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的家長當著你孩子面說「大家不要和他玩」,作為家長怎麼開導孩子?

事情是這樣的,兒子五歲半,前天,和院子小朋友,大概四五個差不多大的,在樓下玩,我就上樓做飯去了,結果沒一會兒子垂頭喪氣的回來了,說有個寶寶的奶奶當著所有孩子的面說不讓所有的孩子跟他玩,他於是特別不開心的回來了,我先詢問了是不是調皮惹奶奶不高興了?回答沒有,又問,是不是跟小朋友打架了,也沒有,當然我了解我兒子,比較乖,不會特別出格,特別討厭人的那種,搞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引導他了,只是告訴他,沒關係你想玩可以繼續跟他們玩,但是兒子再也不願意下樓了,說與其玩不如在家看電視,哎,我真的對有些家長無語,現在孩子慢慢大了,說話自己想下,無緣無故多傷孩子心,你也是奶奶,吃的鹽比我們還多,您還兩個孫子,我真是無語,大家說遇到這樣怎麼開導孩子


看到這個問題我突然想到了一張圖片

沒有一台遊戲機搞不定的男孩子

圖片來自本人朋友圈

帶個新奇的玩具出去,沒有搞不定的小夥伴,肯定各個都是屁股後面跟著。包括那個奶奶家孫子,就算是她拉著拽著也拉不動的,照樣跟在你孩子後面。

有人可能會覺得以後要很多玩具來吸引人,變成一個常態。我覺得不會,其實方法很多,新鮮的遊戲,一點小零食都可以。時間久了朋友間的友誼就更不好被挑撥了。

短時間內是可以調節孩子心情,增加自信的。同時教給他要學會用語言,學會交朋友。我兒子有個小夥伴,他們兩個真的是「好基友」,有別人欺負我兒子,那個小夥伴就上去幫忙,就一句話「這是我朋友」。我兒子也曾經幫助小夥伴和人吵架,結果小夥伴都走了他還在和人家「干架」呢。

還有就是盡量不要讓孩子一個人出去玩,一個是有點危險,另一個就是孩子遇到什麼事你可能不那麼好了解他的心理。

你可以試試看,等你反饋結果。


1

成年人往往會在勸孩子理解的過程中,忽略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有多少次家長跟孩子說:老師說你不對,那就是你需要改正的。

或者:你的同學這樣批評你,那你也一定有問題。

還有:你朋友不跟你玩,是不是你不知道好好跟人家溝通?

這個過程中,孩子本來已經受了一波傷害,父母的話又會再加深一次傷害。

孩子的委屈其實孩子自己是可以承受的,孩子需要的是得到父母的理解。

我對孩子的教育原則是,我和孩子是一個共同體。

孩子做孩子的溝通,家長做家長的溝通。

意味著,如果孩子遇到孩子層面的攻擊,我會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譬如說我孩子小的時候,會感興趣別的孩子的玩具。

假如兩個孩子搶東西搶起來,我絕對不會跳出去說:寶寶,你不要搶玩具。

我會跟身邊對方孩子的爸媽說:現在的孩子,好難得有爭搶的機會,給他們搶著。

那時候我的孩子很小,基本都會搶輸,結果,就是慢慢就不會去搶玩具。

看到小朋友有她感興趣的玩家,她會過去和小朋友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

就是這樣。

如果孩子遇到了家長層面的攻擊,那我就會跳出去和對方家長溝通。

也遇到過有一次我的孩子去玩玩具,不小心踢到對方家的小孫孫一下。

那個奶奶過來就用手掌打了一下我孩子的腳。

是的,踢人不對,但是她打我的孩子也不對,我就過去和對方奶奶溝通了。

當時也是強調,孩子的問題,由孩子自己解決,你看不慣我的孩子,麻煩你過來找我。

2

如果我的孩子遭遇到有別的奶奶當面攻擊他,讓所有小朋友不要和他玩的情況,我會立即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找他。

主要溝通的就是:

一、你憑什麼來決定所有孩子該和誰玩這件事?

二、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你現在立刻馬上告訴我。

大概就是帶著這種八丈高的氣場過去和老太太溝通。

當然溝通的結果也是確定的。

我會告訴那位奶奶:

一、你不可能決定孩子會和誰玩。

二、請不要用這種語氣和方式說我的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的經驗不足以支撐她理解成年人的負能量,所以成年人才是孩子的監護人。

為什麼要帶著八丈高的氣場去和對方溝通?

