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叛逆心理,以自我為中心,還有些孩子會與父母對抗呢?


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父母的教育問題,這是主因;第二個是孩子青春期發育出現的生理問題,這是次因;第三是社會媒體的影響(低俗、色情、暴力、三觀不正、宣揚叛逆和個性等)。

對於中國家庭而言,家長權威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深入人心,如果孩子不聽話,通常我們採取的方式是「強加式」的方法,通過命令,指責,甚至打罵的方式,讓孩子更「聽話」,從而接受你的觀點,接受你的指揮。

這種方式其實並非良好的溝通方式,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心智發育日趨成熟,在青春期會自然而然的出現一種「反權威」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的深層心態,是希望自己作為獨立個體,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他並不希望自己是活在父母陰影下的「小寶貝」,他渴望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能夠被更多的人所重視。

作為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去否定:否定權威,否定父母,甚至否定一切約定俗成的東西,以凸顯自己的個性,如果能夠以歪理,或者得到一些所謂權威理論的幫助來否定自己的父母或者周邊的權威,他會得到更多的快感,在心理上,他會認為如果能夠否定這些,自己會得到更多的尊重。

實際上,這種極端的思想不僅僅存在於青春期,很多青春期叛逆沒有得到有效疏解的人,在成年後依舊會表現出這樣的特徵,比如全面去否定傳統(如武術、中藥),甚至以貶低一些傳統的,有廣泛支持人群的理論或現象為樂,認為自己能夠凌駕於眾人的智商之上,從而獲得滿足感。

青春期叛逆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各個人群表現的並不一樣,家庭教育中,以呵責、打罵、說教為主的,這些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會更加的極端,如果沒有好的引導,其中一些人甚至會走向犯罪的道路。而因為家庭原因導致孩子去網吧過夜,去外頭「流浪」,甚至去過乞討生活的人也大有人在。

通常情況下,醫學界會認為14歲左右是青春期叛逆心理形成的高峰期,這個階段,一方面孩子的自主意識已經逐步形成,家庭中帶來的巨大壓力以及在學校中由於成績不好帶來的巨大壓力,讓孩子產生了很大的煩躁感,實際上他也是非常痛苦的,家裡人不理解,在學校里被老師訓斥,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在同齡人中沒有得到尊重和認同,這些,都會讓孩子的性格產生叛逆(所以叛逆的孩子大多數是成績不太好的孩子,當然也有例外);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生長發育的關鍵期,激素分泌旺盛,在各類激素(尤其是性相關的激素)的作用下,如何凸顯自我,表現自我就成為了孩子非常關注的問題,但往往這個階段的孩子,知識體系還不夠完善,世界觀,價值觀等還沒有完全形成,對於世界的認知,更是一知半解,所以,完全依靠知識和能力去展現自我是非常困難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凸顯自我呢?否定別人,或者作出一些特立獨行甚至驚世駭俗的舉動,就成為了重要的武器。此外,青春期本身的生理「缺陷」,也是產生各類「怪異」行為的原因。

弗朗西絲?詹森(Frances Jensen) 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作家和神經病學家。在與艾米?埃利斯?納特(Amy Ellis Nutt)合著的《青春期大腦:來自神經科學家的青少年養育生存指南》(「The Teenage Brain: A Neuroscientist』s Survival Guide to Raisi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一書中,她提供了一種綴以最新腦成像研究的養育指南。據她說,青少年的大腦有類似於汽車發動機中的次品火花塞的缺陷。「是額葉和前額葉部分的大腦皮層令我們行為明智,但青少年的大腦不能完全發動位於額葉的那些氣缸,所以不該對他們一刻不停製造悲劇性錯誤大驚小怪。」

額葉可以被看作是大腦的執行官,負責對大腦其他部分產生的衝動進行核查。詹森指出,處在青春期的大腦正忙於在其不同區域間建立聯繫,這一過程包括在負責傳遞電脈衝的軸突周圍增加髓鞘質。這些聯繫是從大腦的後部開始建立的,額葉是最晚被接入大腦系統的部分之一。額葉的髓鞘要到20多歲甚至30多歲才能完全發育完成,換句話說,想要擁有「正常」的大腦,至少得等到青春期結束。

要解決青春期的叛逆問題,醫院和心理診所的干預雖然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除了真正有病理性原因和嚴重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對於大部分的家庭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家長的反省,否則所謂的治療是不會有效果的。

1、家長要反思,家庭教育環節中,有沒有給孩子更多的尊重,是否存在家庭不和諧、家庭成員經常吵架、家長經常以說教,訓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如果存在,家長應該盡自己所能來改善家庭內部的氣氛,此外,要更多的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進行溝通,放棄一切的說教和打罵,哪怕孩子說了一些傷感情的話,也不要輕易動怒。

2、一定要走進孩子的內心,而不是變本加厲的「嚴加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會形成自己的一些喜好,比如愛追星,比如喜歡打遊戲,比如開始吸煙,比如穿奇裝異服,比如愛到社會上混,不愛學習等等,很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忍不住就會發火,但你有沒有想過他為什麼會這樣?如果可以,你需要平等的和他去溝通,談談他的偶像,他喜歡的遊戲,他的這些服裝好在哪裡,酷在哪裡,他為什麼要吸煙等等,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去打罵。如果孩子不和你談,你可以嘗試著去學,比如說,孩子喜歡某個偶像,你就去了解這個偶像,去各種論壇,貼吧,八卦新聞中了解這個偶像,了解偶像的優點和缺點,然後再嘗試和你的孩子去聊,去發掘更多的共同話題。只要你有心,作為父母,一定會找到敲開孩子心靈大門的方法,了解你的孩子,讓他釋放自己的壓力,讓他體會到你對他的愛,這種純粹的愛,會讓你的孩子逐步打開心扉,也會讓你更加了解你的孩子,從而在增強親情的同時,找到問題的癥結,並對症下藥。必要時,要和學校溝通,避免給孩子更多的壓力,並降低期望值。

