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討好型人格的出現?

懂得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想你,怎麼看你就行了,這種性格也是把雙刃劍。但比那些生活中情商低,說話不過腦子,杠精,容易生存下去。

討好型人格,的人說話的時候 太在意別人的感受。容易被別人說傻,老實,吃虧,受欺負。

該拒絕的時候拒絕,還耍脾氣的時候耍脾氣。

情緒分寸把握好。別人覺得你靠譜,人緣好,人品好。生活中有個什麼小困難,朋友同事,都會主動幫你。

相反,那些說話難聽,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生活中遇到困難,身邊的人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不會真心幫他。

這個社會,自己的利益最重要,在不吃虧,不受欺負的情況下,討好型人格的人,心地善良,大多會主動幫助別人。

回到主題,為啥會有討好型人格?

1在意別人的想法,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2喜歡幫助別人,對自己沒有益處,甚至吃虧的情況下還想幫助別人。說多了都是淚,一把抱住。

好比:

xxx去幫我xxx

你:好的

錯錯錯

應該讓他給你,成正比的,益處在答應他

不要無條件幫他。使他依賴


因為你想讓所有人都滿意,哪怕他們根本無心和你交好。人年齡越大,掩飾的越多。不需要去討好太多人。如果你真的在意,在不讓自己太卑微的基礎上去相處吧。討好一個人真的容易大喜大悲。不值當的,誰離了誰不能活還是咋地。

從小比較聽話,爸媽說啥你得聽啊,不能違背,不然爸媽會不喜歡你。小時候的模式帶到大,就會把別人當成你假想的父母,覺得不讓別人滿意,別人就會不喜歡你。所以你會討好,把自己放的卑微,總覺得做點什麼別人就會不喜歡你不開心。那你呢,你開不開心誰會管?想想吧!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和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作為一名身居海外的雙語雙文化心理諮詢師,美國華裔的身份給了我理解討好型人格的寶貴視角,比如在諮詢中,美國來訪者會表達出他們的情緒,包括對我的排斥和不信任,這些關於咨訪關係產生的真實情緒,是寶貴的自我了解和探索的素材,是我在諮詢工作中常常面對和陪伴來訪者處理的內容。


比如我會確認他們的感受:「謝謝你告訴我你對我的真實感受,我想知道「不能信任」對於你來說是種怎樣的體驗呢?」,或者 「你現在不能信任我,卻又置身於我們的諮詢關係中,這讓你感覺怎麼樣?」,或者引導他們回答:「如果不能信任我,那是什麼力量在推著你回到你我共建的咨訪關係呢?」。大家可以看到,在我和對方共同面對真實情緒的時候才有了進入內心的入口,諮詢得以深化,真正的安全感也有可能被感知到。


與此不同,在中國文化背景裡面成長起來的人,有更大比例的來訪者,他們會在諮詢中不表達那些,他們認為可能會引起我的反感或不適的情緒,甚至是那些完全不針對我,只是他們認為不夠美好禮貌得體的情緒。


尤其在處理複雜且極具傷害力的過往情緒體驗時,我需要特別停頓一下,澄清對方的情緒,我會問類似這樣的問題:「你說你感覺挺好的,但你的眼神流露出傷感,身體也蜷縮起來,此時此刻看上去給我的感覺更多是覺得沒有希望,或者沒有力量。我的觀察準確嗎?你是真的感覺挺好的嗎?」或者會說:「這是你真實的感受還是你覺得我希望你有的感受?」

無可否認,諮詢關係很難平等,在諮詢工作開始的時候,來訪者會無意識的將諮詢師看作是更有權威的一方,而面對權威,那些個人主義文化下成長起來的個體,會更自然而然的挑戰權威,他們對於權威的恐懼感更少;而集體主義下成長起來的個體,會更自然而然逃避一些可能挑戰到權威的行動和表達,他們對於被否認的恐懼很深,對於被權威指責或拋棄的恐懼更深。在我看來,這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近年來的一些個人觀察,我發現「討好型人格」這個詞有的時候會被濫用。一般情況下,無論種族膚色社會地域有什麼不同,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較為和諧的人際關係,這個目標高度符合我們人的本能,尤其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社會性特質。就像猴子、猩猩一樣,人類也是群居動物,我們希望在人類共建的社區和社會中擁有鏈接感,是再正常不過的訴求和渴望。


適當自律自我的需求,以達到家庭或社會環境的更大和諧,不是壞事,不應該被馬上貼上討好型人格的標籤。我們因此需要去留意區分什麼是符合人類本能的社會化行為,什麼是過度討好他人以致於自我壓抑和傷害而形成的討好型人格。不過度使用「討好型人格」去形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我們開始自我覺知的第一步。


那怎麼去判斷自己到底是正常的社會化行為還是討好型人格呢?


