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自己好嗎?


並不,這是典型的認知歪曲。

「應該」

另一個極具損害性的認知歪曲為「應該…」。「應該」的陳述指你「應該」做什麼,或你「必須」做什麼。個體也可能將某些不恰當的期望強加給他人。當我們要求自己「應該…」,結果可能往往因無法完成要求而感到內疚;當我們要求他人堅持「應該…」時,我們通常會對他人未能達到我們的期望而感到失望,從而導致憤怒和怨恨。

其實簡單來說,「我對你好,你就應該對我好」就是道德綁架。

別人又不是你爸媽,憑啥子就要對你好?你對他好是自願付出的,而不是利益關係,他沒有義務。


對別人好?是你自己認為的好?還是你察覺到的別人需要的好?

你自己認為的好,你做了,恰巧別人需要,別人大概會回報;你做了,別人並不需要,別人不會回報。

別人需要的好,你找對了點,做的恰到好處或超出別人的需求,別人會回報;你做少了,大概不會有回報;如果你壓根兒找錯了點,做了別人不需要的,沒有回報,搞不好還嫌你莫名其妙。

對別人好就是隨心,不必目的性那麼強,目的性太強,就有自私的嫌疑,真正的對別人好應該是無私吧。


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一個人只有對自己好時,別人才會對你好。


直接了當的說 不會。現在這個時代,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句話,但是這句話放到現在,是存在前提條件的:這是一個逐利的時代,因為沒有利益就會活不下去,如果你本身對別人而言是有價值的,你的對ta的幫助,你對ta的好,打開了一個ta繼續榨取你價值的通道,反之ta根本就懶得理你了。

與人為善可以是你的行為準則,但要記住兩點:不要急著掏心窩子;不要有所求,「無欲則剛」嘛。不是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來和你來往的人,不會讓你拋出這種問題的。

援引廣大知友的話:對自己好,別人就會對你好。


不一定。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就會對你好。但如果你對別人不好的話,別人就一定會對你不好。

如果你想別人對你好的話,就應該尊重對方,以他想要的方式來對他好,前提應當也是你做得到。不過,我想也很少有人會因為你對他好,就對你不好的吧。最少還會禮貌地讓你走吧。

所以還得分清他是不是值得對他好的人。感覺還是有點難去分辨,不過,做一個人人都喜歡的小太陽,這不也是挺好的嗎?


想到一個人際交往中的黃金原則和一個白金原則:

黃金原則: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首先去如此對待對方

白金原則: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那就請你在合法的前提下努力去滿足他


上面是我看到答案時,想到的「二則」理論。下面,我來回答一下問題。

首先,我們可能需要先定義一下,

我對別人好的是哪一方面的,別人對我們好又是哪一方面的。

比如說,我和我的朋友。因為她比我早就業,所以我和她在一起的時候。基本都是窮學生的狀態,那麼出去買單一般都是她再付。那麼,如果我的朋友她要的是「對等」的表面的「交易來往」的話:我們在一起吃飯,她買單。那麼我們早就崩了。不過,在感情上,她會依賴我。很多關於她的事情只有我知道。

這是一種「好」與「好」的相互。但它是不同的表現形式。

再比如說,我一個朋友提過。她以前有個很好的小群體「三人班」。可是每次出去吃飯,有一個人是不付錢的。久而久之,他們三人就拆成了兩人。那麼,這個群就散了,成了一對一。

這也是一種「好」與「好」的相互。它們是以相同形式的表現聯結著關係的。

那麼,你自己接受哪一種的表現形式呢?

其實,不管我舉的哪一種。它們都存在交換。

跟樓主說的一樣,我對你好,你便會對我好。

如交換變成單方面的,基本都不會持久。

然後,也有例外。

但,這種例外是一種表現形式的例外。

比如說,「便利貼女孩」

我借用百度的定義粘貼一下:她很善良,對任何人都是有求必應,很方便,用過之後可以隨手拋棄,她不佔空間,永遠安靜,不會有所求。她的存在感薄得就像一張紙,但當你對她習慣後,有一天找不到她,你才發現,原來這張紙——很、重、要!

定義中有兩個點可以提一下:

第一,她們可以隨手拋棄。呼之欲來,揮之即去。

她們基本上都是單方面的付出,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而我們大多數也習慣她的這種模式。需要你時呼喚你,不需要你時,你出現在我面前都是礙眼。

所以,她不佔空間。

第二,這張紙很重要?

這張紙很重要嗎?我不由得打了一個問號。

這個「人」很重要?

還是這種「呼之欲來,揮之即去」的存在重要?

