知道!」人面瘡回答說:「當時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錯就是我,於吳楚七國造反時,你在皇帝面前誣陷於我,使我腰斬於東市而且株連九族,家中老老少少無有一人倖存,像這樣的深仇大恨,我一直在找機會報復;可是你十世出家為僧,不僅持戒嚴謹,而且有護法神保護,使我無法報復。如今你深受皇帝恩寵,而生起了一念憍慢之心,使我有機會可以報復,今天蒙迦諾迦尊者化解我們之間的冤讎,我再也不會為難你了。」悟達國師聽了以後,驚駭不已!趕快取泉水來洗膝蓋,由於痛入骨髓而不省人事,醒來以後人面瘡早已不知去向。

悟達國師知道與人面瘡的冤讎已經化解,想要向迦諾迦尊者道謝,可惜迦諾迦尊者等人以及莊嚴的殿堂都消失不見了!悟達國師為了報答迦諾迦尊者的恩德,以三昧水洗人面瘡來化解自己往昔的冤讎,於是為後人造了《慈悲三昧水懺》的懺悔法門,流傳於後世,讓後人遇到冤親債主遮障時,可以透過佛菩薩的慈悲,以及《慈悲三昧水懺》的功德,來化解兩者之間的冤讎。

從這個例子可以知道:當眾生被殺的時候,心裡當然不會平衡,一直想找機會報復,導致未來殺與被殺的事不斷重演著,直到兩人心結打開,願意化解這樣的冤讎為止,否則殺與被殺冤冤相報的事,根本沒有機會化解!

  從上面兩個殺與被殺的例子可以知道:殺生本來就不是善事,乃是惡事。因為往昔殺了對方的生命,而成為殺者;於未來因緣成熟時,成為被殺者,來償還對方的生命,使得殺與被殺的事情不斷地發生、不斷地重演著,以及角色不斷地互換,冤冤相報何時才能了呢?

佛完全了知殺與被殺的前因後果,以及前因與後果之間發展的關係;所以,佛為眾生制戒,不論是五戒、十戒、聲聞戒或者菩薩戒,以不殺害有情生命為優先,因為殺生乃是不善行,有違慈悲心,所以佛弟子不應該殺生。

在經中 佛也告誡:殺生有兩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一切眾生因為殺生的緣故,現在世獲得惡業的果報,譬如身體不好、短命、獲得不好的名聲、所得的財物常常損減乃至消失不見、眷屬常常分離不在一起、常為賢聖之人所訶責、自己沒有信用導致別人也不相信他所說的話、舍此身命墮入地獄受諸苦惱等等。因此,佛弟子不應該殺生,以免冤冤相報的事情不斷地發生。如果大家能夠這樣看待,不僅可保身心無慮,而且不會有冤親債主來遮障,因而延遲自己成佛之道時程。

  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第086集 冤冤相報何時了?

www.hymzwb.net


學佛為什麼要持戒?(上)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三)第28集

正覺同修會實證三乘菩提的親教師為渴求正法的您演說)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個題目,有人問到:學佛為什麼要持戒?

  為什麼會有人有這樣的疑問呢?因為有些人他們認為只要不受戒,如果不小心犯了戒或造了惡事,或許就沒有罪,也可能就沒有報應,這樣對嗎?

很明顯的,這是不對的!因為不受戒的人,不小心犯戒或造了惡事,雖然沒有「戒罪」,但仍然有「性罪」,因為還有「因果律」存在啊!而且一定有因果律存在。譬如說:一位沒有駕照,不清楚交通法規的人,絕對不會因為他不懂交通規矩闖了紅燈或跑上快速車道,被車子撞到就不會受傷的;只要被車子撞到就一定會受傷,不會因為他不懂交通規矩,就不會受傷或受傷比較輕。受傷的輕重,是依被車子撞到的力度及撞擊的地方而定,並不是依懂不懂交通規矩來決定的。有駕照,清楚交通法規而違反交通規矩的人,只是多一條罰款而已;而且了解交通法規,還有另一個優點,也就是可以因為了解相關交通法規,而避免不必要的車禍或傷亡。同樣的,一位沒有受戒的人,絕對不會因為他沒有受戒,犯了戒或造了惡事就沒有惡報;只要造了惡事,就一定有不好的果報,不會因為他沒有受戒,就不會有惡報或比較輕報。因緣果報的輕重呢,是依造業的輕重而定,並不是依有沒有受戒而定。受戒的人造了惡事,只是多一條戒罪而已;而且有受戒的人還有另外一個優點:也就是可以因為了解戒的相關戒相及精神,而避免不必要的惡報。

  知道了這個概念以後,接下來我們來了解:這個戒是如何去形成的?僧團剛開始建立的時候,眾人問佛:「應制何戒?」佛就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七佛的通偈。

另外《四分律》卷9有提到:【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亂、痛惱所纏。】

也就是說僧團剛建立的時候,是沒有制戒的。

在《毘尼心》卷1裡面也有記載:

【如來成道十二年中,為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年後終至涅槃,為諸鈍根多行毀犯,隨缺補過廣制戒律,譬如納衣有孔方補。佛臨涅槃時以此律藏付囑優婆離。】

