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究竟是什麼意思?

不是逞強,不是英雄病,也並非無能,到底何如?


就是我偏要


我覺得這是一種孤勇。就像孔子於亂世之際推行仁禮一樣,明知各國君主野心勃勃,卻仍舊憑藉一己之力於各國之間勉力遊說,縱千萬人吾往矣。在當下看來,這種人可能很傻,但正是這種人才能夠推動時代的進步。


知其不可而為之,出自《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意思是: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就是說人要有一點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以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

舊解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指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不論結果如何只管自己努力。

新解說:譬如一,明知不是自己作品,卻盜用商標,假用他人的名聲寫自己的作品。

二,自己明明一知半解,卻自作聰明,自以為才高八斗,非要和歷史古人拼個輸贏。


原出自《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 」。翻譯過來是說:孔子的學生子路有一天晚上住在石門這個地方。早上看門的人問子路:你是從哪裡來的?子路回答說:從孔夫子那裡來。看門者說:哦就是那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夫子嗎?

對孔子來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在春秋戰國這種割據混戰的紛爭年代,呼籲「仁」;在爾虞我詐唯利是圖的功利思潮下,呼籲「信」;在道德敗壞、臣子弒君自立的事件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呼籲「禮」。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的政治主張很難得到君主的認可和世人的贊同,所以他終其一生在政治、治國上並無什麼建樹。但是他至少堅決堅守了自己的看法,並廣開庠序,希望能為亂世盡量注入自己「禮治」的理念。這未嘗不能說是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

至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如果不是蠻幹,而是不斷學習思考、不斷實踐反思,為了一個終極理想持之以恆、充滿幹勁地去不懈努力,干到最後,還真沒準就能把事情干成。孔子雖然撼動不了春秋戰國天下混戰的時代洪流,但是他的思想對後世中國人產生了深入骨髓的影響。拿近一點的事情來說,馬雲爸爸有一句俗話叫「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這其實又有一點陽明心學的唯心主義的意思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你堅定地相信其可能性,並付出終其一生的努力,最後能達到什麼高度還真不好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只做自己覺得對的事,不糾結結果。

其中一個解釋。


我知道這樣做沒用 但我的心說試試吧


在於體驗而不在於結果,挑戰不可能,至少我有努力過


是一種責任感,精神得到升華,超越了自我的界限!


愚公不畏艱險,挖山不止,明知道難以做到卻還是堅持不懈。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抖機靈的話就是,黃曉明知道別人覺得不好

但是他只要他覺得,所以做了。

事實上

除了瘋子「我要長出翅膀」這樣的想法註定不可為之外

沒有什麼東西在發生前你是知道不可為的

我們只是用後人的上帝視角去說

這件事不可為而為之罷了。


我愛你一開始就看見了沒結局可我還是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個意思


是不服輸,是怕自己會後悔,更怕自己會錯過!


獨持偏見,一意孤行,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結果,偏要一試


別聽那些大忽悠,這句話本意只是在說,做事不要害怕困難,就這麼簡單。


「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說的是孔子。

某個目標,一個人做不可能達到,這是所知的不可;但是如果這個人做了,可能會有別人受到感召一起去做,達到一定的人數就有達成目標的可能,雖然希望渺茫,但有可能了,這是為什麼還要為。你不為我不為,它永遠不會實現,既然對它有指望,我就要去做,即便我一人是不能實現它的。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實現理想的方式,雖說是幾乎寄望於身後了。


愛了不該愛的人

做了不該做的事兒

欠了不該欠的債

違背了不該違背的心


「作」就一個字!


如果就這樣放棄了,我都看不起自己


就比如一百米跑不了7秒,你還是努力嘗試。


推薦閱讀:

妄想與學習:重新發明輪子與重新造輪子
人出生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相信你自己,好不好
思考力的對策劃與設計的重要影響
《狗十三》帶來的思考

TAG:閱讀 | 思考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