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現磨咖啡微、中、深度烘焙咖啡豆之間的口感差異?新手入坑從哪種烘焙程度選擇更習慣一些呢?

請問輕度 中度和深度烘焙在口感上最大的區別有哪些?

如果新人現磨咖啡豆的話哪個味道更好適應?更好喝一點呢?

求大神解答一下咯!


一杯咖啡的口感,取決於遇見誰…

咖啡豆二次加工的活,就像料理師傅遇上一味食材,水煮和清蒸完全不是一個味兒,就算是同一種食材和烹飪方法,換一個人做,也不會完完全全一樣的。

所以常說的咖啡風味,都是大多數人會嘗得出來的味道,基礎又易懂。

咖啡豆的主要風味都是怎麼來的?

  • 甜味:咖啡的甜味其實比較淡,一般都感受不到。不過小孩子會對甜味感受明顯一點,咖啡豆中的蔗糖、果糖和澱粉,在經過烘焙之後,部分焦化,水果,焦糖或者糖果味會很明顯,味道更加舒暢。
  • 鹹味:咖啡中也有鹹味,它的來源主要是咖啡中的氯化鉀,經過萃取過的咖啡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味道,少量的鹹味會更加強化甜味弱化酸感。
  • 苦味:這種味道主要來源於咖啡豆中的咖、綠原酸,奎寧等成分的作用,屬於咖啡的基本味道之一。而且會隨著烘焙的不斷加深而改變,你就會發現咖啡會變得更苦。
  • 鮮味:這是被公認的咖啡的第五種味道,品嘗咖啡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縈繞在舌頭上的、類似高湯或者肉類的味道,整體風味得到提高而且口感得到平衡。
  • 澀味:這種味道的出現其實大多數是咖啡不大好了,不過少量的話,會有獨特的風味。如果你品嘗咖啡時候,感受到的紅酒味就是有這種澀味。但是一般,烘焙中很少出現這種風味。
  • 酸味:咖啡中的酸主要來源於咖啡中的各種有機酸,除了苦澀濃烈的綠原酸會被驅除,檸檬酸,果酸、醋酸、磷酸和奎寧酸等優質酸則會在烘焙後為咖啡風味發揮巨大作用。
  • 醇度:醇度的口感影響完全因為烘焙的程度,最終呈現不一樣的烘焙味道。
  • 香味:香味的來源途徑很簡單,就是咖啡裡面的脂肪,蛋白質和糖類,這些物質通過揮發,成就了咖啡的美味芬芳。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咖啡烘焙就像是一條咖啡風味的召喚跑道,不同烘焙度喜愛不同的時間,溫度,顏色變化,都會讓同種咖啡的風味曲線變得多樣,同一種標準的烘焙在不同豆子的「先天優勢」中也會變得不同。

在這個烘焙過程中,咖啡豆在高溫的作用下,逐漸分解,外部顏色從淺褐色變成深褐色,咖啡生豆的銀皮也隨之脫落,最終形成獨特風味。

總的來說,咖啡豆的香氣及滋味的來源主要是咖啡當中的成分變化,其中,最大的變數包括蛋白質、總糖、澱粉、脂肪和灰分,這些都是咖啡的香氣及滋味的前體物質。

曾經有實驗證明咖啡豆烘焙過程中,隨著烘焙時間的延長和烘焙溫度的升高,咖啡豆內水分降低,體積膨脹,其它成分也陸續散失,使咖啡豆的總體質量減少,但是脂肪,蛋白質,灰分都在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不斷增加,總糖和澱粉在一定程度的增加後就伴隨著加熱而開始下降。這也就是你會感覺到烘焙越久的咖啡,越苦的原因。

接著再來講講烘焙度的變化怎麼影響口感

不同的烘焙程度會召喚不同的酸苦,烘焙程度越深,咖啡的味道就會更沉澱,更香濃。

就像是一位久經雕琢的美人,風韻勾人。

題主這裡提到的淺、中、深度烘焙只是一個大概範圍,深入來講,咖啡豆烘焙其實一般可以分為八個階段:

一是極淺烘焙:豆子表面呈現淡淡的肉桂色。這是程度最輕的烘焙,極好的保留了咖啡原有的青草味,但是一般不用來飲用,只是拿來檢驗用的。

二是淺烘焙:又被稱為肉桂烘焙,所以呈現的顏色就是最終的肉桂色。這個烘焙挺常見的,尤其是美式咖啡中常常能夠見到。整個口感呈現比較濃烈的酸味,是美國西部人士的最愛的味道。

三是微中烘焙:這是屬於中度烘焙的一種,主要就是用來做混合咖啡。比較有名的做法就是美式清咖了。而且這種程度的咖啡豆呈現酸味適中,苦味微現的特色,滋味很醇厚。

四是中烘焙:咖啡豆表面呈現出少許的茶褐色,酸味比微中烘焙的更弱一點,但是苦味更濃一些,在日本、北歐比較受歡迎。這個烘焙程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藍山咖啡了。

五是中深烘焙:這是最標準的烘焙程度了。苦味酸味能達到一種平衡感,是最標準的一種烘焙程度了。哥倫比亞咖啡和巴西咖啡就是屬於這種烘焙。

六是深烘焙:咖啡豆顏色變深,茶褐色更加明顯,苦味明顯超過酸味,又被成為深城市烘焙,最適合中南美洲咖啡的烘焙,最適合調製各種冰咖啡了。

七是法式極深烘焙:咖啡豆是濃茶色的,略帶黑色。這個烘焙程度的咖啡,酸味消失了,苦味很強勁,能夠看到表面有油脂,香氣很濃重。法國人很喜歡這種口感,著名的法式咖啡和維也納咖啡就是這種烘焙度。

八是意式極深烘焙:咖啡豆在碳化之前,口感強烈複雜有焦香,風味比較特殊,顏色呈現更深,表面會泛油光,醇厚濃郁芬芳。[感謝評論區糾正]

(焦糖化數值參考:用來判斷烘焙度,數值越高,焦糖化程度越低,烘焙度越低)

時間久了經驗足了,人們的舌頭自然會巧辨豆子的烘焙度,辨色識味。

比如說輕度烘焙的酸味較強,呈現淺茶色,中深度烘焙則酸味消失,深度烘焙的咖啡豆酸味盡失,顏色已經接近黑,其焦味則使得咖啡味更加的濃郁,歐洲人比如義大利、法國等,最喜歡把咖啡烘焙到碳化,只喜歡那種香味,而日本人也和法國人一樣,也偏愛炭燒咖啡。

儘管大家都討論豆子的烘焙度,但是業界對咖啡應該用深度烘焙還是淺度烘焙其實還存在很大的爭議的!!!

可以參考的是商用的豆子大多偏愛深度烘焙的豆子,具體的操作和參照都有規定,烘焙程度的選擇最關鍵的還是體驗人的口感偏好,沒有什麼絕對的烘焙度,更多的是個人的習慣和口味的選擇。

那麼對於個人新手烘焙來講,在烘焙度的選擇上,建議從兩個方向來看。

一方面就是口味偏好:喜歡酸的就選果酸味的豆子或者水洗都淺烘焙,喜歡香醇的就選擇堅果巧克力等濃度比較高的咖啡進行深烘焙,我們在個人手沖體驗的時候強調的是不要過萃,那就淺烘焙度更好一些。

另一方面就是操作的簡易性了:新人自己烘焙的話,儘可能在一爆左右就停止烘焙,大約就是在9分鐘左右,會聽到噼噼啪啪的聲音,就可以結束了。


更多咖啡相關的知識,歡迎來小魔瓶的世界瞧一瞧啦:

Moccona 摩可納咖啡 - 知乎?

www.zhihu.com圖標


光說現磨咖啡的話,除了烘焙度的不同還有製作方式的不同,兩兩組和配對的話,這裡面好像是有n種可能星,就從常見的咖啡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烘焙是為了什麼?

1、最基礎的還是炒熟咖啡豆,熟了才是正常的嘛

2、通過烘焙的技巧把握,讓咖啡豆產地的風味體現出來,展現地獄,歐不,地域風味

3、通過烘焙技巧的把握,讓咖啡豆烘焙出品穩定,保證咖啡豆烘焙的穩定性(2、3兩點是有一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意思的,稍後我們細細分析)

烘焙度有哪些種類?

早期的一波文獻啊教材進來都是這麼分的:

我想說的是,現在正常的烘焙師誰出門這麼交流啊?!

