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為什麼要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益處已是明了,但為什麼要行萬里路,怎樣才算行了萬里路?


行萬里路就是自己經歷過酸甜苦辣,見識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對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定的感悟,再發生天大的事情也能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同時也覺得不稀奇,不古怪!可能覺得讀萬卷書也能獲得感悟,這我也不否認,但是就比如食物,書中描寫的再詳細,你也無法體會到,只有你自己吃到它,才知道原來確實好吃,或者不好吃。你這種切身的感受,比書中描寫的更形象和直觀。


這裡的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如果單純論哪個重要,我覺得「行萬里路」要比「讀萬卷書」重要得多。你可以這樣反駁我:如果一個人一點書不讀,只行萬里路,也一樣不會成才。這是我們經常在討論問題時抬杠的一種句式,也是很有用的一個句式。但放在這裡好像沒有多大的效果。在商業界好些有這樣的結論,在企業創業之初,文化程度較低的往往容易獲得成功。也有人做過統計,目前全國有名的企業經理人中,第一學歷專科以下學歷占絕對優勢。我們身邊的情況也一再證明,一些非常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老闆很多高中都沒上過。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況能一言蔽之的。相反,一個閉門讀死書的人很久以來就成了我們嘲笑的對象。我們是否可以說行路比讀書更重要呢?「行路」我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我們的祖先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通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巨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把「讀書」與「行路」關係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讀書一方面能夠使我看增長知識,學習到別人的經驗,但同時也給你的頭上加了一道「緊箍」(這是經驗的特徵,經驗越多,人們頭腦受到的束縛越多,創新意識越差)。「讀萬卷書」之後,只有「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你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並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你的知識,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讀書好比一個放大鏡,不管你心中的知識是「真」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干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只讀書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縛就越來越多,好比吃多了飯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累贅,不但無益而且「害人不淺」。作為教師這個職業,一向崇拜讀書,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輕視「行路」的想法。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已經幾千年了。可以看到,現在的教師群體已經脫離實踐太久了,多數的教師已經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個職業也自然被「神聖」到無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會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個社會。「行萬里路」是當前教師最需要的。


當然是,燃燒我的卡路里!(開個玩笑哈哈哈哈)

因為畢竟書裡面不可能給你個顏如玉,但是出去走走,說不定就會有一番際遇。

其實也就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理論和實踐的關係,讀書讀得是個理兒,行萬里路說的是實踐,而有時候理論和實際是不符合的,你從書上看的都是別人的,只有自己去感受了,得到的才是自己的,具體做法嘛,也就是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感受,能夠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這一切。


見的多了,心胸就開闊了,很多事情也就想明白了,不會什麼事情都在意,煩惱。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成為哪一種人,有了人生目標。.(說的好想有點裝逼 )


多讀萬卷書指的是基礎知識的存儲,一個人想要有自己的涵養見地或者是氣質光看書那是不行的,書獃子算怎麼回事?李白天天躲家裡能寫出那麼多好詩?


常言道,看景不如聽景,實則不然,或者說這不是領略風景的最高境界,聽,乃是耳之閱,不免有所誤差;看,乃是眼之查、鼻之嗅、足之踏,全方位的,體驗豐富而又心情舒暢

再有就是,提前於網上略微了解下再去目的地體驗或於目的地體驗後再於網上了解,這樣,不僅智識上可增,眼界上也可闊,總之,景還是要親身去看的。這就好比了解一本書,聽景如同別人講書中的大致內容給你,而看景就如同你看完了這本書,對書本內容有個全方位的了解,而且有自己的見解與閱讀感受,聽人講終歸會摻雜有敘述者的主觀感受,所以,人出去走走還是很有必要的。


入世才能知世


謝邀。我覺得路的含義不止是道路的意思,當然出去旅遊也是一方面。打個比方,如果你只是在鄉下讀了個小學,你認識的就鄉下那幾個同學,到了縣城讀高中,你認識的就是來自各個鄉的同學,出去到外面讀大學,你認識的就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最後,你出國留學,你認識的就是來自各個國家的同學。以上為個人看法。


是讓讀萬卷書的知識消化,加之以深刻印象,做到感同身受甚至把其轉換成自身氣質的最好的途徑之一。就像唐詩宋詞裡面的一些知識我們可能讀來只是記住了詩詞,明白了表面意思,但當你到過古人詩詞中描述的地方,在讀讀相關的詩詞那真的是不一樣的規矩,更加能體會到古人當時的心情,古人的偉大。例如當你在攀登廬山時想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推薦閱讀:

我去旅行,不是因為有錢
冬季帶孩子去張家界遊玩, 有哪些景點? 天氣冷嗎?
帶上這些過關,可能就要進小黑屋了
第一次坐飛機常見尷尬,你遇到過幾個?
阿拉斯加「死亡公路」自駕攻略 | 去邊疆的邊疆、遠征北冰洋

TAG:旅行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