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士之後不從事科研工作,那麼讀博的意義何在?

馬上研究生二年級了,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讀博士,將來職業也沒有信心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故有此問


讀博的意義

在本科數學系,身邊的學生大致分為幾種情況:第一種學生是高中數學學的比較好,也沒有什麼特別愛好的專業,於是通過高考或者保送進入了數學系;第二種學生是為了轉行計算機或者金融,就來數學系過渡一下,未來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第三種學生是想讀其他的專業,但是由於高考分數不足,被分配到了數學系;第四種學生就是為了攀登科學的高峰,立志要在數學界從事科研工作,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就果斷進入數學系。一般情況下,學生在拿到本科學位之後,如果還想繼續從事數學科研的話,就會選擇繼續攻讀數學方向的博士學位,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繼續學業。

在數學系本科或者碩士的時候,學生們通常都是按部就班的上課,做作業,上討論班,或者每周集體分享一些論文或者學術資料。到了最後一個學期需要寫論文的時候其實也不需要有太多的創新工作(更直接一點的話就是做不出來什麼創新的工作),學生們大概就是整理一篇前沿的學術論文或者學術書籍就算完成了論文。在這兩個階段,導師基本上都會告訴學生,什麼課題可以做得出來,什麼課題比較難被做出來。或者就是導師其實已經知道某個問題的解決步驟和方法了,只需要學生執行完成就可以了。雖然在數學系的本科或者碩士都是按部就班的學習,但是這種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但是到了博士階段就不一樣了,導師給博士生的題目基本上就是學術界未知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被解決了,那就不能夠作為一個博士論文的題目。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導師連這個題目最終能不能夠被學生做出來都不知道,只能夠大致判斷出這個問題的難易程度。數學系的純數學方向和其他專業還不一樣,某些專業跑跑數據改改模型就能夠發表所謂的優秀論文了。而想要做純數學的研究不僅需要通過天馬行空的想像能力來尋找靈感,還需要有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把之前的想像整理成嚴謹的學術論文。而這種能力,僅僅靠本科或者碩士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按部就班的讀書考試也許能夠應付小學,中學,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但是卻無法完成博士階段的任務目標。

當年筆者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是「複平面上多項式的 Julia 集合正測度」(PS:估計不是相關方向的人都不太讀得懂這個題目的意思)。首先要知道複平面,其次要知道 Julia 集合,再次要知道正測度是什麼意思。即使這些名詞和概念都知道了,也不足以撬動這個題目。要想解決這個題目,除了導師的必要指導之外,還要自行去查閱各種論文資料來詳細閱讀。記得當年讀過好幾篇三五十頁的 Annals of Mathematics(數學年刊)的論文,還讀過一篇上百頁的預印稿(關鍵是這篇論文有一個核心步驟還是錯誤的)。在此情況下,導師也只能夠給博士生圈定一個論文的範圍,告訴學生可以去參考其中的思路和方法,至於學生能不能夠讀懂這些文獻,是導師無法保證的。而純數學論文與其他專業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滿篇都是數學公式的推導,有很多地方充斥著「顯然」,「易得」,「顯而易見」諸多辭彙。有一種情況是寫論文的作者沒有想明白,然後糊弄了一把;另外一種情況是這個地方真的是顯而易見的,只是讀者沒有明白。純數學論文的其中一頁讀上一兩天並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一篇論文讀一個學期能讀明白也算完成了一件還不錯的任務。PS:數學系有的教材就可以讓學生一頁讀上好幾天,例如 GTM 52。某些專業做不出來實驗還可以把原因歸結為材料不足,經費不足,設備不夠,但是純數學專業看不懂論文只能夠把絕大部分原因歸結為自己,因為草稿紙,筆,印表機,網路都是買得起的,客觀上並不存在任何阻礙。

Julia 集合

在整個科研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經歷:高峰-&>低谷-&>逐步爬坡回升-&>重新達到高峰的這樣一個流程狀態。正如: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從博士生的五年生涯來看,通常都會經歷這幾個不同的階段:

1. 愚昧山峰:剛入學第一年的時候;

2. 低谷:第二年,第三年的時候;