很多時候,是後者

所以,當這一個「便利貼女孩」不在做「便利貼」時,自然會出現下一個。

而事實上,她們絕大多數並沒有幸運像「命中注定我愛你」的女主一樣,有個高富帥出現。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她是多麼想遇到「發現「她的人,注意她的付出,對她好。

是的,我付出了那麼多。至少,有一個人能夠看到我的付出,對我好。

我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好的。

但是,用全身力氣的付出,大多數,都得不到自己要的等同好。

(所以,在這樣。如果能被看到,如果覺得自己就像「便利貼」女孩一樣。請關注自己,看看自己的心情感受,發現一個真正看到你的人。不要成為別人的「工具人」)

所以,為什麼我說「無怨無悔」的單方面付出,只是「表面」上的例外呢?即是,我們可能真的以為我在付出時,不需要回報;或者他人認為你的付出,不需要別人的回報。

實則上,我們也希望有一個人看見我。

(如果往深了講,可能跟原生家庭、早年生活經驗、人格有很大的關係。但太隱秘,就不提了)

而這個例子可能已經回答了樓主的問題了。

第一,我對別人好,我會希望別人對我好。

第二,我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會對我好。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看見。

在心理學裡面,追求「親密關係」是我們的本能。

而既然稱之為「關係」,即是「相互」的。

願,我們愛的人同樣的愛我們!


對別人好不是為了別人對自己好,而是為了檢測哪些人值得你繼續對他好,哪些人是白眼狼及時止損就好。


這是一個純交際的問題。我覺得你應該去注重一下,怎麼去交朋友?什麼樣的朋友?是真的,朋友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做朋友,保護好這個的話,你得保護好自己的,你覺得你應該做什麼才是朋友?不要太熱情了,也不要冷淡了。


我覺得不能幫太多,不能主動幫,要適當,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是覺得你熱情,還是為了賣弄自己的長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當有困難的時候,他們會自己先嘗試解決,無果後求助於他人,這時候的幫忙對他們來說宛如雪中送炭一般難得,會記得你的好,而後你有困難也會幫忙(白眼狼除外)。但若是你太過主動,首先,你不知道別人要你幫啥,會尷尬;其次,會讓別人覺得你再宣揚自己的長處。

如果你看到一個賣菜老人,他向你尋求幫助,你可以盡自己所能買一點菜,多給他一些自己身上的現金,但若是你主動上去給他一些錢,他便會感覺到這是施捨,若是如你這般,他定會覺得自己在你眼中和乞討老人一般。他會覺得你在他身上找優越感,換到朋友身上,你還指望朋友他能對你的施捨湧泉相報嗎?

要先相互尊重,後就可以互相幫助。


我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我好嗎?我分三步給你解釋下:模式,綁架,付出。

第一:這是我們的一種反應模式。

我對別人好,希望別人對我好,這種行為的背後,是我們渴求跟別人建立良好關係,並被善待的需求。

當我們有這個需求,希望被別人善待時,我們選擇的方式,是討好。我理解你,照顧你,體諒你,幫助你,其實這些行動的背後的動機,是討好你,也是在可憐自己。

第二:綁架。

其實這種理念,是不合理的。這裡面包含了「應該」「必須」等不合理要求。

你對別人好,別人憑什麼就一定要對你好,就應該對你好?

這是一種道德綁架思維

第三:付出。

人際交往,是交流的過程,也是暴露的過程。

我們交流我們的情感,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需求。這個過程中,雙方也是在逐漸暴露自己,呈現自己真實的一面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之後,我們可能會遇到同樣對我們好的人,也可能會遇到傷害我們的人。

所以,我們對別人好,換來的可能是善待,也可能是傷害。但是,要想換來善待,就必須先對別人好,哪怕明知得來的可能是傷害,我們也必須這麼做

先付出,才有收穫。

所以,我們對別人好,不應該抱著,別人也應該對我們好的期待,而是抱著,我想別人對我好,我就必須先對別人好,然後期待能在一次又一次付出中,被傷害了離開了去下一站繼續付出,直到遇到對我們好的人。

這是無奈是事實。


這個是不一定的。


不會,如果人性這麼簡單,哪還會有那麼多故事。悲傷的人那麼多,看不到嗎?不過有些付出,其實求的並不是回報,是心安吧。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所謂的「好」,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只能泛泛而言說一句:不一定。

會:自然是別人對你好;不會,當然也不是指別人對你不好!

對方什麼樣算是「好」,什麼樣算是「不好」呢?

個人認為,只要付出是對等的就可以了。

比如,B懶得去上課,A幫B上課答到了,算是A對B「好」;月底,A向B借錢,B拒絕了,這是「不好」。這種情況下,明顯A只是「小恩小惠」,而月底借錢可是要別人勒緊腰帶過剩下的日子,這樣的兩個「好」並非對等的。

所以,在付出的「好」和要求的「好」對等是,對方拒絕,這個反問才有意義,否則就是要求太高,想要「空手套白狼」。

但是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空手或許也能套到白狼。那是要基於對方或許是跟你一樣的心態,想要通過這一次付出更多的「好」,以後也得到你更多的「好」。雖然,說得很現實,但正是這樣的良性循環,才有了越來越好的朋友,越來越親密的關係。

在自認為對等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不好」呢?

