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最近每天早上都起床晨練,每天都能在西湖的湖畔看到旭日東升的場景,於是本人最近對有關日出的詩句十分的感興趣,所以我從我所知道的有關日出的古詩詞中,找出了一首比較符合題主這個問題的題意的名篇,這首詩就是大唐翰林院供奉、青蓮居士李白的《日出入行》,原詩如下: 此圖是我最近在家鄉西湖畔拍攝到的日出時分場景,當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大唐詩人韓偓的《曉日》這首詩,原詩為:「天際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際一時紅。直須日觀三更後,首送金烏上碧空!」,其次才是大唐詩仙李白的《日出入行》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因為古詩詞中大多有傷春悲秋的情懷,似乎花草樹木春生秋枯的自然現象成了一種「悲劇」,而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卻很直接的否定了這種過分傷春悲秋,卻又綿延千年的靡靡之風,所以我初讀李白《日出入行》中的「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兩句時,就深深的被李白身上的這種唯物主義精神感染了,因此我覺得梁啟超所作的《讀陸放翁集》一首詩:「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用來評價李太白應該也是可以的吧!在《日出入行》一首詩中,李白分別提出了兩個與當時的時代相搏的觀點:(1)、李白認為,因為花草樹木的春生秋落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所以草木並不會感謝和煦的春風使其生長的欣欣向榮,更不會怨恨涼爽的秋風使其凋謝的只剩下枯枝敗葉,這些情緒實際上都是人類強加給草木的。因為李白的那些有關秋天的詩句大多數也沒有一種矯揉造作的悲傷色彩,比如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一首詩這樣寫道:「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從中仍然還是透露著一種豪氣的,所以可見李白的思維方式確實和當時的時代主流有一定的區別,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首的風格說不定還是從李白《日出入行》中「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兩句得到的靈感呢! 這是我最近在家鄉拍攝到的藍天白雲,當時首先想到的是《莊子?逍遙遊》中的「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幾句,其次便是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一》中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聯了,只可惜這是夏天的藍天白雲!(2)、李白認為,因為日出日落也一樣是一種自然規律,並不是有神仙在操控,所以羲和駕日,魯陽退日的神話傳說都是不靠譜的。我第一次讀到李白的《日出入行》中的:「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這幾句時,我就在想,如果李白生活在歐洲中世紀的話,那麼他說不定也會和布魯諾等人一樣,堅決的和宗教裁判所的人鬥爭到底吧!如果李白生活在古希臘的話,那麼他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個很出名的哲學家吧!難怪葉嘉瑩先生會評價李白是「規矩之外的天才」,雖然李白喜歡破壞既定的規矩,但是他卻可以在衝破那些條條框框的束縛後,自己在開創出一套新的規矩來,這可能也是李白與杜甫,以及大多數詩人不太相同的地方吧! 喜歡獨立思考的人果然是魅力無窮啊!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一、馴狼牧羊 美國動物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氯化鈉藥片塞進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後短時間內消化不良,嘔吐不止,十分痛苦。嘗到了苦頭的狼從此對肉羊倒了胃口,改食其它肉類。由於母狼吃什麼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麼食物的味道,而狼一旦改變了食性,還會影響到幼狼。在狼改變了食性後,動物學家對其進行馴化,用於看守羊群。狼體力好,善於奔跑,忠於職守,能毫不猶豫地攆回失散的羊。羊見了狼,猶如老鼠見了貓,會乖乖的聽從狼的擺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動物,馴狼牧羊也就間接的保護了森林、草原,有利於生態平衡。 分析:這一事例說明—— 1、人在規律面前不是消極被動、無能為力的,而是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認識和利用規律。動物學家認識了狼的食性規律,便著手改變狼的食性,進而對其進行訓練,使狼從吃羊到牧羊。這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謀福利的表現。 2、聯繫是客觀的,但人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繫。動物學家通過改變狼的食性,使狼由吃羊改為吃田鼠等有害動物,就體現了這一點。 3、科學實驗作為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科學實驗能夠提高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使人類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 二、三個火堆 嚴寒的冬天裡,一群人點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燒,烤得人渾身暖烘烘的,有個人想:天這麼冷,我絕不能離開火,不然我就會被凍死,其他人也都這麼想,於是這堆無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滅了,這群人全被凍死了。 又有一群人點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個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檢柴,這火遲早也會熄滅,其他人也都這麼想。於是,大家都去撿柴,沒有人烤火,都被陸續凍死在了撿柴的路上,火最終因缺柴而滅。 又有一群人點燃了第三堆火,這群人沒有全部圍著火堆取暖,也沒有全部去撿柴,而是制定了輪流取暖、輪流撿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揀柴,於是人人都去撿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溫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夠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燒,大火和生命都延續到了第二年春天。 分析: 1、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與部分的聯繫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繫的一種形式。