很明顯的,從《毘尼心》卷1裡面的經文,有提到如來成道十二年當中,只是為了諸利根的這些出家眾、或這些菩薩略制戒律,僅僅是稍微簡單的制了一些戒律。如來成道十二年後,一直到佛入涅槃之間,才為那些鈍根者去廣制制戒,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所謂鈍根者,是說他們還會常常去犯到某些罪或過失,當他們犯到了某些罪或過失的時候,馬上隨著缺失就補過。這是佛的慈悲啊!佛避免鈍根者落入因果,也為了他們不要再有類似的這些過失再發生,所以才去廣制這些戒律;所以僧團剛建立的時候,佛是根本沒有制戒的。那為什麼會制這些「戒相」呢?是因為有些鈍根的人,即使做錯了某些事情,如果不跟他們明講,他仍不知道這些事情到底能不能做?利根的人,他只要知道這個事情是惡的,他就不做;是善的,他就會去做。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制戒的原理」,也就是這個戒的原理是怎麼來的。佛在《優婆塞戒經》卷7裡面有提到:

何因緣故得名為戒?

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

又復戒者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

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

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

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名學。】

  佛在《優婆塞戒經》卷7裡面提到:「何因緣故名為戒?」是什麼因緣才取這個名字,叫作「戒」呢?佛是這樣開示的:「戒者名制」,也就是說,戒者是制。大家台語有沒有聽過「ㄗㄟˋ」(zé)?很多人以為這個「ㄗㄟˋ」是這個祭祀的「祭」,其實不是;「ㄗㄟˋ」是這個「制」。就是說,一些不善的法要出來,我們就用這個「制」把它壓制、把它制止不讓它出來;也就是說它能夠制止一切不善的法。這個戒呢,只要我們守得住這個戒,我們就能夠制止一切不善的法,所以我們就稱它叫作「制」,所以戒又稱為制。

  又復戒者又名為「迮隘」,迮隘是什麼意思呢?迮隘是說:「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也就是說有一個不好的惡法,這個惡法要往這邊過來,我們就讓它不要過來,把它壓迫到只有一個小小的空間,把它鎖住。譬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怎麼能夠讓蛇可以走直線呢?因為蛇一定是彎來彎去爬著走,如果讓蛇走在一條直線上直直地走呢,怎麼讓它這樣走呢?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我們用一條塑料管,把蛇放進去,這條蛇只要從這一端要走到另外一端,它一定要走直線,不然它就是走不出來。這個迮隘的意思就是說,原本有個東西或惡法,本來是要亂跑、亂竄的,我們就讓它乖乖地安住在這裡,所以戒又名迮隘。

  這個戒又名「清涼」,戒怎麼會清涼呢?它為什麼能夠稱為清涼呢?因為它能夠遮煩惱熱。大家想想看!有些人說:「煩惱怎麼會熱呢?」如果我們現在突然間想到說:「啊!糟糕!我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去做。」這件事情可能會影響到很大很大的一個過程,那我們會不會流汗?或突然間全身就一陣子熱惱起來呢?所以不管是貪、瞋,這些煩惱都是會有熱惱的。而戒能令這些煩惱熱不令得入,也就是說讓這個煩惱熱,不讓它進來或生起;所以當我們全身都沒有什麼煩惱時,我們就會發現會越來越清涼。

  接下來,這個戒又名為「上」,上的相反就是下,上是什麼意思呢?上就是說我們這個戒呢,如果守得好又修得好的話,我們就可以往生天上,甚至於一直到無上道。什麼叫「無上道」呢?無上道就是已經成佛,沒有比他還上面了,已經是最高了,所以這個戒又稱為上。

  這個戒又名為「學」,為什麼叫作學呢?因為這個戒可以讓我們去學習如何調和我們的心、增長我們的智慧以及調和我們的諸根,所以它又叫作學。

  也就是這個「戒」,它可以稱為「制」、它又稱為「迮隘」、又稱為「清涼」、又稱為「上」、又稱為「學」。很明顯地,戒也同時具有這幾項的功能,這幾項的功德。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戒到底有哪幾種?我們分別以在家眾及出家眾來介紹。在家眾受戒的種類有:三歸五戒,也有八關齋戒(或者稱為八關戒齋)以及菩薩戒。出家眾就分為:沙彌跟沙彌尼戒,還有式叉摩尼戒,還有比丘尼戒跟比丘戒以及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在家眾跟出家眾都可以受戒的。

  那「三歸五戒」呢?一般學佛人大概都很清楚,「三歸」當然就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跟戒酒。

  「「八關齋戒」它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就是前五戒以外,再加上不非時食(這也就是稱為「齋」,也就是一般人我們俗稱的「過午不食」。)此外,再加上不坐卧高廣大床,以及遠離作倡伎樂跟香花塗身;也就是說,我們哪天如果受八關齋戒,就不能去聽一些伎樂,也不能塗一些粉及噴香水。

  至於出家眾的戒,有「沙彌跟沙彌尼戒」──這是針對還沒有成年的小沙彌跟小沙彌尼所施設的戒。小孩子去出家,男眾就稱為沙彌,女眾就稱為沙彌尼;針對於這些沙彌跟沙彌尼,有一些施設的戒律,就稱為沙彌跟沙彌尼戒。