3. 回升:第四年,第五年的時候。

而這種狀態的經歷是在讀本科,碩士階段都無法獲得的,只有在經歷了博士的求學之路才能夠逐漸體會。當然,也有的導師也會幫學生寫論文,整理論文,甚至送論文給學生,這樣的學生可以在學生圈謀求一份教職,但是也永遠體會不到這些心路歷程了。這份心路歷程在人生中是一場寶貴的財富,教會了如何在絕望之谷的時候迅速反彈回升,如何在逆境中持續成長,如何在被打擊之後迅速恢復。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筆者沒有繼續從事博士期間的科研項目,到了企業從事普通的研發工作。在工作中,通常領導們也不會直接告訴下屬項目的細節和執行方案,只會大致說出項目方向,該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下屬們需要自行思考這個項目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要啟動這個項目,該怎麼實現這個項目,怎麼樣做才能夠把項目做好做完。這個過程跟讀博期間的過程有點類似,但是又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只能夠拿到一個大致的方向,同時需要發揮自主能動性去做完細節,爭取身邊的各種資源,並且保證論文或者項目的落地。不同的是,工作期間並不會給下屬很長的空窗期,並不會像博士期間給學生大幾個月甚至一年的空閑時間去研究某個課題或者方向。基本上都是一旦制定了方向,就要立刻給出大致的方案和解決思路,然後給出項目的排期和執行計劃,並且給出項目的風險點是什麼,最終開始逐步落實方案和具體的工作內容。不過,在工作中,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要求一定要做一個行業第一的產品,而且很多項目由於種種原因也無法做到行業第一。有的時候,行業第一的量化標準還不太好做,如果有明確規則的,例如掙錢的多少,日活月活多少,比賽的第一,這種是可以制定出來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其實也不太好制定出來。不過在工作中還是可以精益求精,以行業的第一為目標來逐步提升的。可以在現有的情況和條件下把項目做得盡量完善,在提升效率方面比之前能夠更加好,在節省人力方面能夠做到較少人力就維護較多的事情。

在工作之後,雖然也很難體會到一篇論文讀半年的時候,但是在博士期間學會的資料整理,收集,匯總,甚至日常的筆記和資料總結,都是在工作中非常常用的技能。甚至一些時間管理和項目管理的經驗,也是在工作中必備的技能之一。

PHD 期間的時間安排

工作的時間安排

很難說讀博這件事情對所有的人都有意義,因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生長環境和家庭條件,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給出一個固定的答案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何況每個人的想法也會隨著時間的遷移,環境的變化而做出改變。之前想做的一些事情可能後面就不感興趣了,一直想追求的一些目標可能也不再繼續追求了。只能夠根據具體的情況,在不同的階段來定製化地給每個人相應的建議和支持(個性化推薦)。無論做什麼樣的事情,最好都要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不能夠一直處於一種低估和不能自拔的階段。如果在本科,碩士,甚至博士期間都沒有找好自己的定位,也可以嘗試在工作之後逐步把自己拉上正規,在期間調整自己的狀態和節奏,讓自己的幸福感逐步提升。無論在哪裡,無論最終是否做科研,最終都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


謝邀。

說一個我師兄的故事。在結尾有他對你這個問題的回答。

1986年的土耳其,有一個叫Cem Durouz的高中生獲得了古典吉他比賽的全國大獎。這個孩子同時在工程物理上有著驚人的造詣和天賦。

就在他在職業吉他音樂家和工程師人生之間徘徊的時候,他的父親和他有了一次長談。他父親說,孩子,我們土耳其的中產階級家庭是養不起音樂家的。並且,難道你真的要放棄你喜愛的工程物理嘛?

於是,Cem在大學念了電子工程,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來到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系,跟隨半導體物理行業的著名學者Jim Harris讀博士。導師主要研究課題是異質結半導體,納米級別的AlGaAs量子點在GaAs裡面的光電特性。

然而,Cem內心那個音樂家一直沒有沉睡。他一直在練習心愛的吉他。於是他很苦悶,問自己的導師Jim,我應該怎麼辦?