兩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當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就如同第三個火堆,第三個群體發揮了優化組合的優勢,他們在處理取暖與撿柴的矛盾時,採取了輪流制度,一半兒取暖,一半兒撿柴,既照顧了整體利益,又兼顧了個體利益,既考慮了長遠利益,又照顧了眼前利益,他們辦事情選擇了最佳方案,實現了最優目標(讓火與生命延續到第二年春天),他們的聰明之舉不得不令人嘆服!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發揮,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體功能小於各部分之和:像第一、第二火堆和群體,他們要麼只顧取暖,無人揀柴,要麼只只揀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種情況,對延續火與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終都導致了可悲的下場! 2、貢獻與索取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的。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既要對社會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又要從社會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滿足。如果片面地強調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就是割裂了兩者的關係,是錯誤的。像第一個群體,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揀柴,只求索取,不想貢獻,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係;而第二個群體,只知揀柴,:不知烤火,只講貢獻,不談索取,同樣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係,兩個群體的錯誤作法均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第三個群體,即講貢獻又講索取,恰當地處理好了貢獻與索取的關係,難怪他們的生命與火能延續到次年春天! 從上面這兩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哲學對於我們是多麼的重要,它使我們能更好的認識世界,促進人類的發展進步。" c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3.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4.人生有幾,念良辰美景,一夢初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5.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6.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7.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8.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9.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10.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11.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1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13.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14.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15.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16.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信家。17.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18.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謝邀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哲理哲理不是道理,哲理是對人生有邏輯的思考,簡單來說就是不明覺厲的話而詩句往往很短,沒法通過嚴密的邏輯來論證某種哲理,所以哲理的「名言古詩詞」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讀了覺得受到啟發和很有道理的話如果非要說哲理,不如說境界,那說到境界,自然要提一下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具體自己看人間詞話吧,沒錯我就是來安利這本書的國師就是國師,想要體會詩歌之美,這本書真的不能錯過還有能和哲理沾上邊的大概是一些宗教了,比如佛學中比較出名的話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以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具體自己百度吧,我也不知道有沒有記錯,但是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世間桎梏久已成,惟有赤子無極限。萬千想像自由心,留得光明氣長存。 俯仰天地萬物生,浪骸已在五行外。喜物悲己一時困,人生豪邁今再來! 推薦閱讀:
因為我最近每天早上都起床晨練,每天都能在西湖的湖畔看到旭日東升的場景,於是本人最近對有關日出的詩句十分的感興趣,所以我從我所知道的有關日出的古詩詞中,找出了一首比較符合題主這個問題的題意的名篇,這首詩就是大唐翰林院供奉、青蓮居士李白的《日出入行》,原詩如下: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因為古詩詞中大多有傷春悲秋的情懷,似乎花草樹木春生秋枯的自然現象成了一種「悲劇」,而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卻很直接的否定了這種過分傷春悲秋,卻又綿延千年的靡靡之風,所以我初讀李白《日出入行》中的「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兩句時,就深深的被李白身上的這種唯物主義精神感染了,因此我覺得梁啟超所作的《讀陸放翁集》一首詩:「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用來評價李太白應該也是可以的吧!在《日出入行》一首詩中,李白分別提出了兩個與當時的時代相搏的觀點:
(1)、李白認為,因為花草樹木的春生秋落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所以草木並不會感謝和煦的春風使其生長的欣欣向榮,更不會怨恨涼爽的秋風使其凋謝的只剩下枯枝敗葉,這些情緒實際上都是人類強加給草木的。因為李白的那些有關秋天的詩句大多數也沒有一種矯揉造作的悲傷色彩,比如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一首詩這樣寫道:「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從中仍然還是透露著一種豪氣的,所以可見李白的思維方式確實和當時的時代主流有一定的區別,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首的風格說不定還是從李白《日出入行》中「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兩句得到的靈感呢!
