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叛逆期青少年?

我妹妹高二了,很叛逆,不喜歡去上學,又很虛榮,還偷家裡的錢,我該怎麼辦?


我們不知道拿青春期的孩子怎麼辦,是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也曾經經歷過這個時期。

青春期所有的叛逆行為,都是一種表達。如果行為越極端,內心想表達的衝突感就越強。他們需要的不是教育,是理解。如果身邊的親人有能力從他們的行為里看到他們的內心真實的那部分,並反饋給他們,這些極端的行為就自然的消失了。

我做青春期的孩子的個案時,會發現他們真的很可愛。其實他們不知道如何成為成人,身體成熟了,心智還是孩子。所以他們渴望成年人的聆聽和理解,渴望家人不要總忙自己的事,可以耐心的陪伴一下他們。就那麼簡單!~

————————————————————————————————————————

公眾號:影心理

微博賬號名:心理諮詢師賈睿

分答賬號名:心理諮詢師賈睿

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孩子為什麼叛逆?

一、不良的夫妻關係

  離婚、夫妻感情不好,經常爭吵,無一例外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即便能控制自己不把氣撒在孩子身上,長期處於緊張和壓抑環境中的孩子,長大後也極易出現心理問題。比如狂躁、抑鬱、孤癖、好動、缺乏自控力等。

  另一種不良的夫妻關係,則是彼此過分依賴。兩個人都誤以為依靠對方會使自己變得完整。他們在情緒上彼此依賴,沒有能力分離,好比兩個人共乘一艘獨木舟——當一個人移動時,另一個也被迫移動,毫無選擇餘地。這樣的夫妻往往會為彼此和孩子設定無數個「應該」、「必須」——「你不應該有那樣的感覺!」「為什麼你會那樣想呢?」這是他們常說的話。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如父母一樣,本性中的一些物質被不斷否定,然後慢慢失落自己,變依賴性強而沒有主見的人。  

二、不合理的家庭規則

  陳腐的家庭規則妨礙了孩子在成長中形成完整的自我,讓他們依賴他人,只看重他人的想法。這些規則包括:

1.有責任感就會有愛; 

2.父母不能忍受被觸犯;

3.父母理應享受尊重,因為他們是父母; 

4.兒童不值得尊重,因為他們小孩;

5.服從能使小孩堅強;  

6.對孩子溫和是有害的;  

7.對孩子的需要有所反應是錯誤的; 

8.對孩子嚴厲甚至冷漠能讓他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 

9.與其坦白說出心中不滿,不如假裝欣賞感激;

10.表現出來的行為比真正的為人來得重要;

1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或許有些父母表面上並不贊同以上觀點,但在他們的行事中,卻在不自覺地貫徹執行。 

上癮行為造就的被遺棄感

  人類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強迫性/上癮行為。這些行為使我們的心胸變得狹窄,意志變得殘缺。我們的生活不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被迫和失控的意外,我們不再擁有自由,孩子因為父母的這些行為而產生被遺棄的感覺。記住,除了離婚、完全放棄撫養這種真正的遺棄,一些隱性的、變向的遺棄更多地充當著孩子的傷害者。

1.情緒上癮:

  這種人並不真正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把它們轉變為一種傷人的情緒,比如用憤怒替代恐懼。比如在某個夏天的傍晚,丈夫回家時,妻子告訴他空調壞了。那時正值盛夏,天氣熱得令人無法忍受。丈夫心中有個聲音說:「真正的男人都應懂得如何修理機械。」然而他實在不懂得修理任何東西,他覺得自己很笨。於是他開始生氣,並且罵她的太太:「你到底是怎麼把它弄壞的?」發怒罵人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力量。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是如何情緒上癮的。有的女人在該生氣時哭泣,有些人可能沉溺於悲哀——經常陷於憂傷中。這些情緒都會影響並且傷害孩子,讓他產生被遺棄的孤獨感。

2.思想上癮

  強迫性思考在強迫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包括強迫性擔憂、過度注意細節、過分形象或過分抽象等。它讓人喪失選擇的能力,使人變得浮躁、膚淺,在面對困難時,只知逃避或沉溺,放棄內省和對內在的探索。他們因此給孩子樹起一隻錯誤的標杆。

3.物質依賴

  酗酒、吸毒、厭食或者貪食等這些上癮行為,都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父親酗酒的家庭,孩子可能因為父親的暴躁、母親對父親的依賴和無力感而充當起「母親保護者」的角色,

