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內預算:華為P20 pro、 佳能單反、索尼微單,選哪個好?

攝影小白→喜歡旅拍和(不得已的)自拍人像,懂的人投票吧,選擇困難癌晚期。

(結果滿意的話雙11入→還有更棒的求科普)


能把手機和相機放在一起比的人一律推薦手機


謝邀,

其實題主的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不同人不同愛好不同的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的選擇結果。

別人不好說,我就說我自己。

剛開始買數碼相機的時候,我每次出去旅行都會理一個大大的攝影包,又是機身鏡頭又是三腳架,還有濾鏡啥的,然後上網看看那個地方的美片。。然後研究怎麼拍。。然後又生怕自己少帶了裝備。。像快門線。。三腳架的快裝板。。我不知道忘記多少次。然後憧憬著自己能拍些屌屌的片子。這個時候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能拍一張自己期待的美片。

但是這其中的代價呢?你跟人家出去。你是最拖後腿的那個。。因為你東西多啊。。到了地方你想搞創作。。東西統統翻出來,然後沒多久人家集合了。。你又要手忙腳亂收起來。。急了還容易丟東西。。

其實那時侯拍的很多美片也就是複製別人的作品而已,很多地方都給拍爛了。。而且除了模仿前人的作品,在旅行中其實有很多值得拍攝的東西。所以漸漸的。。我也就開始捨棄一些裝備。。直到現在。。就帶一台富士X100t。

但是我不覺得我一開始真的就是一無是處。。因為你要自己多實踐。。有技巧的成長也有對攝影認知的成長。剛開始,你是根本無法理解為啥以前的大師拿著一個定焦鏡頭就能拍出經典的作品的。但是等你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真的只要一機一鏡就能體會攝影的樂趣了。就像上學讀書,一開始總是需要讀萬卷書。。然後思考總結。。漸漸的發現很多知識道理是可以融會貫通的。。你可能就更有目的性和技巧性的去讀。。由讀博變成讀精。

我不太清楚題主對攝影有多大的熱情,不過幸運的是,現在的相機做的比我剛入門那會兒又周到了很多,我覺得買一台索尼的微單,配一個合適的腳架,不管你想隨便拍拍還是深入學習,這套裝備足夠陪伴你很長時間了。


eeeeeem,我又要複製粘貼我那篇文章了,之前說兩句:

永遠都先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再做採購,不然容易器材吃灰,相對從大概念上對手機、微單/單反、卡片機等做一定程度的區分,比如從價格、性能(焦段/光圈為主)、便攜性幾方面綜合考慮。

大部分作為旅遊用途,我永遠推薦索尼黑卡(變焦卡片機,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其他品牌的同類機器,但黑卡屬於黑科技的存在,理由見下文)。

下面開始粘貼……

和我諮詢買器材的約莫是兩類人:

第一類

熱愛旅行的朋友

覺得相機應該比手機拍的更好的

大部分喜歡旅行的朋友走得多看的多,審美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提高,曬出來的片子從普通人角度說,已經強了不少,那麼你們大概是有必要買個相機了。

可是玩攝影又真的是很辛苦的事情,如果你不準備進入攝影界,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前後期上,那麼我給大夥的推薦是:大範圍變焦卡片機,如索尼黑卡RX10 IV 24-600mm焦段:

1. 焦段覆蓋廣:如今手機日新月異,強大的拍照功能直出的效果在手機上看甚至都不輸一些入門單反,但中長焦端就基本不能看了,而旅行時想拍拍攝特寫、局部,甚至是遠處的人物、景色細節、動物,手機就抓瞎了,24-600mm恐怖的變焦集於一體,廣至銀河遠至月亮都不在話下。

官方樣張

甚至可以拍攝微距

2. 便攜性:重量僅為1KG左右,和全焦段的單反+器材相比較,口袋一扔即可,旅遊本身也是對身體的一項考驗,輕便是多數人所嚮往的。

我出去一趟大概是自虐的

3.優越的性能

和相機一樣可以調整光圈快門感光度,這就確保了一定特殊題材的可拍攝性,如星空、夜景或高速運動等;

2000萬+像素,保證成片素質;