老師回答:我的mentor Herbert Kromer (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告訴我:Do what you love。沒有人規定你的人生一定要聽父母或者其他任何人的。你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Cem又問(這問題和你一樣):讀了博士又不做科研,還有意義嘛?

老師的回答頗有禪意:做了不想做的事情,你還能創造意義嘛?

Cem大徹大悟,在研究半導體物理的同時,開始重新研究古典吉他。

他是幸運的。老師用行動支持了他的熱愛。幫他找到美國著名的古典吉他大師Sharon Isbin女士收他做學生,兼修古典吉他。

1996年,Cem應用半導體物理學博士畢業,同時,他也拿到了音樂碩士學位。他的物理電子學研究工作再沒有進行下去。

然後他就投身音樂事業。他將法國巴洛克時期的古典音樂和土耳其民俗音樂結合,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音樂品類。過去的23年他多次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舉辦音樂會,巡演地區達到4個大洲30多個國家。

2019年8月,博士導師Jim從斯坦福大學退休。他的退休晚宴來了120多個過去的學生,其中包括Cem。

晚宴結尾Cem為大家表演了他的成名作品。末了他說:老師告訴我,人生無論做什麼,科研,教書,工作,音樂,do what you love才會有意義。

全場120同學,老師集體起立鼓掌。

附錄:

音樂主頁:https://www.duruoz.com/

再補一張老師retirement party上面專門做的蛋糕,再一次教育我們這些學生:


我是環境科學的博士,在國企當出納。夠扯吧!

我也是一度消沉,三觀盡毀,覺得自己這博士白讀了。

但是,仔細想想,真的沒有。

如果我僅僅是一個會計專業的碩士,我在帝都想拿下戶口是非常吃力的。我是科研崗進的單位,是用博士的身份拿的戶口。現在做專科的活,吃虧的不是我,是單位。隨便招個什麼人當出納不行,何必浪費個戶口指標。想到這,我都有一種占單位便宜的感覺了。

拿到戶口,我幹什麼了?生孩子了。被折騰成出納,我幹什麼了?又生孩子了。我工作五年生倆孩子。

如果我不是博士,如果沒有牛b閃閃的簡歷,我能和一堆關係戶一起進入到一個單位嗎?我能找到一個地方,安心的生孩子嗎?

如果我不是博士,前領導也不會拿財務出納這麼緊俏的崗位侮辱我,哈哈!企業的財務,多重要!出納,管打錢的,跟我關係好的,我可以實現秒匯,正常的就是兩個工作日。最重要這個崗位沒法加班,也沒法出差,哈哈!

有些人真是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我這麼「沒節操」。就是想擠兌我走,希望我主動辭職。國企直接開人影響不好,很麻煩。可惜,我就是不走,哈哈!就TMD這麼能忍!

我是這麼想的,我作為一個博士,去留,應該因為自己的職業規劃,而不是一兩個SB領導而輕易的改變。

說實話,我真的一度有一種沒臉見人的感覺,可是我最近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是領導安排我來當出納的!給員工安排工作是領導的事兒,如果一個領導的水平,就是給博士安排出納的崗位,那是她丟人,與我有什麼關係?我做著組織安排,領導分配的工作,我有什麼可丟人現眼的?

當出納怎麼了?說好的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呢?我又沒做錯什麼。愛崗敬業,干一行,愛一行,妥妥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呀!

「招你來就是讓你來學習的,你就是本科生水平,連我的研究生都不如」這就是某領導對我的評價。我,27歲中科院博士畢業,兩篇一區,影響因子破10。28拿下青基,29高工。不算多優秀,也是正常博士水平。這麼說我,我真是佩服她的勇氣!

我,因為科研受挫,當了出納,消沉的時候選擇生孩子,被說沒有科研精神。我直接回懟,剛當出納那會兒還發了一篇一區。

我,現在注意打扮自己,立志要做整條街最靚的仔,不知道要說我什麼?花瓶嗎?好期待呀!

無論我做什麼工作,無論別人多想貶低我,我是博士這個事實誰也改變不了。前領導就是想開了我,因為我是博士,她這麼個小小願望都難以實現。

博士的好處就是,別人貶低我的時候總要想想詞,要不然顯得自己很假,妒賢嫉能,呵呵!