3、叛逆並非一無是處,實際上,人類的進步首先就從「批判」開始,批判和否定權威,顛覆傳統,並非完全是壞事,但如果父母能參與其中,讓孩子養成辯證看待問題的方式和技巧,將會讓孩子受益終身。比如說,孩子為了否定中醫而凸顯自己時,首先作為家長要去接受孩子的觀點,為什麼他要否定,他會拿出各種網路上的文章來,談到雙盲實驗,談到各種騙局,談到中藥的重金屬超標,談到歷史上中藥在預防瘧疾等疾病時的不足,談到古代君王的平均壽命等等,在這個基礎之上,如果家長能夠自己多看看書,多翻閱各個立場的意見和建議,就可以和孩子展開有益的討論,首先肯定孩子對於這方面的閱讀和研究,然後開始討論相同的和不同的觀點,有理有據的參與進來,在這種討論中,雙方都要講證據和道理,而不是用壓倒式的方式來強行灌輸,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能夠與你辯論,會查閱大量的資料,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到最後,這個問題的廣泛討論將會讓孩子學習到相關的各種知識,包括歷史背景、中醫藥的知識、如何正確看待現代醫學和中醫的關係、為什麼中醫會在這個時代面臨被全面否定的困境等等,孩子查閱資料和專研的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提高。當然,這一條不適用於所有家庭,但有能力,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嘗試這樣與孩子溝通,會有更好的效果。

總之,青春期叛逆並非洪水猛獸,家長的自我反省和通過各種方式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將會非常的重要,摒棄簡單粗暴的權威式教育,將會讓你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親情,甚至會讓你的孩子從此走上更適合自己的道路,他的心智也會更加的成熟。

————————

我是兜博士兒童習慣管理,專註於兒童的習慣養成和管理,好的習慣受益終身,歡迎您的關注!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他特定的生理需求,青春期渴望自我,意識上想要完全獨立人格為中心,達不到預期目的,就會與父母對抗來表現出自我成長的狀況。


孩子與父母的衝突最後以父母勝利,就是悲劇,如果以孩子勝利,是符合發展的。何必等到孩子反抗甚至發生巨大衝突了才知道放手。


我覺得叛逆心理每個人都有的,只是在外人看來嚴重或是不嚴重,如果父母能夠正確的引導,那麼天晴是必須的。


叛逆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吧。孩子開始有了自我,開始想要有自己的空間,想要開始把自己獨立為一個小個體,為了體現自我,而做出得一系列急於表現自己卻又不太成熟的舉動。這肯定也和父母平時的教育方式方法脫離不了關係,缺乏良好的溝通,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換位思考問題,等等。在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的同時,也應該問問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處理的不夠好


父母的成長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並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去控制孩子的結果。


青春期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確立過程的加速期,是心理上的"斷奶期"。只有自我意識很好確立了,一個人才會逐漸成熟和獨立。

其實一個小孩18歲之前一直在經歷這個過程,只是14歲之前太小了,破壞力不大,父母沒有強烈感覺到孩子的"叛逆"而已。

所謂的"叛逆"是從父母角度出發的辭彙,青春期不是一定會"叛逆"。"叛逆"指的是那些與父母溝通不良,父母深感挫折時的表達。

我覺的,只要沒有危害到孩子的健康和自立,儘管放心讓孩子去探索社會和自我。正是因為父母的原因才導致孩子"叛逆"表現。

父母的原因包括: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對孩子的探索各種擔憂、嘲諷、限制。在不被父母理解和接納的孩子身上,無法溝通導致的叛逆才特別明顯。

父母要明白:孩子是幼稚的、成長的、需要保護但更需要體驗的。就像孩子小時候蹣跚學步時,大人怕他摔倒會疼,所以一直在旁默默守護,但是不會有家長指責孩子傻瓜、笨蛋,怎麼連走路都不會。更不會有家長因為怕孩子摔疼就禁止他練習走路或者代替孩子走路。但是在孩子心理成長方面,卻有太多家長在這麼做。而且是以"為你好,愛你"的名義。

我女兒14歲要穿有洞的衣服,我說雖然我覺的不好看但你有丑的權利。結果女兒穿了發現膝蓋上的洞影響她的行動,衛衣上的洞會透風會冷。我們還順便討論了一下時尚與美的關係。但是如果我禁止她穿,她會覺得我古板、out,我會覺的她有學壞的苗頭、不好好學習。看到了吧,叛逆就是這麼來的。

為人父母是一件很神聖的事,並不是能生孩子的人都有足夠的智慧養育孩子。應該感恩的人是父母,是孩子讓我們有了一個機會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成長。無論你怎樣自以為是、放縱自我的對待孩子,她都會無條件的愛你、相信你、接受你的不公正對待。

一個作家說過:孩子因你而來卻並非為你而來,孩子由你養育卻並不屬於你。她屬於你無法想像和無法到達的未來。

請父母停止以愛之名,對孩子實施控制、干涉、冷漠、惡毒。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去引導、保護孩子健康成長,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世界、享受自己的人生。


推薦閱讀:

孩子二年級,但因為智力比平常孩子低一些,被班裡一個小女孩帶領孤立她,這種時候應該怎麼辦?
如何引導一個暴躁的孩子?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那些原生家庭給我的一切
你還在追隨人下人的教育方式么?

TAG:孩子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