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媽是那種你做不好她心血來潮就會把你罵到撲街或暴打的暴躁媽媽 因為我是家裡的大孩子所以也比較缺愛吧! 有人問過我 :「你的童年過得快樂嗎?」 我能想到的感覺的是不怎麼快樂的。我的爸爸他雖然是在家裡邊工作,但是好像沒有怎麼陪伴過我們,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問他要去哪裡?他有時候會說:「你幹嘛老是要管我去哪裡」(讓人心很涼) 現在我來外面工作的工資會拿一些給媽媽。我媽會特別清楚的給你記賬,每次提到錢她都會說你留在我這裡有多少錢了這個月多少那個月多少 以後等你嫁了一分不差都還給你,我都有記賬的(我每次心裡都不會很開心)父母他們不會那種感同身受的相處,第一年工作我表達過很多次的委屈(具體不介紹) 但是媽媽會說:「工作就是這樣」現在工作是第二年我不再跟他們表達什麼。他們對我不是不愛 只是這種無形的傷害讓現在脫離這種生活的我心裡形成疙瘩,之前還處在這種生活的時候並沒有這些明顯的感受(不是記仇)他們這些行為讓我從小不與他們親熱,從不撒嬌 我媽現在常常說我:「不貼心」我也想啊但是做不到 有時候很想跟他們表達他們對我心裡上 意識上的傷害 但是又怕他們內疚
以前我媽是那種你做不好她心血來潮就會把你罵到撲街或暴打的暴躁媽媽 因為我是家裡的大孩子所以也比較缺愛吧! 有人問過我 :「你的童年過得快樂嗎?」 我能想到的感覺的是不怎麼快樂的。我的爸爸他雖然是在家裡邊工作,但是好像沒有怎麼陪伴過我們,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問他要去哪裡?他有時候會說:「你幹嘛老是要管我去哪裡」(讓人心很涼) 現在我來外面工作的工資會拿一些給媽媽。我媽會特別清楚的給你記賬,每次提到錢她都會說你留在我這裡有多少錢了這個月多少那個月多少 以後等你嫁了一分不差都還給你,我都有記賬的(我每次心裡都不會很開心)
父母他們不會那種感同身受的相處,第一年工作我表達過很多次的委屈(具體不介紹) 但是媽媽會說:「工作就是這樣」現在工作是第二年我不再跟他們表達什麼。
他們對我不是不愛 只是這種無形的傷害讓現在脫離這種生活的我心裡形成疙瘩,之前還處在這種生活的時候並沒有這些明顯的感受(不是記仇)他們這些行為讓我從小不與他們親熱,從不撒嬌 我媽現在常常說我:「不貼心」我也想啊但是做不到 有時候很想跟他們表達他們對我心裡上 意識上的傷害 但是又怕他們內疚
3題主你好,當我看到你的提問,我想說,如果你只是希望發泄情緒,去找他們談,勢必會引發一場爭吵,甚至會產生關係上新的裂痕。
而如果你帶著和解的目標,帶著從新覺察過的視角和經驗去與他們溝通,告訴他們你來找他們想要溝通什麼,為什麼想溝通,結果就會有所不同。
與父母溝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巧妙溝通,又能解決問題,確實需要認真準備。
基於此,我將從心理學中溝通與覺察的角度,來寫一點建議和想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你的經歷聽起來確實讓人感到不怎麼開心,可如果真的去了解,你會發現,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父母,都是不怎麼了解孩子的。
很多人會覺得,他們當年也是孩子啊,怎麼當了父母就忘做孩子的感受了?