「hi,老王,今天烘豆子了嗎,我今天烘了一個肉桂烘焙哦「

「老李不錯啊,昨天客戶讓我烘了一個全都市烘焙,也很贊哦」

讓我們忘掉這些沒有實際含義的大白話翻譯過來的烘焙度,我們只要了解我們現在日常該怎麼區分烘焙度即可

這是我常用的烘焙度顏色表,用於興趣課

第一張圖是生豆,隨著烘焙的進程,顏色越來越深,只要咖啡豆烘熟了,就可以喝了,剛剛烘熟是極淺,然後是淺、中淺、中、中深、深、極深烘焙,直接按照烘焙的程度來分就完事兒了。

so,同樣的製作方式的話

咖啡豆烘焙度越淺:產地風味越明顯,咖啡豆越酸,醇厚度越低,品控難度越高

咖啡豆烘焙度越深:產地風味越少,咖啡豆越苦,醇厚度越高,品控難度越簡單

不同的烘焙度適合什麼樣的製作方式呢?

手沖、法壓、聰明杯等:極淺-中度

虹吸、摩卡壺等:中度-深度

意式咖啡機:中度-極深

有了這些基礎,就可以開始入坑了,每一種烘焙度對應不同的製作方式都會有不一樣的味道,呈現的口感、風味都是不一樣的。

咱們平常出門喝的話最多的還是意式咖啡,那我們就從意式咖啡開始吧,先來一版出門喝咖啡之進階入坑指南。

第一階段:

美式、拿鐵不加奶,找到使用中度烘焙或者更低烘焙度的咖啡店,可以喝美式和拿鐵,感受同一種豆子拿鐵和美式的區別,美式喝的時候,對比以下冷的時候和熱的時候風味的不一樣。星巴克什麼的連鎖就不用去了,大連鎖的意式咖啡,為了品控簡單,烘焙度豆比較深,沒有什麼品鑒的必要。

第二階段:

黑咖啡的味道也習慣了,去找有手沖咖啡的咖啡館,去喝不同產地的咖啡,喝手沖基本都是淺度、中淺度的,除非日式的會比較不一樣,所以當你去喝手沖的時候,你也沒有太多的餘地去選擇不同咖啡的烘焙度。

同時,可以嘗試其他的沖煮方式的咖啡,比如法壓、聰明杯等

第三階段:

也試了不少咖啡了,對於各種不同的咖啡都有了數,接可以嘗試更多的咖啡了,什麼虹吸壺呀,摩卡壺呀,都可以去嘗試了,每一種器具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可能會不習慣,所以放在最後,當有了一定的品鑒經驗之後再增加自己的涉獵面,體驗起來無壓力哦。

第四階段:

這裡你已經是個有經驗的小青年了,就可以嘗試自己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製作咖啡,發現每一種可能,雖然不是每次都很好喝的,但那就是發現咖啡無窮可能性的樂趣啊~

如果題主是打算自己入手咖啡器具來做咖啡入坑的,就參照下面的動手版入坑指南:

自己動手版入坑的話,我們就要換個方式了,出門喝咖啡的時候,店家用什麼咖啡豆,用什麼器具其實我們是沒有話語權的,走進一家就是撞大運,而我們自己去做的話,那就可控多了。

先從同一產地喝起,入門必備:耶加雪菲,當年眾多同行都是被這玩意兒拉入坑,因為非洲豆子的地域特性比較明顯,淺度烘焙較多,花香果香明顯,平常我們給新手推薦也是用這個,一下子就能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先把耶加雪菲喝個遍,不同小產區的,不同烘焙度的,不同店家的,這樣就對非洲風味有個大致的了解了,平常喝的時候也一邊對比一下風味的差異,漸漸的你就會對咖啡的味道更加敏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味道。

然後再在你的清單裡面加入其他產區,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曼特寧、雲南、巴西等等,通過不同產區的對比,你會對世界咖啡風味越來越著迷,發現咖啡風味更加廣闊的世界。

然後你就可以更換你的器具,再探索一遍,感覺有點像打遊戲通關一樣,當你解鎖的產地和器具越多,會越是發現咖啡的魅力。

好了,這位同學,坑現在我已經給你挖好了,你可以往裡面跳了

想了解更多入坑的知識,關注我的知乎專欄和同名公眾號:喝杯咖啡壓壓精

現在還有知乎咖啡圈兒,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討論咖啡吧

喝杯咖啡壓壓驚 - 知乎?