  那「式叉摩尼戒」呢?是針對於「近事女」所施設的戒。近事女的意思就是說:當女眾要出家時,一般寺廟不會馬上幫她剃度;為什麼沒有馬上幫她剃度呢?因為有些女眾要出家的時候,她不知道她是不是已經懷孕了;等到出家完以後,隔了一、兩個月以後,才發現月事沒來,懷孕了。這個就麻煩了!所以一般女眾要出家的時候,都會先讓她類似出家,但是還沒正式出家;就讓她在那個寺廟旁邊先住,觀察一段時間,確實沒有問題,才正式出家。在這一段時間裡面,也有針對這些近事女施設的戒,這些戒就稱為式叉摩尼戒。

  「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就是針對出家男眾跟出家女眾所施設的戒。

  所以戒有分為以上這幾種,但是我們先前所提到的「學戒要持戒」,這個持戒是指哪一種戒呢?「學佛要持戒」,這個戒是指哪一種戒呢?「六度中的持戒」是指哪一種戒呢?當然就是指「菩薩戒」。

  所以「學佛要持戒」,是以「菩薩戒」為主,並不是指五戒,當然更不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是指菩薩戒。從菩薩戒的名稱,很明顯的它是針對在家眾,跟出家眾的菩薩所施設的戒。

  什麼叫作「菩薩」呢?菩薩有分為聖、凡,也就是說有分為:聖位菩薩跟凡夫位菩薩;有分為:出家跟在家菩薩;有假名菩薩跟實義菩薩;還有菩薩有五十二位階,也有三賢位、外聖內凡等等。在菩薩的部分,若依「出離相」來分的話,菩薩就分為在家菩薩跟出家菩薩。若依「名義」來分的話,菩薩就分為假名菩薩跟實義菩薩。若依「聖凡位」來分的話,就分為凡夫位菩薩、跟外聖內凡菩薩以及聖位菩薩三種。其中外聖內凡菩薩,就是剛剛提的三賢位的菩薩;聖位菩薩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從這凡夫位菩薩、外聖內凡菩薩到聖位菩薩,剛好函蓋整個菩薩五十二個位階。

  在修行的部分,是分別依:取相戒、十無盡戒以及三聚凈戒來持戒。什麼叫三聚凈戒呢?三聚凈戒就是修一切善法戒、攝一切律儀以及饒益一切有情戒。也就是說他要修一切善法,所有善法都要修;而且要攝一切律儀,所以會遵守佛的戒律,因而不會造作諸惡;另外還要饒益一切有情,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所以他是從自利利他,一直到成佛;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佛一定要受菩薩戒的道理,也是在這裡!菩薩戒跟聲聞戒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學戒跟持戒」。在二地以前,我們都僅能稱為「學戒」,而不稱為「持戒」;在二地以後,我們才能夠稱為「持戒」。為什麼稱為「學戒」呢?因為還需要學著怎麼去持戒。既然我們學佛,一定要受菩薩戒;但是有些人自信心不夠,心裡還是會擔心地說:「我不敢受戒啊!」問他:「為什麼不敢受戒呢?」他可能就會回答說:「因為我可能會去犯到一些戒。「也有些人會說:「菩薩戒那麼多條,我可能會犯到其中幾條吧!那怎麼辦?「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受戒有沒有功德呢?當然有啊!而且受戒的功德很大。因為有些人都很怕去受戒,所以這個部分,佛在經文裡面有提到:【有而犯者,勝無不犯。】

這個經文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有」的意思是說:他已經受了戒;所以「有而犯者」是說:他已經受了菩薩戒了,但是不小心又犯了菩薩戒的這些人。「勝無不犯」是說:勝過雖然他沒有受菩薩戒,但是他不犯任何一條菩薩戒的人。大家了解意思嗎?大家可能依世間法來判斷,會覺得很奇怪!因為這些已經受菩薩戒,又去犯了菩薩戒的這些人;竟然會勝過於雖然沒有受菩薩戒,但是不去犯菩薩戒的那些人。

佛在接下來的經文又說:【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這裡的「有犯」是說「有而犯者」,也就是說已經受了菩薩戒了,但是不小心又犯了菩薩戒的這些人,佛說這些人稱為什麼?稱為「菩薩」。

「無犯」是指說「無不犯者」,無不犯者的意思也就是說,雖然沒有去受菩薩戒,但是他不去犯菩薩戒的那些人,佛說這些人是稱為什麼呢?稱為「外道」;所以不管有犯、沒犯都稱為外道。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要建立,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大家想想看!如果我們受了菩薩戒,其中一條戒是戒不殺,但是我們不小心,真的去殺了一隻動物;雖然我們犯了殺了這一隻小動物的戒罪,但是我們堅守不殺戒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對宇宙中的所有眾生,守著不殺的戒,這其中的功德差異是很大的。我們即使是不小心殺了一隻動物,但是我們對其他宇宙中的所有眾生,都守著不殺的戒。所以重點就在這裡!因為我們受菩薩戒,是我們接受了這個戒律,所以我們對所有眾生,我們持著不殺的戒;同時也對宇宙中所有的眾生,布施了無畏施,這功德是很大的。即使是不小心殺了一隻小動物;例如開車時,剛好一隻小動物跑出來,不小心讓我們撞到了,但是我們不是有心殺它的啊!這是「通懺悔」的,所謂「「通懺悔」就是:我們是可以懺悔,把這個戒罪懺掉的。所以只要我們仍然堅持這個不殺戒,我們依然對所有的眾生有無畏施,所以這個功德是很大的!但是那些不願意去受菩薩戒的人,不管犯或者不犯,他們都沒有去承諾,要遵守對所有眾生去守不殺的這個戒律;所以對所有眾生的無畏施,是沒有成就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學佛為什麼要持戒?」的第一個單元,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謝謝大家。

  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第028集 學佛為什麼要持戒?(上)?

www.hymzwb.net


學佛為什麼要持戒?(下)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三)第29集

正覺同修會實證三乘菩提的親教師為渴求正法的您演說)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將延續上一集的題目:學佛為什麼要持戒呢?

