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軍之所以保留裕仁做天皇,絕非因其深得日本人愛戴,恰恰證明了裕仁是個廢物。根據哈佛歷史系主任安德魯·戈登著作《現代日本史》中的記載。在保留裕仁和天皇的問題上,美國接受投降時並無決斷。但麥克阿瑟跟裕仁接觸,並在日本統治一段時間後,向杜魯門建議保留裕仁,因為保留裕仁有利於麥克阿瑟統治日本。從政治常理分析,麥克阿瑟應該是看透了裕仁的無能,既有助於幫助麥克阿瑟控制日本,又絲毫不會產生威脅。如果裕仁是個有道明君,美國人多半會廢掉他,或者安排個暴斃,讓12歲的眀仁太子登基以便於控制。可見裕仁之廢物程度,在麥克阿瑟眼中,連個小孩都不如。
裕仁的例子,也說明了民主製為何在長期競爭中能夠戰勝極權制。民主制下,很難選出偉大的領袖,但也很難選出愚蠢無能之輩。而極權制下,固然會出現雄才大略的領袖,帶領國家跨越式發展。但出現極端無能領袖的概率也很大,出現一個,前人的努力就付之東流,幾輩子緩不過來。民主制就像穩健型投資者,不會暴富,但也不會一夜破產,細水長流,勝在長久。極權制就像賭徒型投機者,運氣好的時候一夜暴富,然而總會遇到運氣差的時候,一次就會把以前所有賺的都賠進去,還欠一屁股債,從此一蹶不振。
綜上,如果深究日本戰敗的原因。其失敗之種子從倒幕派軍閥自私自利的制度安排時就已種下,而裕仁天皇本有機會改革,卻因為自私和無能而錯失。因此,在人類歷史上堪比石器時代進入金屬時代那樣重大的一次技術革命中,日本民族一度擁有領先優勢,拿了一手好牌,卻因為統治者的自私錯過了千年一遇的機會。到中國趕上技術差距後,除非再次發生史詩級技術革命而中國卻錯過。否則,日本未來將如過去數千年一樣,只能在中國的陰影下生存。
但日本戰敗,卻是日本人民獲得新生的開始。日本人民終於擺脫了軍閥和天皇的專制統治,君主立憲製得以真正實現。在軍管時期,美軍因為缺乏精通日語的官員,又不了解日本具體情況,實際上是日本民主派官員在治理國家。這些官員趁機推動了很多日本過去阻力重重的社會改革,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日本土改。消滅了地主剝削,讓農民數百年來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美國的軍管只持續了7年,1952年就歸政日本民選政府。日本人民獲得了普選權,戰前被壓制的政友會改為自由黨,與民主黨合併成為自由民主黨,成為左右日本政壇至今的重要力量。失去對外戰爭能力的日本,不但沒有如軍閥們曾經宣傳的那樣陷入苦難,反而實現了經濟騰飛,國民的富庶、幸福指數、平均壽命都位居世界前茅。日本強國夢破滅,富民夢卻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