這是因為角色改變了,當一個人從孩子的角色變成了父母,他對世界、事物的認知角度就會產生變化,同時發生變化的還有生活的背景。
當你的媽媽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的生活背景是她的家庭,也許她的父母就是那樣對待她的。
也許她曾經作為一個孩子的時候,也抱怨過她的父母,而當她長大做了母親以後,她也許會從一些經歷中,去看到父母當年對她的的方式並加以理解。
當然這裡的理解,不一定是真的就理解了。這更像是一種投射性認同。
她會把自己的所想,加在她自己的父母身上來產生對父母的認同和親近感。
而她的經歷終歸是她的。她所認為的也總歸是她的。
但是也許你會從她的身上,看見你外婆的影子,這就是代際傳承的力量。
現在換成是你,你也許可以和她坐下來聊一聊,你所觀察到的、體驗到的。
而不是完全封閉自己的心。
她也許一時半會兒並不能接受你,但這也許是一個開始,她會看到,孩子長大了。
這個前提是,你能控制並覺察自己和母親談話過程中彼此的情緒變化。
父母都自帶權威性,特別失去覺察的父母,更加喜歡聽到孩子去讚美和認同他們,而不是否定。
所以建議你如果一定要說出來才覺得舒服,也希望通過表達來獲得母親對你的溫柔和愛,你可以去嘗試與他們正面溝通,正向表達,並注意以下幾點:
1.梳理你對父母的不滿,歸納總結,並嘗試寫在紙上。
自己要清晰的知道,自己要向他們表達什麼,並寫下表達的意義和目的,對你來說是什麼。
2.將一張紙分成兩欄,一邊寫他們的優點,一邊寫他們的缺點。
你在這樣梳理的過程里,也許回憶會把你再次帶到他們的身邊,你會從過往的事件中從新看到父母對你的愛,並對他們產生新的理解。
3.寫下你想對他們談到的不滿意的幾個具體事件。
盡量用筆寫下來,描述清楚當時的細節,盡量客觀記錄,還原事件原委。
試著站在一個事件的旁觀者來記錄下當時的一切。
不同的觀察視角,會讓你從新增加認知與覺察。你會從觀察者的視角中,看到父母和你的對話的意義,增加對他們和自己的認識。
4.梳理你在事件中的情緒。
可以在左邊寫下當時的情緒是什麼,想法是什麼,感受是什麼,你對他們的渴望與期待又是什麼。
在右邊寫下,現在,此時此刻你回顧這些事件的時候,你的情緒、感受、想法又是什麼,你對他們的期待和渴望有沒有發生變化。
5.將以上的梳理做一個總結,從新看看自己對於一直耿耿於懷的部分,是否有新的認知和理解,從新來思考是否要去找他們談。
經過整理後,也許你的認知會發生變化,也許自己就與他們和解了。
如果仍然需要通過與他們溝通才能舒服,要盡量帶著一個較為積極、清晰的目標去溝通。
你找他們談的目的只是為了通過譴責他們讓自己更爽一下還是希望達成和解。
個人建議,如果你只是希望發泄情緒,去找他們談,勢必會引發一場爭吵,甚至會產生關係上新的裂痕。
而如果你帶著和解的目標,帶著從新覺察過的視角和經驗去與他們溝通,告訴他們你來找他們想要溝通什麼,為什麼想溝通。
告訴他們,曾經和現在所發生過的事件,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現在你如何看待。你的渴望與期待是什麼。
在溝通里要特別注意的是,盡量帶著對父母的肢體語言和情緒的變化的觀察。
如果看到父母很憤怒,盡量及時中斷表達,或者轉換角度,一次不行,可以再找機會。
關係的維護是很重要的。
6.實在覺得自己難以做到,而心裡又十分鬱結,建議找專業心理諮詢師聊聊吧。
很多問題,不一定通過父母才能得到解決。
當然如果你能通過自己來解決更好。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能滿足你對問題解決的需要呢?期待題主的回應。
祝願你越來越好!