而且,科研是一種方法。我去帶孩子看病都要查查文獻,我還買了本《兒科學》偶爾翻翻。即使不做科研,科研的思維方式,也會影響著我。(補充一下,我看書不是為了給孩子看病,我沒那麼生猛,我更相信專業的人。但是凡事都講個邏輯,看看相關知識,可以大概判斷一下整體鏈條的邏輯性。兒科容易誤診,考慮到自己身邊好多同學考試靠劃重點,難道醫學都是學霸嗎?萬一遇上考試沒考的病呢?萬一誤診呢?北京醫療資源豐富,如果覺得一個醫生說的有些不靠譜,我可以換個醫院再看一下。題外話不多說了,以後有機會分享。)

雖然現在的工作很心塞,但是說實,我也從來沒有後悔過讀博。

有些事情,看你怎麼想。我博士畢業,三十齣頭已經有兩個孩子,家庭幸福美滿,工作輕鬆穩定,難道不是人生贏家嗎?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心態這麼好,我本來就性格極端,真的有些抑鬱症了。很多人都好奇為啥不換個地方搞科研?就是因為我性格極端呀!我踏踏實實搞科研,居然能讓人這麼侮辱,讓我拿什麼去相信科研圈,相信這個體制下,我這種人還有出頭之日。某些人在位一天,有些制度存在一天,我就不再搞科研,被坑一回還不夠嗎,還要被坑兩次?我確實是個有自己堅持的人,生化環材,不掙錢,但是真燒錢呀!瞎搞科研就是浪費國家資源。而且做行政,可以領導說啥是啥,不用多想。科研不行,很多東西都是客觀事實,結果還被指鹿為馬,這個時候還讓我捧臭腳真的做不到呀!)

(我爸一直都告訴我「知足而不滿足」。我的工作是很糟心,但是我的生活狀態真的是千金不換呀!我父母健康幫我帶孩子,兩個孩子聰明又漂亮,夫妻恩愛。我不能只看到工作上的不幸,沒看到生活中的幸運。有一次,我只是想到了工作上的不開心,我家孩子看到我的表情就會問我「媽媽你怎麼不高興呀?」我怎麼回答?我這麼個實在人還要想詞去騙孩子。從那以後,我不但不聊那些糟心事,也盡量不去想了。)

(人抑鬱的時候,家人都陪伴和開導確實很重要。我和愛人同出一門,他真的懂我,比我爸媽更懂我。沒讀過博的人,根本不理解博士畢業多麼不容易,我一個博士當出納有多心塞。說懂的,也可能不知道點在哪,但是,他真的懂。有一次我情緒崩了,我老公立刻給我打電話過來,然後笑著問我「是不是我再不給你打電話,你下一秒就準備去跳樓了?」。我說「是」。我曾經和他說過,我性格極端,容易在自己的思緒中下沉,你打斷我一下就好了。所以他會時不時地給我打個電話。)

(我老公很會安慰我,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次我們聊天,我突然哭了,說「自己在體制內也沒混好,幫不了你什麼」。我老公立刻安慰我「你只是運氣不好遇上SB了,你的水平還在,你懂的東西也很多」。說句實話,我怎麼能不鬱悶?我是文理兼修的那種呀!理工科博士還是寫出華麗文章呀!當領導說我能力這不行那不行的時候,我心裡真的是冷笑,我啥不會呀!)

(最近我老公很誠懇的跟我說,讓我還是不要想著去搞科研了,兩個孩子逐漸長大,把孩子教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培養孩子要牽涉很多精力的,我學習好,更適合教孩子。我家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我也確實感到壓力來了。我現在和四五十歲的同事一起按時下班,感覺自己還挺幸福的,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陪伴孩子。北京的輔導班真的太貴了,自己教,比去掙錢給孩子報班真的省去了很多成本。我一開始不願意過多的關注孩子的教育。因為我怕因為自己事業上的失敗,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從而給她一個強壓下的人生。我希望她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我找平衡和滿足虛榮心的媒介。但是我最近覺得,為孩子付出精力不等於干涉,對孩子還是要好好培養的。)

(我們生化環材天坑兄弟給各行各業輸送著人才,真的多我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我曾經說過,讀博最大的意義就是在於,你再也不用糾結要不要去讀個博!