(2)、李白認為,因為日出日落也一樣是一種自然規律,並不是有神仙在操控,所以羲和駕日,魯陽退日的神話傳說都是不靠譜的。我第一次讀到李白的《日出入行》中的:「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這幾句時,我就在想,如果李白生活在歐洲中世紀的話,那麼他說不定也會和布魯諾等人一樣,堅決的和宗教裁判所的人鬥爭到底吧!如果李白生活在古希臘的話,那麼他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個很出名的哲學家吧!難怪葉嘉瑩先生會評價李白是「規矩之外的天才」,雖然李白喜歡破壞既定的規矩,但是他卻可以在衝破那些條條框框的束縛後,自己在開創出一套新的規矩來,這可能也是李白與杜甫,以及大多數詩人不太相同的地方吧!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一、馴狼牧羊 美國動物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氯化鈉藥片塞進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後短時間內消化不良,嘔吐不止,十分痛苦。嘗到了苦頭的狼從此對肉羊倒了胃口,改食其它肉類。由於母狼吃什麼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麼食物的味道,而狼一旦改變了食性,還會影響到幼狼。在狼改變了食性後,動物學家對其進行馴化,用於看守羊群。狼體力好,善於奔跑,忠於職守,能毫不猶豫地攆回失散的羊。羊見了狼,猶如老鼠見了貓,會乖乖的聽從狼的擺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動物,馴狼牧羊也就間接的保護了森林、草原,有利於生態平衡。 分析:這一事例說明—— 1、人在規律面前不是消極被動、無能為力的,而是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認識和利用規律。動物學家認識了狼的食性規律,便著手改變狼的食性,進而對其進行訓練,使狼從吃羊到牧羊。這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謀福利的表現。 2、聯繫是客觀的,但人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繫。動物學家通過改變狼的食性,使狼由吃羊改為吃田鼠等有害動物,就體現了這一點。 3、科學實驗作為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科學實驗能夠提高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使人類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 二、三個火堆 嚴寒的冬天裡,一群人點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燒,烤得人渾身暖烘烘的,有個人想:天這麼冷,我絕不能離開火,不然我就會被凍死,其他人也都這麼想,於是這堆無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滅了,這群人全被凍死了。 又有一群人點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個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檢柴,這火遲早也會熄滅,其他人也都這麼想。於是,大家都去撿柴,沒有人烤火,都被陸續凍死在了撿柴的路上,火最終因缺柴而滅。 又有一群人點燃了第三堆火,這群人沒有全部圍著火堆取暖,也沒有全部去撿柴,而是制定了輪流取暖、輪流撿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揀柴,於是人人都去撿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溫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夠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燒,大火和生命都延續到了第二年春天。 分析: 1、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與部分的聯繫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繫的一種形式。兩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當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就如同第三個火堆,第三個群體發揮了優化組合的優勢,他們在處理取暖與撿柴的矛盾時,採取了輪流制度,一半兒取暖,一半兒撿柴,既照顧了整體利益,又兼顧了個體利益,既考慮了長遠利益,又照顧了眼前利益,他們辦事情選擇了最佳方案,實現了最優目標(讓火與生命延續到第二年春天),他們的聰明之舉不得不令人嘆服!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發揮,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體功能小於各部分之和:像第一、第二火堆和群體,他們要麼只顧取暖,無人揀柴,要麼只只揀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種情況,對延續火與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終都導致了可悲的下場! 2、貢獻與索取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的。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既要對社會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又要從社會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滿足。如果片面地強調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就是割裂了兩者的關係,是錯誤的。像第一個群體,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揀柴,只求索取,不想貢獻,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係;而第二個群體,只知揀柴,:不知烤火,只講貢獻,不談索取,同樣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係,兩個群體的錯誤作法均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第三個群體,即講貢獻又講索取,恰當地處理好了貢獻與索取的關係,難怪他們的生命與火能延續到次年春天! 從上面這兩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哲學對於我們是多麼的重要,它使我們能更好的認識世界,促進人類的發展進步。" c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3.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4.人生有幾,念良辰美景,一夢初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
5.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6.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7.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8.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9.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10.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11.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1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3.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14.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15.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16.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信家。
17.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18.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謝邀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哲理
哲理不是道理,哲理是對人生有邏輯的思考,簡單來說就是不明覺厲的話
而詩句往往很短,沒法通過嚴密的邏輯來論證某種哲理,所以哲理的「名言古詩詞」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讀了覺得受到啟發和很有道理的話
如果非要說哲理,不如說境界,那說到境界,自然要提一下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具體自己看人間詞話吧,沒錯我就是來安利這本書的
國師就是國師,想要體會詩歌之美,這本書真的不能錯過
還有能和哲理沾上邊的大概是一些宗教了,比如佛學中比較出名的話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以及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具體自己百度吧,我也不知道有沒有記錯,但是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世間桎梏久已成,惟有赤子無極限。
萬千想像自由心,留得光明氣長存。
俯仰天地萬物生,浪骸已在五行外。
喜物悲己一時困,人生豪邁今再來!
※不可錯過的英語美句,簡單卻富含哲理!※你知道的最有哲理的的詩句是哪句?※你在哪些書中明白了一些道理?※10個搞笑段子,個個醒腦,太在理了※什麼時候你會感覺孤獨,然後特別想談戀愛?
TAG:名言 | 哲理 | 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