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城市中的行道樹栽了又拔,拔了又栽?

我目前呆的地方是西安市未央區,發現路兩旁的行道樹,還有下面的小草,樹苗等經常被工人們拔掉,看著長勢不錯的樹苗不錯,被拔了好可惜。但是這種事情為什麼會經常發生?


單純從設計師接觸到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應該能夠解釋大部分更換行道樹的原因。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三種。

第一種就是樹種不適合。這個算是挺常見的問題,大家應該也能理解,具體原因包括長勢不行或者品種有問題。

之前河北一個城市的街道想種常綠的行道樹,就選了大葉女貞,結果長勢不行,後來就統一換成桃葉衛矛,估計之後還是會換。這些植物理論上都是可以成活的,而且本地也有很多成活的案例,但是對養護、土壤這些條件要求太高,實際成規模種植的時候不見得能達到。

還有一個樹種不適合的案例就比較常見。同樣北方城市,包括北京在內的很多城市之前都是毛白楊、旱柳等作為行道樹,但這兩種樹飛絮太嚴重,現在有條件之後都會替換掉。北京的楊樹還有調查數據,07年的時候,北京地區有產生飛絮的楊樹雌株270萬株,這個數據在14年的時候變成200萬株,在17年的時候變成40多萬株。

現在北京最多的行道樹就是國槐了,國槐成活率高、樹形也更為好看。不過仍然有一部分毛白楊由於單株體量過大或者面積較大無法移植。這一部分就只能交給其他技術處理了,移植是已經沒法解決了。

北京某一個街道,左側行道樹是國槐,右側欄杆內是毛白楊

第二種原因就是有答主提到過的施工衝突問題,不過相對來說還是小範圍的原因。

簡單點的比如景觀跟市政管道的施工衝突,雙方都有工期卡著,缺乏溝通的話就有可能出現前腳施工完後腳拆的情況。或者是說景觀施工完碰到道路擴建之類的,那剛種的樹被扒是妥妥的。

複雜一點的就涉及的比較多了,一個常見的就是紅線問題。典型的是房地產的示範區,一般的用地紅線都是不包括市政道路兩側的綠化帶,正常項目也不會去管自己紅線外的事情,但是示範區為了讓客戶在過來路上就看到自家的高檔,紅線外的區域也會進行處理,很多時候都會通過溝通來解決,城管部門提供方案或者延續這條路的做法,這筆錢全是開放商來掏,雙發其樂融融。但是問題來了,如果開發商為了體現自己這塊區域的高檔而沒有保持一致做法,或者政府在這之後有對道路的提升改造,又或者開放商沒有溝通就直接自己做了,那麼就會把之前的全部清理掉重新布置。

為了便於理解,我隨手截了一個項目的紅線跟市政道路的交界處,左側我打上紅色斜線的地方是紅線範圍,緊挨著的是市政人行道和市政綠化。可以明顯看出來,市政人行道跟綠化是不在紅線範圍內的,但是又能影響項目對外形象。

某產業園用地紅線邊界

重點來了,第三種最主要、也是一般人最不能理解的原因——道路提升改造。這個原因覆蓋了第一種原因裡面的大部分,但是還有一部分沒覆蓋的,就是在大家看來好好的樹就直接拔了。要解釋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慢慢說。

先說一下道路提升改造的目的,一般是為了提升城市形象,同時提升道路的便利性,更好的滿足市民的需求。聽起來還是沒落地,我再說一下具體是幹什麼就更好理解了。具體措施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翻新,比如原有破損的鋪裝、設施更換,比如雨天一踩就噴水的麵包磚全部翻掉,還有比如死掉或者長勢不好的樹替換掉;這一類的措施,基本是不會改變原有的景觀樣貌,只是把有問題的地方給換掉。

第二類是提升,比如增加盲道、增加休息座椅、增加導視系統或者是一些景觀小品。種植池增加草花或者灌木,小規格的苗木更換為大規格的苗木,或者是觀賞性一般的苗木更換成觀賞性強的苗木等等。題主說的原因大概率是這種,把之前小規格的苗木更換成了規格更大的苗木。這一類的措施整體結構其實仍然不變,但是會有明顯變化,尤其對普通人而言,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換樹了。

換樹就需要明白一點,樹的觀賞性差別真的超級超級大,常綠、落葉、觀花、色葉,春夏秋冬、不同種類效果截然不同,不然也不會反覆做樹的文章了。我前面說的河北一個城市行道樹的例子也是因為這個。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就列舉一下常見的普通的行道樹和觀賞效果好的提升改造用的多的行道樹,大家可以直觀感受一下。