有一個先發制人的邏輯。

如果你是先發制人,就要想方設法打一次讓對方絕對不敢還手。

這其實才是古今中外,所有先發制人戰爭裡面,最最難的一部分。

當然,八丈高的氣場不是說,過去就吵架。

更好的方法是,挺直了腰板,衝到對方面前,壓低聲音,但是眼睛直視著對方,問一句:「你剛才說我孩子什麼了?」

等她心虛解釋完一大通,不管你用什麼態度,完全可以在不激怒對方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態度擺的明明白白。

要讓對方清楚,你和你的孩子,都不是好惹的。

對方做了心虛的事情,一般來說,自帶氣場是可以在不激怒對方的情況下把對方擺平的。

如果是太難纏的硬茬,一定在更多人的面前去和對方談話,保護好自己,也保護好孩子。

當然,也要做好會失敗的準備。

很多年輕媽媽,就算有懟死人的氣場,也無法干過一個老太太。

原因在於,第一,老太太經驗豐富。

第二,一般來講,會惹事的老太太,受教育程度不會太高。

第三,很多新媽媽是皮很薄的主,真的放不下麵皮去爭。

但是,還是得去,爭不過就趕緊跑,要注意安全。

去爭,不是爭個輸贏,而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態度。

那就是:媽媽很愛你,只有媽媽能打你,別人都碰不得你毫毛。

再有,這樣的話,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負的那些小孩就知道該跟誰玩了。

贏了,那麼就是媽媽講理有效,證明老太太是惡人。

輸了,那麼更直接證明老太太是惡人了。

孩子自然會用腳投票,作出選擇。

3

很多時候,成年人說對方的孩子,實際是在說孩子背後的父母。

這種情況下,讓對方明白,永遠不能借著說我的孩子來說我。

有時候大人對孩子的喜歡和不喜歡都是很主觀的,差別只在於有的家長會立即表現出來,有的家長不會。

但是不管是怎樣,孩子被別的大人評價這件事,是會讓孩子非常痛苦的。

我一個好朋友說,她在小學的時候,被班主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並且要求全班小朋友,所有人不要和她玩。

她當時的感覺是整個人都垮塌了,她覺得全世界都不能理解她。

然而我就是和她同一個班的,我依稀記得老師是說過這種話,可是我卻沒印象這句話對我造成什麼影響。

從我的角度講,我根本還沒有從班主任對我的討厭中緩過神來,無暇顧及其他。

而且我和她小學的時候本來也沒有一起玩過。

就算是好朋友,我可能會估量一下,今天不玩,明天怕是就可以玩了。

小朋友的世界就是這樣,根本不存在被限制和規定,除非是記憶實在太深。

因此,要求其他小朋友不跟某個小朋友玩這件事,只能傷害當事人。

而當事人最好的反抗,就是告訴父母,讓父母去溝通。

不管溝通結果如何,其實父母只要做到了去溝通,就已經非常給力了,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就已經是力量了。

4

因此我把我和孩子看成一個共同體,我們分別有兩條腿走路,兩隻手出拳。

如果寶寶受到了小朋友的傷害,我會抱著她安撫。

如果寶寶受到了成年人的傷害,我會毫不猶豫地幫她出頭反抗。


說我一下我的看法。

我先不說怎麼開導孩子,因為我認為關鍵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我只說說我的想法,我的做法。無意要求別人和我同步;

1、無條件的關愛孩子

孩子從外面回來,帶著滿腹的委屈,說不定海魚淚水。孩子為什麼回家?為什麼回這個家?孩子的期待是什麼?