蔡司鏡頭擁有2.4-4的較大光圈,搭配5擋光學防抖,即便人像/弱光也可以妥善應付;

24張/秒的連拍

315個對焦點

4K視頻的錄製等。

Wifi功能更是讓你可以及時分享照片

4.價格

這款京東售價1W1左右,還不一定夠一個單反鏡頭的錢。

這款機器甚至成為了很多專業攝影師的「口袋備用機」,旅遊為主,變焦卡片應當是綜合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在對專業性要求不那麼強之前。當然其他品牌大概也有類似產品,只是此款黑卡一經推出口碑甚佳,所以此處拿來說事兒。

PS:很多人覺得微單就很輕便,殊不知那也只是輕在機身,真正搭配各類鏡頭後的重量依舊不容小覷。

第二類

明確自己是準備進入攝影圈的

「小白」愛好者

這類朋友大概是受身邊愛好者「蠱惑」居多,準備將攝影當做一個良好的愛好去深入鑽研,那麼在購買器材之前,你應當先努力將攝影相關的基礎理念搞清楚(對,是先搞清楚比如光圈快門感光、焦段的區別等),很多人不知道5.6的光圈和1.4的光圈究竟差在哪裡,那盲目購買就是一個不理智的行為。

其次應當明確自己感興趣的拍攝題材:是拍人像還是城市風光?是拍動植物還是人文?一個僅對人像感興趣的愛好者如果聽從了一個風光玩家的建議而購買了一支16-35mm 2.8L的鏡頭,大概也是不明智的(不是說16不能拍人像,絕大多數情況的人像還是以大光圈或長焦完成,對於新手而言,廣角人像的拍攝難度和對環境的要求都顯得太高)。

當有一個較清晰的概念的時候,就應當能夠建立一個購買的方向了

關於鏡頭/焦段的一些個人經驗(建立在佳能全幅機器基礎上):

人像:

35mm 定焦,拍攝以全身/大半身為主,主要以偏廣角的視角將較多的拍攝環境納入畫面,故事性/場景帶入性較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背景過於雜亂,那就應該選擇更長焦的鏡頭去壓縮背景。這也是一支人文拍攝的常用焦段鏡頭。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這支鏡頭往往需要你比較靠近被攝者,一方面方便了交流,但也可能導致模特更加緊張。

35可以較好的將人物融入環境

50mm 定焦,拍攝大半身/特寫為主,即便是600多塊的小痰盂搭配1.8的光圈,依舊不失為人像拍攝的一支優秀鏡頭,50的焦段搭配1.8的光圈足矣讓新手拍出各種「背景虛化」的照片,雖然並非所有人像都需要這種虛化,但是600塊帶來的明顯出片差異(和普通手機或18-55mm這類狗頭相比較)會極大的增加新手的自信。

另外50mm的視角是最符合人肉眼的視角,取景構圖也相對容易一些。

背景虛化的更明顯

85mm 定焦, 這個焦段下的大光圈導致即便是全身也可以做到美好的「背景虛化」,所以無論是特寫還是全身都完全沒有問題,焦段導致背景有一定程度的壓縮,在拍攝全身時,同樣的場景出片效果與35mm完全不同,利用壓縮背景這一特質可以更好的突出主體。

85 1.2 號稱人像鏡皇

70-200mm 變焦,這個焦段我個人使用的也比較多,主要是方便、出片率高,更長的焦段帶來了進一步的背景壓縮,我常用的方法是遠距離拍攝全身。

利用200端拍攝大型環境人像

當然比如廣角也是可以拍人像的,只是對於新手來說掌握的難度較大,拍不好容易讓人體產生各類透視變形,以及背景過於雜亂等。

16端用好了也有奇效

經常看到有人討論甚至互撕哪個焦段拍攝人像更好,在我看來是非常滑稽的事情,就像討論「魚到底是清蒸還是紅燒還是水煮更好吃一樣」,上述的這些焦段,都完全可以拍攝人像大片,拍的好與壞,取決於拍攝者而不是器材,精明的拍攝者會根據拍攝主題/環境選擇更加合適的鏡頭,但這並不代表這支鏡頭就適用於所有場景。

風光:

不少人概念里,風光=超廣鏡頭,大錯特錯。

根據我自身拍攝的感覺看來,廣角和長焦鏡頭風光片中的出場率至少也是對半開。超廣角拍攝的風光多以超大場景且有較好的拍攝機位情況下為主,如果你想把遠處的山巒用超廣角拍攝,你的畫面里山體面積可能會小的可憐。

完全相同的拍攝地點

廣角和長焦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畫面

圖1如果沒有前景的河流交匯

就完全不值一看

老娃 12mm 2.8 越廣,越考驗構圖,考驗環境的整體性,透視產生的變形也會很厲害,但是這種變形如果用好了反而可以為畫面增色。

需要注意的是這支鏡頭為手動變焦鏡頭。

透視變形很好的將前景原本微小的物體「強行拉伸」

增加主體的存在感

適馬 14mm 1.8 被譽為星空神頭,大光圈超廣黑科技,如果你鍾愛星空攝影(銀河星軌等,不是星雲等深空攝影),這會是一個極佳的選擇。1.8和2.8對於星空攝影而言,差之甚遠。

此圖選自網路

佳能16 35mm 2.8 II 這支是我廣角出鏡率最高的鏡頭,星芒效果不錯,抗眩光、邊緣銳度等一般,現在3代據說有質的飛躍,還沒用過。16之外鮮用其他焦段,特殊環境下這個變焦段還是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如旅行人文、活動現場等)。另外因為不是燈泡,濾鏡系統較為方便,我搭配了CPL及一片ND1000圓片。

大場景風光綜合表現尚可

佳能24 70mm 2.8II 如果說旅遊只能選一個鏡頭隨身帶,也許我會選擇它,並且這也是很多攝影師拍攝人像時使用的一支變焦鏡頭,如果你初期不準備湊太多的鏡頭,這也是一個常規性的選擇。

能屈能伸,較為方便

佳能70-200mm 2.8 II 無論是拍攝山巒、大海、城市、生態甚至人文,這支鏡頭的出場率都太高了,素質很棒,對焦靈敏,畫質精細,焦外也非常漂亮。

無論什麼題材,這支鏡頭都能拍!

適馬150-600mm S版 有些特殊的環境下,70200都不足以應付,這支頭綜合使用素質還是非常棒的,價格也比較便宜,除了風光還可以拍攝動物,主要缺點是太沉,沒有一定的體力想脫架使用可能拍不了幾張胳膊就要抽了。

遠距離大型風光的細節拍攝

動物拍攝更不可或缺

例舉完的一些我親自使用過的鏡頭,其實在焦段大差不離的情況下,拍攝出來的大部分題材作品都不會產生特別大的差距,了解自己需要的焦段是首要任務,剩下根據自己預算和各類產品的評測來綜合性決定。

另外對於風光攝影,航拍是必不可少的,前階段剛剛推出的大疆御Mavic II值得了解一下,上帝視角徹底顛覆了幾十年來的常規風光攝影觀念

剩下的諸如微距、打鳥、深空等不在此詳述,「微距無弱旅,打鳥貴就好」,至於深空的愛好者大概我還要向您請教。

了解了以上幾點之後,就應當考慮購買哪個品牌的機身,比如佳能的鏡頭群相對豐富,人像直出的色彩相對好一些;尼康的寬容度高;索尼的黑科技(如對焦點、跟焦等等)……對於同一品牌來說,依舊遵從「越貴越好」的道理。

至於裁副還是全幅,儘可能的購買全幅吧,除了效果確實會更好之外,也方便鏡頭的搭配,如果裁副機器買了裁副鏡頭,未來想更換全幅的時候就會比較尷尬。

對於入門玩家來說,其實用哪個廠家的器材並不會對你的成片有太直接的影響,熟諳前後期之後,才會了解每家的優勢。

在決心強烈、預算充足的情況下,你可以選擇一步登頂;

在預算不夠充足的情況下,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拍攝意圖,對於新手來說,個人認為「焦段為王」,裁副機搭配如佳能10-18mm+50mm 1.8+70-300mm的結果可能反而會強於你購買一台6D2+2470 2.8II(此處並非指成片結果,是新手對於攝影初期階段,迅速熟悉掌握攝影相關理念的過程)。好的鏡頭當然有其貴的道理,但是在焦段的選擇上,卻是任何其他優點無法比擬的。

