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不同。
明代建立九邊重鎮,是「因其地險以制胡凌,募其卒重而捍禦之」,也就是為了對抗北方胡人,進行戰略防禦。
唐代立藩鎮,設節度使,是「總將勇、括淄重,具劃描摹,以征不臣,布威德」,也就是以藩鎮為戰略發起點,對外擴張。
一守一攻,需要的體制結構、隸屬關係與指揮效率完全不同。
守方,只需要「聚卒重以備非常」,故可以層層監管與制衡,完全直管於中央;
攻方則需要「臨機專斷、總括軍民、不拘王命,驟臨賊而制之」,簡單說就是需要很大程度上的專斷權力,以及總覽軍民的壟斷資源。
看地圖就可知,從東北的平盧節度使,到西北的安西節度使,距離長安的距離都超過1500公里,甚至要2000公里。即便加急驛傳,將消息送到長安也要五晝夜以上。這樣的距離限制,若沒有藩鎮化的地方獨立指揮系統與資源基地,是絕對無法保證大規模擴張行動的。
事實上,自從北宋廢止藩鎮,一切戰略區劃統轄於中央,其後的漢人政權,就再也不能發起大規模軍事擴張行動。
我只能說……朋友~
不同時期,不同的形勢採取不同的制度策略,不存在某一種制度比另一種更優越,而在於適不適用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批判封建制度,是因為它「壞」嗎?不是,而是它落後於時代的潮流,因為它束縛了生產從而讓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處於停滯狀態。所以它必須被消滅,才能解放並發展生產力。
同理回到原題,唐朝邊疆的形勢和明朝能是一樣的嗎?不一樣的!九邊重鎮並不是一種制度,而是迫於被動形勢的一種消極防禦態勢。迫於什麼形勢?干不掉蒙古人的形勢,甚至除了冊封個神馬「忠順」啊「歸義」的這種王爵虛銜以外,任何政治影響都施加不到的形勢。人家每年照例南下搶你沒商量……
你聽說過「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但有聽過「唐長城」嗎?唐朝的周邊形勢是怎樣的?它需要去守城牆嗎?不用的。
東、西突厥牛嗎?我支持鐵勒人造你家反
薛延陀很狂是吧?我扶持突厥殘部搶劫你
後突厥超猛的么?我聯合回紇、突騎施打爆你
大食國牛逼的哈?我放條突騎施咬死你
突騎施變強了呀?我聯合大食的呼羅珊軍閥以及中亞諸國聯合剿滅你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新建立的回紇汗國很可能也會是一個下場……你讓明朝統領一個瓦剌部落或者韃靼部落試試?
所以唐朝需要駐防長城九邊嗎?開玩笑的啊~唐朝是真有忠狗的(我明只養舔狗)!即使是安史之亂時期,吐火羅葉護國、回紇汗國都出兵助唐平叛為了啥啊。甚至安史之亂後,吐蕃趁虛而入佔領了河西走廊。安西都護和北庭都護都變成了大唐的「飛地」,靠回紇汗國罩著還堅挺了好幾十年。這就是唐朝的北方西北方的格局……九邊是神馬東西?能吃嗎
噴完九邊再說節度使,其實節度使就相當於唐朝的「人肉九邊」了。說白了就是變相的分封有實無名的「(異姓)諸侯王臨時編製」開了類似「以藩屏周」的拱衛模式,你說它不好嘛~你臟唐就純靠幾十萬中原府兵能把都護府一路蓋到西伯利亞阿富汗?你直轄你直轄得了那麼遠嗎你~直轄不了那羈糜吧,讓皇權到達偏遠的羈糜州縣最高效的辦法就讓封疆大吏代表皇權管理地方,也就是所謂的「節度」。它好在哪裡?節度使為皇帝開疆拓土的同時,也是為自己開發地方積累財富,並累升軍功方便日後「出將入相」。所以擴張的野心大大滴有(你們管那叫「銳意進取」也行)~比如高仙芝童鞋就是,很作逼地刷經驗包把西亞諸國都刷一遍,終於不負眾望把大食引來了。所以問題不是出在節度使制度本身,而是出在節度使的軍閥化(藩鎮化)上。在於「府兵制」的沒落「募兵制」的崛起。神馬意思呢?有奶便是娘啊!簡單點說:「節度使」能管錢、管糧。現在再來個「募兵制」…那麼:錢、糧、槍~武裝割據三要素就湊齊了。安史之亂前夜的節度使們,山頭就已經拉起來了(尾大不掉了)。
因此:成也節度使,敗也節度使。我們不能因為出了個安祿山史思明就說「節度使制度」是錯誤的!只能說老流氓李隆基玩脫了~太自以為能夠利用內外朝相互制衡的帝王心術把藩鎮們玩在手裡……結果自己把自己給玩傻X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