www.zhihu.com圖標


如果是小萌新(既只喝過速溶等非現磨)的話,中度烘焙會好一點。

如果你接觸過現磨咖啡且想嘗試更好的話,中淺焙、淺焙會合適一點。

如果你喝慣了星巴克、711、漢堡王等快餐咖啡的話,深度會好一點。


從各自(大致)的風味來說:

淺烘會更能突出「味道及香氣

中度會更追求平衡感和醇厚度

深度的話大概就是追求「咖啡味」了。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我有一次拿了一支香港的咖啡豆到Choker的店裡去,她的店一直是「中度」烘焙為主;看到了我的豆子,突然詫異的問我「這個豆子顏色這麼灰」,不會磨壞了我的磨豆機吧?

然後我跑進吧台採用她的la marzocco strada一頓操作,她看著嘴巴都能塞下一顆茶葉蛋。

結果一喝,她就如同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贊口不絕

「哎,好酸甜啊;怎麼能這麼好喝,雖然沒有厚度,但是也很好喝哎!」

接著我再給她沖了一杯手沖,她用了培訓了兩個月的技術告訴我

很好的酸,很棒的甜,不苦;沒有我要的咖啡味,像茶。

這就是淺烘跟中烘的區別。

再有一次,我跟Choker在店裡爭吵「淺烘做意式好喝還是手沖好喝」這個問題,都把水果刀拿起來在手上了,這時候Tia跑進來了。

我和Choker都知道Tia有個夢想「搜羅世界所有美食」,但是她只喝星巴克的咖啡。

Tia跑進來,看到我們兩個拿著刀具,互相準備揮向對方天使般面孔的時候,說了一句話

「我從越南給你們帶回來了一款咖啡!!!」

我們瞬間扔下刀具,然後拿出來一瞧,好傢夥,這袋子是抹了金龍魚吧。

當我們兩個一臉沉默的時候,Tia踩斷了這康橋。

你們做一杯拿鐵吧,超級好喝。

Choker熱情的去做了一杯拿鐵,結果可想而知,而Tia卻一臉享受的喝起來了。

最後Choker解下圍裙,摔在吧台上說了一句

老娘我不開店了!


所以啊,以上這個兩個例子都很好的表明了,深烘的咖啡有受眾,也符合所需要的「咖啡味」,但是跟現在所謂的「精品時代」無法媲美。

你如果作為一名新手入坑,真的想去接觸的話

手沖我建議你喝一喝中淺烘焙或者淺烘焙的。

意式我建議你喝一喝中度烘焙的。

最後,別太追求所謂的「風味」,先從「酸甜苦咸」開始去尋找自己所想要的口感。

完。


謝邀

淺烘豆:一般代表為日晒西達摩,耶加,巴拿馬瑰夏,藍山(味偏於清亮,有明顯回甘,主要風味為各種花香與果味,藍山就不提了,國內差不多買不到,只能自己人肉帶)

中烘豆:日晒哥倫比亞,蜜處理哥斯大黎加(前者味較於中庸有類似於榛果香,後者有明顯蜜甜)

深烘豆:巴西曼特寧,意式拼配(前者味較濃厚有類似可可與焦糖味,整體比較粘稠,後者主要用於意式濃縮,不建議用於手沖法壓等)

新手的話可以從我上面說到風味進行挑選,建議先在精品館喝過再自己嘗試,買豆推薦某寶店鋪玫瑰和veiser,它兩家都是有質量保證的,器具建議先入法壓,再入手沖壺

打字很累的,給個贊吧


咖啡那麼便宜 多買幾包嘗嘗唄, 哪個好喝問你自己啊, 餃子跟麵條哪個更好吃?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咖啡磨不要買廉價貨 ,500左右才是入門級。 磨和豆子品質一樣重要


推薦閱讀:

最好喝的咖啡,是哪裡產的咖啡豆?
好壞咖啡的區別是什麼?
咖啡店經營通常選用多少錢一斤的咖啡豆?
買咖啡豆還是咖啡粉?咖啡豆怎麼買的六種建議_什麼樣的咖啡好

TAG:咖啡 | 咖啡豆 |