當我們明確了自己心中的渴望,也就是:我們想要得到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和親密關係,然後再開始留意自己在追求理想人際關係的過程中,是否長期且頻繁的經歷以下 3 種內在體驗:


第 1 種內在體驗是——恐懼感:表現在恐懼表達和恐懼衝突兩方面。


首先,你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和想法。你擔心自己的需求會給周圍人造成麻煩、引起別人不高興,甚至招來諷刺,打擊,和傷害,所以你習慣性地隱藏自己,不表達自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諮詢案例一樣,你會猜測對方希望你說什麼,然後按照你的猜測去表達,以期滿足對方。


其次,你還對他人的情緒特別敏感,你或許並不喜歡道歉,但常常覺得自己習慣式的通過主動道歉來獲得一些關係中的安全感。你特別害怕發生衝突,甚至對於冷場、尷尬等狀態的承受力也很弱,在人際交往中,也更容易因為自己的緊張和擔心冷場、擔心尷尬,而讓對話不投機、不流暢。如果在溝通、交談中,對方皺起了眉頭,或者沉默了一會兒,你也容易解讀為是自己說錯了話,讓他們有了負面的情緒,很難想像到還有其他的可能,比如或許不是你的錯,而是對方想起了過去他自己經歷過的不快樂或痛苦的體驗,即是對方的情緒和你有關,也是因為你誤解了他而讓他感到沮喪,你往往很難有定力去向對方求證,找到他們情緒變化的真實原因。


第 2 種內在體驗是——很難拒絕別人,但答應的又不真誠。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8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實用人格手冊:讀懂自己與他人的必備指南

壹心理 專業而溫暖的心理服務平台

38 小節 | 10 小時

¥99.00 會員免費


因為不想有人不喜歡我


來自瑞士雪山的發展心理學界大牛Jean Piaget是這樣說的:

兒童認知建構階段分4層次:感覺動作期(0—2歲),通過感官與外在世界發生關係,初步對世界認識探索;前運思期(2—7歲),開始有「自我中心」傾向,能用簡單符號代稱具體事物;具體運思期(7—11歲),能邏輯思考,簡單推理,更多對外在世界關注、理解與互動,弱化自我中心傾向;形式運思期(11歲之後),把握抽象思維,脫離現實事物限制,進行系統性思考。

由上可見,成長就是認知能力提升。孩子從不了解社會,到認清社會,逐步習得社會中與人互動的規矩。具體運思期,孩子才真正開始放下自我中心,通過越來越多的人際互動,培養出同理心、利他行為、換位思考。如果在這個階段沒培養出利他的自我,就會持續用自我中心態度待人處事。

而這個「自我中心」不是呈現真實的自己,而是呈現過度理想的自己,把無法接受的自己摒棄。由於更在乎其他人關注、肯定,為獲得關注與肯定不惜犧牲真實自我,把自己打造成他人眼中的成功者。

所謂的討好型人格,就這樣可惡地定植下了。


謝邀~

「討好型」人群大抵有這樣的共性

1、自信不足,常常附和他人,渴望通過迎合別人來提升存在感;

2、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在與人交往中以扮演「從者」為主,是弱勢一方;

3、內心敏感,玻璃心易被打碎,會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而高興或失落好幾天。

在人們傳統的交友觀里,講究一片和氣,提倡君子成人之美,大多不會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耐不住別人的三聲請求就會敗陣。(以下為原因分析)

1、礙於人情,始於自尊

在我們生活的大環境下,人脈速來是衡量一個人辦事能力、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而維持人脈通常就要利用到人情,人情往來讓我們難以將那句「No」說出口。

你欠我一個人情,說明我們走的近,以後一切就有照應了。

凡事要互幫互助,涇渭分明了就顯得生分。

儒家提倡的「溫良恭儉讓」精神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禮讓他人,謙卑行事,這種心理也被稱之為「自尊」,即不卑躬屈膝也不能忍受他人的歧視。