工作不順了,婚姻不順了,很多人都會想到要不要讀個博改變一下自己的人生軌跡。已經博士畢業了,真的不會去想再去讀個博士。

(在網上吐槽,瞎罵其實也算是我疏解抑鬱的主要方式。無論怎樣想開,心塞還是心塞。有的時候也挺喜歡自己這種野生的狀態的,誰都不認識我,想說就說,想罵就罵,肆意的活著。

不過說實話,我吐槽爽了,但是年輕人輕易的被我的「悲慘遭遇」,打擊到。有些話不方便說透,不過我沒啥值得同情的。

我是個面對現實的人,我已經做了現實下最划算的選擇了,剩下的只是消化自己的情緒。

我始終相信將來我能混好的,不只是家庭。我的人生目標本來就是愛情事業雙豐收,以我的能力和運氣,單豐收太容易了,所以必須要有個宏偉的目標,才能讓人生不那麼無聊,哈哈!而且,我就是不願意為了成功,而順應社會,我就是要實踐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無論我在怎樣的境地,我始終相信,幸福於我,如影隨形。但是有的時候太壓抑了,我也需要發泄一下。

有些事情,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我小的時候就喜歡劉禹錫,沒想到現在真的用上了《陋室銘》。惟吾德馨!

博士轉行的很多,但是主動和被動,心情不同,我有一種被脅迫的感覺。

博士轉行幹什麼的都有,但是因為出納這個職業以素來以不用腦子著稱,所以我有一種被侮辱的感覺。

我憤憤不平的是被侮辱和脅迫。但是這個出納崗位真的很棒!沒法加班,每周要去好幾次銀行,可以經常出來透透氣。同事對我態度好,去銀行是VVIP,去食堂拿的蘋果都比別人大。對於兩個孩子的媽媽,這個崗位堪稱完美。

我就是個性格極端,心高氣傲,追求完美,控制欲極強的人,平常心於我根本就不存在。我這樣一個人,修鍊成現在的心態,真的也是歷盡千辛萬苦。多少次精神都崩潰了!我真的想了太多的理由去寬慰自己。如果不是為了家庭,我怎麼可能咽下這口氣。我自己在單位都不捧領導,卻願意為了孩子去捧老師,家庭是人的軟肋呀!

評論里有朋友說的對,我這是當出納真香。我今天想搞科研,明天就可以去。但是,就像我曾經說過的,「科研是個冷板凳,結果有人給我踹翻了讓我一屁股摔在地上,弄得滿身是灰。這個時候,我撣撣塵土,重新坐會冷板凳,還是直接做到沙發上呢?」

在企業,財務比搞科研真的有前途太多。和我差不多年齡的財會本碩,現在都是財務總監,和我差不多年齡的搞科研的博士,也和我一樣都是底層。我沙發上坐著,悠閑的帶孩子,考個證,前程似錦,為啥要去搞什麼苦逼科研?我真的感謝某人給我安排的工作,哪怕ta的初衷不是為了我好!

【最近我們單位在招聘,貼出的薪酬福利看上去也還行!(北京戶口、人才公寓、自助食堂、示範幼兒園、六險兩金、帶薪休假,翻譯過來就是,有戶口,包吃住,管解決孩子上學)我當出納的主要原因,不是生化環材就業差,天坑兄弟不要太悲觀。我當年如果離京,進個還過得去的大學當老師應該問題不大。我是抱著「實業救國」的心態投身企業的,沒有想到進了個坑。】

最後要補充一下,我任何時候都沒有承認過,是我自己主動放棄科研的。不讓我搞科研在先,我接受享受現在的幸福生活在後,先後順序不要搞錯喲!