  上一集我們有提到:為什麼有人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呢?因為有些人,他們認為只要不受戒,如果不小心犯了戒或造了惡事,或許就沒有罪,也可能就沒有報應。這樣對嗎?很明顯的這是不對的!因為不受戒的人,不小心犯了戒或造了惡事,雖然沒有戒罪,但仍然有性罪,因為還有因果律存在,而且一定有因果律存在。比如說,我們上一集有一些比喻:一個人沒有駕照,不清楚交通法規的人,絕對不會因為他不懂交通法規,犯了法規,闖了紅燈或跑上快速車道,被車子撞到就不會受傷的。只要被車子撞到,就一定會受傷,不會因為他不懂交通規矩,就不會受傷或受傷比較輕。這個受傷的輕重,是依被車子撞到的力度及撞擊的地方來決定的,並不是依懂不懂交通規矩來決定的。有駕照清楚交通法規而違規,違反了交通規矩的人,只是多了一條罰款而已;而且了解交通法規,還有另一個優點,也就是可以因為了解相關交通法規,而避免不必要的車禍或傷亡。同樣的,一個沒有受戒的人,也絕對不會因為他沒有受戒,犯了戒或造了惡事就沒有惡報。只要造了惡事,就一定有不好的果報,不會因為他沒有受戒,就不會有惡報或比較輕報。這個因緣果報的輕重,是依造業的輕重而定,並不是依有沒有受戒來決定,受戒的人造了惡事,只是多一條戒罪而已;而且有受戒的人,還有另外一個優點,也就是可以因為了解戒的相關戒相及戒的精神,而避免不必要的惡報。

  上一集我們也介紹了:戒是怎麼去形成的,以及制戒的原理,也說明了為什麼有而犯者,勝無不犯,為什麼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的道理。

接下來我們繼續這個問題,在《別譯雜阿含經》卷7的經文裡面有提到:「造論姓聚落主問佛,佛以爪上土、大地土的比喻,犯戒而行殺、盜、淫、妄。罪如爪上土,雖犯而不舍戒,心慈、悲、喜、舍,德如大地土。」經文裡面有提到:就是說,造論姓聚落主問佛,佛就以這個爪上土跟大地土來作比喻。大家知道什麼是爪上土嗎?也就是說,沾在這個指甲縫裡面的泥土。佛提到說: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即使不小心犯了戒,去作殺、盜、淫、妄等等的罪,我們當然有罪,但是佛說我們的罪,僅如爪上土一樣。但是當我們雖然已經犯了這些罪了,但是我們仍然不去舍戒,我們依著佛的教導,懺悔所犯罪過,依然堅守著這些戒律,心裡仍然保持著慈、悲、喜、舍這樣的心,佛說我們的功德,就如大地土一樣。大家想想看,大地土的土比較多,還是爪上土的土比較多呢?當然是大地土,而且多很多。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受了菩薩戒,我們即使不小心犯了一些輕垢罪,我們也不要把這個戒舍掉,而且仍然要保持著慈、悲、喜、舍的這樣的心量,我們依然有很大很大的功德。有些人害怕犯戒,而不敢受菩薩戒,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因為所有輕垢罪都是通懺悔,通懺悔的意思就是可以懺悔。當我們受了菩薩戒,會不會犯了一些輕垢罪呢?當然還是會啊!只要在二地之前的菩薩,仍然都可能會去犯到,在信位及住位的菩薩,仍然會常常犯。剛開始會常常犯,只要通懺悔,我們都可以將這個戒罪,把它懺悔掉。當我們在佛前懺悔,懺幾次以後,我們就越懺越會不好意思。漸漸地,那條戒罪,我們就不會再去犯了,然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戒行越來越清凈。

  我們受完菩薩戒,在學戒的時候,只要掌握一個重點,就是十重戒不能去犯,其他的輕垢罪就不用擔心了,即使偶爾不小心犯一下,也是可以通懺悔的,因為所有輕垢罪都是通懺悔。其實真正在學戒的人,要犯到十重戒也是不容易的,因為十重戒,要真正犯到這個重罪,一定要根本、方便、成已同時具足,這個重罪才成立。既然十重戒要犯到,實在不容易,所以一些輕垢罪那就沒什麼,反正都是通懺悔的。而且我們還是在修啊!還在因地裡面,還沒成佛。所以這些輕垢罪,在二地之前,我們會犯到一些戒罪,是稀鬆平常的,所以不要因為害怕犯戒,而不敢受菩薩戒。