心理諮詢師:聞心
歡迎添加 關注
點亮家庭心理?www.zhihu.com?www.zhihu.com
,並為我 點贊 評論 喜歡 。你的每一次善意的瀏覽和關注,都為我的創作增加一份更加美好的動力。
等你不再是期待父母的理解,不想控訴他們的時候,你再說吧。
因為,你說了,只會更失望:他們會解釋,會說你不理解他們……而這些會讓你更絕望。
如果他們能做到理解你,如你希望的對你好,他們早做到了。曾經沒有做到的,現在做不到,以後也做不到。
所以,你自己學習和成長自己。當有一天你
不再期待他們的理解,而是好奇的,想明白他們曾經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理解和心疼父母時,你再去問……
雖然,這並不容易,但是,可以做到
不贊同你現在去和現實中的在世父母表達他們對你的傷害,而是要和你「內心」里、「理想」里的父母去表達這種情緒,可以酣暢淋漓,可以深刻的解決內在的衝突,無需擔心他們內疚而傷害他們。
從諮詢中的類似問題和與你相似經歷的人的經歷來看,你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糾葛,需要你通過其他的力量去和解,因為這類問題會在你的人生中留下不好的痕迹。
很久以前,有位求助者因為心裡總是有一種執念「我不能犯錯,我如果犯錯就是罪不可恕」而帶來了工作上持續不斷的壓力困擾而來諮詢的。當時並不是第一次與這位求助者諮詢,但是儘管彼此信任建立已久,從來就是一旦涉及到和父母的關係,案主都是一口回絕,絕不能提及。
後來足夠敞開了,求助者才提到父母「不接納自己」,「不愛自己」的主觀感受。記得她提到的幾件事對她當時的「思維模式」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第一件事,小時候只要案主哭鬧,就會被媽媽批評「你錯了」,並且媽媽覺得特別丟人,讓求助者有被嫌棄的感覺,小小年紀就覺得媽媽並不愛我;第二件事,父親總是喜歡在飯桌上批評案主,一頓數落,往往就讓案主沒有了胃口,吃不下去了。
久而久之,這讓求助者感到原來我犯錯了。這兩件事看似不大,但卻在她的內心裡留下了一種認知:「爸爸、媽媽都不愛我,他們嫌棄我!我不被重視!」,有一種記憶,至今都無法驗證,求助者曾說,」爸爸從來就沒有抱過我!「。
而後幾十年求助者坊間去找過心理醫生,但都因為開藥草草治療而無實效,關鍵的問題就是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糾葛,改變與父母的關係和對父母在童年對待自己的認知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尚未解決。
直到孩子出現很多問題,諮詢中諮詢師通過和孩子的諮詢才揭開了這位求助者已有常年抑鬱和強烈的雙向的事實。
如何表現的呢?比如經常會怒砸手機、暴打孩子,憤怒不已的駕車高速上狂奔等等,求助者說發泄完時,尤其是駕車上高速,會一身冷汗,很長時間都緩不過來,接著就是一頓撕心裂肺的痛哭;孩子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僵,孩子也乾脆不好好學習了;更關鍵的,還是自己的生活非常糟糕,總而言之,就是問題很多很多。
她若是知道童年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造成這般影響,若是早年就切入治療,想必後面不必受這多苦難,她身邊的親人也不必遭此磨難,而她變得越內疚越發嚴重起來。
對她而言最有價值的諮詢部分如同我所描述的,並不是直接對其在世的雙親開戰,而是從身邊發生的一些問題解決開始,這並非對諮詢師的不夠信任,而是與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和勇氣去解決根本問題有關係。
心理的成長就像是螺旋上升,你會一次次的解決因為一個根源導致的各種問題,但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不斷積累,積累信心也積累經驗。當求助者足夠準備好了才能夠去面對現實的雙親父母。
她的問題非常嚴重,治療也非比尋常,我也是經過反覆思量和求助者一起回到了家鄉,與在世的父母雙親做了一度深入的溝通,而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次與求助者「內在的父母」、「理想的父母」做和解了,那種不言於表的情感若是與現實的面子交織起來,再加上老人的固執,非常難處理。
而正是因為之前的內在工作做足了,這一次面對面就幾乎完勝化解了多年的積怨。
那是第一次求助者覺得摟抱的感覺是柔軟的......