我博士畢業的時候曾經去某500強工作過一段時間,但是我乾的不是很爽,一是離家遠,二是工作強度大,睡眠嚴重不足。

隨後我毅然辭職,暴跌式降薪回西安做了大學老師。

我猶然記得我決定辭職時,我身邊同事對我說的話。

他說,有選擇的人生,真好。


謝邀。以下引自這篇文章:

Nature自然科研:離開學術圈,博士就白讀了嗎??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博士生和博士生導師必須認識到,博士生深造其實是培養科學思維方式和獲得進入各大行業的一塊寶貴敲門磚的過程。如果整個學術圈都能默認接受博士畢業生可以從事不同工作,就能扭轉我們對成功的錯誤定義,摒棄這種關註失敗的文化,從而回到更健康向上的科研發展軌道上。

要找到契合我的個性、技能、人生規劃、抱負和興趣的完美工作,總是讓我望而卻步,尤其是當我周圍絕大多數人都把學術之路默認為完美工作的時候。但博士生應該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負責。我們當中許多人的動力都來自能讓我們深感振奮的科研探索,同時,能在實驗室中跟著自己的好奇心去自由鑽研學術也讓我們深以為幸。

但我們中不少人也在讀博期間意識到,自己心目中的夢想工作可能更強調的是人際交往和溝通技能,更追求的是對社會的即時影響力,能產生更豐厚的經濟回報、工作更穩定或有更多時間照顧家人。無論如何,我們的就業方嚮應當是我們謹慎思考後的決定,而不是對這個行業缺少機會的妥協,更不是因為對「失敗」的擔憂或恐懼後的逃避。

博士生的準備工作

為了對未來的職業道路做出最明智的決策,博士生需要積極主動地做好準備。以下是對我本人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希望對各位博士生朋友也有用。

找到你喜歡做的事情。博士深造過程是完成各種體驗的過程,包括做實驗、課題彙報和指導學生。我發現一個很奏效的方法是,隨時記下你在做其中某件事情時的感受,比如很有意思、很享受、很有壓力、很無聊或很煩惱。我堅持了四年時間,並總結出了一套規律,它能幫我確定我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舉例來說,通過以上方式,我發現我對討論和演示數據的喜歡遠遠超過在實驗室收集數據。

培養一系列技能。在我博士生涯的早期,我就充分認識到並會刻意培養一些可遷移的技能,如團隊協作、學生管理、項目和時間管理、書面溝通和會議演講等。實驗室之外也有很多機會去進行各種體驗,如組織活動、教學、公眾參與或寫博客等等。我本人就曾協助英國免疫學會組織在牛津舉辦的會議,我還在英國牛津大學給本科生講授免疫學課程。

關注外界機遇。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過我發現學校的就業服務中心很不錯。很多職業諮詢師會定期和一些不確定未來方向的博士生交流,並幫他們建立自我評估體系,讓愛好、技能與未來職業能大致匹配。我還會瀏覽一些招聘廣告,了解市面上的工作機會和招聘公司的用人要求。

此外,科研招聘會也是一大資源,你能在那裡看到不少潛在招聘機構。雖然網上已經有很多招聘信息,但現場招聘會有些你從沒聽過的工作機會。

約談對話。不要指望網上的文章或博文能說清楚真實的工作崗位是什麼樣的。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信息都來自於與這些崗位上的人進行直接對話。

我發現,很多決定離開學術圈另謀高就的人都意識到這是條坎坷之路,很願意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組織這些職業研討會的往往是學生,所以你也可以自己舉辦一場這樣的研討會。我們系每年會舉辦四場此類研討會。在你向系裡或項目負責人申請活動經費時,別忘了把這篇文章發給他們看看。

搭建人脈。我很早就發現領英(LinkedIn)賬戶是個追蹤人脈關係網和進行自我展示的好平台。如果你在各種會議或招聘會後向交談過的對方發送信息 ,那麼你在將來向他們尋求職業建議或工作意見時,他們往往都會想起你。拿我來說,很多職業研討會的發言嘉賓都在會後把他們找工作的詳細策略、考慮過的企業等信息發送給我。

利用實習機會。利用你(或你導師)的關係網或冷郵件,諮詢他們有沒有實習或見習機會。今年2月,我通過之前在某會議上認識的一名編輯,有幸得到了在《自然-免疫學》實習一周的機會。這次實習經歷讓我充分了解到這份工作的日常內容。我參與了投稿文章討論,撰寫評論,選擇論文審稿人。此外,通過與公司內部人員的交流,我還熟知了他們的工作內容:比方說我明白了原創期刊和綜述型期刊編輯的區別。