  接下來我們來看,佛說:「佛滅度後以什麼為師?」是以戒為師,如暗遇明。所以說佛滅度後,要以什麼為師呢?是要以戒為師,只要以戒為師,就如同暗遇到明。大家想想看:如果這個地方全部都是暗,有人叫我們怎麼走,或怎麼往前去沖,但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走啊?怎麼往前沖?因為我們根本看不到要怎麼走,怎麼往前沖。但是如果這時候,突然間一盞燈光亮起來,那我們就知道要怎麼走了。以戒為師就是像這樣子,佛滅度以後,佛弟子不知道要聽什麼老師,來教導怎麼走的時候,就是以這個戒燈來當老師。也就是說戒如同明燈一樣的,指引我們朝這個方向去修行。

  所以菩薩戒是一切佛的本源、菩薩的根本。

菩薩戒同時具有消極面跟積極面的作用,從消極面來看,它是防非止過。什麼叫防非止過呢?意思就是說,我們有可能會作錯的事情,它就把我們先預防了,讓我們不要去作,這些我們有可能會犯到的過失,它也遮止我們不要去作。

菩薩戒裡面,它並不是單單是防非止過,仍有積極面,但是聲聞戒純粹是防非止過。菩薩戒裡面,如果以《梵網經》來講,就只有十重四十八輕戒,所以菩薩戒它頂多只有幾十條;但是如果以聲聞戒來看的話,它就有幾百條,聲聞戒立戒的精神,是只有防非止過,所以它戒相規定得非常清楚,就是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是防非止過;但是菩薩戒除了消極面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那就是積極面。什麼樣的積極面呢?就是遮止我們不得不去做,也就是說只要是善事,我們沒有做的話,那我們也是犯戒。

我們比如來說,如果有一個人,在偏遠的小路邊受了重傷。受聲聞戒的人,因為他現在趕時間直接走過去,他不理會這位受傷的人,他是沒有犯聲聞戒的;但是如果以菩薩戒的角度來看,有人在偏遠的小路邊受重傷,這條路沒有其他人,我們如果沒有停下來救他,我們是犯了菩薩戒的。所以菩薩戒會遮止我們,讓我們不得不去做,所以菩薩戒比較殊勝呢?還是聲聞戒比較殊勝呢?當然是菩薩戒!也就是說,菩薩戒主要是戒這個心;而聲聞戒只要戒身行跟口行。菩薩是戒這個心,我們這個心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心的起心動念都是善的、都是清凈的。所以我們學戒的目的、概念跟過程,是要先從外到內、從身到心,然後從除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痴,去掉一些攀緣心,然後我們遠離一些的過失,讓身跟心能夠安定,然後就慢慢地,從過程就引發出一些智慧,最後就圓成佛道。

  所以在《華嚴經》裡面說,戒是無上菩提本,也就是說戒是無上菩提的根本。所以經文也提到:【入佛法海,信為根本;度生死河,戒為船筏。】

入佛法這個大海,是要以信為根本的,如果我們沒有信心,是進不了佛法這個大海;但是我們要度我們過生死河,是要以戒為船筏的。也就是說,我們這個生死河那麼的長,我們必須以戒來當作我們的船筏,才能夠到達彼岸。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菩薩戒跟聲聞戒的基本差異在哪裡?我們在上一集有介紹到出家戒,出家戒中的沙彌跟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跟比丘尼戒,還有比丘戒是屬於聲聞戒。這些聲聞戒是從生活上去制定的,他們不是為了心而制定的,也就是說受聲聞戒的人,整個起居都要照聲聞戒裡面的規定、方式去做,整個行為、舉止,也要依照聲聞戒去做。所以諸佛所制定的聲聞戒,各個都不相同,也就是說,每一尊佛成佛的時候,他所制定的聲聞戒是不一樣的,因為每一個佛世界裡面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而且這些出家眾,事實上他們的心性也是不一樣的,連帶的他們的一些行為,可能也會不太一樣。所以對聲聞人,佛所制定的聲聞戒的內容,每一尊佛都有不一樣的內容。會因為地方、因為所有人的心性,去制定所有的聲聞戒,所以聲聞戒是因地制宜的,並不是通行一切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佛世界裡面,它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所以所制定的戒律也是不同。因為聲聞戒是從生活上去制定的,不是從心理上去制定的。

  那菩薩戒呢?菩薩戒它是通三世的。因為菩薩戒不管你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所有諸佛,所制定的戒是相通用的。為什麼會相通呢?因為所有的菩薩戒,是以什麼為戒呢?它是以攝心為戒,也就是在戒我們這個心,不是戒我們的身行跟口行;戒身行跟口行,這是聲聞戒的主要內容。所以聲聞戒跟菩薩戒的主要不同,一個是在戒身行跟口行,一個是以戒心行為主。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個很漂亮的女生坐在那裡,如果有一位受聲聞戒的男眾,他坐在另外一邊,在想這位女生,甚至於在想跟她有一些比較親密的行為的時候,其實這些想是不如理的。但是這對受聲聞戒的這位男眾而言,他依舊沒有犯聲聞戒;但是對菩薩戒來講的話,那這就犯了。所以菩薩戒,即使沒有去做那件事,只要這樣坐在那邊想而已,菩薩依舊犯了菩薩戒。

