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冰箱雪糕放哪,那什麼來冰鎮西瓜……
來來來,夏天熱死人想喝冰鎮飲料、喝冰啤酒、吃冰激凌的時候給你三個選擇:
1、外賣送貨,等半個小時才給你送到;
2、自己下樓到便利店,下樓上樓一身汗,還得花時間去買;
3、打開自己家裡的冰箱,直接拿出來張口就吃,張口就喝。
你說有沒有必要用冰箱?
冰箱有沒有用,別聽未婚者的,多聽聽已婚居家過日子的人的意見。
已婚家庭,尤其是有孩子之後,如果每天至少一頓飯在家裡自己做自己吃,冰箱必不可少,冰鎮飲料酸奶,一頓沒有吃完的飯菜,多買回來的食材肉蛋(雙職工每天下班後買菜可能不現實),家常的鹹菜辣醬小零食,女士用的化妝品面膜。
簡單烹飪即可食用的半成品,凍貨,冰淇淋,自己家裡製作的冰塊,父母和好友送來的特產食材……北方殺豬宰羊小笨雞,江河水開凍的魚,一頓是吃不完的。
這些都需要冰箱!
我家裡是雙開門大容量冰箱,常年打開都有吃的。
我父母那邊除了冰箱,還有一個冰櫃。
已婚的人還能說出不需要冰箱的話,這兩口子一定不在家做飯。
不用做飯就是沒有煙火氣,的確很自在,可這種自在生活能持續幾年?我見過的有錢人家,可能不是自己下廚房,但是都在自己家做飯吃。
我家的冰箱很大,上面高到幾乎挨到房頂。曾經很多年裡,裡面塞滿東西,跟我父母家的冰箱一樣。
冷藏室里有夠吃一兩周的菜、蛋、奶、熟食、冷盤、飲料,東西上摞東西,縫隙里放著蓋了保鮮膜的剩菜;冷凍室里有不知道凍了多久的大量的肉、冷凍水餃、冷凍饅頭、冷凍面。
那時候我家還有兩個儲藏櫃,柜子里放著米面、罐頭、壓縮餅乾、瓶裝水……
總之,交通中斷個幾星期,我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
養成這樣的習慣有幾個原因,第一是從小成長環境中的物質匱乏,造成了自己的囤積習慣,只有家裡囤滿東西,才有安全感,我的父母也是這樣,久而久之家裡就堆滿了東西,簡直無處下腳。
第二個原因是以前消費確實不方便,沒有外賣,沒有便利店,沒有電商快遞。想吃飯要麼自己買東西自己做,要麼下館子。零食更是要儲存,才能隨吃隨有。那時候購物去的最多的是百貨商場和超市,每周我都會至少去一趟超市,大包小包買回夠一個星期吃的東西,囤起來,平常才能有的吃有的用。
這種習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我自己也不能確切地記起來,我覺得有七八年了,冰箱里的東西越來越少,有時候半夜起來突然想吃點東西,打開冰箱門,裡邊空空如也,頂多有喝了一半的牛奶。而儲藏室更是不見了,前幾年從城外搬到城裡,房子變小了,沒有什麼存儲東西的地方,幾年來,竟然也沒覺得有什麼不方便。
想吃東西了,叫個外賣,一會兒新鮮的食物就上門了;想喝個飲料吃個零食,遛狗的時間裡,小區對過有三個不同品牌的便利店,一個賽著一個豐富,一個一個比拼著上新奇的東西,不怕你沒得選,只怕你挑花眼;有什麼需要,網店下個單,上午付款下午送到,晚上付款第二天送到,比自己去逛街還方便。
而且,便利店、外賣的東西都是新鮮的、熱乎的,比起冰箱里一放就是一周的蔫嗒嗒的食物不知道好吃多少,何況還是不斷地換新、不斷地嘗鮮,也不是自己簡陋的廚藝能做到的。
原來的大超市幾乎都關門了,因為越來越少人需要跑去買一堆東西。現在可能只有我媽那一代人還有囤積食品的習慣了,上班族們都願意讓便利店和餐館來解決。冰箱家裡還是會買,但純粹是一種習慣,可能用來冰一下飲料、西瓜還是用得著的。這就和電視一樣,只是用來投屏看網路視頻了。
仔細想一想,商業環境的變化真的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有時候我也會有種擔憂——萬一有一天發生個天災人禍可咋辦呢?就像前幾年東京大地震,便利店上不來貨,裡面的東西一夜間被買空,那時候,可就真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這個問題的提出,個人覺得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現代部分人生活習慣的改變,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和推測,僅代表個人觀點:
1.不用冰箱,從側面反映出你很可能在家中基本不用廚房。
一個熱愛自己製作美食或飲料的人離不開冰箱。試想一下,一餐做幾個菜,吃不完就只能全部倒掉?這真的就是一種浪費行為。當然,我也不贊成一些老人過度勤儉節約,反覆將菜品放入冰箱(有的甚至兩三天)。但中午做的飯菜晚上拿出來簡單熱一熱再吃,不會對健康造成什麼傷害。
PS:現在太多年輕人依賴外賣,但我始終相信,在家製作的飯菜一定比大部份外賣更健康,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