你很難看到父母支持小孩跟鄰居的孩子爭搶玩具,更多時候是對「孔融讓梨」的行為和而不唱。

你小的時候因為將糖果分給同桌而受到老師的表揚,長大後你也很難拒絕別人找你蹭飯。

靈魂深處的「自尊」心態牽制我們獨立自主地選擇,社會的人情世故又讓愛面子的人屈從他人的想法。

2、自信不夠,討好來湊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容易被有主見的人所支配。

如果你的意見與對方相左,一開始可能你還會辯駁幾句,但是一旦對方強勢一些,你就萎了下來,乖乖地隱藏內心想法,取悅他人。

曾見過同事每天中午都會幫其他人打包午飯,時間久了他也偶有怨言,但是對方一句「不過是隨手的小事,男生要紳士一些」就讓他啞口無言,難以說「不」。

3、欲拒不能,迎合不斷

有時候的過分討好他人,是在害怕拒絕他人後會招致無妄之災,受到懲罰,於是壓制內心的真實想法,期待迎合他人來避免不安感。

這類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拒絕行為會讓他們惴惴不安,擔心有不良後果,他們承擔的壓力一般人無法理解。

就像我此刻討好你一般,奢求你幫我點個贊,加個關注,但我並不會強求你這麼做。:)

薄言,一個愛折騰的斜杠青年,多平台簽約作者,2年新媒體寫作經驗、3年國企團隊管理經歷。關注我,獲取更多乾貨。


跟家庭有關,家裡以別人家好,而且從小數落,造成了的性格自卑,討好別人


小時候的教養環境起到很大影響。


人是一台精密的儀器,那人格就是這台機器的晶元,它決定了我們這個人如何思考,如何表達,如何防禦。現代客體關係理論學家克萊因他就講過,一個人的核心人格早在他還是幼兒時期、嬰兒時期就已經形成了。


為什麼會有討好型人格呢?下面,我就結合案例為大家分析一下。


一個兩歲多的小姑娘叫美美,她在跟著媽媽出來玩,路上碰到了鄰居,鄰居手裡剛好拿著糖果,就拿出幾顆來給這個小美美吃。美美看到鄰居又看看糖果,很害怕,搖了搖頭,那鄰居說沒事,很好吃的,拿著吃吧。這個小美美呢就直接跑到媽媽後面探出半個頭,抬頭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糖果,還是搖了搖頭。這個時候美美的媽媽就講,我家美美很乖,沒有經過我同意,從來不會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說的時候還很得意、很自豪的一種表情,但是這個美美一直盯著糖果,從來沒有離開過,眼裡除了渴望,還有一絲恐懼。


其實我們可以想像,想像到這個美美的媽媽已經無數次地在這之前阻止了美美接受別人的禮物,或者食物,可能還批評過美美,因為美美的媽媽相信小孩子拿別人的食物沒禮貌,還可能有危險,這是壞習慣,甚至顯得家裡很寒酸的。

那現在呢,這個小美美呢她已經把這個聲音內化成自己的一種人格,哪怕媽媽不在場,她已經沒有辦法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需要了。所以,美美的成長環境如果沒有本質的改變,也沒有成長,成年之後她就會帶著一種討好,甚至有一種怯懦的人格去生活。我們來假設一個場景,美美結婚了。今天呢是結婚紀念日,她跟她老公約好了早點回家吃頓燭光晚餐慶祝一下,結果呢美美的飯快做好了,她的老公打電話回來說,老婆,對不起,剛剛準備下班,可是公司大老闆來了,我的上司希望我陪一下,那我就想問問你的意思,你要是實在不希望我去,那我就不去嘍。


那作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什麼呢?沒事,你去吧。結果她老公就會如釋負重,放心地陪領導了。那美美放下電話,看到空空的屋子和一桌子菜,就會感覺很深的失落跟孤獨,心中就開始懊惱,欸,我幹嘛同意他去,明明不希望他去,我幹嘛要裝懂事,怎麼那麼沒用,然後又覺得老公怎麼那麼笨,還問我同意不同意?欸,肯定工作比我重要多了,他一點都不懂我,都不愛我。


所以她就這樣子不停地攻擊自己,或者是她的老公。那你說她過得開心不開心,肯定不開心,那她老公回來以後呢,她是不是很容易丟臉色給老公看?那這個男人呢可能就會很懵,欸,我不是問過你嗎,你不是同意了嗎,你到底在氣什麼呀,你真是不可理喻。因為這個美美她有個乖巧的討好的人格面具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6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家庭關係維繫:塑造孩子健全人格

歆瑤 婚姻家庭諮詢師

16 小節 | 2 小時

¥29.90 會員免費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很友善,卻獨來獨往?
直男與gay有什麼差別嗎?典型直男行為有哪些?
這才是真正的瓶子
中國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把制服孩子當做教育的成功
我們為什麼痛苦?

TAG:性格缺陷 | 心理學 | 人格 | 自我認知 | 討好型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