所以菩薩戒在戒什麼呢?就是戒我們的心,我們為什麼要受菩薩戒呢?為什麼要持這個戒呢?因為我們要成佛嘛!因為我們要成佛的緣故,所以就要受菩薩戒,因為不受菩薩戒者不能成佛。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去受菩薩戒,那我們就沒有辦法成佛。所以菩薩戒又稱為千佛大戒,因為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都會有千佛,因受菩薩戒而成佛。所以前後三際一切佛,皆須持此戒,也就是說不管過去世、現在世或未來世的一切諸佛,在因地的時候均須受菩薩戒,而且持菩薩戒一直到成佛;很明顯的,這是因為菩薩戒能夠莊嚴菩提的緣故。

  最後我們作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學佛為什麼要持戒呢?我們在三界裡面的生活,誘惑是很多的,煩惱也是很多的。雖然我們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但是往佛菩提道邁進的當下,就如同在一個兩側都是斷崖,也就是說右邊是斷崖,左邊也是斷崖,我們在兩邊都是斷崖的中間裡面,開著我們的車子,這些誘惑跟煩惱的果報,就如同兩側的斷崖,會斷送我們的生命,甚至於法身慧命。我們再進一步假想一下:我們在兩邊都是斷崖的中間道路上開著車子,這時候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因為疏忽而掉到右邊,或者掉到左邊的斷崖。這個情形,就像我們在三界裡面,有可能會因為我們的貪慾、瞋恚、愚痴等等,或者是我們不小心有個疏忽,就犯了一些不可挽救的錯誤而下墮三惡道,要回來人間,就需要非常久遠的時間了。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會因為貪、瞋、痴、慢、疑,或者一些疏忽,就讓我們下墮三惡道,要再回來人間的過程,需要久遠的時間。

  比如說,有些人誹謗了佛、法、僧三寶,下墮三惡道。果報受盡以後,好不容易從地獄往生到餓鬼道;這個果報受盡以後,又往生到畜生道;果報受盡後,才往生回到人間的邊地;再過一段時間,好不容易往生到有佛法的地方;但是因為往昔不好的這些習氣又起來,又開始去誹謗佛、法、僧三寶,往生後又下墮地獄,所以就一直在那邊輪迴,而無法出離。很明顯的這是因為我們的一些貪、瞋、痴、慢、疑,以及一些不好的習氣,就會讓我們一直在那邊輪迴。所以佛很慈悲地為我們制定這個菩薩戒,也教導我們學佛人要去持戒。這樣就如同在兩側的斷崖的道路旁邊,各加高了一個很高很高的圍牆,而且這個圍牆又具有彈性。所以我們的車子,不小心撞到它以後,不會掉到懸崖,而且還可以把我們的車子彈回來原來的路面,這樣我們又可以在原方向,很快速地往前邁進。

  所以菩薩戒,就如同這兩側的斷崖旁邊的很高很高的圍牆一樣的,保護著我們。我們不小心犯了錯,就如同不小心撞到這些圍牆,我們懺悔除掉這個戒罪,就如同我們的車子,彈回來原來的路面。所以就是說,即使因為我們的貪慾、瞋恚、愚痴等等而不小心犯了錯,我們只要懺悔就可以了,那我們就在佛菩提道裡面,就可以很快速很快速地邁進。只要我們不犯到十重戒,我們就可以在這一條佛所制定的菩薩戒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駛,只要循著這條路走,即使不小心撞到了,只要懺悔,我們還是會彈回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快速地在佛菩提道裡面邁進,成佛才會快,所以學佛一定是要持戒的。

  學佛為什麼要持戒這個題目,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謝謝大家!

  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第029集 學佛為什麼要持戒?(下)?

www.hymzwb.net


願您我共成佛道!


在中國和尚為什麼不能吃肉??

www.zhihu.com圖標


牛羊日日吃齋,能成佛否?

佛陀成佛前及成佛後,有素肉之揀擇否?

佛陀去乞吃,有揀擇否?

你說你是在學佛?


你吃素覺得素食不殺生,卻不知農夫一個鋤頭砸下去死了多少土裡的蟲子,噴洒農藥又死了一片。你說吃肉不慈悲,然而豬牛羊肉也經由屠夫宰殺。所以修佛在於修心,心不誠吃再多素也是枉然。當年佛陀成佛前吃乳糜,涅槃前食軟豬肉,也未曾見挑剔。對事物存在挑剔本身就是修行不夠,執著於物的表現


執著於有是一種執著,執著於無也是一種執著。

忘了從哪看的段子,但說的很有道理。就是說有人遇到煩惱後會尋求禪師幫助,禪師就會對他說「放下」,然後作者說:你不叫他放下還好,現在他又多了一種煩惱,叫「放下」。

吃素吃肉也是如此。


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問?是否因曾吃過素而中斷過?在家學佛修行之人,不一定要吃素。吃素者也未必是學佛之人。不過在家學佛之人最好要遵守這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飲酒,不邪淫,不妄語。至於其他種種,譬如素食,要因緣和合,當你從靈魂深處發起這個心,升起這個念時,你就會自然而然的吃素了。此後即使聞見了肉香,就像聞見了花香一樣,也就不用強迫自己而毫不動搖了。如果發心不到,又想素食,又擔心難以堅持,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每月選特定的日子吃素,比如逢初一、十五,或者逢九,或者逢佛菩薩吉祥日,這樣容易堅持下去。


