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人呢,總會死的,不管貧窮還是富貴,終歸一抔黃土。但是死亡便意味著失去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一切。平常丟了一樣東西還要找半天呢。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害怕又是沒有用的。那麼我們得怎樣去面對這麼一個問題呢?
在臨終關懷醫院做義工時,其實我感觸最大的是,很多人怕受病痛折磨的苦頭,遠遠勝過怕死。人在病床久了,病情難好,所求不過是一個相對有尊嚴的平靜離開。古語說,人有五福,其中最大的不是錢不是名,而是善終。
怎麼達到善終?一半是人力的自我監督(比如飲食規律、作息自然等),一半是老天隨機給的福氣。
面對死的威脅,面對衰老的一天天逼近,接受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有的時候,你可能感覺很平靜。有的時候,又感到焦慮不安,心情崩潰。
個人經歷是通過跟不同身份、不同年齡層的人打交道,然後取長補短,反照內心,打磨自己的接納力和平常心。
小孩子多半自帶陽光光環,對死的態度更接近一種樂觀的態度,他們更在意的是當下,死對他們來說,更像一扇窗口。
中年人容易怕死,這種怕不一定是心理上的,而是身份上有這樣的客觀壓力,上有老、下有下,牽一髮而動全身,出現了大的病痛,他們更容易抗爭,更加不甘心。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重新構建自己的內心平衡。
老人,因為過往六十年左右的經歷,生老病死都或多或少見過一些,困惑期七七八八都過去了,他們相對容易接受死亡到來的事實。他們認為人生有兩道門,一道生門,是嬰兒呱呱墜地,一道是死門,門開了,陽間的人就沒了。這兩道門,舍不捨得,看不看開,都是必經之路。
通過和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人互動、談聊。你會擴展自己對死亡的認識。如果有機會能陪伴到一些態度很敞開的老人家,進行深度談聊,涉及個人的生活順逆經歷、親友離去等事,可能啟發更大。
在這之外,可以適當看一些生死觀的書籍、影視劇,感受更多人的際遇和應對方法,慢慢地,自己也能找出自己的生活節奏,自己的生活力量,能相對平靜地去應對了。此外,也有些人是通過找尋適合的宗教信仰,來消解自己對死亡、對死後有無「我」存在的恐懼。
適合觀看的生死觀影視劇,有助於提升對死亡、告別的理解、釋懷和承載力:
《入殮師》電影
TAG:死亡 | 生死觀 | 面對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