我想先告訴你,我去年跟我的父母提過,現在已經斷絕關係。並不打算讓你聽我的建議,只是想說這件事可大可小,說與不說都要慎重,至少先拎清,不迷糊。不管怎麼做,都有準備,不後悔。
你要提那些事的目的我很清楚,但其實我們真正要與之和解的,並不是我們的現實父母,而是精神層面上的那兩位。那兩位在我們的思維里,心靈上。不論現實父母如今是什麼樣子,好還是壞,都不可能自動的使我們的精神父母「同步更新動態」。
那我們的現實父母如果在我們的童年時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他們在當下我們成年後,能否就這些事理性的溝通並糾正問題呢?大多時候不會,且問題會變本加厲,除非經歷了極大的足以衝擊心靈的變故。一是因為人一過了35歲,思維基本就開始逐漸固化保守了,等我們想要聊這些的時候,父母最起碼也是40+,更別提5,60歲時了,基本是一塊鐵板。二是能力問題,不是所有人認識到錯誤後,都有勇氣改善的。尤其在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背景下,被自己的孩子指出問題或否定,那簡直是奇恥大辱。尤其是在父母真的做錯了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會非常過激。
如何解決。很多人都聽說過,要去原諒,去理解。但大多人其實並沒搞懂其中的含義。我們永遠沒有機會去原諒一個未犯過錯的人。所以如果我們要原諒現實父母,得先把他們押上被告席,這很難。但把我們精神上的父母押上被告席就容易的多。當然不押最好,也就是純粹的去理解。很多人說理解不了父母,那是姿勢不對。這樣去理解:「他們愛我到何種程度我不知道,但我願意相信普天下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只不過很多父母並未學會如何去愛,有些父母甚至以為打罵才是最深沉的愛。我知道這不對,我更知道他們並不是針對我,討厭我。他們或許也只是因為自己作為孩子的時候,沒被教會如何去愛。」
有人或許在想,我試著按你這樣去理解了,可是我還是沒辦法和我的父母重歸於好啊,還是有問題。emmm,理解確實不是為了和好鴨。理解他人,是為了救贖自己,僅此而已。理解歸理解,認同歸認同。理解精神層面的父母,救贖囚籠中的那個幼年自我,為的是真正長大。
我理解了我的父母,知道了他們是什麼樣子的。所以我知道,我們無法友好相處。所以在我父親一次酒後提出斷絕關係後,我欣然答應。當然了,這種選擇還要面對很多很多。有一天他們會孤獨的死去,雖然我可能擠不出半滴眼淚。但一部分的我也會因此死去,畢竟那是我的來處。就如你所言:不是不想親近,只是未被教會。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這是我還沒想明白的問題。你我都不是冷血之人,只不過我們確實無法給予他人我們並不擁有的東西。
怕說的太多,你找不到重點。劃一下:如果你提起那些事,他們可能很內疚,但很快會轉為怨恨和敵意。慎重處置吧,祝你好運。至於你描述的那些情況,我全部經歷過。以上分析,是以社會心理學為基礎進行闡述的。僅供參考。
提了又能怎麼樣呢?你想他們怎麼樣?和你道歉?以後改了?不可能的事兒,還是別找不痛快了,說多了再訓你一頓,犯不上的。這世界上哪有百分百完美的父母。
至於你給父母錢,他們給你攢著,我覺得還好啊,可以看看知乎里多少父母在子女工作後被要錢的而難過的。要是想孝他們,直接買東西吧,觀察他們平時都用些什麼,喜歡什麼,直接就買了。至於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他們也不能幫你解決,確實沒法幫你的,他們老了,有能力不足的時候,和他們說這些,他們除了著急上火,也沒有別的辦法,盡量報喜不報憂吧,雖然自己扛著很累,但是沒辦法的,自己的生活總要自己扛。
※20180926樹輝分享-西瓜和芝麻(談談親子關係中的大忌)※適時溝通,你知道及時回應在溝通中的重要性嗎?※你的「等一等」,是孩子拖沓的根源※開學了,如何給孩子一份保障和安全?.※孩子一哭我就煩,怎麼應對哭泣的小傢伙
TAG:親子 | 童年心理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