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師兄《大寶積經》中有關大乘「四念處」部分的經文翻譯?
末學古文功底不好,學習《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般若波羅蜜多品中「四念處」中的內容時,有幾句經文的原文意義拿不準,在此請教眾位師兄
1 身念處:「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身法住隨身觀,觀察是身無實無堅;又於內身住隨身觀,隨內而行,於諸煩惱無復容受;又於外身住隨身觀,隨外而行,於諸煩惱不與共住。」(此段文字如何翻譯?)2 受念處:「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何謂能引於樂,不引與苦?)3 心念處:「又我所有無量心相迴向菩提,而心體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能作是念:我當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以此心體,不能了心、不能觀心、不能通達於自心故。」(此段文字如何翻譯?)「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若菩提心由善根心,無有失者,則善根心由迴向心,無有迷失。若迴向心由菩提故,無有失者,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有失。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已,於無迷失,不恐不怖。」(此段文字如何翻譯?)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云何此中積集之相?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積集之相——是心本性猶如幻化,無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眾生,迴向積集莊嚴佛土,是則名為善根積集。(何為「是心本性」何為「是心法性?二者的區別是什麼?)
感謝!
先把此章完整複習一遍,然後有時間時來回答你的問題 ^_^
----------複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念住善巧。
舍利子。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修習四種念住。則能成就方便善巧。
舍利子。何等為四。一者 於身隨身觀察修習念住。二者 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三者 於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四者 於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云何於身隨身觀察修習念住。
舍利子。菩薩於身住隨身念。觀察是身前際過咎。
是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如是身者。顛倒業起因緣所生。本無主宰。無所攝受。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從因緣生。本無主宰。無所攝受。此身又如館舍所起。皆由草木牆塹眾緣所共合成。此身亦爾。但為蘊界處等之所攝持。而其本性空無有我無有我所。無常無恆無有堅住。非不變法。我今不應於是身分妄有所計。是故我今當以如是不堅之身用貿堅身。何等身者名為堅實。謂如來身是堅實身。我觀是身極為虛偽。要當成辦如來之身。何以故。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超於三界最勝之身。又作是念。我此身者無量過咎之所雜染。我當求證離諸過染如來之身。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諸覺慧簡擇力故。觀察是身四大種攝。為諸隨眠所依窟宅。是故我今當以此身為諸眾生驅役給使。何以故。譬如世間外四大種。所謂地界水火風界。以種種門無量差別眾具資財。饒益養育一切眾生。我今亦爾用此四大所合成身。以種種門無量差別境界資財。當為眾生之所受用。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觀察是身。有如是等大義用故。
雖觀此身體性是苦。而不厭患如是苦身。雖觀是身究竟盡性。而不厭患流轉受生。雖觀是身其性無我。而無厭倦成熟眾生。雖觀是身我寂滅性。而不墮彼永舍寂滅。
雖觀身空無相遠離。而不墮於遠離邊際。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身法住隨身觀。觀察是身無實無堅。
又於內身住隨身觀隨內而行。於諸煩惱無復容受。又於外身住隨身觀隨外而行。於諸煩惱不與共住。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身念住已。其身清凈無有染污。具足一切清凈身業。得清凈相莊嚴之身。既具如是莊嚴身故。為諸天人之所歸仰。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此身法隨身觀察修習念住。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諸所有受一切皆苦。我於今者具覺慧力。於如是受當善決擇。以智決擇。以慧決擇。方便決擇。