4.工作狂

  一位父親,同時也是家族公司的總裁。他的父親在有生之年從不間斷地工作,直到去世。「工作不懈」是家庭的信條,他雖然心中厭煩這句話,但還是在不同場合引用它。周末也變成了應酬的日子。口口聲聲說愛家庭,但沒有工作的周末卻令他恐懼不安。他常答應陪孩子去釣魚或打球,卻總是食言。他的妻子卻對孩子說,父親都是為了你才這樣辛苦的。因此孩子對父親的食言敢怒不敢言,甚至常有罪惡感和內疚感。

  這是一個缺失愛的孩子,因為父母把愛理解為忽視、控制和嚴厲。

暴力

  大多數人都有過挨打的經驗,傳統文化使我們相信「不打不成器」,打小孩才能使他們學會尊敬父母。

  小建談起他的童年時,說他和弟弟小時候常被父親毆打,但最後他總加上一句:「不過,是我們該打。」事實上,他的父親只是因一些小事打他們,比如把午餐費拿去買糖吃、忘了鋪床,以及跟媽媽頂嘴等。小建為什麼會說「我們該打」?因為受虐待和羞辱的人,自尊嚴重受損,往往認為自己不具有選擇的權利,因此和暴力也越來越難以分離。

  在病態家庭里,身體虐待是家常便飯,包括使用皮帶、掃帚打孩子;虐待方式包括拳擊、打耳光、扯頭髮、推拉、勒頸、腳踢、關黑屋等等。它所造成的傷害的副作用包括減低在困境中的鬥志、認為自己完全無法掌握命運、軟弱無力,甚至發展為慢性的憂鬱症。

溺愛

  給予孩子無限制的寵愛通常是有害的。家裡所有東西都是他的,做錯事可以得到無底線的寬容,可以不承擔任何家務或者相關責任,一切都有父母準備好……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受到的傷害是隱性的,然而待到他們成人之後會表現出極大的性格缺陷,比如:無責任感更無法擔當應承擔的責任,情商極低,自制力差,很容易受傷。

  在孩子成長中過程中,社會規則是我們必須教給他們的,讓他們懂得人人相處的原則、辦事的原則、做人的原則,這些都是從小開始要潛移默化。西安興華智業專註於從事青少年成長教育,幫助家長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心裡、身體上徹底解決孩子青少年時期遇到的不自信、不懂感恩、不獨立、無擔當等各種問題。讓他們能更好的去融入社會,發揮他們最大的能量,創造出屬於他們的未來。是什麼在傷害孩子?

一、不良的夫妻關係

  離婚、夫妻感情不好,經常爭吵,無一例外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即便能控制自己不把氣撒在孩子身上,長期處於緊張和壓抑環境中的孩子,長大後也極易出現心理問題。比如狂躁、抑鬱、孤癖、好動、缺乏自控力等。

  另一種不良的夫妻關係,則是彼此過分依賴。兩個人都誤以為依靠對方會使自己變得完整。他們在情緒上彼此依賴,沒有能力分離,好比兩個人共乘一艘獨木舟——當一個人移動時,另一個也被迫移動,毫無選擇餘地。這樣的夫妻往往會為彼此和孩子設定無數個「應該」、「必須」——「你不應該有那樣的感覺!」「為什麼你會那樣想呢?」這是他們常說的話。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如父母一樣,本性中的一些物質被不斷否定,然後慢慢失落自己,變依賴性強而沒有主見的人。  二、不合理的家庭規則

  陳腐的家庭規則妨礙了孩子在成長中形成完整的自我,讓他們依賴他人,只看重他人的想法。這些規則包括:

1.有責任感就會有愛; 

2.父母不能忍受被觸犯;

3.父母理應享受尊重,因為他們是父母; 

4.兒童不值得尊重,因為他們小孩;

5.服從能使小孩堅強;  

6.對孩子溫和是有害的;  

7.對孩子的需要有所反應是錯誤的; 

8.對孩子嚴厲甚至冷漠能讓他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 

9.與其坦白說出心中不滿,不如假裝欣賞感激;

10.表現出來的行為比真正的為人來得重要;

1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或許有些父母表面上並不贊同以上觀點,但在他們的行事中,卻在不自覺地貫徹執行。 

上癮行為造就的被遺棄感

  人類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強迫性/上癮行為。這些行為使我們的心胸變得狹窄,意志變得殘缺。我們的生活不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被迫和失控的意外,我們不再擁有自由,孩子因為父母的這些行為而產生被遺棄的感覺。記住,除了離婚、完全放棄撫養這種真正的遺棄,一些隱性的、變向的遺棄更多地充當著孩子的傷害者。

1.情緒上癮:

  這種人並不真正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把它們轉變為一種傷人的情緒,比如用憤怒替代恐懼。比如在某個夏天的傍晚,丈夫回家時,妻子告訴他空調壞了。那時正值盛夏,天氣熱得令人無法忍受。丈夫心中有個聲音說:「真正的男人都應懂得如何修理機械。」然而他實在不懂得修理任何東西,他覺得自己很笨。於是他開始生氣,並且罵她的太太:「你到底是怎麼把它弄壞的?」發怒罵人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力量。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是如何情緒上癮的。有的女人在該生氣時哭泣,有些人可能沉溺於悲哀——經常陷於憂傷中。這些情緒都會影響並且傷害孩子,讓他產生被遺棄的孤獨感。

2.思想上癮

  強迫性思考在強迫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包括強迫性擔憂、過度注意細節、過分形象或過分抽象等。它讓人喪失選擇的能力,使人變得浮躁、膚淺,在面對困難時,只知逃避或沉溺,放棄內省和對內在的探索。他們因此給孩子樹起一隻錯誤的標杆。

3.物質依賴

  酗酒、吸毒、厭食或者貪食等這些上癮行為,都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父親酗酒的家庭,孩子可能因為父親的暴躁、母親對父親的依賴和無力感而充當起「母親保護者」的角色,

4.工作狂

  一位父親,同時也是家族公司的總裁。他的父親在有生之年從不間斷地工作,直到去世。「工作不懈」是家庭的信條,他雖然心中厭煩這句話,但還是在不同場合引用它。周末也變成了應酬的日子。口口聲聲說愛家庭,但沒有工作的周末卻令他恐懼不安。他常答應陪孩子去釣魚或打球,卻總是食言。他的妻子卻對孩子說,父親都是為了你才這樣辛苦的。因此孩子對父親的食言敢怒不敢言,甚至常有罪惡感和內疚感。

  這是一個缺失愛的孩子,因為父母把愛理解為忽視、控制和嚴厲。

暴力

  大多數人都有過挨打的經驗,傳統文化使我們相信「不打不成器」,打小孩才能使他們學會尊敬父母。

  小建談起他的童年時,說他和弟弟小時候常被父親毆打,但最後他總加上一句:「不過,是我們該打。」事實上,他的父親只是因一些小事打他們,比如把午餐費拿去買糖吃、忘了鋪床,以及跟媽媽頂嘴等。小建為什麼會說「我們該打」?因為受虐待和羞辱的人,自尊嚴重受損,往往認為自己不具有選擇的權利,因此和暴力也越來越難以分離。

  在病態家庭里,身體虐待是家常便飯,包括使用皮帶、掃帚打孩子;虐待方式包括拳擊、打耳光、扯頭髮、推拉、勒頸、腳踢、關黑屋等等。它所造成的傷害的副作用包括減低在困境中的鬥志、認為自己完全無法掌握命運、軟弱無力,甚至發展為慢性的憂鬱症。

溺愛

  給予孩子無限制的寵愛通常是有害的。家裡所有東西都是他的,做錯事可以得到無底線的寬容,可以不承擔任何家務或者相關責任,一切都有父母準備好……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受到的傷害是隱性的,然而待到他們成人之後會表現出極大的性格缺陷,比如:無責任感更無法擔當應承擔的責任,情商極低,自制力差,很容易受傷。

  在孩子成長中過程中,社會規則是我們必須教給他們的,讓他們懂得人人相處的原則、辦事的原則、做人的原則,這些都是從小開始要潛移默化。西安興華智業專註於從事青少年成長教育,幫助家長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心裡、身體上徹底解決孩子青少年時期遇到的不自信、不懂感恩、不獨立、無擔當等各種問題。讓他們能更好的去融入社會,發揮他們最大的能量,創造出屬於他們的未來。


或許可以考慮考慮豫章書院這類機構


關心少,家裡並沒有及時給予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只能多陪陪了,一點一點開始,開始她會很抵觸接觸家人,慢慢就好了,開頭很難,但是走下去就不難了,多插一句,還有性教育,你與其各種訓她還不如教她男人如何做才是愛她。


叛逆主要還是不能認識真我的原因

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 這麼混著日子過也有一線生機 不知道這個社會的複雜和險惡

總結來說就是見得太少想得太多 建議多看看紀錄片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知道什麼樣才算是「正常人」


推薦閱讀:

當沉迷遊戲變成一種病——青少年遊戲成癮的心理分析
好看的你嫌貴,便宜的你嫌丑?這三種青少年房包你滿意

TAG:青少年心理 | 青少年成長 | 叛逆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