在家吃飯先做素食,不等肉上來就吃飽離開餐桌。在外面吃飯三五人吃飯點幾個冷盤或者要幾個做起來比較快的素菜快速吃完。吃飽玩手機注意力或者直接讀經,或者出去溜達溜達。要是實在戒不了肉就少吃點,給自己定個規矩吃一頓肉讀幾遍經,放一次生。對沖一下業力。可能專心念某種經也能戒肉。那就請其他道友補充吧。哦對了如果能成功戒肉的話記得每天吃點雞蛋豆腐之類的均衡一下營養


吃素,請問你為啥吃素?吃肉等同於殺生嗎?佛陀時代,佛陀的弟子提婆達多尊者提出吃素更加能保持乾淨,很多新皈依的修行人覺得有道理所以就跟隨提婆達多吃素了,但是佛陀不表態,你要吃素固然很好,保持身體清潔,但這不是你學佛的助緣,你的助緣是五戒,殺盜淫妄酒,最好能持八戒,然後修定,修慧,戒定慧才是根本,吃素不是修行,也不是修行前的準備,吃肉不等於殺生,你去找出家戒哪裡說不吃肉了,在家人的戒哪裡不能吃肉了,你不信硬要這裡那裡找資料問問題,我告訴你去微博隨便@一位出名的出家人主持,你去問法師,讓他告訴你,我不是提倡吃肉,而是這個事情佛陀不表揚也不否定,佛陀年代有的吃就不錯了,在家人供養什麼東西你都得吃,餿掉的食物你一樣的吃,肉也的吃,托缽到啥就吃啥,放心都不會是什麼美食給你放好油麻鹽醬醋,肯定是難吃的,哪裡還能和在家人談價還價說請麻煩施主別放帶肉的食物供養比丘吃,兩千多年的印度了沒有什麼浙菜青菜蘑菇豆腐,有野菜不餓死就很不錯了。只能吃三凈肉就是了,我殺的犯了殺戒,聞聽到動物死了,懷疑是為了我特意殺的,比如菜場買來的可以,我爸過年特意殺的我就不吃,我很嚴厲說明過年這頓飯我是不會吃的

中國的吃素傳統已經根深蒂固,從隋文帝開始無緣無故提出出家人要吃素,到現在寺廟基本是素食的,這也沒問題,因為已經習慣了,也很好,吃什麼本來就沒什麼分別,你吃素一樣能好修行,吃肉也一樣可以好修行,問題在於你開始修行了嗎?吃素不是修行,你有這樣的問題反而是障礙。

最後我告訴你,我吃素近兩年,如果吃素又你不戒邪淫,你身體五臟會衰弱,不騙你


謝邀。可是這個問題我沒法回答你。

因為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戒肉吃素。要是從戒律上說,佛陀本沒這條戒,這是梁武帝加的。從學習高僧大德上說,佛和阿羅漢都吃肉。

要是從堅定意志力上說,可以這樣,但這和學佛沒什麼直接關係。我認為吃素是培養世俗的慈悲心,種一些福德,但這種慈悲心還是無明,並不一定能得到佛法的智慧。

執著不吃肉本身也是一種妄想。要不要這樣做看你的出發點了。以前有個人說過,知道學佛學什麼比具體怎麼做重要。


我也來分享下我吃素的經歷吧

去年七月開始信佛的。原因這裡不贅述。和題目無關。就是信佛後做了很多感應夢預知夢。佛菩薩是一定存在的。佛法真實不虛。

今年四月17日,我做了個夢,一個男人告訴我,你奶奶為什麼死這麼慘,就是因為愛吃魚鱉。我奶奶六十幾歲得乳腺癌去世的,去世之前經常被病痛折磨。她也確實最喜歡吃魚鱉。經常家裡人專門買甲魚殺了給她吃。她以為這樣是滋補身體。夢裡我看到了奶奶死後被抓走的樣子,十分可怕。