第一種可能當然就是「白眼狼」,這個不需要過多解釋,「珍愛生命,遠離白眼狼」。

第二種可能是未達期望。

「好」也是分等級的,你可能期望別人給你最高等級的「好」,然而別人只給了你最低等級的「好」。這樣的心理落差,自然會連那最低等級的「好」都忽略了,潛意識中認為對方辜負了自己的「好」,認為對方是白眼狼,殊不知對方可能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才給了最低等級的「好」。

第三種可能就是 「自認為」。你以為的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你以為你做了好很對別人「好」的事情,但是別人是怎麼想的你又怎麼知道呢?你的「好」別人真的需要嗎,或者你的「好」對別人的意義真的有你想的那麼大嗎。即,你所認為的對等,在別人看來真的對等嗎?

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或許就不會那麼苛求別人做什麼了。

我自己對「好」的理解是「在我緊急需要幫忙時,對方能伸出援手,哪怕沒有起作用也比直接拒絕的好」。畢竟我是秉承著這樣的原則對待別人的,凡是找到我需要幫忙,我都會盡己所能幫助他。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確有白眼狼這樣的人存在。

我自己慘痛的經驗告訴我,所謂的「遠離」並非要絕交,只是或許有時候在被需要的時候不用那麼賣力就好了,「小恩小惠」還是要給的,事情不能做的太絕情。一個人可能是有一點 「白眼狼」,但是她也總有她的優點,只是你可能暫時還沒有發現。多一個稍微朋友,總比多一個陌生人好。


你覺得白眼狼這詞怎麼來的?


非常容易受傷的思維模式。這是不符合現實的。關鍵你要照顧好自己。你自己都不能照顧好自己,期望他人照顧自己,死了這條心吧。


謝邀,不一定,看你看人的眼光。

我來分享我的想法:我對別人好,無論是物質上為他付出,還是精神上關心,時間上陪伴,都是我自願的,我是不求回報的,我不指望他能跟我一樣對我也很好。

你對別人如何是你自己的選擇,所以別人對你也是別人的選擇,你遇見珍惜你的就獲得差不多的東西,你倆就成為朋友了。你遇見不珍惜你的,你就投資失敗了。對,原諒我用投資失敗這個詞,我認為付出感情也是一種投資,這比付出錢更珍貴,錢沒了可以再賺,付出了感情,時間,就永遠回不來了。

如果你是想追女生,對她精神上無限關注,物質上投其所好,那你就可能跟我一樣被當成舔狗備胎對待(大概率)。所以現在我不敢追女生了,就很害怕。

如果是同性,你想要獲得這個朋友,交流中稱兄道父,物質上你大方請客,對方能夠有來有往的,那就差不多算個酒肉朋友了。比熟人就強了很多,在精神上有很多很隱私的三觀問題也試探交流了,切勿交淺言深,那樣你跟他比是社交地位永遠低的一個。

都是成年人了,真正的朋友也就那幾個人,以後的朋友也只可能是利益關係為紐帶的所謂人脈,就很真實。

現在我更喜歡平等交流的關係,因為在不平等的關係中我更受傷害。


不會,你會發現你善良待人遇到的都是不善良的人,別企圖付出所有換取別人的真心,他們只會覺得你蠢


一般人會 但是世界上啥人都有 不能用一個論點概述所有人 很多道理是應對大部分正常普通人的 因為正常人都有顆覺察心和感恩的心

對別人好這東西就跟借錢一樣 借出去了你就要做好心理準備要不回來了 對別人好也一樣 如果你期盼是對方對你同等回報 那對方沒有回報你肯定會覺得對方是狼心狗肺的玩意兒 如果你付出是出於我付出我快樂(比方給困難人群捐助 樂於助人等等)這種心態 別人回不回報你也不會在乎 只會覺得開心 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同樣也要做好有去無回的準備 因為你先喜歡的別人 你心先動 也就意味著你先輸了 那麼付出了都是你的心指使的你 也不要抱怨咯 感情本來就是不講道理的事 也不一定就是天道酬勤的事 有的時候你什麼都做了 別人什麼都沒做僅僅往那裡一站 就贏得了對方的芳心 所以感情這東西你獲得了喜歡上他的那種愉悅感 付出也算買單吧 雙方都沒錯 人生在世 開心就好 不計較那麼多活的也就輕鬆自在了

加油!祝好


不一定會

看對方是誰吧

如果是珍惜你的人,會把你付出的好記在心裡對你更好

如果是不珍惜你的,可能選擇無視你的付出甚至反咬你一口

所以,看清對象再付出自己的好也不遲

最重要的是對自己好


按常理,你對別人好,別人也對你好。而不按常理出牌的卻有其事,且不說那些恩將仇報,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的人,只說親人父母之間,付出多的一方不被認可,被誤會,被人中間挑撥,製造矛盾的事也是有的。總之,既然已經對別人好了!就做好準備不求回報,還有可能去承擔因對別人好而對自己所產生的不良後果。


推薦閱讀:

該不該挽回一段友誼。?
為什麼借給別人錢的人,催人還債時卻成了孫子?
為愛情捨棄6、7年的友情值得嗎?
當李白和杜甫蓋了一床被子之後???
如何權衡友情和愛情?

TAG:朋友 | 友情 | 情商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