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沒有道德的情況下能否獲得幸福?
這種事就要聊起來道德的起源,這個問題又太大,乾脆舉個例子大致會意。
互相幫助互相扶持是道德的表現之一,而其背後的邏輯很簡單:我不能保證你以後幫不到我,所以我幫你,這樣你以後才幫我。
聽起來有點繞,但實際上就是利益交換抽象畫後會升華為道德,也是囚徒困境的唯一解,實現了集體利益最大化。
當然道德逐漸越來越寬泛,孝順,互助,尊老愛幼這些看起來不相關的準則都稱為道德,背後的利益交換沒那麼明顯,這時候的道德就純粹成為了一種評判的標準,接納的標準,你做到了才能被社會所吸納。在很長歲月里道德甚至起到了法律的職能,當然這是個悲劇,但也受到時代限制就不展開了。
那關於不講道德或沒有道德,這要說到我國道德觀里一個概念,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都要收到其他事物的影響,不能獨立存在,所以人需要互幫互助,需要稱為整體,需要有道德。比如說花是紅色的前提就是你要看見紅色的花,紅色花+你看見了=花是紅色的。
但唯心的道德觀里反向理解了「相互」,也就是說我作為接收端,我只要內心不承認,這件事就不存在。比如說我看不見,花就無所謂顏色,無所謂紅綠黃藍。
對唯心論來講,「道德」就沒那麼大重要性,我不需要遵守你們的準則,我只需要對待自己的內心。當然他們也不被唯物多接納。但是有意思的是唯心主義也會分派系,有同夥,在這些群體之間唯心論又產生了他們的道德觀。
所以說有集體就有道德,道德就是個入門標準,共事標準,我們都愛國我們就是一群人,他們不愛國就是漢奸,斷然不能在一起玩耍的。
到說到底道德的背後還是利益,那沒道德能幸福就只有三種情況了,第一完全不需要集體,比如純粹且孤獨的唯心主義者;第二種個人權勢足夠牽動利益運轉,無需道德這張入場券;第三種可以制定或改變道德。
不道德想幸福也是可以的。在我看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基礎上,道德水平與幸福度是負相關的。
即:人越壞,活得就越舒服。
舉一個例子:馬步芳。道德極度敗壞的同時,生活水準至少高於同期99%的中國人。
什麼是道德:」所謂道德,就是由一定社會關係,特別是經濟關係所決定,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繫,以區分善惡、正邪、榮辱等為內容的思想意識、行為規範和實踐活動的總稱「。
道德是依附於於人類社會中,不能孤立存在。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需求得到滿足後的可持續的喜悅」。
人的需求可以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為什麼有一些人明明贊同我卻不肯點贊?
※世道變差,是從「我是例外」開始的
※怎樣評價聚餐aa說自己吃的少要少給錢的這類人?
※人們不應該以貌取人,為什麼我們會對樣貌醜陋的人產生生理的惡感?
※為什麼有老婆的人出去都裝做單身的樣子。?
TAG: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