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到底寫了什麼?其中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呢?

端坐在寶座上的皇帝,他的力量帶有宗教色彩,其神秘之處,就在於可以使不合理的處置合理化。換言之,皇帝的處置縱然不能事事合理,但只要百官都能俯首虛心地接受,則不合理也就成為合理。


萬曆十五年,我是前兩天才看完的,讀的很慢,也算認真的。

那麼萬曆十五年到底寫了什麼呢?

萬曆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這一年倭患已除,張居正已經倒台,立儲的問題還沒有爆發,萬曆還想當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黨爭還在發育中,暫時沒有閹黨的事,三大疑案還早著呢,努爾哈赤還苟在白山黑水間。所以作者也認為這年是個很平凡的一年。

這本書圍繞六個人展開,分別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前首輔故太師張居正,現首輔申時行,大清官海瑞,抗倭大將戚繼光,還有一個半哲學家半學者的李贄。

通過對前三人的分析,講了大明朝中後期的政治全貌:結構上,分為四層,分別是被統治階級的農民和商人,帝國毛細血管的里甲基層,佔大頭的的文官集團和受限制和排擠的武官隊伍,最終決裁者皇帝和他的顧問大學士,司禮監大監。維繫該政治的是內儒外法,說的不留情情面就是封建禮教。人數超過兩萬的文官集團,他們某種意義上是帝國的真正掌權者,畢竟皇帝只是動動嘴皮子,做事還需靠官僚。由於他們主張成憲?四書治國,而且為了避免出現明武宗暴走的類似情況,提出太子很早就應該出閣講學,使得萬曆皇帝從小就被洗腦,受縛於祖宗和聖人。有點虛君的意味,後面事實證明也差不多,皇帝脫崗三十多年,偌大的帝國在文官集團的監管下,至少沒崩。

題主有疑問的那句話講得意思是,萬曆皇帝就是禮教的傀儡,通過奉天承運(君權神授),披上神的外衣,從而使四書中的那套價值觀具有宗教色彩,就是朱熹嘴裡的天理,從而教化千萬民眾。萬曆皇帝的最大用處是用來調停文官集團的矛盾,就算他說的不合理,文官集團也不會奮起攻擊,因為禮教要求不能這麼做,再者,否定了皇帝,某種意義也否認他們加在皇帝身上的那套價值觀,他們自己也失去合理性。

本書還談到明朝的官職,兵制,稅制,主流的思想等,指出困擾明朝的最大問題,也是明朝的禍根,是用道德和成憲治國,而且建國之初就把上層建築構造的十分僵硬(在統治者看來是穩定),失去靈活性,也封殺了創造力,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到後面社會經濟經過多年平穩發展後,自然與制度產生矛盾,然後是熟悉的土地兼并,人民流離失所,加之外患,大明朝瞬間變成一張薄紙,一捅即破。最搞笑的是,崇禎皇帝被那群文臣搞得南下逃命都不成,就為保全名節。


這種句式和《叫魂》一樣,第一次看醍醐灌頂,等後來就會嗤之以鼻了,純屬刻板印象。


君權神授的皇權是一種制度 但制度本身只是想像中的東西 看不見 也摸不著

只有大部分人相信它 這個制度才得以存在 並行之有效 反之亦然

即便是正史記載 也經常會有皇帝的奇異事迹 什麼紅光滿屋啊 什麼瑞雲照頂啊....種種此類 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相信這種制度

而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歐洲的文藝復興 可以說 都是因為大部分人不再相信君權神授這種制度 最終便推翻了帝制...

其實現在的許多事物也一樣:法律、人權、皿煮...也只是集體想像的結果而已---只因為大部分人相信它們確實存在 才能發揮效力


沒看過萬曆十五年 不過這話的意思不用咂摸 因為這種句式到處都有

它的內容就是沒有內容 它的意思就是可以到處表現它沒有意思的意思

補充一下

還有就是作者的史學水平也很值得咂摸

這段話的內容更像是看了大中國志的外國人寫出來的東西


聯繫文章前後,黃先生這句話其實是點明了皇帝這個位置和權力的作用,也就是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皇上也不可能是全部都對全部都正確卻。但是只要大家都認為是正確的,也就不用再繼續討論下去了,起到了一個做最終裁決的作用,也可以理解為所謂君權神授,大家都遵守就是了。但這句話的背景是皇帝在處理和文官集團關係,文官集團希望的是在文官集團內部矛盾時,皇帝劇中裁決,大家都聽著,不要越過模糊不清但是又確實存在的界限,僅僅如此就夠了,其他的皇帝不要管太多。而當時的萬曆皇帝卻希望自己有更大的許可權,萬曆不是不想勵精圖治,但是他作為一個本身就是文官培養出來的皇帝,收到了太多的限制,不能像朱厚照一樣和軍隊走得近,還封自己衛大將軍,無視文官集團,當時的文官集團吸取教訓不讓皇帝過於接觸軍方,所以萬曆皇帝與文官集團抗爭多年,後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一種態度, 也是無奈之舉,

好像越寫越多了,有點偏題。

總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天授皇權在現實中的作用。


推薦閱讀: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漫談

TAG:明朝 | 黃仁宇 | 萬曆十五年書籍 | 明朝歷史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