然後這個男的給我看了我未來女兒的樣子,非常可愛,他說你從今要少吃肉,你以後第一個女兒會流產,就是因為你吃肉太多。沒錯我之前真的無肉不歡。

然後他開船帶我渡過江海(消業)。帶我飛過很多高山,告訴我哪些地方有高僧的舍利子埋葬(在這之前我雖然信佛但是不關心舍利子)。

夢醒之後,發願吃素,證實了戒定慧。中間開慧的那個階段的各種殊勝感應也讓我證實了佛法。總之信佛不一定要吃素,但若為了好好修行,證悟佛法,最好吃素。


先說個人情況,我只參經,不誦經,只參佛,不拜佛,不知道算不算禪宗,但公案之類的已經都解開了。凈土宗的法門,不適合我。

說肉究竟是怎麼回事。有人覺得殺生、戒律、慈悲之類的原因不能吃肉。其實,另有原因。舉個例子,很多人做過器官移植之後性格大變。原來心火很旺,但移植了其他人的心之後,反而有了原有主人的平和。還有很多例子,就不重複了,可以自行搜索。這說明一個道理,肉是含有原有主人的念頭及性格的。同理,動物的肉類也存在這方面的因素,這些念頭及性格不會隨著煎炒烹炸之類的手法而消失,只是被蓋住了,所以很多動物都有腥味。當這些肉類會進入人的肝部,開始體外脂肪向自身脂肪轉化。但道醫中,肝主木,有生髮的作用,給心臟供給血液。這時候就出現問題了,一方面肝臟要進行脂肪轉化,另一方面還要供給心臟血液,很難為肝臟的。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清真的方式。有一次去清真館點了大盤雞,人家說沒雞了。旁邊10分鐘路程有一個大市場,不可能沒貨。細打聽才知道,原來蘭州拉麵的大盤雞一定要從甘肅那裡進貨,那裡的雞宰殺之前要念可蘭經的。如果真的想吃肉,可以去清真看看。超度的肉,腥味少,甚至沒有。

再說說吃肉不影響修行的原因。你也有念頭,這些動物也有念頭。那麼,什麼生的念頭?就是心,明心就能把這些念頭化為虛無。當你知道心之後,這些事也就不是事了。想幹嘛就幹嘛。金剛經的第一章,你注意一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就是一個場景描寫,為什麼要獨立一章?

其實,這就是再說,人忙完工作,忙完事情之後,歸佛。佛是什麼?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看見了么,無相啊。你只要知道這個相怎麼來的,就可以知道這相怎麼無的。

既然無相了,又從哪來那麼多念頭呢?念頭自然也就沒了。所以,身也是一個道場。


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凈法? 佛言:迦葉!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食器,為肉所污。但使無味,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 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斷肉之制。 若行乞食,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別請。不食肉,不飲酒。五辛能熏,悉不食之。 。。。。。。 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曰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凈肉。迦葉。是三種凈肉隨事漸制。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凈乃至九種清凈而復不聽。 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大般涅磐經》

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諸畜生皆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數。亦有六因緣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殺;二者,莫教殺;三者,莫與殺同心;四者,見殺;五者,聞殺;六者,疑為我故殺。無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驚怖福。

——《佛說佛醫經》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靡不曾作父母親屬,易生鳥獸如何忍食!夫食肉者,歷劫之中生於鳥獸,食他血肉展轉償命。若生人間專殺嗜肉,死墮阿鼻無時暫息;若人能斷一生食肉,乃至成佛無由再食。

——《佛說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大佛頂首楞嚴經》

彌勒菩薩法王子,

從初發心不食肉,

以是因緣名慈氏,

為欲成熟諸眾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告持世:「若復有人,素食梵行,斷食酒肉,日夜恆誦,獲大富貴。」

——《聖持世陀羅尼經》

佛告大慧:「夫食肉者,有無量過。諸菩薩摩訶薩修大慈悲,不得食肉。食與不食功德、罪過,我說少分,汝今諦聽。

大慧!我觀眾生從無始來食肉習故,貪著肉味,更相殺害,遠離賢聖,受生死苦。舍肉味者,聞正法味,於菩薩地如實修行,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令眾生入於聲聞、辟支佛地止息之處,息已令入如來之地。大慧!如是等利,慈心為本。食肉之人斷大慈種,云何當得如是大利?

是故大慧:我觀眾生輪迴六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迭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內外六親眷屬;或生余道,善道、惡道常為眷屬。以是因緣,我觀眾生更相啖肉,無非親者。由貪肉味,迭互相啖。常生害心,增長苦業,流轉生死,不得出離。」

「……大慧!我觀世間無有是肉而非命者,自己不殺,不教人殺,他不為殺。不從命來而是肉者,無有是處。若有是肉不從命出,而是美食,我以何故不聽人食?遍求世間無如是肉,是故我說食肉是罪,斷如來種,故不聽食。」

——《入楞伽經》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

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複次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上座迦葉,棄捨種種甘膳之食,舍肉味食,受持修行不食肉法,家家乞食,不惡惡想,始終常一,苦樂無變。其所乞處,有種種人,或言無者,或罵辱者,答言安樂,然後捨去,心不傾動。若言有者,不生貪喜,答言安樂,受之而去,心不傾動。」

——《央掘魔羅經》

若佛子,故飲酒。而生酒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業,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梵網經》 


為什麼決心吃素戒肉?

佛祖並未要求僧侶戒肉食,且明確的講,一味苦修,禁肉食,於修行並無益處。

當然,也並不反對吃素。

但萬不可由此起分別心。

正確的態度是有什麼吃什麼,不過量。

而不要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更不能為貪口腹之慾,造業。

不建議你執著於茹素,不好。

不如持齋。


讚美你 。

還想吃肉,那是習氣。

師兄有師父教導嗎?


遼寧海城大悲寺要是什麼時候對外開放了,有機會去一次,干幾天活,感受一下,加持力很強,聽聽上妙下祥法師的開示,很有幫助。


一心修佛,略有時日已然是見肉煩嘔,自然就素食,無須刻意而為。若修佛之心未定,或不能保持日日修習,只怕你下多大決心,夜裡夢見的也必然是大口肉大碗酒....


推薦閱讀:

東方陽熹:如何知道自己缺乏福德?(圖)—道德真源
【聞法心得體會】舊法新知20180912我們這樣做好嗎?

TAG:佛教 | 素食 | 學佛 | 佛學入門 | 佛法實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