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言區的普通話有哪些「非普通話」卻難以為當地人察覺到其方言性的語法結構?
0. 非常非常經常地將賓語提到句首。
1. 「飯吃吃掉。」
2. 「我女朋友找也找不到。」
此句與答主現實不符,特此說明
3. 「這個人死也不死的。」
用以表達非常討厭這個人,希望這個人死,但這個人就是不死的憤怒。
4. 「我說的話句句聽。」
這是祥林嫂在阿毛被狼吃掉後,悲痛欲絕時形容阿毛的。作者是我的老鄉。
強答www
贛語區北部方言
僅代表個人經驗
以「是」字作結尾的疑問句很具有代表性:
他還沒來是?(他怎麼還沒來?)
你飯還沒有吃是?(你怎麼還沒有吃飯?)
我們走起(我們先走)
我說他不過(我說不過他)
拿那本書到我(把那本書給我)
他作業還沒寫完(他還沒寫完作業)
幾好喲(多好啊)
做不贏(做不完)
人來完了(人來齊了)
你坐到(你坐下 / 坐著)
我看不得(我不能看)
好羞人家(我好害羞)
他侭叫我來(他短時間多次叫我來)
衣服燙過一下(衣服再燙一遍)
另謝 @豫章鴻也 增補一例
東西掉吥了(東西不見了)
暫舉這麼多例子2333
如果拿語音、語法、辭彙三者比較,各地語音、辭彙的差別很大,而語法的差別很小。就語言的歷史而論,語音和一般辭彙易變,基本辭彙變化較慢,語法變化最慢。中國各地的漢語方言該是同源的,我們認為它們的語音辭彙在原始一定相同。後來因為語音辭彙易變,它們分道揚鑣,就弄成現在相當複雜的樣子。語法變得最慢,所以各地的語法都離開原始出發點不很遠,同時,它們相互間的距離也不很遠。各地的人說話互相不懂,首先是辭彙作梗,其次是語音妨礙,與語法的差別無關;因為語法的差別實在太小了。
但是,差別大小,只是相對的說法;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各地的語法並不完全相同。當你依照北京語法去說廣州話的時候,廣州人雖能完全懂得,但他們仍舊覺得你不夠廣州話的味道,就因為你沒有遵用廣州的語法。
要知道各地語法的異同,首先該把辭彙與語法的界限分別清楚。例如——
北京人說:今天下雨。
蘇州人說:今朝落雨。
廣州人說:今日落雨。
這只是語音、辭彙上的不同,在語法上則毫無分別。語音上不同,不必解說,大家都可以明白;辭彙上的差別,如北京說「今天」,蘇州說「今朝」,廣州說「今日」,又如北京說「下雨」,廣州、蘇州說「落雨」。然而語法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因三處方言都是把「今天」放在第一,謂詞放在第二,賓語放在第三。像這一種的句子,非但三處方言如此,全國漢語方言也莫不如此。在此情形之下,我們可以說全國漢語方言有其共同的語法。
至於要看各地語法的異點,我們可以定下兩個標準:
(一)詞的位置不同;
(二)虛詞的用法不同。
以詞的位置為標準者,又可細分為下列諸類:
(甲)謂詞的位置。
官話、吳語(大部分):到南京去。
閩語、粵語、客家話:去南京。
(乙)副詞的位置。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漢語講話
王力
後浪出版社
¥18.00 會員免費
吳語甬江片:
1. xxx在我/你/他地方:xxx在我這兒/你這兒/你那兒/他那兒。
2. 我跟他講過了東西:我已經跟他講過了。
東西:這裡用來表示強調。
3. 這裡/那邊介(ka)去:往這裡/那邊走。
謝 @0716 邀。
贛北這邊情況禎尋都講完了。我小學是在杭州上的,回來讀中學時,剛開始聽到這種表達方式的話,不是很適應,記憶最深的是我高中物理老師說的「聽不到(dào)到(dǎo)」。大學是在贛南,來這裡馬上發現有一種表達方式讓我不是很適應,就是把「感覺如何如何」說成「會如何如何」,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樣問句:
你會冷嗎?
你會辣嗎?你會重嗎?
唉,我會重……
== 補充 ==
今天發現「會」還可以用於這樣的句子:
你會吃嗎?
就是「你會(可以)吃(辣、甜的)嗎」的意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