博士生導師的幫助

為了讓博士生能在不同的職業選擇間進行一次自由開放的探索,就需要一個鼓勵他們花時間進行職業探索、並有助於他們收集相關信息的工作環境。

然而,絕大多數導師可能對非學術工作都知之甚少,也沒有動力去幫助學生獲取這方面的信息。這也是為什麼在《自然》2017年畢業生調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曾得到過導師關於非學術工作的建議。

2016年,我在牛津大學參與組織了一場面向博士生的「醫學職業日」,有人建議邀請一些學術演講嘉賓來平衡參會的人員構成。但事實是,博士生在學術圈中的職業榜樣已經夠多了,也不乏獲取相關職業信息的渠道。而舉辦這類活動的主要目的恰恰在於傳達一些博士生平時沒有機會獲得的信息,這樣才能糾正已經出現的不平衡。

只靠博士生是無法扭轉目前學術圈的這種文化的。我認為博士項目和各位博導有責任幫助學生找到真正適合他們的職業道路。據我所知,很多導師都以此為己任。作為PI,你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措施為學生提供支持。

支持學生的專業發展。讓學生有機會教學、督導、主持會議、管理協作和撰寫論文和經費申請。就我的經驗而言,很多導師都在這麼做了,但有的PI卻還沒意識到這些鍛煉機會對學生的重要性。當我在培養某項技能的時候,也是我學習最快、最能收穫反饋的時候,比如為一次重要演講進行綵排。不妨把這種形式變成例行會議的一部分,專門讓學生探討他們喜歡做什麼,以及哪方面需要更多訓練。

建立靈活的工作環境。我所認識的那些在博士快要畢業時就清楚知道自己未來職業規劃的人,多來自於那些工作環境靈活、壓力較小的研究小組。應該鼓勵學生花時間多參與那些有益的課外活動。我自己有幸嘗試過不同事物,但我也認識一些天天困在實驗室的人,他們往往感到壓力山大。

鼓勵工作體驗。很多正式的博士項目都會給學生一項選擇,或者說提出一項要求——在學術圈之外完成一次實習,在我看來這個做法非常好。我有朋友曾用三個月的時間幫世界衛生組織起草政策,還有的幫BBC錄製科學紀錄片。我知道有過這類實習經驗的人都非常珍惜這種體驗,導師也能為學生提供相關領域的聯繫渠道,展現自己對學生進行這類體驗的支持。

表達出你的支持。導師能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公開支持那些有可能會離開學術圈的實驗室成員和學員。打個比方,你可以在實驗室網站上公開表示,支持你實驗室成員的職業發展對你來說是很重要,並附上一份最新的實驗室校友名錄,告訴他們你對這些校友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一些潛在的博士生和博後申請人應該會對你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大加讚賞。

高價值的博士頭銜

這種關註失敗的文化以及這種文化對博士生和博後造成的影響,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那就是讀博只對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有價值。換句話說,只要你離開學術圈,你媽就認為你的博士算是白讀了。說不定你自己也這麼想過。

眾所周知,大多數博士畢業生最後都選擇了其它職業,那他們就浪費了時間嗎?絕對不是。你在讀博期間逐漸習得或已經習得的技能,是學術圈之外的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你的抗打擊能力極強、勤奮、主觀能動性強。你基於證據做決定,解讀數據能力一流,能清晰地闡述各種複雜概念,是個高效的合作者,非常善於把握任務的優先順序。而且,你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學位證明以上所有能力。

Nature|doi:10.1038/d41586-018-05838-y


推薦閱讀:

博士們,讓我們遠離自殺和退學,死磕到底
如何看待翟天臨博士學位被撤銷,導師被取消博導資格這一處理結果?
每10個博士中,就有5.6個博士被延期......
韓國博士留學的基本條件和幾大誤區
博士獎學金 | 2019年英國PhD招生和獎學金(名校篇)

TAG:科研 | 博士 | 讀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