從北到南,拋開可用植物比較少的東北和植物無限多的華南地區,一般的行道樹更多還是常綠或者偏常綠的,懸鈴木、國槐、香樟等。提升的話,會用色葉樹種或者觀花樹種,色葉的比如銀杏、五角楓、欒樹;觀花的比如櫻花、藍花楹等。

國槐

懸鈴木

香樟

這些都是實際行道樹能達到的效果,也是每個城市絕大多數的行道樹品種。接下來再看看一些關鍵路段提升用的植物品種。

銀杏初秋季相

欒樹秋季季相

藍花楹春季季相

櫻花春季季相

從這些圖片應該能夠很明顯的看出,在城市植物的選擇上,這種觀賞性的植物在觀賞季節效果真的是碾壓一般行道樹。但是由於經濟成本、長勢等綜合因素,常見的行道樹收益是更高的,所以城市的主體植物仍然是常見的行道樹,但是在局部道路段就可以選用這一類的觀賞性植物。這個也是道路提升的時候往往會更改樹種的原因。

國內漸漸有很多景點就是靠這樣觀賞性的植物打造,每個城市也漸漸有一些景觀大道,春秋的時候適合觀賞,比如櫻花大道、銀杏大道之類的。一個比較典型的景區我覺得算是青島八大關,依附一部分老建築,結合觀賞性植物打造出的一個景區。

八大關植物景觀

道路提升改造的第三類就是改造,這個工程就會更大了。裡面的措施就包括道路、綠化帶拓寬,或者結合市政綠化帶打造街邊帶狀公園,這個級別的工程會重新調整場地內的功能,可能原有的綠地現在變成道路,移植或者重新栽種新的樹就更算正常了。

以上算是景觀設計師接觸到的常見的「拔樹」原因了,專業的力量介入之後,還是會更有章法和理由的,並不是大家想像的純粹錢多燒得慌。


一任領導,一個思路,一任書記,一輪規劃。這麼給你說吧,我見過一個南方小城市的例子,本來行道樹好好的,新領導喜歡另一種樹,但沒說要換(大領導一般很少直接做這麼具體細節的決策)。下面辦事的人,就主動揣測上意,直接把主幹道的樹全換了。


謝邀,南方工作,某城市園林設計院。

接觸過幾個類似的道路市政項目,大部分情況下是由地方政府決定對某地區或某路段進行「景觀提升」工程,再根據提升工程中涉及的要素對路段或地區進行升級改造的。

道路景觀提升的話涉及要素就包括了題主所說到行道樹更換。當然,這個只是綠化提升中包含的一個小項,還包括中分帶綠化啊,渠化島綠化啊,天橋下綠化等等都有涉及。這些綠化的更換正常情況下是因為種植密度過大,生長情況不佳,或者選用的樹種不合適,不過既然是景觀提升項目的話,也會考慮所選樹種對道路景觀的一個美化作用,像我接觸過的就有大面積更換宮粉紫荊和大腹木棉的(其實這個更多是領導的決定,我們做設計的也很無奈的呀)

再有的其餘要素就涉及更多啦,人行道鋪裝,欄杆美化,道路病害修復,車止石等等balabala,這些就有需要再說吧。

手機碼字,說了一點工作體驗,希望有所幫助。


兒子問老爸:「爸爸,街上的路怎麼老是挖了又鋪,鋪好了又挖。路邊的花木好好的為什麼挖了又栽,栽了又挖」?

老爸想了一會兒說:「你去把冰箱里的那塊肥肉拿出來」。兒子聽話把肉從冰箱里拿出來。

老爸又說:「你把肉再放回冰箱去」。兒子聽話就放了回去,連續幾次……兒子不解。

老爸問兒子:「看看你手上有什麼」?

兒子看了下手說:「有油水!」


我們從電視經常看到,外國的主要街道很少植樹。其實在我國過去建設的街道上比如上海的南京路等也很少有植樹的情況。這不是他們不懂綠化,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一,街面植樹影響街道的建築風格。二,街面植樹影響門店的牌匾效果。三,街面植樹影響店面的消防工作。四,街面植樹影響開車司機的視線。五,街道植樹影響街道環境衛生。至於你說的在人行道上植矮樹,不僅影響行人走路,而且成為行人扔垃圾藏污納垢的地方。城市規劃確實應考慮這個感受。


推薦閱讀:

袁牧:回歸公共政策的城市設計
【城市速覽】 「垃圾小河」路上流
城中村這麼亂,為什麼不全給拆了?
讀王軍《城記》,看六朝京城
城規快題中路網形式的選擇(以天大曆年真題為例)

TAG:城市 | 城市規劃 | 景觀設計 | 市政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