孩子的期待是安慰,是認同,為釋放委屈,釋放情緒。我在這個時候,不會用「搞清楚發生了什麼事?」的思維來指導我的行為,我會用「無條件安慰孩子」的思維來指導我的行為。

比如可能的場景模擬,孩子眼睛含著淚低著頭回來,我會蹲下身子,把孩子攬在懷裡

我:「寶貝,看起來你好像不開心?」

孩:「是的。」(孩子見到家長,可能會哭出來,或者眼淚吧嗒吧嗒出來)

我:「寶貝,看著你難受,爸爸/媽媽也非常難受」(家長與孩子的共情)

孩:「嗯。」然後繼續抽噎

我:「寶貝,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爸爸/媽媽永遠愛你。」(給孩子支撐和安全感)

孩:「嗚嗚...........」(如果委屈特別大,孩子得到安全感可能會放開的大哭)

我:「寶貝,爸爸/媽媽會永遠陪著你.....」(攬著孩子,讓孩子哭,靜靜的等她哭完)。

......................

2、無條件的信任孩子

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因為她是我的孩子,所以我要無條件的信任。但是不等於我是傻X,不等於放任。

我不會問「是不是調皮惹奶奶不高興了?」,這個問題提出來,首先給人傳遞的信息是,你在很大概率上,已經先入為主的認為,有很大概率是孩子的錯,孩子聽了這個話,首先的感受是傷心,孩子自己已經很傷心的情況,還不被自己最親的人信任,不被最親的人理解,還要受到最親的人責問。

我知道,包括我自己也是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回家不被家長關心和安慰,家長先問是不是我惹事了,儘管有很多時候不是我主動惹事,我相信我們這一輩,很多很多的人都是這種教育環境下長大的,但是這不是就能認為這個行為是正確的理由。我不會用這個行為對待我的孩子,我要讓她感受到愛;

3、問話和回話的技巧

接上面,當孩子哭了不少時間,感覺快哭好了,聲音小了很多,氣息和心跳有平靜了很多的時候,這個時候看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在多等會,孩子會自己會說發生了什麼事情,有的孩子不會,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輕聲的說:「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

在這個問話裡面,我沒有預設立場,沒有預設可能是孩子犯錯了,也沒有預設可能是奶奶犯錯了的立場,我完全是中立的;大家設想一下,或者模擬體會一下,會對這個場景的 不同有所感受。

然後孩子就開始慢慢的講發生了什麼事情,已經孩子會加入一些自己的評論和猜測等等;

我要嚴重提醒的事情是,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要非常注意一下幾點:

a、不會催孩子,孩子的講述速度會很慢,因為她在慢慢回憶,更重要的她會考慮,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葯修飾一下在說,等等很多內容,不要催孩子;

b、不要評論,特別是不要批評;在孩子講述過程中,家長要經常嗯嗯的表示在認真聽,而且一定要全程看著孩子,不可玩手機或者看別的地方,孩子感受不到尊重,孩子是很敏感的;孩子不愚蠢。

靜靜的聽孩子將過程,注意甄別其中哪些是講述的客觀事實,哪些是孩子自己添加的評論。這個很重要;比如「我看到她把牛奶打翻了」,這個就是一個對客觀事實的表述,不帶有感情色彩的;在比如「她老是這麼不小心」,這個就是評論性的內容;我為什麼要注意區分孩子講話中的那些是事實,那些是評論?因為事實就是事實,從不同人嘴說出來,都是一樣的,但是評論是加入感情色彩的,是不能代表事實,不一定真實的情況(一個人把牛奶打翻不能代表他老是不小心);

c,及時稱讚。關於在這一點,在做的很多,但是做的好的真的太少太好。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家長聽到孩子的講述,要對其中的積極的,有進步意義的點進行及時的稱讚;是在孩子不反感的前提下。注意一下幾個事項:

先複述事實,然後稱讚。比如「你及時把弟弟扶起來了,你很關心弟弟。」

調子一定低,調子要具體,比如說 你關心人,你控制住了自己,你及時思考了,你很快有了結論。等等

事實一定要具體,比如你扶起了弟弟,你進入了思考,你攔住了她,你有禮貌的要回自己的東西。切不可沒有說明事實,就直接高調的 你棒,你是最棒的,你很漂亮,你很厲害。孩子往往不知所云;

不僅限於對自己孩子,對於講述的任何人,只要是某個細節行為做的好,都可以點出來,說明好在哪裡;對劇中的奶奶也一樣,做的細節是對的,給予肯定,是肯定這一個細節,這個動作,不是肯定這個人;這個節奏和把握好;

