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覺得現在很難發現很好聽的歌曲,或者說現在的歌聽幾次就膩了?
90年的港星四大天王等就不用多說了,像周杰倫,陳奕迅,林俊傑等等,他們也留下了非常多膾炙人口的歌,讓人一聽到旋律就想到那個時候的生活。那時候的一首歌單曲循環很久,一遍遍聽,自己跟著一遍遍哼,還抄寫歌詞。而現在是,大多數都是在翻唱經典,幾乎很難聽到讓人淪陷的原創。
非音樂人士,自我感覺的話就是國內音樂越來越簡單,扁平化,周董,醫生,JJ是我的年代,他們的音樂從樂曲上讓我感覺更有變化,韻律,技巧,歌詞方面的林夕,方文山就不用說了。現在的歌曲就我的感覺就是隨便一編,只要洗腦點,某音某手(沒有一絲一毫的黑的意思)不會匿名的我瑟瑟發抖)一炒熱。就紅了。但是因為缺乏深度和技巧,兩遍以後就索然無味了。
要是形容的話,以前的音樂食材先處理4個小時(包含腌制,晾曬,預製)然後進鍋,進爐,進箱。文武火交替再來4個小時,下合適適合的料。然後在小火慢煨或大火勾芡,再經過精心設計的擺盤。上桌!
現在的音樂,泡麵,還可能不是開水。但是符合節奏了。
網易雲《擲地有聲》
一個時代的信仰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精神力量。
現在的他們,回憶起自己那曾經的浸泡在物資貧乏年代的青春歲月時是語氣激昂,情感澎湃的,每個字都擲地有聲。
我們的長輩回憶起自己的白手起家也是情緒迭起,口水橫飛的。
時代的磨練也是時代的饋贈?反之,或許亦然?
又或許,一個時代的信仰和精神文化發展其實參雜著很多方面的因素。
在如今人人都是自媒體,大家都是創作者的年代。能寫一首歌已經不是神聖不可攀的。大浪里淘沙,寫的人更要忍得住急功近利,尋找和聽的人也更要沉得住心,放得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和撇得開外面的精彩party。
有多久沒有:什麼都不做,只靜靜的聽一首歌,而不是在做事時聽歌調節心情?
用一個下午時間聽一張專輯甚至一首歌,對我們應該很奢侈?
而且時代越是浮躁,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不也應該越加需要更多時間的沉澱才能篩選出來?
這個時代空前繁多的各類信息,正是對我們選擇和判斷能力最大的考驗。
我相信這個時代還定有很多對原創音樂懷著至高理想的創作者。耐心尋找和等候著。
好的音樂本身也太多了。要不嘗試一下更換找歌路徑?去看一場小型的live show也不錯。
至於遇見能走進靈魂的聲音和歌曲,是緣分吧。
轉載的視頻,來源不明,但是很應對標題。
是人們的心太浮躁,當今快節奏的生活讓你無法充分理解歌曲含義。另外現在好多歌曲質量確實不如以前,更多的是口水歌或者商用
因為你所謂的經典是別人篩選出來的,而正處在這個時代的時候大家都在篩選經典。
其實新歌里好歌也很多但你很難發掘到啊
推薦閱讀:
※Magenta魔改記-1:MIDI文件讀取
※劉若英《後來》,後悔年少輕狂,最終你的一切與我無關
※唱功樂評 |《2018中國好聲音》巔峰之夜
※斌哥聊吉他第30期:抱著吉他聊聊天2
※【鋼琴課】速度快可行,慢也可行,但手不能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