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病看專科,建議到本省的腫瘤專科醫院就診,或當地綜合性醫院的腫瘤科就診;
2.癌症是個慢性病,控制癥狀就是治療成功;
3.1/3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可以治癒, 1/3雖然發展到一定階段,但是規範治療,可以控制病情,一樣可以延長生命; 1/3雖然到了晚期,雖然不能延長生命,但通過規範治療,能減少痛苦,提高生命質量;
4.根據家裡的經濟承受能力理性面對很重要。
前一段時間,我的同事,她的爸爸被檢查出肺癌;在確定治療方案前,老人家提出要回到老家去等待消息與休息。
在這個時候,所有人一致的意見是,就在市裡面等著。
萬一有狀況,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每一個人都在為接下來的治療提出各自的方案;但是,大家也都竭力避開死亡這個詞。
無論,醫生把存活期限說的多麼具體與短暫,大家還是費盡心思的去各大知名醫院排隊、挂號。
當然,醫生診斷的結果都一樣。
只是,看著活生生的人就在面前,怎麼可能會在不遠的某一天,就沒有了呢!
然後,大家又是不停地四處求醫問葯。
要是找到一種葯或聽到什麼有價值的消息,就趕緊找到醫生,看看能不能對症。
醫生的答案:不要再搞這些勞民傷財的事了,看看病人想吃些什麼,就給準備什麼,看看有什麼心愿,盡量滿足;什麼神醫神方,別相信他們。
但是,尋找新葯與神醫的腳步依然不會停止。
大家對於治癒重症進入一種狂熱階段。
其實,這只是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本能的恐懼。
就是到了這個時候,家屬還會向病人隱瞞他將要死亡的事實,並拼盡全力與死亡做鬥爭。
很多時候,這樣即改變不了結局,又會徒增許多遺憾。
如何面對臨終病人,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情,如何採取相對正確的行為, 是大家最為渴求的幫助。
著名的外科醫師陳葆琳,畢業於哈佛大學,在耶魯大學、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及加州大學洛杉磯(UCLA)完成外科訓練,後任職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並於1999年榮膺該校最傑出醫師獎。
這樣優秀的醫生,是很多病人的希望,也總會得到普通人的仰望。
大家總會覺得他們無所不能,當然,對於重症死亡這樣的事件,他們肯定也會很帥氣、很瀟洒地解決它。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