是菩薩摩訶薩。既具如是勝決擇力。雖受於樂當樂觸時。即於一切善道眾生。起大慈心。不為貪慾隨眠所惱。雖受於苦當苦觸時。即於一切惡道眾生。起大悲心。不為嗔恚隨眠所惱。
雖復受諸不苦不樂。當觸受時。不為無明隨眠所惱。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具足如是觀解力故。隨受而行修習念住所受諸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善能觀察諸受出離。又能令彼一切眾生證受遍智寂滅之法。
又作是念。此諸眾生具煩惱故。無有智慧。不能了知諸受出離。何以故。若受樂時便生貪愛。若受苦時便生嗔恚。若受不苦不樂便起愚痴。而況我輩。諸菩薩等隨智慧行。一切所受諸過失法。皆已息滅。豈當於受更起煩惱。我於今者應具發起方便善巧及與大悲。攝諸眾生。令於諸受皆得息滅。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
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舍利子。復以何等智慧簡擇。謂是菩薩觀察此中。無能受者。若我。若有情。若命者。若數取等。於是觀察竟無能受。唯有受者。有何等受。所謂執受。攝受。取受。有得受。顛倒受。分別受。見隨眠受。眼想所生受。乃至意想所生受。色想所生受。乃至法想所生受。及彼種種眼觸所生受。如是廣說若內若外。所有諸法乃至諸觸緣所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是等相是名為受。複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分別諸受。無量諸門差別之相。
舍利子。如來或時說為一受。所謂一心了別諸境。
或說二受。謂內及外。或說三受。所謂過去了別。未來了別。現在了別。或說四受。所謂地水火風界別。或說五受。所謂思惟如是五蘊。或說六受。所謂分別如是六處。或說七受。謂七識住。或說八受。所謂八邪方便之相。或說九受。所謂九位眾生所居。或說十受。所謂十善業道等。舍利子。如是廣說。乃至無量一切諸受。隨所緣境。隨所作意。限量分齊有爾所受。然諸如來說受無量。何以故。眾生無量故。隨有眾生。各具如是無量諸受。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云何於受住隨受觀。
舍利子。謂諸菩薩以清凈智。方便善攝一切眾生。所有諸受生滅住異。及善了知一切眾生。善不善等所有受智。若諸菩薩如是隨觀。是名於受具足觀察。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無有忘念。密護防守離諸散亂。觀察於心生滅散壞念念不住。於內於外不住不轉。是名菩薩正觀於心。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憶最初曾所發心。如是諸心生已即滅。離散變壞。不可了知詣何方所。
又我所有無量諸心積集善根生已即滅。離散變壞無有方所。又我所有無量心相迴向菩提。而心體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能作是念。我當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以此心體不能了心。不能觀心。不能通達於自心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若菩提心由善根心無有失者。則善根心由迴向心無有迷失。
若迴向心由菩提故無有失者。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有失。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已。於無迷失不恐不怖。復作是念此緣起法因果不壞。雖復是心法性。無有自性。無有作用。無有主宰。然此諸法依止因緣而得生起。我當隨其所欲積集善根。既積集已修相應行。終不舍離是心法性。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云何此中積集之相。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積集之相。是心本性猶如幻化。無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眾生。迴向積集莊嚴佛土。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如夢所見其相寂靜。是心法性而能積集守護屍羅皆為迴向神通作用。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猶如陽焰。究竟盡滅。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可樂忍辱之力。迴向積集莊嚴菩提。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遠離積集之相。是心法性而能發起一切正勤。迴向成熟無量佛法。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睹見。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迴向諸佛勝三摩地。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觀此心性本非色相。無見無對。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慧句差別說智。迴向圓滿諸佛智慧。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心無所緣無生無起。