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对叛逆期的孩子,如何进行疏导教育?或是有让孩子体验部队训练感受的机构吗?


长大后的孩子,各项技能越来越强,但心里那扇门却好像对父母关闭了。什么都不跟家长说,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学习上遇到问题了,遇到喜欢的女孩了,表白被拒绝了,都藏在自己心里,回到家就关上房门,跟家长的交流仅限于,“我饿了,该走了,我回来了。”

拒绝交流的孩子让家长很苦恼,以前那个小话痨去哪了,现在怎么这么惜字如金呢?这就是传说中的叛逆期吗?其实,这还真和叛逆期没多大关系,这个锅,叛逆期不背。

01 何为叛逆期?

提到叛逆期,很多家长都如数家珍,很多世纪难题,都可以归因到叛逆期。我家孩子最近不听话,进入叛逆期了,我家孩子总跟我对着干,进入叛逆期了。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叛逆期吗?当然不是。

从心理学上来说,叛逆期,又称为“逆反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逆反期,分别是第一逆反期和第二逆反期。

  • 第一逆反期——Terrbile 2

第一逆反期出现在2-4岁,主要表现为孩子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个阶段孩子希望父母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而且还很能干。

孩子会积极参与劳动,以为自己能干很多事情,自己能干的事情不让别人帮忙,如果别人帮忙了,他还会大哭大闹,要求“返回原样”,他喜欢说“不”,喜欢听表扬。

喜欢做家务的孩子,也会让父母哭笑不得。他极有可能拿着拖布擦完地再擦墙,擦完玻璃擦桌子,最后再擦擦自己的练,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

  • 第二逆反期——青春期的叛逆

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10~11岁至15~1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的用激烈的行为抵抗,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有的把反抗藏在内心里,用冷漠面对,不吵不闹不说话。不管用哪种方式,他们内心都充满困惑,充满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痛苦。

不管是第一逆反期的“terrible 2”,还是第二逆反期的“青春期叛逆”,都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虽说是必经阶段,但家长不同的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应对得当,孩子的叛逆期会平稳度过,若应对不当,叛逆期会长期伴随着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影响家庭关系,甚至孩子长大后也很难修复。

02 到底是叛逆期还是不听话,谁说了算?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好玉有很多标准,按照标准去雕琢,一块顽石,就能变成一块好玉。望子成龙的家长,也想让孩子变成一块好玉,他们给孩子制定了很多的标准,这个标准没有通过ISO认证,是父母期望的标准。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的标准,就是听话,偏离了父母的标准,就成了叛逆。

于是,大多数家长眼中的叛逆,和心理学中提到的逆反期的叛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很多逆反期的正常表现,都被家长划到了“叛逆”的阵营中,父母成了判定孩子是否叛逆的法官。

初中有个男同学,因为留了个林志颖式的中分发型,他爸爸觉得太丑了,像杨三姐告状里的高小六,勒令他把头发剪了。他不去,他爸爸就趁他睡觉的时候把他头发剃了。早晨起床看着头顶的“阴阳头”,这位同学气愤至极,背着包就离家出走了,和家里也断了联系。

那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一个不想回家的人,很难找得到。这一口气憋了十年。离家时还是十几岁的少年,回到家已经式而立之年。他回到家,看着苍老到几乎认不出的父母,嚎啕大哭。开始出走的几年,他四处漂泊,没有文化,没有一技傍身,吃尽了苦头,庆幸后来遇到了好心的饭店老板收留他,教他做菜,才让他有了能糊口的本事。他的父母,到处张贴寻人启事,电视上、广播里做广告找他,托出门在外的人寻他,终日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他们失去的,除了十年的光阴,还有他那未完成的学业,他漂泊在外的孤苦无依,父母几乎崩溃的身体和精神,这些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对他爸爸来说,如果他能预料到孩子会离家出走,他必然也不会在意孩子的头发到底像高小六还是高小七。爸爸的举动专横,孩子的反应又太强硬,硬核对抗,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其实,头发到底像林志颖,还是像高小六,孩子该留什么发型,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问题的根本也不在发型上,而是在对待发型的态度上。爸爸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对的,他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历程,孩子不是木偶,孩子也有思想,有行为能力,孩子从来不是谁的私有财产;孩子认为自己有权力决定,他想用一己之力对抗父母的权威,获得自己崇尚的自由,他却不知道,强夺的自由也是有代价的。

03 父母的做法,决定了孩子如何度过叛逆期

孩子的叛逆期,不全是充满硝烟的战争,决定孩子如何度过叛逆期的,是父母的态度。

  •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征,不以培养听话的孩子为目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才能从容应对。

孩子频繁说“不”,父母应该感到高兴,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在对自己负责,不要给孩子扣上“不听话”、“忤逆”的帽子,听话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听话的孩子只是会迎合父母需求的孩子。

瑞士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在《与原生家庭和解》中写道,“一味迎合父母的需求会导致孩子发展成“虚假自我”,他们会形成一种态度,不仅展示别人需要的一面,还与之融为一体,让人预料不到他的面具背后有多少是不为人知的。他们真实的自我却得不到发展,所以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没有意义,无家可归,身上的活力和情感被封锁,内心空洞,精神贫瘠,潜力被抹杀。”

听话的孩子,顺从的外表下藏着的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封皮上写的一句话,如果我又坏又丑,你们还会爱我吗?其实你们爱的,都是我伪装出来的样子。