該圖片選自網路

器材基本是「越貴越好」(同品牌下),但是貴出來的那部分,性價比是否值得去多花那麼多錢就需要考慮。比如70-200mm 佳能一共有若干款鏡頭,我相信最低配版的70-200mm F4非防抖依舊可以拍出很棒的照片,而其售價只是小白3代的零頭。這方面量力而行,預算不足的情況下還是剛才的建議,焦段為王。

焦段和視野角度對比


你這個問題真是...

如果你需要一個拍照好一點的手機,買p20pro。現在mate20pro是更優秀的選擇,因為有超廣角和更強的微距。

但是,這依然是「手機」的水平,小屏幕看圖可以承擔,如果你想回來在大屏幕上好好欣賞照片,建議買大底相機,大屏幕會把所有的細節塗抹暴露無遺。就算是黑卡,CMOS面積也是p20pro主攝像頭的3倍,在畫質上優勢不小。

對於旅遊用戶,保證一定畫質的情況下重量能省一點是一點,APS C單反跟APS C微單比重量差距太大建議拋棄。

一萬預算的APS-C微單建議在A6300+E18135+適馬30/1.4以及XT20+XF18-55+35/1.4之間選擇,這兩套總重量都在1kg之內,拿在手上的重量不到700g,一變一定可以在焦段和光圈兩方面對手機形成質的飛躍。

M43系統在便攜性上相對上面兩套沒有明顯提升,而畫質卻有不小損失,不太建議。不過M43系統也有相對優勢,這價格可以買到有著不錯五軸防抖性能的機身,在手持夜景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優勢。EF-M也可以選擇,一萬能配齊M50+18150+11-22+32/1.4,能多一個超廣角,二軸翻轉觸摸屏也是利器,但是我覺得預算充足幹嘛不買個機身性能更好的...

一萬預算的另外一種選擇是胖卡RX10M4,略高於1kg的重量但是卻擁有素質不俗的等效600mm鏡頭,附帶很不錯的追焦、連拍、視頻、微距功能,稱得上是旅遊全能機。缺點是畫質跟下面的口袋機差不多。

以上兩類可以視作在焦段和畫質之間的權衡。

如果要更強的便攜性,建議選擇黑卡等大底卡片機,可以直接放進襯衣口袋,便攜性相比微單大大提升同時1英寸底也能保證一定的畫質。

一萬預算買大底卡片機很充裕,建議在RX100M5A以及RX100M6之間選擇。前者在夜間有更好的畫質更全能,後者有等效200焦距,在白天旅遊優勢明顯。後者也更貴一些。

在黑卡和微單之間的折中是松下LX100M2,有著略小於M43的底和略大於黑卡的體積。

全畫幅系統從價格和重量兩方面考慮可以拋棄了。此時單反和微單的便攜性差異反倒不重要,因為對於嚴肅一些的攝影,機身重量佔比真的不大。


手機和單反/微單不是說所有場合都可以互相替代。

如果對攝影不痴迷,直接手機拍拍挺好的,如果對攝影痴迷,還是單反微單好。

比如說,單反和手機不同。手機的宣傳片,也是必須用單反來拍攝才能保證效果。

單反、微單,佳能尼康索尼,其實對於預算有限的大學生來說,都是可以的。

至於說品牌的選擇,建議看看身邊朋友都用什麼,從眾,這樣有幾個優勢:

1、附件可以借用,充電器、電池等等

2、可以體驗其他鏡頭

3、可以快速上手

如果選佳能,我推薦2019年新品90D套機。

佳能EOS 90D 單反相機 單反套機(EF-S 18-135mm京東去購買?


推薦閱讀:

終極口袋大炮—索尼rx100m6體驗
L口聯盟成立,松下、 適馬出新全幅微單,富士旁軸中幅發布,理光GR III終於現身……
攝影 | 攝影師真的需要一台MacBook Pro?(上)
是時候開啟「麗享」照片直播的時代了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單反相機 | 佳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