是心法性而能建立無量善法攝受色相。如是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無所因亦無所生。是心法性而能攝受覺分法因。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性遠離六種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能引發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是則名為善根積集。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複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心住隨心觀。為求證得勝神通故。系縛其心修學通智。得神通已。但以一心。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體宣說諸法。
舍利子。如是住隨心觀。菩薩摩訶薩。以大悲力制御其心。成熟眾生而無厭倦由是菩薩住隨心觀故。不為心盡不為心滅安住於心。但為令心遠離生死相續結縛。而安住心。
又復以諸心念智力。安住諸法無生無起正決定性。而不退墮二乘地中。又以是力持心相續。乃至成滿一切佛法。一剎那心相應妙慧。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聖慧眼觀見諸法。乃至坐於道場。於其中間無有迷失。
是菩薩於一切法住隨法觀。不見少法。遠離於空。遠離無相。遠離無願。遠離無生。遠離無起。及以遠離無加行者。又重觀察不見少法遠離緣起。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隨法觀故。不觀於法及以非法。
此中何者以定為法。謂無我義是名法義。無有情義無命者義。無數取趣義。如是等義是名為法。復以何等為非法義。所謂我見。有情見。命者見。數取趣見。斷見常見。有見無有見。如是等見是名非法。又舍利子。舉要而言。一切諸法或名為法。或名非法。何以故。若能了知如是諸法皆空無相及以無願。即一切法併名為法。若有計著我及我所諸見隨眠。即一切法併名非法。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住隨法觀已。不見一法而非佛法。而非是佛。而非是道而非解脫而非出離者。
是菩薩摩訶薩。了知諸法皆出離已。又復獲得無障大悲。觀諸眾生所有煩惱。皆從虛假妄想而生。知諸煩惱體性自離。何以故。是諸煩惱等趣了義。無少煩惱可積可集。如是隨覺即是菩提。煩惱之性即菩提性。菩薩如是雖安住念而無所住。非憶非忘。而能了知念所安住。何以故。所安住念即名法界。若住法界即住有情界。若住有情界即住虛空界。由如是故。說此諸法與虛空等。舍利子。如是住隨法觀。菩薩摩訶薩依趣佛法故。信解諸法即是佛法。雖複發起如是盡智。而於無為盡滅之法能不作證。
雖複發起無生之智。愍諸含識而現受生。又不舍離無生實際。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安住念故。遍能攝受二乘諸法。雖於一切假立諸法安住於念。而此正念無散無失。乃至後際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能以無量言說所說不平等境。平等趣入一切佛法。能令一切眾生心喜。能摧一切堅固魔軍。因是證得自然大智。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
是則名為四種念住善巧之法。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應當修習念住善巧。
================================================================
現在來看你的問題:1.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身法住隨身觀。觀察是身無實無堅。又於內身住隨身觀隨內而行。於諸煩惱無復容受。又於外身住隨身觀隨外而行。於諸煩惱不與共住。「----此段文字如何翻譯? 首先,這是中文不是外文,不需要「翻譯」!對於初學者,不明白的辭彙可能有(都給你列出來了):「舍利子」:知道是人名即可;「菩薩摩訶薩」:簡單點,就是「大菩薩」啦;「身法」:你有身體嗎?對了,身體就是「身法」啦!是一種方法,聰明!;「住」:就是「居住「住所」的「住」啦,安住在哪兒的意思;「隨身觀」:既然有「身體」,那就隨著「身體法」觀察啰!(有什麼觀什麼。。);「是身」:這個身體;「無實無堅」:身體要是堅實的話,就不會生病了,不需要吃飯、汽車也撞不死了。。。;「隨內而行」/「隨外而行」、「容受」、「共住」:既然你有「身體」,那麼就是有身體內和身體外嘍?身體內景有什麼?呼吸?痛癢?酸脹?粗重?不爽?等等內煩惱,本來就不是你的事,以為是自己在容受這一切嗎?自作多情懂不?!那麼外景有什麼?外面的煩惱更多?!在和煩惱共伴、痛苦中?!跟你有什麼關係ma?!有必要合租(合住)在一起?!2. 「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