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給孩子傳遞價值觀的機會,把握這樣的機會,孩子教育會變的很輕鬆,不用陷入非要用吼的凡是,後打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價值觀,吼和打的方式有多大的效果,我就不說了,大家都懂的;

3、不要急於給解決方案

大部分孩子的矛盾,孩子在冷靜,都會有自己的解決方案,也許大人看來,解決方法非常幼稚,非常吃虧。我建議,作為家長有家長的度量,除非會有比較嚴重傷害,在可能的範圍內,容許孩子自己操作,這個也是孩子成長的過程,孩子很重要的成長的經歷和實戰經驗;

如果孩子自己沒有解決方案,而孩子很苦惱的時候,家長出面;

參見第一條,告訴孩子,這個事情比較困難,但是爸爸媽媽會盡全力幫你你解決,你放心的玩吧;

根據孩子大小而定,一般情況下,不用跟孩子具體解釋會用什麼方法,家長自己做就行,或者其中需要孩子配合的地方,提前告訴孩子一生;

回到最初的問題,其他答主已經給出很多方案了,比如遊戲機,換個地方玩,找其他朋友玩社么的,都是很好的方法,很好的補充;

我最後強調一下我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有父母愛的孩子,地獄也天堂;

無父母愛的孩子,天堂也地獄。

遊戲機什麼,沒有那麼重要,跟父母的愛相比。


這位媽媽,你應該慶幸只是遇到了一位用不太友善言辭讓你兒子回了家的老人,而不是拿根棒棒糖把你兒子帶走的人。首先作為監護人,你必須跟你兒子待在一起,而不是把他一個人丟在樓下,這種失職以及可能帶來的危害,比一兩句不友善的話嚴重多了,希望你能及時意識到。

另外你兒子才五歲多,並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就算做了什麼也意識不到自己做錯了,你需要做的是不帶主觀色彩地去問他全程發生了什麼,然後自己去評估,並且用他能接受的方式提點他。


謝邀

作為父母,不搞清楚矛盾的爆發點,或者根本的原因,僅僅是靠自己的私心去判斷孩子是否被冤枉十分的狹隘。

當然,如果說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說矛盾的原因,自己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思考反思,讓他自己找原因,不管到最後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占理,都可以進行引導教育。

本題主看似很操心子女的教育,其實僅僅是感動了自己。連原因經過都不問、也不和他的小夥伴調查一下真實的原因,而自亂陣腳,不知所措,這個問題你能交給老師解決嗎?

當然孩子不願意敞開心扉的跟家長說原因,請教成長中的難解的問題,以及煩惱矛盾,那是因為孩子對於父母的不親,不信任。這也是一種非常細微的問題。

方法已經給出,究竟要怎麼引導也要從客觀實事求是的對錯、以及解決矛盾的方式、以及為什麼會產生矛盾分析分析,其中細節方面:子女有困難養成自己思考對策的習慣、思考兩三天思考不明白可以請教父母這樣的承諾。讓子女既能獨立自主思考,也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能讓子女有一個良好的解疑答惑的一種親密可靠的渠道。

等子女上到初中二年級,就可以推薦他到知乎提問,也許出於隱私的願意,有些問題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可以到知乎來提問,對一些回答能有所參考。比如兩性教育就是一個十分慎重的問題,但是又不得不進行性啟蒙,這個也是分幼兒期意識男女差別,初中一二年紀有性幻想,適當的引導教育。當然這是一個極其慎重的話題,也是父教子,母教女的慎重話題,不能逃避,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不應該缺失子女兩性科普。

順便提一句,子女教育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和情緒調節的能力十分重要。當然學習中興趣引導法、科學的學習方法(切番茄方法),獨立思考也都應該有所引導。

並不是是引導教育必定能讓子女成才,但是引導教育做得好,本科一批沒有問題!希望拙見能給你提供一點參考。讓你的子女開心快樂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新生兒: 豬毛瘋是什麼? 密集恐懼症慎點!
為啥二寶普遍比大寶聰明?爭寵意識太強烈,真讓爸媽哭笑不得
育兒乾貨 | 孩子發燒,家長常犯的錯誤
寶寶夏季腹瀉怎麼護理
出生10天內的寶寶,奶瓶奶嘴需要這樣清潔和消毒

TAG:育兒 | 兒童心理 | 父母 | 父母教育 | 親子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