  • 正视和孩子的关系

很多时候,父母给孩子制定的标准,是为了让孩子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更被外界所接受。比如,男孩子不能哭,因为要坚强,女孩子要穿裙子留长头发,因为漂亮。因为大人过多的关注外界的评价,所以才把孩子培养成了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听话,乖巧,可爱,大方,热情,善良,爱分享,爱助人为乐……在外人面前塑造美好,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个性,小脾气,固然,拥有各种美好品质的孩子,确实是传说中的好孩子。但人无完人,何必让孩子违背内心真实的想法,去赚个好看的面子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孔融也成为尊老爱幼的代表人物。在我看来,孔融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可能是梨不好吃,也可能是孔融不爱吃梨。如果我是孔融的父母,我情愿他把大梨留给自己,这才是最真实的孩子的样子。

父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孩子不是光宗耀祖,扬眉吐气的工具,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把他当成小宠物,他就会亮出獠牙,你给他尊重,他才会给你同样的尊重和爱意。

摆正了和孩子的关系,才能有尊重和平等交流,才能有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 给孩子说“不”的权力,让孩子具备说“不”的能力

无论是第一逆反期,还是第二逆反期,都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崛起,或要求自主行动的权力,或要求被尊重,被当成成年人般的平等。所以,在孩子需要自由的时候,孩子想要自我的时候,家长要学会放手。你要自由,好,安全的限度内给你最大的自由,你来决定做什么,怎么做,但你要对结果负责,因为自由也是昂贵的。

家长在给孩子自由之前,要自我检查,是否给孩子做好了足够的储备,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朋友相处的沟通能力,安全保护自己的能力。

5岁的孩子,喜欢自己搭配衣服,绿色的鞋子,蓝色的裤子,红色的上衣,黄色的外套,哪怕穿得像彩虹,自己也觉得美美哒,你喜欢就好,我尊重你的个性。

10岁的孩子,想玩会儿游戏再做作业,随你,只要你能在规定的时间做完该做的事情,又何必纠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13岁的孩子,有了自己喜欢的男孩,喜欢把心事藏在紧锁着的日记本里,家长又何必打破砂锅问到底,给孩子自由,当然前提是孩子已经具备了自由的能力。

逆反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让孩子的自我充分发展,避免让”虚假自我“操控孩子的生活,家长给予的理解和尊重是关键引导因素。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的中没有被操控的感觉,孩子在安全限度内享有最大的自由,他已经有了自我,他又何须用叛逆来标榜自我呢?

随时给孩子说”不“的权力和能力,孩子就不会把说”不“集中到所谓的逆反期。就像袁咏仪和魔童的关系,坦诚交流,平等沟通,一起聊天一起笑,叛逆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呢?


何为叛逆期?我认为对绝大多数的家长来说,我希望告诉他们的是,这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是以标签式的判断,来掩盖我们在育儿方面的长期懒惰。

我觉得一件特别恶心的事情就是,成人,包括一些所谓的专家,总是要把儿童的成长划分成一件件标签。更有甚者,还狡辩说“我不是在给你的孩子画框框,而是我总是在框框里面找到你的孩子“,无稽之谈。


看来你对孩子目前的情况很担心,也很着急找到解决办法了。但是孩子处于青春期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其实是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挣扎,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有些行为是一定要干预和引导的,但是有些行为是通过你们的沟通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关键在于找到问题根源,然后再做决策。要不然把孩子送入新的地方,浪费了钱不说,进入一个新的地方和环境,在不熟悉的情况中,其实更容易滋生其他的问题,更是耽误问题解决的关键时期。

所以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是什么呢?


谢邀。

1、孩子叛逆期是正常现象吗?

答: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上都会有所谓的“叛逆”表现,这种现象是常见现象。

2、如何对叛逆期的孩子进行疏导教育?

答:家长无意识地给孩子贴上了“叛逆期”的标签,但缺少具体事件的描述,很难武断地回答一个抽象的问题。在此基于大部分常见现象进行相对疏导。一般来说,孩子相对来说要更敏感了,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因为某些细节点导致孩子叛逆,需要特别注意。另外,选择和以往方式截然不同的方式。比如说给孩子制定规则,直接根据结果验收,其他情况给他足够的自由感,这样孩子就有了自主权,不用通过“叛逆”来获取这种体验感。(以下贴图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3、需不需要把孩子送到部队或机构进行特别教育?

答: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其实是比较愿意和朋友在一起的,对朋友的需求远大于家长。不建议送去机构,机构的教育方式无针对性教育,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叛逆缘由不定,送去机构会被孩子误解为“爸妈不要我了,爸妈和那些家长都一样”由此孩子易产生失落感。

以上。


所谓的孩子叛逆期只是谎言

孩子一岁时 需求满足不了只能用哭来诉说 十岁时不高兴会摔东西 十几岁时会离家出走 二十岁几岁会跳楼 这是随着年龄长大 不同时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抵抗方式

这个东西孩子从小就要抵触情绪 只是那会还小 除了忍没有多大能力反抗 与其想办法去对付孩子 不如好好坐下来谈谈 听听孩子的心声

若一味的把孩子当成私人物品 对他们进行各种要求 期望 稍不如意就打压 他们可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情绪的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

家长若想孩子参加什么变形计啊 军训啊 想迅速改造孩子的 请参考那些经历过这些训练的孩子的状况 看看有没有变乖变懂事 亲子关系有没有改善 还是变得更糟了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孩子叛逆的年齡越來越早?
研究:小朋友幼時越叛逆,長大會過得越快樂?
在哪一瞬間你覺得你青春叛逆期忽然就過去了?
孩子青春期憂鬱或者叛逆,罪魁禍首就是你
你的青春期有過什麼困擾?

TAG:教育 | 孩子 | 青少年心理 | 叛逆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