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何謂能引於樂,不引與苦? 嗯,既然你已看見「受」有三種,所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而樂受能增長「貪」、苦受能生起「嗔」、不苦不樂受能增長「痴」!那麼,有「受」都很危險!不能隨之而去!看,智力來了,隨「受」而去引苦、那麼反過來就引樂了不是?「簡擇」了吧?3. 」又我所有無量心相迴向菩提。而心體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能作是念。我當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何以故。以此心體不能了心。不能觀心。不能通達於自心故。「----此段文字如何翻譯?這一段同樣不存在翻譯問題!不理解純屬心思沒有契合!菩薩思惟自心(我作示範反省自己):我百千萬劫發了無數善心、做了無數善舉,為了成就菩提。而我心是啥樣子的還是不知道。。心體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心體,心自己看不見心,無法通達自心,為什麼此心還覺得可以證覺無上正等菩提呢?4.」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若菩提心由善根心無有失者。則善根心由迴向心無有迷失。
若迴向心由菩提故無有失者。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有失。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已。於無迷失不恐不怖。「----此段文字如何翻譯?(我繼續示範給你看)我轉念又想:因為菩提心,我所作的無量善心善舉、善根心從未丟失,而善根心因為迴向於菩提而不曾迷失方向。如果迴向心是以菩提為歸不會迷失的話,那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應該是在那跑不了的!我這樣觀察以後便不再害怕擔心會失去什麼、或迷失方向作無用功了。5.」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云何此中積集之相。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積集之相。是心本性猶如幻化。無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眾生。迴向積集莊嚴佛土。是則名為善根積集。「----何為「是心本性」何為「是心法性?二者的區別是什麼?終於不用」翻譯「了,高興。。。看不見」是心本性猶如幻化「」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眾生「是嗎?指給你看哦:比如你走在路上,突然一個二響的」高升「鞭炮、在響了一次後冒煙掉在你的腳邊,這時你心頭一緊(恐懼心起猶如幻化),趕緊快步逃到拐角牆後(法性令你避險趨安)。過了幾條街後,你有想法了!想把剛才的」恐懼心「送給另一位路人,你送得出去嗎?!但是另一位路人如果遇到相同的爆炸險情,他也會跟你一樣地跑(這法性你不送他、他也受施了,呵呵)!- 你的問題回答完了!還有什麼問題嗎?^_^/第一段話很簡單,就是身念處,外身就是別人的身。不同的是,大乘的身念處更多是指身體的虛妄不實,和小乘只是觀身不凈比,大乘的身念處可以說多了些法無我。
第二段,受念處,和聲聞的觀受是苦,是無常不同,大乘受念處主要是觀受本身虛妄而不可得,尚無有受,而何來苦樂?而超越了苦樂的空性,就是原文所說的,能引發真正的清凈樂受。
第三段 第四段 都是說正因為心的體性如幻如化(你可以試著對比南傳的觀心無常來體會大乘的理趣),所以才能發出勝義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和行菩薩行的功德才是圓滿的,這就和金剛經所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什麼的,還有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為喻什麼的一個意思
我試著談下這個問題吧。受念處:「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何謂能引於樂,不引與苦?)能引於樂「受」在百法明門論中是五遍行心所之一 領納苦樂 是名為受 受可分為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 我們造業之時 會有相應的受 比如有人就喜歡打獵 釣魚 這是樂受 當然樂受有很多 但是菩薩智慧通達 他對於各種受 善於抉擇 比如邪淫對很多眾生來說 確實帶來了樂受 但這種樂受能引發苦果 或者前面提到的殺生 他也不會去做 菩薩明白因果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六度萬行 所以就說菩薩智慧簡擇 能引於樂 不引於苦 眾生只知道當前享樂 卻不知有些是惡業會引發大苦
大乘有自己獨立的八正道、七覺支等等,
見此【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便能勝一切小乘法!
妙吉祥菩薩言: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境界相,無二無分別,無少法可取,是名正見,
若菩薩觀一切法,離諸分別及諸疑惑,與無所觀正行相應,是名正思惟,
若菩薩觀一切法自性真實,非有邊非無邊,皆悉平等,如實宣說,是名正語,
若菩薩觀一切法,離所作性,而不可得,若如所作,若非所作,皆悉平等,住如實義,是名正業,
若菩薩知一切法,本不相續,即於諸法,無嗔無喜,亦無所著,安住真實平等法中,是名正命,
若菩薩了一切法,無諸起作,離種種相,於精進行,如實相應,是名正精進,
若菩薩於一切法,不起諸念,了知諸業,自性清凈,住無所念,是名正念,
若菩薩入一切法自性平等,於所緣相,皆悉遠離,畢竟觀察,了不可得,是名正定,
天子,此等名為(大乘)八正道法。
普華幢天子,白妙吉祥菩薩言:云何名為四念處?
妙吉祥言:天子,若菩薩觀身如虛空,不得身相,住平等法,如是名為身中身念處,
若菩薩觀諸受法內外中間俱不可得,皆悉空故,如是名為觀受念處,
若菩薩如實觀心,於其名中無色可見,即不可得所觀心相,如是名為心中心念處,
若菩薩如實了知彼一切法,若善不善自性皆空,如是名為法中法念處,天子,此等名為(大乘)四念處法。
我常觀善不善法,自性皆空,亦常觀受空,身空,心空,此即大乘四念處,與大寶積經的那個其實差不多,都是在講四空處。
在智慧的引導下,諸受就會常凈,便成常樂,不會去作死成為苦,此即能引於樂,不引於苦。
是心體性,講提是心之本體,是心法性,是說心即是法性,沒什麼區別,諸法不二。
非常抱歉,沒有研讀過《大寶積經》,看看其他師兄有什麼高見。
1 身念處:「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身法住隨身觀,觀察是身無實無堅;又於內身住隨身觀,隨內而行,於諸煩惱無復容受;又於外身住隨身觀,隨外而行,於諸煩惱不與共住。」(此段文字如何翻譯?)
解釋:在大乘菩薩法中,要以圓頓大教來理解這段經文,三身功德為一,此處的身表法身功德(空性),念表報身功德(般若),處表化身功德(色相),在六塵中(處)以般若觀法身,無實無堅(不生不滅)以智慧妙用由內向外觀,不著五塵,由外塵向內觀,性相不二,斷了三毒所以不住煩惱地。
2 受念處:「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何謂能引於樂,不引與苦?)
解釋:內斷煩惱,理事無礙,性相不二,背塵合覺,沒有了分別心了,什麼受都可以心能轉境界。苦不就是樂了嗎?
3 心念處:「又我所有無量心相迴向菩提,而心體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能作是念:我當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以此心體,不能了心、不能觀心、不能通達於自心故。」(此段文字如何翻譯?)
解釋:迴向菩提,最好是先明白菩提,菩提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如同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心表法身,體表智慧妙用報身,相表化身。不如三摩地,不得智慧妙用,心裡看不到心(宇宙萬法的本來面目),看不到法身功德(菩提)三身功德就無法相互圓融通達,說白了還是自己障礙自己。
末學正在研究楞嚴經,快看完了,接下去就研讀《大寶積經》,望師兄能夠一起交流,共求無上道,阿彌陀佛此四念處經文,實與南傳大念處經文相符。若要解讀,可參看帕奧禪師對大念處經的解釋,有中文。
也不知道您能不能看見。真的希望您幫我看看。
#if 0
1 身念處:「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身法住隨身觀,觀察是身無實無堅;又於內身住隨身觀,隨內而行,於諸煩惱無復容受;又於外身住隨身觀,隨外而行,於諸煩惱不與共住。」(此段文字如何翻譯?)自解:吃不準。2 受念處:「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何謂能引於樂,不引與苦?)
自解:實在不解。3 心念處:「又我所有無量心相迴向菩提,而心體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能作是念:我當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以此心體,不能了心、不能觀心、不能通達於自心故。」(此段文字如何翻譯?)自解:實在不清楚是什麼意思。#endif推薦閱讀:
※《心經》揭示了怎樣的般若智慧?
※佛說「簡修」
※學處|佛經中的隨喜文
※敲響心中的木魚+木魚唱誦精編版(佛經每日聞思修系列)
※斷際: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圖)——道德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